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新海诚
想看天气之子
- 耳机 -日本的动画导演里,我最喜欢的恐怕就是新海诚。早在《你的名字。》风靡全球之前,我就是个实实在在的诚粉,从小短片《她和她的猫》开始,迷恋上这样的叙事风格。再后来陆续看了《追逐繁星的孩子》、《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等,彻底踏入此“坑”,更有乐此不疲之感。或许很多人对新海诚的认知就是:画质狂魔。的确,很少有动画对背景的描绘如此细致,要求每一朵云、每一束光、每一小叶,都细致入微。在他的作品中,路边的水洼,地铁的金属扶手,在这些小小的范围内新海诚都会用倒影创造出另一片天地。画风唯美得如壁纸般,每一帧都让你屏息喟叹。而他笔下的动漫看似场景琐碎,人物设定单调平凡,但角色们却随着故事的推进,总会以他们的闪光点打动观众。可以说,新海诚最厉害之处在于平地惊雷。又或者说,他就是把作品当成风和日丽下的沙滩海浪。没有过多高潮起伏,仅是俯仰皆情的画面,就足以调动观众的心绪。使你在看完后走出影院的一瞬,又或是在触摸到相同的景色里,遇到相似的任务时,脑中渐渐浮现那一抹彩霞和月光。我不同意说新海诚从《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和《秒速五厘米》开始,情节就死磕少年异地恋,世界观架空虚构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你的名字。》就是新海诚将以往的情节集大成,再以套路发挥极致。在新海诚的世界里,确实有他的象征符号。交错纵横的铁道列车、因缘相系的红绳、追逐的脚步,与对方同看的每一片星空大海,有了呼唤,有了回应。但每个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呈现。少年的怯和勇,少女的柔和坚,都会在一次次命运交织中奏响最纯真的乐曲。诚然,前作《你的名字。》卖座的原因,更多是其男女主从相知到重逢,不屈于命运时间的决心,以及执着于对方结局圆满所带来的感动。观众们都会更喜欢在银幕上看到一个Happy Ending。此片也从传统上来说,更倾向于商业片。但新海诚其人发刀狠如狼,要说他打算把君名的结局就放到大雪纷飞的桥上,两人擦肩而过,再无交集,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他偏好于一些感伤的场景,把离别二字明晃晃摆到台面,让你怆然尔后忧伤。这是独特的新海诚式美学。新作《天气之子》于日本上映后,很多人都拿这部和《你的名字。》来比较。音乐阵容与上次一样选用知名乐队RA,才华横溢的野田洋次郎也二话不说替新作编曲写词;而男女主又似乎是对抗世界一样的剧情。于某次异变后分别,再借己力重聚。太多人对新作拔高了期待。最后看到结局时总有一些愕然。(是的诚吹如我不甘寂寞早就看了剧透……)故此,观众就会对它产生更多不一样的声音,甚至有点极端。但是比起比较二者之间的优劣,我更喜欢去挖掘他们分别表达的情感主题。我理解有一些诚粉会认为《你的名字。》反而是最没有新海诚感觉的作品,因为它的浪漫源于时空碰撞,而在彗星划过的线条下,男女主心中强烈的“想见到那个人”的心情一直漂浮着随情感发展,连云层也似乎变化颜色。它是一种撼动。而新海诚的其他作品中,比起偏向世界系的阐述,大背景的交代,更注重于主角意识的描绘和发掘。正如新作《天气之子》会大量铺陈角色的日常生活,细致到打工、学习的每一部分。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还原一个“我”。或许不那么“讨喜”,会被人认为是繁冗无趣,但那可能就是新海诚向来追求自我的赤子之心。那片云朵,那片大海,不被理解的少年,不被知晓的暗恋,将要错过的花季,将要远去的列车,这些目力所及的一切都是他笔下的美好。正如歌曲里唱:还有爱能够做到的事情吗?还有我能够做到的事情吗?借取少许新海诚影片中主人公的无所畏惧,或许我们能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特别鸣谢 -图片 - 新海诚特别编集音乐 - 《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 - RA审核:张煜基、何志聪、陈怡芯、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