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沉默》影评10篇

2018-10-10 01: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影评10篇

  《沉默》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英里德·图林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Birger Malmste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影评(一):无台词沉默情绪酿造

  伯格曼在室内戏剧大师地位不可撼动,同样不可撼动的还有他在家庭伦理剧的祖师级别。依旧是有着精湛的室内戏走位和调度,依旧有着出色声音运用,钟落地火车声,声声入耳。中间长达15分钟的沉默,30分钟的只有少量台词,在沉默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深如鸿沟隔阂,也可以感到正在积蓄力量。所有的力量在结尾处大爆发走向撕裂,真实痛楚

  《沉默》影评(二):then silence

  补一下。上影节唯一不用抢的伯格曼。

  自己装的逼,结果真的差点哭着看完。捅穿了。

  百合?不存在的。一体两面罢了。甚至三面。我没儿子啊……儿子那部分不太懂。

  理性文艺骄矜的你,冷眼旁观天真懒散放浪的你。

  理性的那部分你懂教育但不要孩子浪漫的那部分你能和孩子亲近但自己也是个孩子。

  禁欲刻薄的你会孤独终老。魅惑蠢动的你会遍体鳞伤

  妹妹姐姐死,摆脱理智束缚

  姐姐不想妹妹出去,因为受伤是双份,她的柔软,她的自尊

  我们和这个世界关系只是,长期羁留罢了。

  孤独终老也没那么可怕大不了死前惨惨戚戚喊妈妈

  “神父死的时候,你就说你不想活了,为什么还是活到现在”

  每一次你自问自答,then silence

  感谢命运,以浅薄阅历还能看懂伯格曼呢

  嘻嘻[月亮]

  《沉默》影评(三):看不懂

  The silence

  主角

  女翻译

  男孩

  小男孩

  仆人

  矮人

  剧情:

  1、 一起出去,翻译生病

  2、 男孩和母亲一起洗澡,然后裸体而睡?

  3、 母亲出去玩,男孩碰到小矮人和仆人

  4、 仆人照顾翻译,小男孩回来

  5、 男孩母亲出去乱搞,被男孩撞见,叫上翻译,吵架

  6、 大家分开,男孩收到信

  疑问:(完全没看懂)

  1、 女翻译的病象征什么?

  2、 小男孩象征什么?

  3、 女性为什么乱搞?

  4、 仆人的意义是什么?

  5、 矮人象征什么?

  6、 小男孩和母亲裸体而睡象征什么

  7、 为什么男孩母亲喜欢出去?

  8、 男孩被套衣服象征什么?

  9、 坦克象征什么?

  10、最后到底是一句什么话?

  11、

  大疑问:

  1、 什么是silence?

  2、 为什么翻译和女性有那么强大冲突

  《沉默》影评(四):看不懂

  The silence

  主角:

  女翻译

  男孩

  小男孩

  仆人

  矮人

  剧情:

  1、 一起出去,翻译生病

  2、 男孩和母亲一起洗澡,然后裸体而睡?

  3、 母亲出去玩,男孩碰到小矮人和仆人

  4、 仆人照顾翻译,小男孩回来

  5、 男孩母亲出去乱搞,被男孩撞见,叫上翻译,吵架

  6、 大家分开,男孩收到信

  疑问:(完全没看懂)

  1、 女翻译的病象征什么?

  2、 小男孩象征什么?

  3、 女性为什么乱搞?

  4、 仆人的意义是什么?

  5、 矮人象征什么?

  6、 小男孩和母亲裸体而睡象征什么

  7、 为什么男孩母亲喜欢出去?

  8、 男孩被套衣服象征什么?

  9、 坦克象征什么?

  10、最后到底是一句什么话?

  11、

  大疑问:

  1、 什么是silence?

  2、 为什么翻译和女性有那么强大的冲突?

  《沉默》影评(五):伯格曼的另外一种能力

  看到了伯格曼不一样风格可能是他另一个感兴趣主题-人之间的隔阂。不过风格颇有点安东尼奥尼的现代人影子。也不知道他从哪找来七个小矮人,有些场景颇为荒诞,有喜感。比如女人出门猎艳那段、夜晚的坦克声。

  不过伯格曼不同地方是-总是接受和面对降临的莫名苦难,试图寻求答案,找到光明之路。爱,真的是答案吗?

  摄影也有突破:90°俯拍;可以仔细琢磨下小男孩在走廊里的那段,固定的全景机位,闪进闪回的出场;室内的全景,层次丰富

  这也是一次肉体和理智的碰撞表面上看肉体生命昂扬,理智因其冷酷即将走入黑暗孤独的深渊 ,深层次上却是荒诞重压下肉体没有感情放纵遭受灵魂的唾弃,发自内心的爱的理智归附宁静祥和,小男孩最后似乎感觉到了更可贵东西

  观看,我看到了伯格曼的另外一种能力,展示荒诞的喜剧能力。

  《沉默》影评(六):伯格曼电影笔记之《沉默》:动作是唯一的真理

  1。动作的延展。镜头跟摇安娜从洗手间洗漱,走出来,往画外右侧看一眼,走到衣柜拿出衣服,经过那扇通向里间的半敞开的门,镜头停在那扇门口,里间的床上伊斯特正望向镜头。这一连串动作,分了两个节点,一个是安娜向镜头外的一眼,一个是最后伊斯特的注视。这样在半途中变换视线和情绪的拥有者,以“后”作用于“前”,用正出现的去解释已出现的,使之更加繁复

  2。动作的压缩。前一个镜头,安娜和伊斯特站在窗前,伊斯特离开走到床边躺下。下一个镜头,伊斯特轻声呼喊“你过来坐在床边,坐过来,陪我坐一下”,然后半起身,镜头后拉,安娜已出现在前景,已坐在床边。

  人物动作和摄影机动作都被刻意压缩,情绪也因凝聚而饱满

  这两点在电影中俯拾皆是

  3。具备情感冲突的安娜和伊斯特在画面中被构成垂直关系,从身体面孔到视线。这是一种隐现的静止的动作关系。

  4。给每个角色设定出符合各自性格、情绪的动作范围和动作方式

  约翰的流畅无碍,伊斯特的僵化,安娜的凝滞。

  伊斯特还曾有舞蹈笑容,安娜却一直维持着那种禁闭,算是说明肉体的沉重

  5。伯格曼并不对观众的智商构成威胁,只要你肯耐心多看几遍。

  《沉默》影评(七):神之沉默之《沉默》

  两个成年女性,姐妹俩,生活在彼此隔绝而由于周遭隔绝的异乡冷漠中,妹妹疯狂畸形,纵欲。姐姐崇尚理性,但性格乖张,身患重病片子里充斥的除了冷冷的死物,以及妹妹与人滥交时露骨的性场面,还有一个孩子,妹妹安娜的儿子约翰。他是联系两姐妹的唯一纽带,这个小男孩在电影中,常常以无邪的童稚眼光望着陌生肮脏而又充满恶意的外部世界……

  死寂旅馆,要无人机的广场忽然出现的坦克,军事队列,侏儒人丑陋表演,烈烈日照下难耐的酷热,长时间的令人焦虑的沉默。

  整部片子的画面都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压抑感,人物的视线总是很很多东西阻挡着以至于十分的狭小,充满了隔阂。总是无声的对着演员的某个部位或者某个空镜头拍摄,让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感到片中人物的极大的冷漠和巨大的压抑感。

  片中反复出现的音乐,构建恢宏,气势壮阔。查了有关资料,知道这是德国大音乐家巴赫的作品,非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高尚的音乐,接受这是妹妹安娜,和伊斯特,两人放纵冷漠肮脏的行为,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讽刺之极。让人觉得,一些名义上能纯净人心福音脆弱渺小

  片子的台词很少,但都很经典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我们想让别人的行为端正,但那力量太强大了,奈良太可怕了。在精灵鬼怪中间行走,你要小心。”

  《沉默》影评(八):不成文

  人真是任性生物,因为从小对姐姐伊斯特的害怕崇拜,安娜从小就模仿姐姐,但又觉得姐姐看不起自己。终于,在这个陌生的,言语不通小镇,安娜、伊斯特、约翰三个人像是被孤立起来的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因着伊斯特的病痛,安娜开始向姐姐发泄着不满,可是每每实施一个对姐姐的报复,她的心里仿佛也被剜去了一块。姐姐要知道她所有的隐私,她便在姐姐眼皮下暴露所有的隐私;姐姐控制她,她就要逃脱姐姐的控制,甚至以在姐姐病重的时候,带着儿子离开的方式来报复。难以想象将来,她会如何追悔莫及。我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情感却往往趋势我们采取失去那样东西的方式。

  伊斯特在病重怀疑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说了她所谓的最后的告白,我讨厌精液味道,讨厌男人在我身上射精,让我觉得自己像腐烂的臭鱼一样。我采取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可我也害怕独自死亡。而最终伊斯特也许真的面临着独自在异乡死亡。看到这样的伊斯特,让我觉得非常难过。伊斯特的担心,我也有,害怕一个人老去,一个人面对死亡。虽说人生来孤独,但这种孤独亦不堪承受

  安娜问伊斯特,你在神父去世的时候说“我不想再活了”,那你为何如今还活着?我们常说这句话来表达悲痛之情,但这种说法也许真的过于夸张,人总是容易夸大自己的悲伤。我不想再活了,痛死了,X死了。

  安娜在与酒保性交的时候说,我希望伊斯特现在可以死去。在《犹在镜中》的时候,父亲大卫对女儿类似想法,但大卫视之为隐秘为此感到歉疚,但在《沉默》里,安娜说出来了,对着一个听不懂她的话的酒保说出来了,电影没有再去说明安娜的对此的看法

  《沉默》影评(九):谁的沉默

  先说观感,96分钟的电影,极少的台词,丝毫没有让我觉得无聊想睡觉,导演的叙事方式很吸引我,层层抽丝剥茧,简简单单的肢体语言,让我明白了,姐姐伊斯特似乎爱慕着自己的妹妹安娜,但身为一个翻译家,一个十足的精英,她对自己拥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这在她的世界中,大概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打击;而安娜似乎过着与姐姐完全不同的人生,放纵人性原始本能,就连对自己的儿子似乎偶尔也流露出一种介于冲动母爱之间的感情,并且她认为姐姐一直很厌恶她,然而,实际上,我想伊斯特也许真的很羡慕安娜能够放纵自己的本能,正是因为她做不到,才有一种隐隐的爱恋,羡慕,因为人本能会羡慕甚至嫉妒自己所不能拥有的。

  然而,这样的两种人生,似乎都充满的挣扎痛苦,理性至上的姐姐,放纵欲望的妹妹,其实都会感到压抑孤独,所以有了片头姐姐的自慰,以及妹妹在纵欲时的哀嚎,夹在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大概就是人,一个真正的人。姐姐与妹妹最和谐的时间,大概出现在巴赫的那首曲子(应该找来听听),姐姐与妹妹终于有了一段平和对话,“这是谁的曲子?— 塞巴斯蒂安·巴赫 — 很好听”,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导演的一个答案,音乐似乎可以无障碍沟通,为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即便是一个翻译家,能游走于众多语言之间,却无法解除个体沟通的障碍,灵魂深处的孤独。但这种平和却也只是暂时的,最终,安娜也还是要去放纵自己的欲望,伊斯特可能终究也逃不过死亡,所以生而为人,究竟何去何从?!真的有答案吗?!

  也许再看可以解决的几个疑惑

  1.约翰到底是谁,他看的那幅画又是什么

  2.侍者又是谁,是一个类似父亲的存在吗

  3.侏儒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

  4.坦克和马车又意味着什么

  5.最后的那封信到底想说什么

  《沉默》影评(十):关于信仰主题的粗浅理解

  据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伯格曼讨论宗教的方式是解构式的,类似德里达,不是destruction而是de-construction,即重点不在于否定和摧毁而是揭示信仰本身的异质性。

  首先,笃信宗教的人,可能恰好由一些背离崇高感性驱使的,宗教对于信徒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精神避难所,因为每个人的遭遇都不同,所以宗教就像一件外套一样根据各自的需求调整,它是杂多的,同时也是被建构的。伊斯特(就是姐姐吧?)的孤独,嫉妒,和对妹妹多少有同性的爱促使她去宗教里面寻求安慰和自我肯定。但她其实并没有真正获得宁静,可以理解为她没有真正把握宗教的本质,也可认为一个宗教就是一个差异性结构,它本来就是没有本质的。

  另一方面放弃宗教可能基于同样的理由,比如妹妹安娜的反抗根本目的可能就是反抗伊斯特。所以其实信仰的选择并不是理性自由的结果,更可能是被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决定的,也就是被非崇高的感性结构决定的。

  最后从结果来看,拥抱宗教和背弃宗教的下场都是痛苦。我理解的安娜的痛苦一方面来自跟姐姐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是堕落带来的,一个人完全解放本能之后他/她其实是非迷茫的。信仰未必能带来救赎但是抛弃信仰也很难获得自由。宗教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诱惑和崇高的张力之间被人建构起来的模糊区域,每个人对它的触及都包含了某种自相矛盾

  还想说下小男孩,小男孩这个角色的设置,我觉得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假面」,主要是后者片头那个小男孩的意义我没看懂。也不同于「呼喊与细雨」那种一个高强度的截面式,小男孩让这个电影有了绵延感和丰富性。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童年回忆的(例如侏儒马戏团的非理性色彩):成年人的世界永远是秘密的,污秽的,一触即发,但小孩子却什么都不清楚。伊斯特留给小男孩的外语信,我觉得已经表明了伯格曼的倾向性:这封“外文”写的信是对安娜的拒绝,因为安娜早已经拒绝了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沉默》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