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经典观后感10篇
《阿尔法城》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埃迪·康斯坦丁 / 安娜·卡里娜 / 阿基姆·坦米罗夫主演的一部悬疑 / 科幻 / 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法城》观后感(一):重看Jean-Luc Godard《阿尔法城 Alphaville》
如果拿现在的商业科幻电影的标准来看这部片子,可能会让它显得过于简单。不过戈达尔的这部电影的重要在于,其对于人类的机械型生存的主题的讨论,以及在影片的过程--充满了喻指性的运动。
《阿尔法城》观后感(二):看起来不错
看起来不错 真的是看起来额
因为我下载了 但无奈没有翻译 更无奈是我不懂法语 于是一直没看通透
听简介很好 似乎是这个城市不允许爱什么的 老片子 黑白的 喜欢感怀伤时的不妨看一下
每人都在说着影片的含意,似乎在这深黑的井藏着一件了不得的宝物,我看到的却是一种美,冷酷的美,建筑的美,硬线条的美,冰块的棱角的美,夜的美,理智的美。对于阿尔伐城的人民而言,那不速之客倒是多事,何必将这么美好的城市拉入人类俗不可耐的、一厢情愿的臆想中去。这么公正,这么理智,这么物理,这么量化的城市简直是自由、公平的天堂,却被人的短浅所误解,真是可悲。
《阿尔法城》观后感(四):阿尔法城
戈达尔的这部黑色科幻片讲述了在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A.I.阿尔法60不但控制了城市,而且更是严密监视了人们的思想,清除有异类思想的异己,阿尔法城的人们变得头脑空洞,外部世界的男主潜入后与阿尔法60发明者的女儿相爱,破除了种种阻碍而逃离。类似《1984》的政治寓言,整体压抑,对独裁极权的极端表现可谓淋漓尽致,而以浪漫主义情怀代的收尾似乎显得力度有些欠缺。
《阿尔法城》观后感(五):挺cult
村上某部小说里提到过这部电影,某个姑娘要我帮她驴子上拖一下。
拖完自己也看了下,Jean-Luc Godard的片子我好象还是第一次看。大概有科幻元素,所以感觉电影挺cult的。
我说,这真他妈混蛋。
原来那句“我飞了9000公里,就是把它给你”,是从这里出来的。
《阿尔法城》观后感(六):——“你用什么照亮黑暗” —— ”诗歌“
生性浪漫自由的法国人。这一回轮到了戈达尔化身酒神使者,提着一杆爱情的枪风风火火大闹了科学城一回。
而大师就是大师,恋人间用“为什么”拷问对方,只是关心对方是否喜欢自己,戈达尔却用一句“为什么”让逻辑陷入死循环,就此攻城拔寨,还救得美人归。最后还撂下一句,阿尔法城剩下的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见,幸福指数还取决于性福指数。而这种“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非理性,也正是让秋香恍惚间把9527认作唐伯虎的关键。
《阿尔法城》观后感(七):反乌托邦社会的迷情
一部反乌托邦式的科幻电影。和戈达尔那些"实验性"影片风格截然不同,反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情节电影。但是本片对话解释的意义很多时候重于镜头,人物的表现,所以感觉观看本片很像是阅读一部小说(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看的视频的烂字幕的原因。。。)。至于故事情节,确实世界观的背景极其庞大,但是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只是感觉本片的思想性高于故事性,而故事情节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即便反乌托邦式的世界观是荒诞的,但荒诞的世界也存在其中合理性的规则的)。本片在戈达尔的片子里面比较易懂,我个人也比较喜欢。
不是不喜欢新浪潮,
可是
讲真,
真让人不舒服
还有到处充斥着政治化意图
喜欢它的人,大概是真爱吧
阿尔法城的管理者理性因而冷酷。控制人们的手段是让人变麻木。像1984里的“新话”一样,字典里面的词每天都在减少,你经常发现又有一个词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黑客帝国青出于蓝,因为哄骗比愚化更有效。人们以为自己在为了各自的理想奋斗,实际上他们统统都是系统的人肉发电机;人们以为自己有思想有感知,事实上他们接受的一切信息全部是系统喂给他们的虚幻世界的模拟。
面对强大的系统,如何争取个人的自由?黑客帝国的电影里比较乐观,个体成为了救世主,带领自由意识尚存的人们抵抗。阿尔法城则悲观地多,个人能杀出一条血路活着逃出去就是万幸了。
到了青年
中文老师叫我们背课文
我们开始背!背!!背!!!
于是开始担心,开始惶恐
于是
开始不知道何去何从。
于是戈达尔打造自己的城市
那里才是真正没有潘多拉墨盒的城市
城市关住的不是他自己
而是他作为一个青年人的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