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呼吸之间
假期前带回来一摞书,陆陆续续读了几册。其中有雪漠的、余秋雨的、毕淑敏的,都是时下新书。我翻开《当呼吸化为空气》时,是在一个饭后清晨,一切都很安静,我却读到了死亡,一个医生死亡前的手记。
作品讲述了一个癌症病医生,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心路历程及见闻。此时,他已不是强者,他跟千万亿个患者一样站在了弱势病人的队伍里,面对已无法逆转的生命,他走出恐惧与沮丧,重新回到工作台上,并劝服家人与他一起用阳光心态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其真挚笔触所抒发的智慧心态,感动感染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在一般人眼里,医生是坚强神圣的,不会轻易被打垮,死神畏惧会绕行于他们。而年轻蓬勃对事业正充满热忱的保罗·卡拉尼什医生,猝不及防,却被癌症袭中,死神携裹着狰狞将他推入病症晚期。
面对不可逆转的死亡预期,他决定仍将前行,重新找回自己,做出冷静理性选择:继续工作,并与深爱他的妻子孕育一个孩子陪伴她以后的人生。
幸运的是,最后心愿终于达成,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他终于做了父亲。脆弱被那张稚嫩的脸迅速瓦解,他悲伤地看着那个圣洁无邪的小生命,不愿意离开,未来以及更远,他不能抓住她的小手陪她一起成长了。
医学是仁义的救治。受父亲职业道德感的影响,自进入医学生职业学习开始,保罗就在努力学着做一位优秀医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这个崇高誓言被反复渲染与熏陶,其神圣性像殿堂里的光环任凭谁都不敢亵渎,保罗深谙其义。当医学生们走出校门步入职场隧道,随惯性开始像机器一样在医护这条跑道上运转起来时,就逐渐变得理性、规则而冷静,有时候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因为强大的工作惯性使得他们作为人的感性不得不被职业链条慢慢吞噬磨碎,倒不出多少空余时间来絮絮叨叨,只剩下诊疗判断、肯定与否定、是与不是程序化的步骤,或者争分夺秒与死神较量,根本没有过多精力去照拂那些软性地带的面孔,不是不想,是精神上不得不屏蔽了这部分软肋。直到自己也站在了病人队伍里,那份当做被救助者的无助痛苦,才显而易见地在每个日子强烈凸显。
其实医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坚强,他们的血肉之躯,同样要经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与考验,只不过职业道德的驱使,往往使得他们忽略了表情的使用和情感的流露。并且医生们很少有多余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自我灵魂拷问,那是需要不断付出感情代价的。
死亡渐渐来临,保罗甚至听见了它的脚步声,他拿起感性的笔,以自己为主角,用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对生命做了最后的感触与思考:当呼吸化为空气时,一切都将成为虚无。
在婴儿八个月大时,保罗·卡拉尼什医生闭上眼睛,永远离开了妻子与可爱的孩子。
此时,故事结束了,那浸润于其中的心绪尚在氤氲。客厅里的表又响起了整点鸣响,翻开的书还未曾合上。水凉了,续上,人去了,能回来吗?
看着那些结局,我潸然泪下。生命的脆弱无常总让我们措手不及。即使技术再精湛的医生,面对亲人与自己生命的消失也无可奈何。
未来就在不远处等着。
由此,在如今还拥有鲜活生命时,请让我们偶尔禅静下来,冷静思考一下那个必将到来的死亡事相。
谁都不要惊悚,这种清醒与悲观是两个概念,那些常常被掩饰过去的不愿意提及的事相,才是最恐惧的疼。
平时我们都在极力掩饰悲伤失意与消亡,用寻求无尽的快乐来冲淡相关话题的恐惧,而每一种虚假快乐的背后,总带有巨大陷阱,欲罢不能不是我们的本意,那只是一场诱惑的骗局。最终,谁都无法抹去对终极答案的求索和面对。
当呼吸化为空气里的虚无,一切影像都将终止。
雪漠说:真正能让一个人得到救赎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自己真正的明白。
有幸,保羅.卡拉尼什医生在战胜内心的恐惧之后,写下了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心路历程,作为留给孩子的回忆财富,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坦荡的生命救赎吧。
时下许多人,都以追逐利益物欲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岂不知,快乐的标签有真伪之别。真正的快乐具有愉悦灵魂的永恒性,而不是欲念短暂的填充满足。
物质只是供养精神与灵魂的载体,让活着的每一天都蓬勃动感。真正的快乐是灵魂上的踏实和充盈,这充盈包括对社会大众的服务,对事业的奉献,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超越,以及默默的付出和灵魂正能量的精进等等,而不是以物欲的消费充实装扮身体。
生命终将消失,谁都逃不掉,让活着的每一天都具有意义,就是这一期生命最有价值的体现。就像保罗,痛苦过后看透了真相,时光虽已所剩不多,却让自己的才华在每一秒都发出光亮,人生短暂,却并未空过,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让读者在呼吸之余享受到了生命意义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