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丑,还这么理直气壮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网上的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读了之后,我只能说一般。
这本书是带领大家一起拆书的,就是作者秋叶通过自己读过的一些书,列举了一些读书片段或事例,然后拿出来进行拆解,分享他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按说,既然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不错的,那么我读完后的评价也应该是大差不差的,可是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一般,是因为我之前读过《这样读书就够了》,给我的感觉像是,秋叶是赵周的学生,他写这本书通篇都是在运用拆书法,如果没读过《这样读书就够了》,可能很多人是学不会《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的拆书方法的。
今天读了一段秋叶拆解褚时健的人物传记,在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想,人和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褚时健为什么能够那么牛?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企业家的偶像?
谈论褚时健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太遥远,毕竟我们连企业家都不算,所以去谈论企业家的偶像就更扯淡了,但是从这段拆解当中我思考的是,我们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例如同样是上班族,都是相同的学历,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够做领导,有的人就能够拿到更高的月薪?原因在哪里?是他们更聪明吗?不见得。
其实比我们优秀的人并不见得比我们聪明,而是双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有时候我在想,思维方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有很多人会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有没有钱,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可能都听到过这句话,可是他们口中所说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只说思维方式,这未免太虚了。
按照我的理解,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站在哪个角度进行思考,这个角度不是单一的,是多个角度,如果是单一的角度,那么我们就会变的固执,思考问题就会受到局限。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职场当中受到了排挤,有的人可能就会想着报复,不让排挤自己的人尝到苦果就誓不罢休,而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特别好笑,如此没有格局和胸怀的人,他们认为没必要去和他计较,计较了反而觉得自己缺少胸怀。
这就是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切换不同的角度,看清事情的本质,才能够引领我们走最正确的那条路。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个观点,30岁之前拼命做加法,临近30岁时要有意识的开始做减法,这个观点,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这是我去年才逐渐领悟的,是通过我对自己过去四五年经历的总结。
昨天看了一段视频,是白岩松的演讲,期间他就提到了这个观点,30岁之前要拼命的做加法,就是要多尝试,发现自己身上无限的可能性,要多去经历,而在临近30岁的时候就要有意的收一收,经历的差不多了,要开始学着专注,要做减法,要学会聚焦。
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其实根源就是不敢尝试和经历,因为啥呢?害怕失败。他们总是会想,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就失败了,从头再来就是了,何况很多人所谓的失败都是不值一提的,褚时健被判入狱,女儿自杀,这是常人根本无法接受的,可是他呢?依然热爱生命,依然热爱生活,活着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件事,今年我计划读书是最正确不过的决定了,也许读了很多书我也写不出特别好的文章,但是通过读书我觉得让自己受益匪浅,就是整个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
例如读心理方面的书,当我遇到一些走不出我内心障碍的问题时,我就会联想到我从书中读到的一些事例,从而进行快速的自我治愈。
又比如我也会经常的迷茫,但是联想到书中讲的一些东西,我就会很快的摆脱这种迷茫的状态。
所以很多时候我观察我自己,我会发觉自己在看待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非常乐观的,当遇到能够解决的问题时,我就想办法一步一步的去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那我就放一放,既然现在解决不了,那我就不为难自己。
比如说,我长得特别丑,看脸的时代我的人缘因为长相就会特别糟糕,但是长的丑我又改变不了,于是我切换了一个思考角度,我觉得我还是有几位不错的朋友的,我长这么丑他们都不嫌弃,有这样几位朋友我还是觉得蛮开心的。
总之,我觉得,人缘好,不见得是好事,人缘差,也不见得是坏事。
人各有命,何必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