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奇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好奇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8 01: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奇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好奇心》是一部由路易·马勒执导,贝努阿·费雷 / 蕾雅·马萨利 / 丹尼尔·盖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心》观后感(一):人伦纲常

  母亲说:“我不要你为这件事感到羞耻后悔。那是很美的一瞬间,但它永远不会再发生,这是我们的秘密。”

  这是令人惊异的事实宽容结果

  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就会有不同故事

  《雷雨》是一种,矿上罢工,阶级矛盾封建大家庭

  murmur of the heart 是结尾以家人一起大笑为结尾——所有的紧张瞬间瓦解——法国人的淫乱,赫赫,法国人的革命,赫赫,都认真不得。

  《好奇心》观后感(二):简评

  积压许久未看的片目之一,浮躁心情绝对无法承受法国新浪潮,阅片无数才逐渐形成挑片品味,现在已受不了节奏缓慢的法国片做派,想当初买的一堆文艺片还真是后悔。影片主题就是一个怀春少年如何从生理心理逐渐开苞的过程显而易见的恋母情结暧昧的乱伦情愫离经叛道的事法国人看来还真怡然自得,Louis Malle这出戏唯一给我的好感就是顽劣少男萌动期的细节拿捏得到位,不少情境都是过来人能莞尔一笑的回忆

  《好奇心》观后感(三):只是好奇的心

  一个有才华的,典型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的小男孩。有着与其他同龄少男少女一样的好奇心。

  而且这些好奇与尝试仅仅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而已。

  尽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我猜他最终的人生轨迹应该会是如他父亲一样的成功循规蹈矩

  只是少年时期短暂回忆罢了。影片结尾说明了一切。

  《好奇心》观后感(四):重审道德

  对道德与自由深度解构,对男孩青春成长问题完美托出,铺垫饱满,路易·马勒的叙事把控相当强大。长大之前,母亲是世界的镜像,一旦这个镜像被成长打破,男孩的视线将转移到其他异性,以替代对母亲的依恋。男孩一夜长大,开始寻花问柳,法国人用极其轻松、淡然、毫无负担的合家大笑,让一个男孩的成长烦恼变得美丽自然,以及自由。母子越界之后,妈妈那段话诠释了一切:“我不要你为这件事感到不开心,羞耻或后悔,我们要以此作为很美的、庄严的一瞬间留在记忆中。但它永远不会再发生。没什么,我们再也不会提起,这是我们间的秘密。我会毫无责任体贴地记住它,答应我,你也会这么做。 ”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它们很奇妙,也都很正常孩子正处青春期的父母,都该认真地读一下这部电影。

  难得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看到惊喜。对成长主题最锋利的解构,母子乱伦,重新审视道德与自由,强大到用一哄笑声泯灭众生惊愕

  《好奇心》观后感(五):难以承受的性解放

  路易·马勒,大师级的导演讲述着50年代法国性解放的时代战争殖民地、妥协、宗教、自由、性爱,让《好奇心》烙刻上那个年代固有的一切标志特征

  一个富有家庭里的青春期孩子,在沉腐的天主教气氛严厉家族管教之下学着叛逆。读加缪的书,听爵士乐,想象自己的第一次。其实一切都很正常,可为什么故事发展的一种结局会是乱伦呢?唯一的想法是,这并不是导演要求我们所关注的,或许他更倾向于让观众注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在一个大环境下的少年的心路历程。但作为观众之一的我又不得不关注,似乎弗洛伊德笔下的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穴。本片的大胆亦在于在思想层面之下,主人公最终终于付诸了行动,而这种行动并非所谓的抵抗或僭越等一系列恶毒东西,而是如最后所说的美好的东西。当成长的需求遇到伦理的规章,哪方会获胜呢?而当事情真的发生,这个生命中永久保存的部分将会演变成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好奇心》观后感(六):人们可以彼此尊重到什么程度

  人们可以彼此尊重到什么程度?

  电影里的男孩儿纵容了妈妈的外遇,心里也老大不乐意。但是他依然将这一切容忍,他和美丽的母亲结成了同盟——

  “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我把它理解为“尊重”——尊重你心爱的人的自由,尊重你心爱的人的爱情,尊重你心爱的人的心愿。但是请注意个人是你的家人是你的爹妈是你的血亲。

  还假装无动于衷呢。

  要是纯嫉妒不对,那是男孩的父亲该做的事儿,即使他自己也确实在嫉妒——

  “你像个小丈夫,法兰西小丈夫!”她妈妈这样笑他。

  关键是,男孩儿并没把这些事儿视为“背叛”,这一切反倒成为他和他漂亮老妈之间推心置腹资本

  什么恋母啊什么乱伦啊我也懒得去探究了,我只是好奇他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我觉得这种因爱而生的宠溺和纵容已经有些可怕,因为爱到连占有欲都不见了。即使他们是母子,他们也是独立个体,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这个男孩儿——噢,应该说这些男孩儿,他们教养良好,懂得优雅,精通叛逆。可以把隐私拿来当游戏。一个个还霸道傲慢恰到好处火候拿捏的神准,真可怕。

  我看不到底线,他们都无比优雅挺胸昂头的活着。这多么好。

  也多么让人难过

  《好奇心》观后感(七):导演还真敢拍啊···

  路易马勒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之一。

  他的片子同时具备了可看性和艺术性。

  光凭这一点,他已经足以立于不朽的地步了。

  我比较浅,对伯格曼之流的导演总是敬而远之

  路易马勒不同。他的片子,没什么门槛雅俗共赏情节和故事也经过精心编排,不失趣味性。让我这等边没什么耐心的人也可以乐和和的从头看到尾而没中途撒尿做俯卧撑什么的。很难得了。

  片中无处不在得JAZZ乐也让我很是受用

  想来路易马勒也是神通得很,拍处女作的时候就能请到老迈配乐。绨造了电影与原声双经典佳话。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他的电影。就少不了JAZZ。对JAZZ乐迷来说。就真的是DB享受了。

  片子不错演员很出彩。不管是风流俏丽的妈妈,和有恋母情节的小男主角,都异常称职。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电影以最后母子乱伦···(说是乱伦好像很不合适···母子之间确实有爱情的成分)为高潮结束了电影。漂亮妈妈的那一段说辞很是耐人寻味。难以让人对这种行为做出定论

  我隐约感觉到导演故意模糊道德界限险恶用心。把一个母子乱伦的故事给美化的有种纯爱的感觉

  在看到最后之前我一直以为导演会让母子的暧昧点到为止,暧昧到结局。没想到他还真的毫不顾忌的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让我心有余悸的同时为之折服。

  还好母子俩皆为理想角色。如果再接近生活一点。相信这是一部很考验道德承受能力的电影。万幸导演还有点为观众考虑心思···

  电影的背景我不太了解。相信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上映的可能性的。

  大师就是大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好奇心》观后感(八):【132】《好奇心》——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俄狄浦斯之过

  《好奇心》 Le souffle au coeur 年代:1971年 / 国家:法国、意大利、西德 / 导演:路易·马勒 / 主演: 贝努阿·费雷、蕾雅·马萨利

  电影大师贝托鲁奇在《月神》中将性欲引入了母子关系沟壑中,尽管还不能跟后来的《爱情的限度》《欲孽迷宫》等影片惊世骇俗场面相提并论,但这种超越世俗伦常的情感至今争议不断,也成为电影大师频繁染指的题材。比如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路易·马勒,就执导了这部《好奇心》。通过一个叛逆小子罗伦特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15岁的他做过很多疯狂事,跟两个哥哥喝酒飙车、在派对上跟女孩接吻、偷读成人书刊,甚至哥哥找了妓女来给他“破处”。对于性,大人始终觉得这是可耻的“肮脏事”,神父就曾让他戒掉手淫,说这是“邪恶念头”,然而这位道貌岸然的神父却是同性恋,对罗伦特抚摸下手。同样,当母亲发现儿子正在偷看自己洗澡时,上去就是一个耳光,但母亲也还是没能抵挡住对欲望的索求,在跟16岁少年有交往之后,又跟自己的儿子爆发激情。有人说每个男人都有恋母情结,或者说是弑父情结,就像罗伦特怀疑自己是否是父亲的亲生儿子,但影片没有贬低和矮化这种感情全家人开怀大笑的结局尚存一丝狡黠,洒了一地的牛奶其实也就象征着,罗伦特还只是个孩子而已。

  抛开这些伦理层面的探讨,影片其实是有深刻政治隐喻。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第四共和国时期,通过人物对话可知,日内瓦会议刚刚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停战。而影片拍摄时的1971年,美国正在对越南(曾经的印度支那地区)进行侵略战争。路易·马勒用一个男孩“越界”的行为,含蓄隐晦地对美国的“越界”行为进行谴责

  笑点

  第11分钟,罗伦特的两个哥哥露出自己的小弟弟,炫耀各自的“长度”。不服输的罗伦特“欲与天公试比高”,还拿出尺子跟哥哥们量起来了。男生隐秘部位,恰恰是男性自尊根源所在,这一点在孩童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好奇心》观后感(九):越界的成长

  今天刚看了这个片,上豆瓣来,就看见“豆瓣猜你会喜欢……”的下面,这张片子被放在第一个,真是太可怕了。点进来一看,内容简介只过于简单地写着:母子、乱伦。不禁菀尔。

  盗版的CC碟后写的内容介绍是这样的:

  1954年春天的里昂,十五随的少年罗伦特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他的上面有两个心潮的各个,他们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妇产科医生,母亲克拉克是个思想开放不拘小节现代妇女,面对丈夫的沉闷,她选择婚外情平衡寂寞……

  比起来,豆瓣给的“母子、乱伦”的简介,真是靠谱得多。

  那好吧,让我接着介绍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少男罗伦特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除了接触的各种哲学和思想流派让他有了存在之思外,更重要的是性上的觉醒让他感觉烦恼,尤其是对年轻漂亮朋友一样的母亲。在哥哥们的引导破坏下,他和妓女有了第一次的性接触。随即而来,在童子军的野营中,他病倒了。病中的生活让他感觉快乐无比。而且,在母亲的陪伴下,他还去了温泉治疗基地疗养。

  在疗养院中,他与母亲住在一个套间中,也结识了各种男女朋友,但对最让他深深迷恋的,还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趁着在疗养院,跟男友出去约会,但终于回到罗伦特的身边,因为她无法接受男友让她离婚的要求。在国庆日的晚上,罗伦特和母亲在意乱情迷中发生了“越界悲剧”。之后,罗伦特找到疗养院中结识的女孩,度过了一夜。早上提着鞋、光着脚回到自己房间时,发现父亲代着两个哥哥来了。看见罗伦特狼狈样子一家人都笑了。

  从这样有倾向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能算是一个以表现“母子、乱伦”为主题的片子,倒毋宁说是一个“成长片”。面对“成长的烦恼”,孩子爱上了母亲,伴随着肉体的慢慢觉醒,由精神的依恋,而至于肉体的沉迷。但这些,都不过是成长的一部分。随着“越界”的达成,成长终于完成,肉体的迷恋有了新的对象,精神也必然变得更加强壮。所以,在越界发生后,母亲郑重地告诉罗伦特:她不愿意让他为此感到耻辱,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而会庄重地记取这一刻。

  在此,越界成为第二次出生。正犹如拉康所说的婴儿认识到镜子的“镜像期”,母亲是孩子对这个世界认识的镜像,但一旦打破了镜像的界限,知道了镜像只是世界的反映,“镜像期”就被打破了,孩子才真正开始面对这个世界。罗伦特和母亲的越界发生后,他终于认识到:母亲只是女人意识到这一点,成长也就完成。

  相比伯格曼对“越界”问题悲剧性的形而上探讨,如《犹在镜中》的旧船一节,路易·马勒的讨论显然更加侧重于人情的挖掘,越界成为成长的一部分,甚至带有些微的喜剧色彩。道德上的模糊感,也是路易·马勒很多片子的道德底色。比如《Damage》中的“趴灰”悲剧,在肉体与感情中深深的挣扎,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对犯罪纯然冷静客观表达,《地下铁的莎姬》中小女孩约束幻想,以及最典型的《拉孔布·吕西安》中对“天真罪恶细腻入微的表达。

  《好奇心》中,有很多有趣的情节。比如影片前半部分,迷恋上罗伦特的金发小男孩,整天跟屁虫一样跟着他,在野营地,还躺在他的怀里朗诵歌德诗歌。这个小男孩的成长,有该是有另外一番有趣的景象吧……

  《好奇心》观后感(十):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没有好奇心等于行尸走肉?

  文章来自公众号:任游子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爱因斯坦通过这句极具形象的话语凸显了好奇心在人生旅途中有多多么重要。

  在历史上,很多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关于好奇心的小故事。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看吊灯摇晃,好奇发现了单摆。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好奇,改良了蒸汽机。

  我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从小就喜欢各种关于机械的玩具。有时,他把家里的钟拆下,研究它是怎么转动和报时的。玩具成为他对机械的兴趣入门。最终,他成为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建造了当时洋人也无能力建设的京张铁路。

  关于名人与好奇心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不妨来讲一个自己关于好奇心的故事。

  当初,我刚搬到某个小区。每天下班后,我就在小区附近寻找从未听或从未品尝的美食。历经一个月的“挑食”,我成功地掌握了小区附近各种特色小吃的地址。

  有次,好友刚来西安,为表地主之谊,我每天不重样地带他吃各种美食。一周后,朋友惊讶地问我:“我的天啊,你就想一张特色美食的活地图啊!”

  我听了他的赞扬,内心尤为自豪。这一切都来自对特色美食的好奇心。

  这时,你就会明白吃货和减肥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滋味。

  创造的动力来源于好奇心。有了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要“拆卸组装”,一探究竟。因而,随着对这件事物的了解加深,量变达到质变,将很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事物。

  好奇心对于人类而言,分为两种,我们分别称为红色性格和蓝色性格。

  红色性格的人对各类事情都充满好奇,看到每种产品都想尝试体验,探索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好奇心的宽泛,当他们体验某种产品遇到难度时,很可能就选择放弃,寻找另外可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事物。宽泛而浅薄,这就是红色性格的特征。

  蓝色性格的人天生具有专注的优势,当他们对某种产品产生兴趣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少则一天,多则十年,非要探究清晰这个产品的功能、材质、原理等,这种好奇心导致的持久探索,蓝色性格的人很容易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狭窄而深邃,这就是蓝色性格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好奇心的浓厚程度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年龄越大,了解的事情越多,好奇的事情自然减少。所以,年龄越大的人,越缺少活力和创造。

  那么,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呢?

  在艺术领域,比如导演和演员,他们每参演一部戏,就等于体验了一种人生,演技也愈发高超。对于一个优质的演员来说,每一部戏都能激发好奇心。这也是很多老演员说要演到老的内在动力。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不能像演员一样,提高技能的同时,又体验不同的人生或事物。但我们可以向演员学习,以某一事业为人生主线,确保生存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大胆去探索不同的行业。

  举例而言,达芬奇,以绘画为主业,但他同时也是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学家,还擅长雕刻、音乐、地质等20多个领域。苏东坡是顶级词作家,也是书法家、大画家,皇帝秘书、佛教徒、修道者、慈善家、工程师、发明家。

  我们可以称达芬奇和苏东坡是跨界能手。他们的一生因好奇心的彰显,而充满趣味,让人艳羡不已。

  这时,反观以公务员等稳定职业自豪的朋友,他们的工作其实琐碎重复又无所事事,这样的一生本身就是悲剧,如同爱因斯坦说的行尸走肉。

  你愿意做个庸碌一生的公务员还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探索的人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