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姆雷特》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哈姆雷特》经典影评10篇

2018-09-15 01:5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姆雷特》经典影评10篇

  《哈姆雷特》是一部由米歇尔·阿米瑞亚德执导,伊桑·霍克 / 朱丽娅·斯蒂尔斯 / 凯尔·麦克拉克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影评(一):古典加现代的完美改编

  现代版的ophelia感觉比以前的更加丰满,有自己故事,女演员选的很有个性,真真是哈姆雷特的equivalent,不仅仅是他所爱慕女孩这么简单。伊桑霍克出演的名著改编都很棒,这部加远大前程,可以说他的确是有古典气质的人吧,内心又是个文艺boy,颜也比较对我胃口可惜没有趁年轻再多参演几部。

  卡西阿弗莱克还打了个酱油

  《哈姆雷特》影评(二):我看过的惟一的Hamlet

  是在CCTV6的佳片有约,听两个电影人把这部片子夸得天花乱坠,加上我并没有看过原著钟情莎士比亚,便坐定要看了.

  事实是,第二天我又清早起来把重播看了一遍.

  那时候对电影涉足很浅,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评价一部电影.不过说到头来,看得舒服,喜欢,是对个人来讲最重要的.

  影片里戴着帽子总是低头走路,眼神迷离的Hamlet给我印象最深.他身上散发出的迷茫执著气息,给人现代和古典混揉的感觉.而Ophelia同样给人一种当代愤青的焦灼感.

  迷离的古典情节,发生在如此现代的氛围中,势必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在这部影片里,又很好地被场景化解.比如将Ophelia淹死的地点改在大堂水池里,将戏剧改成Hamlet的电脑短片.而原著中的重要特点----莎士比亚的长篇对白,在电影里又保留得十分完好.大臣儿子临行前给他说的那一长段话,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总的说来,2000年的Hamlet值得一看.

  《哈姆雷特》影评(三):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勒故事是一个关于复仇勒故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特别喜欢勒一个人物,所以他勒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哈姆雷特。

  那么莎士比亚想再哈姆雷特中对我们讲述什么呢?

  复仇是人性中最黑暗部分,因为这是已一个更大勒错误来修正一个较小勒错误,

  是不是为勒复仇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在你自以为勒战胜勒之后,你也成为魔鬼勒。

  有非常多勒人心中也许都认为复仇是非常有正义感勒,恰恰那时是最没有正义感勒。

  莎士比亚最伟大地方就是他在一个新勒框架上重新思考关于复仇勒问题

  他笔下勒哈姆雷特就不同勒,他开始转过身去,去面对世上那些美好东西。并且问: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好勒方式?既能够合理解决问题,又不更多勒损失美好与爱,不给这世界带来更多勒仇恨

  哈姆雷特得知真相后,第一想念头既然不是王位,而是重整乾坤

  复仇勒正义性何在?以暴回暴并不能使暴力消失,带来勒只是更多勒暴与仇恨。

  很多人类从来不会为复仇会暴力找任何理由

  只要觉得那个人跟自己有仇,或者什么事情上得罪到自己勒等等,就觉得自己是对勒,或者充满勒正义感。

  而到勒莎士比亚这里,他会去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是错误勒,那么我那样做是不是也是错误勒?!

  如果这样做,我对人性中最美好勒事情怎么交代?!

  所作所为是进一步践踏这些美好勒东西,还是让这些美好勒东西更美好,起码让美好勒东西不要变为不美好。

  莎士比亚看到勒世界是充满美勒,充满温馨勒世界。

  而现在有很多人们都处于这样勒一个心理,这个世界就是得与失勒世界。

  得,就高兴。失,就复仇。而莎士比亚却把得与失放在次要位置上。

  当然,得是高兴勒,开心勒。

  而失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哈姆雷特最后还是已悲剧结束,哈姆雷特所有勒付出努力失败勒。

  或者说这个是不得不勒失败,他欲罢却不能。

  莎士比亚发现,人类发现勒爱勒力量,却离这个力量最远。

  对爱勒维护和巩固并不是天性,而是人类要学习终极目标

  我们每每认为动物很坏,但是我们人类做起事来比它还要坏十倍百倍。

  当人们面临人生中重大变故时,会突然洞察出生命勒真相。

  命运已经不再神秘,神秘勒是人怎样面对,怎样担当,以及能否担当与面对。

  哈姆雷特那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勒问题。

  关于存在意义,哈姆雷特却说,原来人什么都不是,纵使没有意义,也有有意义勒去过。

  而这个意义并不是暴力与仇恨,而是美好与爱。

  哈姆雷特给我们最大勒震撼是人性勒震撼,追求与思考。

  由此,莎士比亚笔下勒哈姆雷特不是一个复仇勒故事,而是蕴含在复仇背后人性勒故事。

  《哈姆雷特》影评(四):看到一半写影评

  导演风格入眼即觉非常熟悉,像我自己,上次让我觉得熟悉的是三岛由纪夫,但他太大发厥词,我是说,他拿来被人称道的语句作为自己我会不好意思说。还是说导演:雄性的,截断的,纵横飞扬,下部六亲不接,内部的东西向外部突围,光色分明,硬的边缘线,基本不融化(不,我有时还融化)。他是在宣誓给你,嘿,这是个小子,他凶巴巴的但很脆弱。看到一半憋不住了必须说,看这类东西不累是因为它精彩,但它占脑,因为你时刻在用思维操控这部电影,操控和洞知它每一个细节,不停地分析——我总觉得这样的东西,它是我的对手,我不了解我就无法战胜,是这样的。

  开场很漂亮。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的戏很好笑,但居然调侃讽刺得不含恶意不让挑剔的我觉得唐突,就有意思了。

  奥菲利亚和哥哥的戏,哥哥俯在她耳边说话,真是,暧昧,难怪她死后哈姆雷特要和他比较谁更爱她。奥菲利亚的演员让我感觉单薄,台词从她口中说出来,却缺少非说不可的原因

  他俩的老父亲出场大讲人生哲学的戏,让我惊叹:现代书房中,他沿白色楼梯走下来,整个空间是喑哑的灰,他在左侧,两兄妹在右边,他的台词在空间里回荡,他说话的位置在左边,而中间空出的空间在此刻变形为他的声音。这种声画交织感决不是我个人的敏感或是巧合,它是设计,它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用空间来诠释声音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两者才华一样,一个张力十足,一个柔滑美丽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主题:没办法,我不想现在就说的,可是不说主题我没法跟你们传达老父亲大谈特谈人生哲学那场戏真正的表意和魅力。哈姆雷特对霍拉迅说,“葬礼的残羹冷炙转眼被摆上婚礼,我宁愿在天堂遇见仇人也不愿撞见这一幕”,这句让我想了好久。在天堂遇见仇人无疑是说不幸福:天堂是至高的幸福,仇人是无法和解的人,在天堂遇见仇人即,哪怕至高的幸福降临,你也无法完全与它和解。所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抗拒和解的念头超过我对幸福的渴望——所以我甘愿继续仇恨而承受不幸。”上半句,葬礼残羹冷炙转眼变成婚礼酒席原谅我无法太深入这一句,我能破解出的只是荒诞,荒诞意味着丧失秩序。再结合开场时哈姆雷特的独白,“这泥土凝固成的身躯”,别的台词我都能顺畅地理解并让它流过脑海,唯独卡在这里——我觉得它是在说禁锢:无机物组成了身躯而这个身躯是人活动、思考、一切的基础,但身躯本身却是大自然组合出的东西,妈的,该怎么说下去呢?大自然在这甚至不是有暴烈意志之君,而是荒诞的、人性无法投入其中的世界,是加缪说的诡异地厚实不可思议没有灵魂的世界。那么泥土,它给人的感觉是破碎、无规则、粉尘状、基础而且肮脏,人的思维被这个禁锢了。人想要的是成为自己而且自由用心灵中的爱导向世界并获得生存的理由,不是让无机的泥土做自己的皇帝。那么导演或编剧在这里做了个大对立:自然和人性。前者的内核是无秩序(秩序的意思是可被人为理解的)的,却有其外在的规则,譬如生死存亡四季,形同慢动作宰割;后者拥有个体自由,它要求一种个人的意志轨,意志轨通过的地方生命真正变得有价值,也就是秩序。

  再回到老父亲的词,所有的话语都是一个人在无秩序的人世中用守护自己的话语:你要对人和气却不可狎眤,你要把重要的朋友牵系心中却不可对泛泛之辈滥施友情,你要富有豪阔但不要富丽奢侈,最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忠实,因为有白昼才有黑夜,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他人诡诈——从白昼黑夜到忠实诡诈,逻辑绕得真他妈远。我来分析:白昼是光明,黑夜是黑暗,对自己忠实无疑是光明,但对自己忠实意味着你和他人的冲突,就制造了黑暗;但假使不忠于自己,以日光漆饰黑夜,你就丧失了唯一的光明,而黑暗都被伪装成光明,人也就失去了,内在可忠诚的东西——信仰和秩序。

  之后,我有印象的,描述鬼魂出现的连续几场戏:以电梯作为惊魂场所,很对头;霍拉迅对老国王的灵魂念“Speak to me”,像一根延伸出去的树枝,是充满想象力、让观众情绪能藉此扩充出去的一句台词;哈姆雷特和父亲的相遇,很暧昧,父亲进入玻璃房门前征求哈姆雷特的意见,“让我进去”,玻璃薄而反光的材质像硬塑料纸,而房间当然隐喻的是内心世界……这场戏一开始,父亲迫近他,说“My words will freeze your blood”并最后拉扯他头发时,不对头,哈姆雷特的演员太急于外化情绪,他脸上的恐惧无辜、伸出手臂招架的动作,让我觉得抽离——十分明显的抽离,而当父亲说“杀人是一桩重罪”时我甚至怀疑演员是否知道仇恨的感觉,但到后面我的怀疑被彻底冲散,简而言之也就是入戏了。那么,为什么一开始不入戏?实话说,一方抓另一方头发和另一方伸手招架,这样的内心外化,肯定包含导演要求,它舞台化,但来得不自然。父亲和哈姆雷特的戏,除了开头的这个瑕疵总体而言是很有容量的:这场戏让我窥探到许多我从前看哈剧时想都没想到的秘密比如说,哈姆雷特其实是在嫉妒母亲,他最爱的人还用说吗,不是奥菲利亚而是他父亲,他父亲是他致命的内核:白昼与光明。他是他的信仰。但他的父亲的心却在背叛者也就是他母亲身上。可是,我不把这理解为两性的感情,我觉得这在于人性:人都渴望自己是对方最重要的人,这就是原因。

  后面,老父亲和奥菲利亚坐在一起,奥菲利亚在拆哈姆雷特给她的礼物,俯拍镜头,她两腿完全岔开,上面蒙着一层透明的塑料包装纸。镜头很有设计感,但我不喜欢。我觉得这里导演的表达溢出了。老演员特别好,他一开始,圆形、微秃的脸在年轻姑娘身边活脱脱地象征世俗,让人不喜,但他的头发其实银灰而微卷,具备诗性特征。接下来,父亲语重心长,“他自由而年轻,比你更自由,你不可因他失贞”,奥菲利亚看他的表情隔阂排斥,完全不是犹豫柔弱小姑娘,是成熟社会女子。最后父亲干脆把女孩的脚拉过来系紧了鞋带,也是那个问题,表达溢出了。

  哈姆雷特头戴针织帽在快餐店给奥菲利亚写情书,这里让我感觉情绪的断联:哈姆雷特在前文最爱的是他父亲而不是什么奥菲利亚,而奥菲利亚的演员也让人难以联系起“我的灵魂”“最美的你”等等词。

  奥菲利亚在洗照片,哈姆雷特来了,他俩拥抱,他父亲手拿气球从楼下上来,哈姆雷特急忙溜号。这里也是表达溢出:洗照片太溢,而且莫名其妙,奥菲利亚的人物性格苍白的,她为什么要洗照片?留存自己内心世界的回忆与世隔绝、向内心效忠都说得通,可洗照片的形式本是机械性质的,它有种森冷。我不多说了,总之这个行为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乱来而失焦。父亲手拿两个儿童气球,寓意呼之欲出:“我希望我的儿女还是宝宝,在我荫下。”气球本身柔和,是我喜欢的、能为之而感动的东西。但怎么买它的过程,导演因喜欢舞台剧手法不愿拍情节流、拍仅有个人在场的瞬间,他要将一切场面化,也可能是他觉得这没必要展示,所以没出现。

  然后哈姆雷特就开始独白了,录像机里一个男人以各种姿势手枪对准脑袋,说了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带子就被倒了过去,这很好,没溢出——但它是断裂的:到底是什么激发了哈姆雷特突然回到内心?他和恋人的见面被父辈中断?力度不够。因为横竖奥菲利亚并不迷人

  我觉得这里就显示出导演的特质:他的才华体现在无比精准秀美剪辑、在剪辑中彰显的决断性;用台词统御故事主题,并以深刻觉悟,准确地在莎士比亚云山雾罩的台词堆中发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每一场中都围绕固定中心而旋转……更不消说镜头等气质性的东西,迷人的、有张力的、叫嚣的、脆弱的东西(但单论视听语言蒂姆·伯顿还是走在他更前面的莫扎特式的天才差别在,这个导演有些地方会斧凿)。但他的问题是他喜欢让人物自己絮絮叨叨,这没错,可是絮叨也是表演般的,比如这种心态,我表现得很强是因为我其实很弱。那么絮叨就欠缺了真正的私人性。尤其是录像带的加入更说明了这一独白过程的非私人性(它正被注视)。而导演是否缺乏展示二人和多人关系的能力?显然不是。他敏感如鬼,多智而近妖,他让我惊叹于莎剧中本让我觉得刻板的人物底下汹涌的暗流,比如奥菲利亚的哥哥暗恋她,比如哈姆雷特执迷于父亲而嫉恨母亲、奥菲利亚说不定只是他转移注意力的工具(非常可能)。就连波洛涅特,老父亲,原著中平庸可厌的人,到这也变成了秩序和人性的守护者,保护儿女的人,安全感的化身。他的世故不讨厌,既然其基础是曾无奈地一次次看着美好被如期毁灭,证明了心中灰暗的预言。他毕竟是个爱别人的人。

  只是,导演缺乏的是表明一个你所爱的人怎么移动你的心的能力。我再重复一遍,你所爱者怎么移动你的心。因为缺乏展现哈姆雷特的心被父亲或外人移动的过程,他的絮叨才显得与外部脱节。

  最后说演员:

  男主角很有才华,莎士比亚的台词他念得含着点咀嚼,像用牙齿念着,他表达得十分准确,莎士比亚的句子完全像是属于他的。

  奥菲利亚肤白,小脸,金发而发少,眼型浮凸,像北欧人,我脑海中跃出的第一个近似体是琳恩·玛莲,她实在不适合角色,她念台词时台词是不属于她的,她的脸上的少年叛逆已掺杂社会性的判断和世故,而奥菲利亚在片中的身份和原著一样是个处女,她不像处女,她用手臂搂住哈姆雷特的动作直接是前戏了。

  波洛涅特,律动感很强,台词在他心里深深地回旋,然后他将它们演绎为一种氛围:当然不是像咖啡馆那种做作的氛围,也不是像心理咨询师的氛围带着种“来向我倾诉”的诱引或命令,而是一个人,身上笼罩着淡淡的复杂和失望,他的表象可能微胖、通俗,但内里仍渐渐地渗透出一些悲哀的诗情,一种温和的宽容,隐蔽的痛楚。我真的觉得他非常了解他口中所讲的句子,哪怕是炫技般的比喻句。

  霍拉迅气场和哈姆雷特不接。

  继父和母亲演出了导演要的张力。

  而老国王,他让我想到《美国丽人》里的隔壁老父亲,他的内心深邃迷人,他是天然的诗,是我的爱。

  下半部在这: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330913/

  《哈姆雷特》影评(五):下半部影评:你贞洁和美丽,可我不爱你。

  上半部在这: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328727/

  我还觉得自己刻薄,翻完豆瓣200多条短评,贬得超多,赞得极少,大多是觉得现代人说诗歌般的古英文台词尴尬,这样不好,你们不爱艺术。我给它五星,电影开头惊才绝艳,超五星,但看到后半部就几乎跌到四星了。

  问题越来越鲜明。首先是,这个导演让我非常头疼无奈,他的单场戏,如哈姆雷特在母亲卧室中杀了波洛涅斯,开始好得让我血涌窒息,惊叹出声,可是波洛涅斯都死了,为什么不打点?我理解导演想做大高潮,在一场处理更多的事儿,那起码,换个场也行啊。母子俩对着尸体说话,尴尬无比。伊桑的演技也在这让我发觉了一些,嗯,缺陷:他在松弛和紧张之间,怎么说呢,有影评说他在这部片里收放自如,可我觉得问题就是,他的“自如”!他的独白完美惊人,可对手戏时我可以看出他的收放是凭着他在独白中同样使用的那东西,他的感性,那很迷人,但他不止一次收过头,就如他杀人后跟母亲说,“我做的事和弑兄娶嫂一样恶劣”,这句词让我觉得它的基础……嗯,它该怎么被理解?哈姆雷特骨子里还是个温柔善良的人,可现在可恶的、没等别人忏悔就杀了别人的罪恶的凶手成了他自己;他说这句台词是因为他没反应过来,他在逃避,或他觉得自己正确、必须正确的决心压倒了他本性的善恶。可是,伊桑没为这句词注入应有的那部分,或他表现出了,导演不给他特写。这使剧情疲软了,疲软到让我对它几乎失去了希望……直到父王的鬼魂出现,他的眼睛,疲劳、受苦、衰老而清澈的蓝眼睛,清亮明锐的光和血红的血交织,他真美,他是他的良心,他一出现我就明白哈姆雷特最爱的就是他,他的眼睛和他的眼睛,他劝他放过母亲,安抚她,别折磨她的心。它完全感动了我,可是啊,可是啊,为什么要这样起伏呢,为什么不能让那段疲软振奋起来呢?

  剧情的振奋需要理由。是的,这里的疲弱是因为缺少理由。

  再说奥菲利亚。原著里溺死的奥菲利亚无论如何,该是Belle,是美人;而这位演员姑娘,她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丹妮莉丝或《爱丽丝梦游仙境》(只能得一星的蒂姆·伯顿糊了的烂片)里的爱丽丝,她的相貌,紧抿的嘴唇,苍白的肌肤,坚毅的鼻梁,柔腻的性气息,坚决的神态,男子气的红外套,整个像个女战士,是典型的青春叛逆女孩。但她真的不是Belle。影片强调她在父亲当众读她的情信时幻想跳水自杀那一个窜满了愤怒的水花的水蓝色镜头,强调她被徉狂的哈姆雷特奚落后坐上自行车离开孤独而自有力量的小身影,她发疯时眼神完全冷静,她在高楼边缘吓人地尖叫嘶吼,那一幕像《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中力量足以噬人的女主角,女性魔鬼,她整个形象是结实的,是能与男人一决雌雄的。她可以是别人,为什么是奥菲利亚?同样,哈姆雷特的母亲利落地打他巴掌,发脾气时暴怒,她也是个结实的女人,她们都可以是别人,但不是Belle,不是让男人梦寐以求、魂牵梦萦、将他们的纯真年代寄托在其身上的Belle。

  哈姆雷特问,“你贞洁吗?美丽吗?我曾爱过你。”“是的陛下,你曾真的使我相信你爱过我。”“那你不该相信。我没有爱过你。”这段词非常关键,也很难读,我们应当对前两个问题做出理所当然的肯定答案,因为奥菲利亚确实无比贞洁,也肯定美丽,那么,它的潜台词是:

  “你贞洁和美丽,可我不爱你。我曾爱过你,可我现在不认为那是爱,或我不认可那份爱。”

  含义是什么呢?

  那时奥菲利亚正奉父命向他退还礼物,他的情信,也许还有画……这段对白后,他对她大吼,“去尼姑庵吧!”他又亲吻她,女孩饥渴地带着性欲地回应着,可接下来他发现她身上的窃听器,他离开,她愤怒绝望地撕掉窃听器和衣服,把所有情信和礼物掷回礼物盒中。

  我不觉得哈姆雷特爱她。这部电影,没有前史,他之前为什么会迷恋她?这是空白的。我能感觉到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执着和深情,我却感受不到他对奥菲利亚所应有的可能。他已将她当成敌人,是的,你贞洁,你美丽,但我是未来的杀人犯,是复仇者,是疯子,是丧失人性的,是凶狠的人。你美好,我曾爱过你!但那时让我有能力去爱你和爱世界的是我心中的太阳,是光明是白昼,也就是我父亲,如果他毁灭了,我何必存在?你却徒劳地贞洁秀美着,你,和你在照片上打印的鲜花一般,都属于过去的世界了,你身上的美也烙印着机械般的森冷,你美,但你无用,对我这颗为了别人而冰冷的心无用。

  至于尼姑庵的诅咒,再联系下一场中哈姆雷特在电影院干脆要坐在她腿上,含义很简单:他要求完全的贞洁,即尼姑庵;要么他就要像对待妓女一样对待她。她是天堂,但天堂里有仇敌;她是幸福,他不愿意与幸福和解。

  疯狂的奥菲利亚想跳入水池,这一笔表达溢出而且突兀,但没关系,后半部影片几乎全是表达过度的,比如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对手戏中天上飞机划过的白云。而这一景,结合下一场哈姆雷特在唱片店的独白,连贯为一体。因为跳水的动作有向下扎的趋势,将势能转换为动能,就足以把哈姆雷特的独白从心里逼出来。

  而波洛涅斯,这个角色让人感觉矛盾:比起奥菲利亚我更容易同情这个老人,可他的戏份却是,必须扮演一个世故的丑角。那么,抛开成见和技术,单说人物,他是个妥协者,他用老人的生存智慧在没有太阳的世界里守护自身的存在,在混乱的无规则中拥护四季,拥护新的王朝,他不爱哈姆雷特也不爱他的叔父、母亲、父皇,他们为了权力、情欲、尊严而疯魔,这和他全不相干,跟他内心的秩序也决不相干,一对儿女才是他的所爱他所要守护的,可尽头,他们却阖家灭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我看不出这个角色怎么被丑化、怎么去充当一种逼迫奥菲利亚跳水的反面势力。因此那个跳水的内心活动也无法让我同情奥菲利亚,她给我的感觉就和那种我不喜欢的、非要在集体活动中一拔头筹的女中学生差不多。

  再说男演员:叔父的演员很英俊啊,就是演不出杀人的味道,他没有杀气,真的。车上的独白,脸上表情完全不是杀人犯的神情,忏悔、痛苦、挣扎、翻滚的情绪倒是很动人。只是,原著中,哈姆雷特此时不杀他是不想在他忏悔后动手,而改编后,哈姆雷特自己劝他忏悔,之后又不再开枪。这里的心理过程是:本能地渴望听到叔父忏悔,就开了口,可接下来想到父亲在没忏悔的情况下就被杀了,在地狱里每日忍受烈火折磨,所以他没杀叔父。但这个过程,是不是太绕了点?还是该用台词点明。因为电影毕竟提供的是个闭合的世界,你必须让电影告诉观众一切,而不是让观众通过背景资料理解这一切。

  奥菲利亚死后,机场,哈姆雷特面无表情,不是悲恸地无表情,而是真的,没表情。他来到她的坟墓,有人说一听哈姆雷特念“四万个兄弟都比不上我对她的爱”就哭了,可是,我压根没感觉,我说了我感受不出他俩的感情。他在坟前一句“奥菲利亚”,发音中的感情倒是比别的任何时候都多。教会禁止奥菲利亚葬礼规格过高,原著中这是葬礼上矛盾导火索,可在这里,这一句台词过了就过了,那它干嘛要出现呢?葬礼也是全片中,可能唯一以自然场所为背景的场面,深秋枫叶很美,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枫叶上打滚,难道是说,奥菲利亚伴随她的花语照片消逝了,赤裸的自然才出现了?这一场中,先是哈姆雷特主动挑衅雷欧提斯,然后是雷欧提斯想要杀死他(完全不觉得哈姆雷特有资格说“四万个兄弟”那句台词,雷欧提斯显然更爱她),最后场面结束时以哈姆雷特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一直爱你”为结打点,雷欧提斯无奈地走了。

  下一场,哈姆雷特和他哥们私下讨论,哈姆雷特说自己装疯全凭灵感,让我差点以为他跟雷欧提斯说的话也是诡诈。可之后他说,他面对雷欧提斯差点失控了,他想取得雷欧提斯的好感,因为他的痛苦让他联想起自己的愧疚,雷欧提斯身上重现了他的命运,原话忘了,大意如此。那么,导演还是在做这组人物关系的,即使最后他们二人决斗,哈姆雷特也十分孩子气地对他说,“雷欧提斯,你的剑法就像黑夜里的星辰,我不想误伤你,你是我的兄弟,却被伤于我误发的箭头。”雷欧提斯的演员面相很像《巴黎圣母院》里演卡西莫多的高鲁(Garou),粗犷却隐藏温柔,对哈姆雷特神经质的言辞他态度淡漠,因为他们此时已是仇人,但淡漠似乎也承诺了一种安全。我明白哈姆雷特为什么会爱他,他像他的父亲。

  高潮部:雷欧提斯在叔父的挑唆下邀请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无奈地参与,决斗间隙哈姆雷特本想喝下叔父准备好的酒,里头有毒,不知他母后是否知情,因为我看得还算细,所以若不是我疏忽,就是导演交待不清,总之,我们不明白到底是母后突发奇想还是想替儿子牺牲,她冲过来拿手绢给他擦汗,她接过酒杯,一口饮尽,面部开始有复杂的依微的抽搐,这里女演员演得真好,还有她在电话里向他承诺的“如果语言来自呼吸呼吸来自生命,我哪怕丧却生命也不会以一缕呼吸出卖给他你的消息”,也非常好,当然电话交谈本身也是很好的戏,让莎士比亚“我无法阻挡他喊你小耗子”等等台词彻底重绽光辉。回到决斗,随后,决斗中,雷欧提斯冲向哈姆雷特,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他俩同归于尽,为了这段我愿重看。倒下时哈姆雷特用眼角的余光看着雷欧提斯,他们身上都是血,此时母后已经不行了,雷欧提斯告诉他,他叔父下了毒,毒死了他母亲,随即哈姆雷特被霍拉迅架走,濒死的他尽最后之力,开枪射杀了想向高楼边缘逃跑的叔叔。

  高潮戏的逻辑是不合理的,原因在于叔父的形象在前文中没被合理搭建:他是杀人犯但他没有杀气。可能演员自己,也只要求自己演出杀人后的内心挣扎,却不曾深入过杀人过程中的心理。所以,高潮戏中叔父很弱,换了我是叔父都会反扑过来杀了这个濒死的哈姆雷特,而决不至于让哈姆雷特反过来把自己杀死。导演或可以将它解释为叔父因所爱的女人去世悲伤过度忘记了反抗,但他还是想逃,还是挣扎了啊。不合理,非常不合理。我讨厌《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因为爱丽丝屠龙屠得太容易,《哈姆雷特2000》,最后坏人灭亡也是一样的问题,死得太容易。所以我觉得导演骨子里也有点弱,没力气在高潮上翻花——这可是第三幕的高潮、全戏的总高潮!起码得翻两三遍花。

  而且,高楼场景:哈姆雷特为什么不最后和叔父一起掉下高楼同归于尽呢?固然这很俗,但俗之一字也反映出这个剧情是人的心理期待,就像契诃夫所说的,舞台上有一把枪,枪迟早要开。高楼就是枪。

  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的关系也是高潮戏中雷欧提斯最后告诉哈姆雷特秘密的基础,因此前文中做他们的关系其实有用。我只是觉得过头了,虽然我很喜欢他俩的感情戏,可毕竟他们的实质关系应该是围绕奥菲利亚展开的:他俩都爱她,一个伤害她,一个保护她。现在他俩的关系变成了,雷欧提斯爱奥菲利亚和自己的爸爸,哈姆雷特不太在乎奥菲利亚却爱雷欧提斯。

  电影的整个主题,实话说,野心过大。无情自然和人性意志的大冲突为第一道冲突,范围最大的冲突,电影中所有哲学观的底色,由此也引发了哈姆雷特录像带中东方老人(很可能是中国人)所说的话:“你生命中不止有你父母、叔叔、兄弟、姐妹,还有大自然……”奥菲利亚葬礼中美丽的充满枫叶的正是大自然,它不是她生前照片中那印满鲜花的照片,假的自然。而真实的自然并不是无秩序的,你看烟囱的烟,纯是无规则热运动,但它的形态却仿佛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它里面有人性化的力量。这样的大自然可爱,可与人互动。哈姆雷特厌憎的是没有血性的假自然,就如他独白时的唱片店和飞机舱,真是孩子气啊,都市丛林中头戴毛线帽的他,孤独一人。他的身体本是血肉,此刻却被抽干了灵气,松散如泥土。而叔父说,“固执地沉入悲伤是违背天理”,他说的天理也是假天理,哈姆雷特恨这东西。

  第二重冲突则是纯真少年与世故中年的冲突,就如哈姆雷特斥责母亲在这把年龄早无爱情,所以不是为爱背叛父亲,而是为情欲背叛父亲。

  第三重冲突可能是,良知和它自己的冲突,片中台词:“过度善良会毁了它自己。”报仇的根源是良知,但报仇也毁了良知。当他为了仇恨伤害奥菲利亚,他毁了良知。但导演没把这层含义显明。当他斥责奥菲利亚该为了纯粹的贞洁进尼姑庵去时,他也一样在做残酷的事:残酷却服从于“贞洁”这样极高的道德。但这是虚伪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这人丑陋不贞你一样爱,谁在乎呢?

  这三层冲突,并非无共性,很可能我总结的也不准确,但它们确实无法被轻易糅合在一起。我说导演野心过大,正在于他企图用人性的自私凉薄影射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但这不是可以轻易划等号的。

  而哈姆雷特用电影来展现他用来刺激叔父的影片《捕鼠器》,画面抽象:一家三口,孩子被父亲按在沙发上,也许是他的温馨童年,可“按下”的动作机械化,并不温馨;灌毒药倒是被清晰表示了,接下来一对男女粗鲁地伸出舌头淫荡地吻、内外两排围成圆形的白衣人依次像骨牌那样由站姿而倒下……太抽象了。确实,杀人犯反而容易在具象的犯罪过程前维持冷静,但抽象的东西真的能刺激到他吗?从世俗的角度,他可以欺骗自己,这无非是现代艺术,然后表现漠然……不,不,我说得不对,确实抽象的画面更具刺激性,但它不该这样零落地表达。先是淫荡的舌吻刺激他母亲,再放映叔父往父王耳朵眼里下毒的画面,毒药,一滴,两滴,三滴,没完没了,就很好。哈姆雷特在唱片店独白,他上方电子屏幕展现变动的画面,也不该这么表达:因为视觉只有一个中心。我们无法在让目光聚焦于哈姆雷特的同时再注意到上方电子屏中的什么画面。

  至于影评,很多人评价剧本糟糕,啰嗦,照搬太多台词,质疑好莱坞缺剧本,我只能说你们不懂。剧本是真好。

  别的地方,我再想想,嗯,应该就没有了,有再补充吧。

  注:影片并不分上下部,我自己看到一半太想说,不说怕忘了,就抢时间写了上半部的影评,然后又补了下半部的影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