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您抚养我长大,我侍奉您到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您抚养我长大,我侍奉您到老

2019-07-29 06:00:48 作者:青眼有加特约作者 青眼 来源:青眼有加 阅读:载入中…

您抚养我长大,我侍奉您到老

  文/侯富国    图/网络

  ◐

  上午,我请了一晌假,拉母亲老家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认证。在对养老保险卡激活时,用轮椅推她我嫌麻烦,索性背她进银行服务大厅

  母亲今年八十三岁了,有偏瘫后遗症脑子反应也有些迟钝,但她却问我:“你是不是腿有啥毛病,我怎么感觉你走路一瘸一拐的?”母子连心,尽管我刻意对她隐瞒,她还是察觉出来了。

  “没事,早几天爬山时闪着气了。”“你也四十多的人了,工作上忙,上有老下有小,要注意自己身体。”尽管我双眼含泪,但心里暖烘烘的。

  小时候,母亲背我多少回,我不知道,但长大后我背母亲屈指可数的几回,却历历在目。人至中年,我能背着母亲,对我来说又是多么自豪暖心的事!

  母亲支持我读书

  母亲出生于一个绅商之家,在兵荒马乱年代能读到初中毕业,在她们那一代人中是不多见的。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母亲从小就要求我们好好读书,特别是对最小的我的学习,尤其上心

  我们家孩子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靠种地吃饭的我家来说,能勉强维持温饱,已经很不错了。

  我家生活在一个小镇上,父亲对我的最初的希望,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让我早日下学,学做生意,做一个小商小贩帮助家里养家糊口。

  为此,父亲没少下力气。在我小学年级时,就为我买了一辆半旧加重型自行车,让我学骑车,想让我假期间去卖冰糕(现在称“老冰棍”),当时卖一块冰糕能赚一分钱。

  但我天生不是那块料儿,别人几天至多一个星期就会骑的自行车,我硬是学了一个月也没学会,再加上我腼腆得见人说话就脸红,更别说去卖什么冰糕了,压根就不是经商的料。为此,没少受奚落。

  但我天生喜欢读书,别人的连环画册、童话故事作文选之类的书,一到我这儿就爱不释手,读起来如痴如醉。甚至别人看小人书时,我在一旁“蹭看”,也乐在其中。(若干年后,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对“书非借不能读也”深有同感)。

  母亲就劝父亲,“十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齐,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看小八(乳名)不是经商的料,不适合卖东西,倒是块读书的料。不如让他好好上学吧,说不定将来能考出去吃上商品粮呢。”

  从此,在母亲的引导下,父亲及家人全力支持我读书,即使在家庭经济极端困难条件下,也没中断我的学业,比起早早下学谋生的哥姐姐们来说,我是幸运的。

  1990年夏天,麦收打场时节,刚好赶上我中招考试。当时农村打场,包括扒麦秸垛、打场、挑场、挑麦秸、推麦秸、扬场一系列流程全靠劳动力。在母亲的坚持下,两天没让我干一点活,让我在家好好复习

  当年我以全乡第二名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也算是对母亲和家人的回报吧。

  母亲教我学做人

  母亲从小教育我们“人穷志不能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荒春上,几个月吃不到腥荤,甚至吃不到菜再正常不过。要是碰到亲戚邻居婚丧嫁娶,对孩子们来说,跟着大人去吃“场儿”(宴席),是一次千载难逢机会,更能成为在同伴们面前吹嘘炫耀资本

  哪一年我记不清了,农历三月里一天,邻居一哥哥结婚,母亲在去“吃场儿”前,为我们做好了饭,特意嘱咐我和姐姐在家好好吃,不要跟她去。

  母亲去后不久,忍不住诱惑,我先去侦察,找到母亲的席次,七个人标准桌,一下子坐了十几个人,更有甚者,一个妇女带了三个孩子,只她一家就占了四个凳子(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妇女只能带一个孩子),只有母亲一个人没帯孩子,盘子一上来,众人筷子像失了火,马上就来个“光盘行动”。

  见我过来,母亲落下了脸,但没说什么。趁男人们在喝酒,没上“大件”的功夫,我叫来了姐姐。母亲立即就动了气,拉着我和姐姐往外走,别人劝也劝不住。

  回到家后,母亲眼泪也哗哗往外流,“我知到你们馋,但人从小要有骨气,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母亲含着泪,用半瓢黄豆换了二斤豆腐,把舍不得吃,攥起来准备卖钱换盐的6个鸡蛋,给我们炒了两个菜,看着我们吃完,自己却没动一下筷子。那顿饭的味道,我一直记忆到现在。

  母亲对自己人严格,对外人却从不吝啬,有时为了别人,甚至于牺牲自家的利益。在世人眼中,绅商之家出生的人,都精于算计,“能得头发丝都是空的”,母亲则是列外。

  95年麦收时的一天,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乌云密布,邻居三婶来我家借簿(高粱织的,既可铺床,农忙时又可压薄膜农作物)母亲毫不犹豫借給了她。三叔在外地,三婶一个人领着几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

  等二哥回家背簿时,母亲已经把簿借给了三婶,我家麦子淋了个落汤鸡。好在第二天雨过天晴,由于我家麦子翻晒及时,损失也不大。

  每次回家看望母亲,她反复唠叨:“你在财政部门工作,经济上一定要公私分明,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你是多大鱼打多大晕儿,不要眼气别人有多少钱,当多大官,平安就是福,清清正正干好工作,堂堂正正作人,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听从母亲教诲,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二十年如一日干好本职工作,公私分明,挺起脊梁做人,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母亲平时还教导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如今母亲八十三岁,身体健健康康,我家庭和睦妻子贤惠,一双儿女聪明可爱,知书达礼,工作得心应手,与同事朋友相处和谐融洽。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如此,夫复何求?

  难报慈母

  又到麦罢杏黄时,三年前的一天,我在母亲再三催促下,回家去拿杏。家中院子种一棵杏树胳膊粗了,每年结的杏又大又甜。

  妻子埋怨道:“你跑二十多里回家拿杏,光摩托油钱都够买一袋子了,豆腐盘成肉价钱。”她其实也知道老太太心意,只是嘴爱说罢了。

  我起早赶到家,母亲已做好了早饭。用“特仑苏”的外包装袋装了满满一袋子杏,个个又大又黄,煞是好看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掰开一个,果肉已经离核,沙沙的,甜甜的,松软可口

  看看那么高的杏树,我诧异地问:“妈,你是怎么把杏摘下来的?”“我背靠着花池墙,用拐杖头把树枝拽弯,一手拉着树枝不让它回,一手摘杏。”

  我的天,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有偏瘫后遗症,左胳膊腿不听使唤,摘杏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真有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费那么大的劲,冒那么大的险,只为摘杏给自己的儿孙吃。

  前天夏天,天气异常的热,我去南阳,为车做购车一个月后的首次保养。路上,母亲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务必回去一趟,中午又打电话催着让我回去。下午返程中,我回了趟家。

  进村就听见唢呐响,不知谁家有人去世了,我也没在意,一直到家。母亲早已买好了西瓜,见我们回来,马上切开了瓜。稍停一会儿后,母亲拄着椅子里屋,反身出来拿了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里面是一叠钱。

  我们一家人都很惊奇,未等我开口,母亲发话了:“这是今年春天从你那里回来时你给我的两千块钱,我还没来得及花。你听我说,昨天你老王嫂子去世了,一辈子省吃俭用,洪太(她儿子)在收拾遗物时,在棉袄布袋中找到三千多块钱,差点烧了。我八十多了,晚上睡下,第二天不一定就能穿上鞋,今天把钱给你,免得到时找不到。”

  停了停,她接着道:“你也不容易工资低,上有老、下有小,刚买了车,手头也不宽裕,我老了,没啥本事,不能为你们做啥了,省点钱,也好减轻你点儿负担……”

  回去路上,已上初中的女儿感慨地说:“我奶奶这人一直是光做不说,心里装着我们,就是不爱挂在嘴上。”此前女儿一直为从小奶奶没领过她抱有成见

  如今母亲虽八十三岁了,耳不聋,眼不花,除了偏瘫后遗症,身体健健康康。在我们村中,是岁数较大的几个寿星之一。人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走,人生只有归途。”

  比起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父亲,母亲幸福多了。当年在父亲的葬礼上,年少轻狂的我,对作为我们家族长的堂哥夸下海口:“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我要靠我的努力,父亲没有享受到‘福’,将来我一定要让母亲享到。”

  二十二年过去,我的愿望实现了,母亲与村中同龄人相比,我们让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儿女们争着奉养,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依,幸福安康。母亲儿孙满堂,每年的生日,是她最快乐时光

  愿母亲健康长寿!您抚养我长大,我侍奉您到老!

  *作者︱侯富国:河南省.方城县财政局办公室工作,微信公众号「青眼有」专栏作者。

点击蓝字,感受侯富国老师往期精彩美文

  缅怀金庸:先生此去,江湖不在

  愿母亲,健康长寿

  评论区见

  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