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柜来的人》的影评10篇
《风柜来的人》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钮承泽 / 张世 / 庹宗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的岁月很多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不是风柜来的人 我是来在农村 曾经走在城市的街道 一切那么好奇 一切那么憧憬 曾经在城市是那么格格不入 曾经是那么无所事事
曾经的岁月 狗日的岁月
《风柜来的人》影评(二):青春的迷惘 躁动的心灵 懵懂的爱情
青春的惆怅
王小帅《十七岁单车》
库布里克《发条橙》
《风柜来的人》影评(三):青春的叛逃
這是青春的叛逃,雖然阿清叛逃的圓圈越畫越大,但卻終究逃不脫充滿宿命的生活——邊緣的身份、父親的缺失、朋友的離去、愛情的尷尬。他反抗,到頭來卻毫無意義。侯孝賢的記錄是真實的,因為關於青春的記憶原本就很難有虛偽的成分。侯孝賢用他冷靜得幾近呆板的鏡頭,把故事描繪的客觀、乾淨。也許所有有關青春的記憶都可以變成好的故事。
《风柜来的人》影评(四):钮承泽和林秀玲和庹宗华的三角恋预演啊。
钮承泽,林秀玲,庹宗华,这片子是预演了这三个人本人的爱情故事啊。张世的表演应该是本色表演,钮承泽在电影里看上去倒也不显得特别矮小,气场也挺强的。庹宗华的戏份好少,我是为了他才看的。好在,庹宗华年轻的时候的颜真是强啊。另外,这片子直到15分钟的国语对白,才让我相信这不是一部台语片。另外,这片子真的有点闷,大概这就是文艺片吧。
这部作品对青少年生命观的描写刻画,充满同情与直率主动的生命态度,表现出杰出的透视力。等待当兵前的百无聊赖的青少年,无所谓的游荡在生活中,影片中几乎完全放弃了过去电影中仰赖的曲折剧情和善恶冲突,代而以大量中、远镜头不卑不亢地关照青少年的抑郁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完整捕捉人际互动和人与环境关系共振所散发出来的无形张力。
《风柜来的人》影评(六):又一个孝贤的周末
在侯导的电影浸淫过,也怪不得豆导后来成了那样的风格。然后张世他竟然也是演过侯孝贤电影的人......就还,有点惊讶,可是又觉得理所当然。
而第一次看到电影名时,一直以为风柜是个如冰柜一样的“柜子”,还心想说又是一个意识流的名字和故事吧,哪知,风柜竟是澎湖的一个景点的名称,还拥有“风柜听涛”的典故,这样的一个地方,那真是必须要去的啊。
《风柜来的人》影评(七):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的青春情怀浓缩于这部影片,游手好闲的岁月在周围环境的变故下给阿清一次又一次的触动,初到高雄的无所适从与被骗、父亲的去世、小杏与男友情变后的离开、友人的当兵等等就像一场场成人礼,让阿清逐渐告别曾经的浑噩,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还好,“风柜还是要回去的”,“台北不是我的家”,这种非常侯孝贤式的东方化情怀,让原本迷惘的青春更添上了一层深厚的怀乡情怀。
这久远的电影,支离破碎的记录着我们的曾经的过往——年少,轻狂,迷茫,愁怨,却又激情四射。如影片的结尾,阿清站在了凳子上,朝向街头——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大声地吆喝,歇斯底里。
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所有的一切都在上演,如那年轻的嘶喊声,在天地之间来回激荡,周而复始。
这是我们曾有过的真实的灵魂。
《风柜来的人》影评(九):侯孝贤的台南渔村和费里尼的亚得里亚海边小镇
那时候豆导还是个孩子。
侯孝贤拍的台南渔村和费里尼拍的亚得里亚海边小镇虽然隔着几千公里,但感觉却有些相似,都是记忆里青春岁月的故乡生活,精力充沛、无聊、情窦初开和满怀憧憬。
看片子的感觉就像今年过年在村子里看到的:随处可见的年轻气盛伴随随处可见的衰老腐坏,但世俗的元气在初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显露,也在初二重度雾霾里延续。
《风柜来的人》影评(十):想到风柜走走
想到风柜听涛,想吹吹那里的海风,想看看那里草木的生长,想嗅嗅那里咸涩的青春,到沙滩和撞球馆找阿清阿荣的身影,想沿声影的历史足迹到高雄,看看宽荧幕电影听听集市的叫卖声。
风柜来的人,是他乡的视角,他们有朝一日还会回来,哪怕乡音未改鬓毛衰。到风柜的人,是风柜的视角,这个视角,由侯孝贤牵引。有多少人追随着侯导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