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旗子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八旗子弟》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1 01: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旗子弟》经典观后感10篇

  《八旗子弟》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陈道明 / 王习三 / 李殿馨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旗子弟》观后感(一):北京城手艺

  这实在是一部极好的片子!李大导演向来很写实,这次又把老北京风味是拍的个淋漓尽致,说快板的、唱大鼓的、街上吆喝的各式买卖人,还有澡堂子里的趣闻,真是“一百年不死都有新鲜事”啊哈哈!

  鼻烟壶的内画艺术,真是了不起!片头的讲述不错,李翰祥、岳华、邓友梅,巴黎三人行~邓先生列出近代四位名烟壶画师:“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古月轩)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八旗子弟》观后感(二):丧失了很多原著中的精彩之处

  十多年前,我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了邓友梅的小说《烟壶》,开头的这几句就把我给吸引住了:北京的上等人有五样必备招牌,即是“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胖丫头

  带着浓郁的老北京味儿,邓友梅在小说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清末时期老北京风情图,我这人不爱别的,也就对一些破烂兴趣,小说中德胜门外的鬼市给我的印象颇深;上大学之后,一位同好此道的北京同学带着我去了潘家园古玩市场,据说这就是当年的鬼市,至于非古玩的呢,于是双龙市场到如今的中商合众市场,也就这么逛了下来。但是这些在影片里呢?欠奉。

  或许我看的是经过剪辑版本感觉影片中总是缺少了什么似的,或许是看过小说后,对电影报的期望值太高,我觉得影片仅仅是单纯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忽略了故事背后的故事。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八旗子弟》观后感(三):八旗子弟

  李翰祥导演,陈道明主演。

  欣赏老片子在于你要把自己心境可能的放置到那个时代,其中的滋味才会体会深刻

  围绕着鼻烟壶(儿)的故事,道明的表演尚显青涩,不过倒是很适合这个没落的满清八旗子弟,曲折个人生活折射出了当时晚清的落寞萧条

  但片子对人的把握更为出色,李翰祥导演的功底便在于此,使得人物丰满,故事和背景倒显得其次了,退到了他们本身应在的景深处。

  片中的一些老北京唱段着实地吸引了我,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些小曲儿如此的好听,甚是想把他们作为手机铃声了(这种想法就很肤浅幼稚),这种音乐在当时应该就相当于R&B或者HIP-HOP吧,但我觉得我更佳的爱上了我们北京的东西,而不是美国布鲁克林区的玩艺儿。

  八旗子弟,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我也认识几个姓“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的朋友,他们现在都改名换姓了,这是一个不属于他们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而且是一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代。

  ————————————————————

  一丝逻辑 [Little Logic]

  http://blog.sina.com.cn/huajun

  《八旗子弟》观后感(四):一片冰心在玉壶

  80年代的“匠人”都好“较真儿”,当年王扶林老先生翻拍《红楼梦》前后3年,从演员的甄选到服装、礼俗诸等细节的拿捏,甚至相应角色形体训练文化培养都可谓是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87版红楼经久不衰同时代的电影《八旗子弟》,是香港导演李翰祥并不十分为人熟知的“小众之作”,改编自近代作家邓友梅的中篇《烟壶》。李导诨称“李黑”,长于宫闱和历史戏,《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都是他响当当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李导也曾执镜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由林青霞和张艾嘉领衔。能够对煌煌巨著恰如其分掌控大概是每个有情怀的导演最期待企及的远方。而能够移居香港游走宝岛,李导能以一个“槛外人”的视角给予我们更多意会之外微妙思考

  《八旗子弟》是一部浓缩但不失生动的民俗志、非遗史。以没落八旗子弟乌世保的生平见闻为切入,实则讲述的是鼻烟壶的传承。鼻烟本是舶来品,于万历九年由利玛窦朝觐而引入,发展至康乾年间为极盛。《红楼梦》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便有这样的桥段:晴雯偶感风寒不愈,宝玉命麝月取鼻烟以起“走气通窍”之效。而鼻烟壶则为中国内画之肇始,改西洋珐琅材质为中国漆彩,方寸之间浓缩了琢磨、镶嵌、雕漆、烧瓷、篆刻、绘画等一系列工艺

  《八旗子弟》观后感(五):陈翰祥作品 陈道明主演最新解禁电影《八旗子弟》

  看完之后也没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被禁,不过现在公开发行的版本明显有被剪辑的痕迹,这部陈翰祥的情色电影里,我的确没看到所谓“色”的成分。陈道明依然出色,但是我觉得剧情更吸引人。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李安的《卧虎藏龙》,首先感觉到的是真实,不像现在的古装电视剧,整个胡吹乱侃,《卧虎藏龙》展现京城,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车道,因为以前北京的道路都是土路基本没有硬化,所有大车压下了很深的车道,这在以前的古装剧从来没看到而《卧虎藏龙》有,说明了导演的认真,《八旗子弟》也一样,首先在风土民情上不含糊,比如乌世保在酒楼上挂鸟笼地方

  陈道明扮演的乌世保是一个落魄的旗主,因为在闹市羞辱曾经奴才,而这个奴才因为后来飞黄腾达,使得乌世保一生遭遇坎坷老婆因为要救他而被奴才献给日本人遭凌辱自杀,师父不愿意画羞辱国人的鼻烟壶依然断臂。他是一个旗主,依然有优越感,但是八国联军对清末国人的冲击无法忽视,他爱大清,他在瑞王的堂会上唱自欺欺人天平歌,有满足感,他无法忽视曾经的奴才现在的买办徐焕章,徐焕章是新一代贵族阶层,应该说是国难暴发户,他决定了乌世保的命运,当然个人总是放在历史中。

  介绍一下李翰祥导演:

  《八旗子弟》一片的导演李翰祥,是邵氏当年当之无愧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华人地区,更囊括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多项大奖。后来李翰祥推出《一乐也》、《声色犬马》、《金瓶双艳》、《倾国倾城》等风月片,奠定了他在电影圈的风月大师地位。与内地合拍了展现慈禧发迹及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均上映,惟有《八旗子弟》遭禁。90年代,李翰祥虽已年逾花甲,而他身为这一类型的开山祖师,当然不肯落后,再次进入情色电影的筹划与拍摄,《半妖乳娘》等作品给人印象深刻。

  《八旗子弟》观后感(六):出彩的北京风情画卷

  虽然叫做《八旗子弟》,准确说来应该是一副真实出彩的老北京风情画,借着八旗子弟这个切入口带我们阅遍了当时整个鲜活真实的老北京。

  各色人等轮番登场,王爷、旗主、旗奴、烧鼻烟壶的、守银库的库兵、卖唱的、狗仗人势的狗腿子、,个个出彩,哪怕是只有一两个镜头的小角色,也是京腔京韵,绝无半点破绽特别喜欢里面那个三分玩笑七分成魔的混世魔王九爷,出场只有那么三四次,每一次都让人印象深刻。带头羊去喝茶,被人收双份茶钱,当时不动声色,第二天赶了一大群羊闹茶馆,冲着几百头羊一挥手大喝一声“everybody,come on"真是太逗太好玩了,差点把我眼泪都笑出来了,把茶馆闹翻天后对着跟班扔下一句”“让他们清点清点,看都打破了啥,咱们双倍赔他。算仔细点,少了一个子儿,小心你的脑袋!”活脱一个混世魔王。和众多出色的配角相比,陈道明反而给没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茶馆里喝茶听戏、王府寿辰贺唱、热气腾腾的澡堂、中秋节放宝莲灯什刹海、唱红绫被的监牢、聂小轩家中秋晚上供奉的兔爷、出逃时古旧苍凉城墙、场场鲜活,每个场景细致生动 还原了中秋节老北京人方方面面习俗

  笑着讲故事,却让你听出泪来,有意思。带着点笑看着半是荒诞半是凄滄的人生,这是老辈人有的态度吧。就像戏里乌世保从牢里出来,寿爷带他去澡堂时说的那番话“房子也卖了,银子也没了大奶奶还是中了徐焕章的道,吃了眼前亏,跳了什刹海;可是,能怎么着?还得打起精神做人呐!”

  离开大陆的李翰祥,完全拍出了那点不可言说难以复制的微妙味道

  《八旗子弟》观后感(七):烟壶&八旗子弟

  看cctv10的《人物》栏目,有一集讲的是内画壶的大师王习三,这一看就来了兴趣。里面提到香港导演李翰祥曾经把邓友梅的小说《烟壶》,拍成过电影《八旗子弟》,王大师还在里头客串过一个角色:聂小轩。而旁边的乌世保,居然还是陈道明。

  我赶紧去找了这部电影来看。想当初是多么喜欢这篇小说啊。什么“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京味小说,就是从这个烟壶开始,让我痴迷

  电影《八旗子弟》一开始,出品人的名单里,还有黄宗汉。那个时代,真是星汉璀灿啊。故事先去巴黎伦敦转了一圈,导演李翰祥和编剧岳华在博物馆遇上作者邓友梅,又牵出乌长安的后人花6万美元买了乌长安出师之后画的笫一个烟壶,一面是一个萝卜,另一面是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镜头一转,就到了清末的天桥少不得是一堆民俗的东西拉洋片一样的在眼前展开:耍幡的,压河洛面的,摊煎饼的,买大力丸的,抖空竹的,转盘子的,变戏法的,还有现在说相声必修课:卖布头。我是非常喜欢听《卖布头》这一段的。然后陈道明的乌世保拎着两个鸟笼子晃晃悠悠地踱出来了,把个鸟笼子悠得像打秋千。这个有点不好吧?至少对鸟不好。陈道明那个腔调还真出来了,比他现在的反面人物好看多了。他的破落弟子有味道,比如说方鸿渐。

  看到一半,聂小轩的女儿柳娘出场了,演员名字打出来,是李殿馨。这位李殿馨小姐不就是李翰祥的女儿?梁家辉开始钟意的,后来老上她家去,被李翰祥看中演了咸丰的那位?可怜陈道明,和这么一个上洋学堂摩登小姐配戏,演清末的故事,真是不搭调啊。李殿馨小姐脸肉嘟嘟,还真不是书里的那个感觉啊。

  再往后,乌世保出了大牢,在澡塘子看到一桩新鲜事,摔跤的小扑虎是个娘儿们,跟人打赌,进了澡塘子,赌两桌燕翅席。这女子着实剽悍,裹着大毛巾打男人们打得趴下的趴下,上挂的上挂,然后赤果果地跳进了热汤浴里。不知道导演加这一场戏是什么意思?书里没有的,乱加什么?这一加,这部电影就被禁了。先生,那是八十年代好不好。

  都说李翰祥是大导演,我看这一场加得就不通。本来《烟壶》这篇小说,库兵这个人物都是多出来的,有没有他,和整个故事没有半点关系,不过是增加点旁枝末叶,但这个人物一加,故事就有点散了。因为他的故事本身就够奇特的了,大可另起炉灶,写个他的短篇小说。但到底是关在一间牢房里的,还算有点关系,这个女混混的戏,又是所为何来?难道是为了加强市井气?这点市井气,在开始的天桥段落里已经铺垫好了,不用再生添这么一段了吧?

  看到后来,越看越没意思。连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文字,都被导演编成台词从人物口中说了出来,活像琼瑶剧,那点韵味尽失。最后对徐焕章来那么一段盖棺定论总结,更是蛇足。唉,可惜了这么好玩的一篇文章

  《八旗子弟》观后感(八):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小时候读书那会儿,有一阵号称“争鸣小说”的书还是很出尽风头,比如“三寸金莲”,比如“神鞭”等等,在我看来,那些书,应该也就是苏童“妻妾成群”的前身,至于说那些书好看不好看呢,文学价值高不高,当时太小,看了也没怎么当会真,就觉得很腐败的,我对这些书的印象其实多半是不太好的,比如神鞭,讲的就是一个人头上的辫子可以杀洋鬼子,打洋枪。虽然不要和野史太过计较,不过当时受得教育就是革命就是要剪辫子,怎么还能觉得这样的腐朽旧社会的东西能打败洋鬼子呢?打败洋鬼子的正途应该是搞好科学,可不是搞些邪魔歪道。

  争鸣之所以变成争鸣,我是想,改革开放之后,小说的自由度也变高了,这些小说其实大概也表达部分文人写作意图:小说并不一定要符合政治要求,小说要追求好看,小说不一定要表情达意。

  现在我也说不清小说要怎么样写,我觉得无所谓要怎么样写,我只管看我喜欢看的,当然现在的我也不会想革命一定是要剪辫子,事实上革命这话太复杂了,但对于那样的争鸣小说倒觉得用现代的形容词来看,不过就是“YY”小说,当然YY小说总有人来看,而且一般写得都不太难看,但是里面的道理,我是觉得都没啥可讲的,没啥好想的,如果有人觉得看这个能提高什么民族自豪感,或者掌握了历史,掌握了什么知识,那我可真觉得是白扯了。

  应该说,下《八旗子弟》的时候,再一看是根据邓友梅的〈烟壶〉改编的我也就归之于争鸣小说这一类了。之所以下载,还真是就是冲着“李翰祥”的名头去的。

  但是看完了,还真的觉得很感动,又把邓友梅的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比较了一下。

  我觉得改编得很好。

  邓友梅的小说,也是走得传奇的路线,要是说开头,我就不是太喜欢。

  "近年来由于大工业化的卷烟生产,使吸纸烟者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把闻鼻烟这一古老的生活享受硬是给挤兑没了。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从卫生的角度看,鼻烟比烟卷、雪茄可实在优越得多。闻鼻烟只不过嗅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并不点火冒烟,将毒雾深入肺腑熏染内脏。其次闻鼻烟时谁爱闻谁抹在自己鼻孔下边,自得其乐。不爱闻的人哪怕近在咫尺也呛不着熏不着,如果打喷嚏时再用手帕捂紧鼻口,那就毫无污染环境的弊端。"

  这主要是因为总觉得提倡戒烟是对的,但是把这种旧事儿,旧习气,还拿出来宣扬,说比现在的事情好,就不对我的味儿了.想到一个人闻鼻烟的样子,我觉得怎么也潇洒不起来,一看就是闲人的习惯.民俗小说就有这么些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太过于还原了原生态的社会,而没有对之进行批判改革。

  还好,电影里没这段,电影里,其实削弱了鼻烟和烟壶本身,仅仅只是把这做烟壶做为一门手艺,而这做烟壶也不是有什么绝技,而是一门小手艺人的功夫。

  故事的主角,乌世保是没落的八旗子弟,影片里有一段是乌世保有一天不知所踪,没有和师父师妹讲,却是回去希望能保有自己原藉,结果郁闷而归,柳娘就讥笑他,还想当大爷?看不起小手艺人?原书里有乌世保想去保有自己原藉的一段,却没柳娘讥笑他的这一段,在这里,这么一改,就是从思想意识上,这两个人都被重新塑造了。

  在原书里,乌世保多少有点儿随大流的样子,就算做了什么事情,也不是他本来有气节,而是在那个时期,刚好碰上了这么点事。不过说到这里,也要说影片在拍的时候,是很注意了一些旗人的细节,比如当时的北京城肯定不是柏油马路,所以但凡有马一过,就尘土飞扬,那个乌世保打徐焕章的时候,用了条白手帕拿出来抽对方的脸,都让现代人看了算是叫开了眼。

  不过在电影里,乌世保还是有他特有的斗争精神,只是这斗争精神可能也来源于他对于徐焕章这样的小人的轻蔑和对自己的身份的优越.以为还是按着祖宗规矩办事的时候,以为他这八旗子弟的旗主总是能压着旗奴的。

  中国的故事,或者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中国人不管在有没有外人来的时候,总是离不了些小人。小人一旦得势,和权贵们巴结起来,就是被狗吃了良心也不够形容这些人的,但这些人还真的总是有的。

  八国联军进来前有,八国联军进来后也有。

  徐焕章的恶,在电影里原书更放大地深了,乌大奶奶的死与他也就拖不了关系,而故事的最后,他也没有死,似乎也就预示着这样的人,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有人刺杀他,却没有杀死他,只杀死了他身边的兵卫,于是徐焕章一步步向前,脚下却踩着的是血印子,旁白说了,这样的人,他的脚印洗不掉也抹不去,只能等着遗臭万年。

  八国联军之后,纷乱的北京城里,有什么改变吗?茶馆子还开着,有的人,还能拎着鸟笼子溜达,同样没有战争场面,同样是部大悲歌,同样在说,中国这样的国家里,有些人有志气,有些人却是小人。

  中国的下层人民也只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着洋人和当朝者,比如当九王带着一只羊进了茶馆(洋与羊同音),这茶馆的人就给他了点刁难,羊要了二倍的价钱,结果这当权者可不管这些,赶来了一群羊,最后九王虽然说造价赔偿,可这中国下层人民的反抗是如此无力.

  聂小轩拿了个烫手的活,要在烟壶上画着八国联军进军,一茶馆的人说,这不行,怎么能干这样的对不起祖宗的事.可是当徐焕章抖起狠来,下层人民也无话可说,聂小轩的手后来绞进了车轱辘里,下层人民的反抗是多么无奈和软弱呀.

  而在这时,柳娘做为与乌大奶奶完全不同的女性代表站了出来,说,爹,你要听我的!

  乌大奶奶是个可怜的人,她不是不善良不是不贤慧,但是正是这样的善良和贤慧就衬得她是这样无知无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握着两个红蜡烛的柳娘却相反,听了她的话,他们一行三人离开了京城,当然天下之大,也许注定无处可逃,只是她的积极面对的态度却仍然成了片子里的亮点.

  在临行前,乌世保的话可谓是点题之语,"咱没落了,可咱不能给祖宗丢脸"

  是的,八旗子弟是没落了,但是说到这气节,总是有人有的,这传下去的,不是什么手艺国粹的问题,这气节才是大事.

  故事的最后,乌世保送给了弦师寿明一个烟壶,里面有着一首著名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世上多少要说的话要说的事,只能寄情山水,寄情文字,等待人品味呀.

  《八旗子弟》观后感(九):柳娘后来去修表了

  李殿馨

  时间其实很抽象

  Time Is Actually Abstract

  李殿馨的父亲是电影界已故名导演李翰祥,她在台湾出生,自小在美国就学,刚开始她子从父业进入了电影圈。做了十几年的电影人,幕前做演员、幕后做特技、化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经朋友介绍加入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HongKongLtd.)负责撰写珠宝目录。后来拍卖行的卖表量愈来愈多,而李殿馨又自小对钟表产生兴趣,且有一定研究,于是开始接触钟表拍卖,并供读有关专业课程,终于晋升为钟表鉴定专家。

  钟表专家李殿馨进入钟表行业已经13年了,现在她开始在安迪古伦公司工作,她说,看钟表的摆轮来回转动,很像一个人的心脏跳动,她学会了和这个有着跳动心脏的机械交流,并且帮助他们买一个好价钱。

  李殿馨这样开始了她的拍卖行的故事,每次拍卖至少会有两个客人竞拍产品。开始会给出一个底价,是最底价,一定是足够吸引人竞拍的价格。

  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什么产品卖的好,而卖掉,是这个拍卖生物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拍卖之前要做很多的功课,“寻找拍品、鉴定、拍照、编号制作目录……最无趣、最繁杂的工作都是在幕后进行的”李殿馨说。

  今年是李殿馨进入拍卖行业的第十三年,之前她在佳士德拍卖行工作。当时佳士德没有专门的手表部门,一切从无到有,从书写珠宝目录开始,李殿馨开拓了一个新的部门。

  “我一直很喜欢手表,我觉得钟表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艺术性。很多中国人都对钟表感兴趣,而我觉得钟表很好玩,你看它的摆轮转来转去,很像一个人的心脏在动,我觉得手表是可以和我讲话的,可以以各种形式和我交流。”在做拍卖行之前李殿馨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爱上钟表也是缘于她的父亲李翰祥,李导演很喜欢去看拍卖,他出没在拍卖行的时候,身边常常陪伴着女孩就是李殿馨。后来李殿馨的朋友觉得她很适合做跟拍卖有关的工作,就把她介绍给拍卖公司,也真的成就了她以后的事业,一做就做了13年。

  “当年在香港,在佳士得做钟表的人就有我一个。我需要知道手表的估价——手表的价值,然后去和客户去沟通。”

  为手表估价是拍卖中的重要环节,而钟表的价格是由她本身的构造和它的历史组成,要想了解钟表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经验的积累。

  “在拍卖行,我每天都能见到很多不同的东西和客人,常常会有人带上一块手表摸上门来。

  这和其他工作不一样,如果你在钟表零售店工作,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的,在拍卖行可以看到很多好玩的东西,当然里面有好东西,也有坏的东西。这些未知的东西会让你觉得生活很新鲜,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你会看到什么的。”

  曾经有一个客人拿一件像水晶球一样的东西给李殿馨看,上面写着欧米茄的字样,时间是一八某某年,那是很可爱的一个东西,但李殿馨一看就知道是在北京潘家园淘来的东西,不值钱。

  拍卖行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提供拍品的客户,都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来拍卖行的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收藏的东西是最好的,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手表为什么会跌而不是涨的。”

  李殿馨说,买表和卖表的客人,各式各样,有行家想找到外面找不到的东西,来拍卖会上碰一碰运气。也有人是来凑热闹的,还有喜欢拍卖,就喜欢和别人抢东西的人。很多平是很理智的人,来到拍卖会像发了疯一样的,很紧张的,也很有趣。

  每次拍卖的最终都会演变成一件一件有趣的事,李殿馨以为,卖表和买表都不能本着投资的原则,只有你真心喜欢了,才不会把它价格的涨浮放在心上。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逛表店了,经验告诉我只有很少很少的手表才可以保存其价值。人们买手表如果真的是想当作投资,那你一定要考虑很仔细,市场好的时候,你买什么都好,不好的时候,你想卖卖不掉。要的是你会不会把握时机。”

  “买表的时候应该看品牌,品牌是最重要的。但是限量被很多品牌滥用了,还应该看其材质,然后是看功能,具有复杂的功能表才有可能保值。只有很少的品牌,会推出新表之后旧表也不会贬值。为什么现在古董表会买那么好的价格,因为当年一款表仅仅出了几只或者几百只,这些表融合了品牌自己的浓厚的历史,非常奢侈的,是真正的极少数人才会拥有的手表。

  但希望人们不要把买表当成投资,那就是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只有这样,当它100万贬值到50万,你才不会难过,因为你拥有过它,就算是为此付出的租金。”的确,不是每一只手表都那么受欢迎的,真正要投资要做很多的功课。

  但是,即便是你做足了功课,真正拍卖的时候,竞拍者还是会夹杂着很多个人情绪在里面的,拍卖的过程也因此才更有趣。

  “我经历过太多的拍卖,每一场拍卖会里面都会有一些东西是被卖的很好的。内地的拍卖会跟别的地方不一同,拍卖官好的话可以让不值钱的东西卖的很好,好的拍卖官能够掌握拍卖的节奏。进拍卖会拍卖的时候一定要理智,但我自己也竞拍,我知道人们很难做到理智。”

  说到竞拍的情绪,李殿馨说,人们就是赋予钟表很多的感情,钟表不仅仅是用来看时间的。

  “我不带表的,虽然我很准时,但是我觉的钟表快一秒和慢一秒是不重要的,时间也是很抽象的一个东西,表的快慢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喜欢三问表,也喜欢中国市场的怀表、珐琅画象的表。只要你喜欢,什么表都是好表。好表很多,重要的是你喜欢什么。”

  李殿馨说,钟表的拍卖和艺术品拍卖有所不同,钟表的数量可以很多,艺术品可能是很唯一的,欣赏的方式也不同,钟表具有功能性,也可以显示身份,带好表别人一眼就会看出你是有钱的人,而画只能挂在家里。

  “两年前容易找到的表,现在不容易找到了的表,会拍得好一些。钟表拍卖的价格会受整个经济环境影响。钟表是奢侈品,人们都是都是有多余的钱才会做这个事情。”

  说到工作的快乐,李殿馨说自己很喜欢现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在拍卖这个行业做了多少年了,不知道自己不做这一行做什么。”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最顶级的拍卖行里面,邂逅每一次奇迹,从这个角度而言,钟表专家李殿馨真是一个幸福的人。

  邂逅奇迹

  “拍卖的现场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很多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面,如果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的人会觉得那个场合很奇怪,有人叫价,有人就会举手,会有更多的人举起手来。看起来很紧张,落槌的时候,就会看到有人笑了……”

  http://style.sina.com.cn/fashion/time/2008-11-19/143224859.shtml

  《八旗子弟》观后感(十):电影中的历史:《八旗子弟》中的端王和肃王

  电影《八旗子弟》的开始,乌世保在端王载漪家的堂会上有段鼓词,背后其实浓缩了很多历史故事,特抄录如下,然后说说这部电影背后的历史。

  八月初八寿香烧

  八仙过海献蟠桃

  八珍八宝

  瑞彩千条

  一门五福真荣耀

  堂开吉庆多欢笑

  八方开寿域

  八王齐来到

  八旗子弟把八角鼓儿敲

  祝王爷

  八功八德威震八方

  八方乐逍遥

  老王爷 福绵长

  创立了虎神营

  保国保家乡

  似虎如神哪从天降

  太平年

  洋鬼子一见胆战心慌

  年太平

  神驱鬼 虎吃羊

  羊吃尽 鬼驱光

  洋鬼子全都驱逐尽

  太平年

  看你们逞强,不逞强!

  年太平

  一、端王载漪

  慈禧的侄子兼外甥女婿,在义和团兴盛并开始“扶清灭洋”之时,与刚毅等一帮王公贵族,力劝慈禧利用义和团攻打洋人,当然,作为慈禧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主要也是处于几种目的:

  1、慈禧在光绪被废之后,本来想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隽为大阿哥,以便取代光绪,但是因为遭到各国公使和封疆大吏的反对而未能搞定,端王当然是对洋人怀恨在心了,后来端王建立“虎神营”(清朝京师的一支精锐军队,后来也吸纳了一些义和团),名字起的的就很有讲究,“神驱鬼 虎吃羊(洋)”,明摆着就是要和洋鬼子干。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一直是游移不定左右骑墙,有次,端王载漪竟然带着一帮义和团的人冲进中南海要杀光绪,这让慈禧很是恼火,想想当年的大内侍卫是干吗吃的。

  2、端王载漪作为满清的正统皇族,到清末的时候势力已经相当削弱,主要是因为国力削弱的问题,他们完全没有先祖的那般风光,祖宗的江山看来在他们手里不保,当然,最让他们郁闷的当然就是洋鬼子了。后边我们说肃王,是另外一个力图想复兴满清荣耀的一个王爷,在《八旗子弟》里也有清晰的描述。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慈禧西逃西安。在这关于当时的细节多说两句。

  1、实际上当时攻打北京使馆区东郊民巷的多数是清军,不是什么义和团。从这点上看,当年美国用导弹打中国在南斯拉夫的使馆的确不是开先例,而是当年中国人早就开过先例,其实在那时已经有了关于使馆保护的万国公法,但是在慈禧那,不算什么。

  2、再还有一个大事就是“东南互保”,慈禧的北京向洋人宣战,但是南方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并未在南方与洋人开战,而是达成了协议,保护洋人。假设用现在愤青的思维,那这些个人是大大的汉奸。不过换一种思维,东南敢不奉诏而自保,说明了中国在当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地方已经有独立的倾向,辛亥以后,中国迅速军阀割据也是在这会萌芽的。

  端王因为在义和团运动中是力主灭洋的头领,后来在八国联军的压力之下,被慈禧发配边陲,最后客死新疆。

  二、肃王

  肃王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很多人知道日本间谍川岛芳子,肃王就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八旗子弟》中,正是肃王要让聂小轩给日本朋友画侮辱过人的鼻烟壶。这个日本朋友也有其历史原型,就是川岛浪速,也就是肃王的女儿川岛芳子的义父。在《我心目中那些民国间的人和事》一文中,对肃王有精确的描述:

  肃王是另一回事,清廉风雅,号称晚清最贤。当崇文门税务监督时(堂堂亲王怎麽会做这种小差事,不理解),一年下来上缴64万两,而以前最多时也不过一年17万两。一时口碑犹在张之洞,袁世凯之上。但这位肃王却颇同情维新之类的事。当年汪精卫的恐怖主义活动被大清公安机关一举破获后,按惯例交法部(也就是以前的刑部)按大清律发落,那自然是按谋逆处理。当时的主事章宗祥(这名字挺眼熟吧,)觉得人才难得,连夜报告肃王(当时是民政部尚书,已经不管税收了),肃王生生把汪大刺客压在民政部,很有点刑事转民事,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意思。也是判了个终身监禁了事。有这麽一个例子在这,走这个门路似乎也可以考虑。

  关于这个肃王还可以多说几句,民国以后,这位王爷避于青岛,时刻不忘复国(本来还以为他同情民国呢,原来不是),就是总惦记着搞满蒙独立。想在东三省搞事,自然离不开日本人。

  刚好他有个日本朋友川岛浪速,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是认识的。八国联军在北京各占一方,治安最差的当然是俄国,无恶不作。最好的据说是日本,大概是要给西方立个榜样看看。川岛浪速当时是负责北京的治安,纪律甚是严明,有一次一个鬼子兵损毁了一把凳子,立马抓过来训一顿,召主人来勒令照价赔偿。八国联军退兵后,北京创办警备学堂,请川岛为学堂监督。因为按辛丑条约,当时京津之间不准中国驻兵,一旦有事,洋人岂不是长驱直入。 也不知哪位高人出了个主意,北京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警察。不算军队又可以配备枪支,有事可以先当军队使一阵子。这是京津警察的滥觞,警察都是新式训练, 培训上岗(跟铺快大不一样了)。民初时候京津治安是有名的好,估计现在的广州深圳是没法比。上面说过了,肃王是民政部(就是以前的巡警部)尚书。肃王和川岛就是那时订交。

  辛亥年间,国内叫一个乱,日本的势力也跟着分好几派,有誓死支持革命党的像宫崎滔天。有坚决挺袁的,像有贺长雄一类。还有支持逊清宗社党的,就是川岛一类。相互之间也是死看不顺眼。当时日本的政策是支持民国政府。于是川岛被日本政府骂一顿,两次的满蒙独立运动被张作霖的把兄弟吴大舌头(吴俊升)给灭下去,川岛的好几个同事被毙掉(也有说只是给逮起来的),估计他也郁闷得不行。据说肃王和川岛签过一个协议,日本支持满清东北复国,作为回报几乎一切军事行政归日本人管理。卖国之彻底仅次于国父之一并割让。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川岛拿来打算让肃王签的,肃王签没签待考。其实不管再怎末修改也好不到哪去。肃王有个女儿过继给川岛,取名芳子。

  这位居官清廉,能诗工画,人称晚清最贤,千方百计卖国不成的亲王,1922年最后死于旅顺。没看见满洲国建立,不知算他走运还是不走运。临死前上溥仪遗奏道“臣。。遁之旅顺,偷延视息。潜抱坚贞之志,恨无开济之才;每伺再造之机,终乏一成之寄,瞻望觚棱,瞬逾十载,憔悴就死,臣罪当诛,伏愿我皇上蓄德养晦,祈天永年,重光郅治,比隆康武。微臣虽在泉壤,蒙袂含欣。。。有子十人,率皆驽下,不堪负荷。。敢情纳还爵土,即日停袭。伏枕呜咽,不知所云。” 回想溥仪一生,读此“伏愿我皇上蓄德养晦,祈天永年”八字,唉。 这遗奏是爽良代笔(其实不是爽字,是爽中两个X都换成百字。不认识)。

  肃王本人最有名的一首诗是他辛亥出都所作。“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

  这诗写得确实不错。立朝三百年,几世生于斯长于斯,今日方知原非故国,十世江山易手,几万里河岳变色,成此二十字。苍凉浸于豪迈。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过如此。

  《八旗子弟》中乌世保的的角色,也是同一种,像《末代皇帝》和《活着》一样,都是历史中的人,从人的角度写历史,只不过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市井小民,一个是清末没落的八旗子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