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播火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播火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8 02:0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播火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播火录》是一本由赵致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页数:4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播火录》读后感(一):遨游科学世界的奇幻旅程

  作为一名编外人员,我曾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拍摄工作,一路上跟着拍摄团队餐风露宿。我们曾经在星光和海浪的陪伴下驶过丹麦的跨海大桥去追寻奥斯特的踪迹,曾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闯进英国小镇上的教堂墓地寻找威廉·哈维的石棺,曾经在挪威车陷泥沼只为了拍摄夕阳下屹立的阿蒙森,也曾经深入北极圈在芬兰腹地见证让蒂尔的奇迹。太多的回忆,就像一场华丽冒险,然而却从来没有人会用艰辛二字去形容这一趟旅程。因为每个人对科学和真相的追寻是狂热而无畏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经过了严格考证,都有出处,创作这本书本身的历程就是一段永铭于心的记忆。

  相较于视频和图片,文字有其本身的冲击力:看似单调,却往往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对于这本书而言,视频和图片更像是一种佐证,去印证读者的猜想和判断。我想,我也许并不会再有机会去参与一场这样的旅程,但这本书,会唤起我所有的记忆。

  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愿意把生命奉献给揭示真理的事业。向作者和拍摄团队致敬。

  《播火录》读后感(二):金振蓉:科普的人文情怀---《播火录》出版

  科普的人文情怀---《播火录》出版

  2019-08-15 15:54 光明日报客户端 金振蓉

  科普,不论以书或音视频的样式出现,总给人一种硬的感觉。这部分原因是由这类作品的特性所决定的。科普中的科学成份,使其不容有任何叙述中的变形和走样。其次,创作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更考验其驾御科普题材的能力。近日出版的《播火录》一书,却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从书中看电视的体验,科普以这种形式的变化,寻求更贴近大众。

  人们一直在谈论关于数字化时代纸质媒体是否正走向末路的话题,而《播火录》,作为一本科普书,通过一个二维码,却呈现出书中有视频的样式,由于书的精致与视频的专业拍摄,使通过视频了解的科学,可以通过书籍反复品读,焕彩生辉的文字,制作精良的视频,丰富珍稀的图片,三位一体,让纸质世界和数字世界直接互动,实现了数字时代纸质媒体的别样呈现,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史的电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

  《播火录》讲述的是科学故事,讲述了近代科学先驱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在人间播火以传承文明的历程。这是一部普及人类近代科学史的力作。但它的副题“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使得它讲述的故事,不仅从科学角度来判别科学事件,而且从人文视角,通过一个个科学事例、人物,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传播正确的科学方法。在讲述的一个个科学故事里,充满了哲理思辨的色彩。正如作者赵致真所说,这本书是为电视片《播火录》写的文字稿,或者说《播火录》是按照这本书拍摄的电视片、就像对人生博弈的各种“棋谱”“残局”了然于心,能从中学习经验,避免错误,增加选项。读史的确使人睿智。作者把几十年“积攒”的有趣故事汇拢到一起,按照人文价值归类。2016年完成的《播火录》第一季14集电视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播出后得到热烈反响。

  “对选材从苛从严,宁遗毋滥;对史实追本穷源,匡谬归真;对歧异慎思明辨,择善而从。这是我们创作《播火录》的基本守则。”赵致真如此说。

  科普专家杨再石说,多年来,在大众传播中,有一股刻意强化、放大公众的“娱乐天性”,而对于“求知天性”不够自信的情况。岂不知,历经几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华民族具有内秉的追求科学、弘扬正气的天性,只是缺少更多优秀的点燃“求知天性”的作品而已。《播火录》在电视和网络上的热播,说明除了娱乐,“科学剧”同样让人痴迷,在今天,公众更加呼唤优秀的科普作品,呼唤多样的精神享受。

  (金振蓉,光明日报科技部常务副主任)

  《播火录》读后感(三):武夷山:《播火录----科学发展的人文启示》出版

  《播火录----科学发展的人文启示》出版

  武夷山

  赵致真老师生于1943年。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5至2003年任武汉电视台台长。曾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教影视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科教影视协会理事长,中央电视台大型科教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主编。他为中国科普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老师退休后做的大事之一是拍摄了系列片《播火记》。科学网博主、北大武际可教授对《播火记》的评论文章见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29718be5142ab3eff26aeb2&fr=vipping。

  现在,与该系列片并行的图书《播火录----科学发展的人文启示》也出版了。我认为,该书最大特点之一是作者和北京出版集团的分享义举-----该书每一章都带着三个二维码,第一个二维码对应着系列片《播火记》的一集,第二个二维码是该章涉及的所有图片的集合,第三个二维码是写作该章所参考的所有文献目录。也就是说,除了本书的精彩内容外,这些二维码所指向的内容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尚未见到过分享力度如此之大的图书。

  北京出版集团的购书页面是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6.e1332ff7aONBJq&id=600200625739&cm_id=140105335569ed55e27b&abbucket=17

  《播火录》读后感(四):《播火录》:纸质书的革命 撒下神奇的火种 金涛

  《播火录》:纸质书的革命 撒下神奇的火种——赵致真著《播火录》读后

  粗略估算,大概也有十来年了吧,随着电子出版物的风生水起,传统的沿袭千年之久的纸质出版物(也就是常人眼里的书籍),似乎走上了下坡路。有种悲观的预测,认为纸质书必将淘汰出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也算是个出版业的老人,对此颇为关心。虽然,眼下纸质书并不像预言家说的那么惨淡,但是书店的冷清,发行的萎缩,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日收到赵致真先生寄赠的新作《播火录》(北京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他在给我发来的微信中特别提到:“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融媒体功能,每章的三个二维码通向视频、图片和文本(包括参考书不在纸质书上占篇幅),是《神奇科学》开创二维码播放视频后的升级和扩展。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

  赵致真还特别提醒我:“请您检验一下扫二维码后是否工作正常。”几十分钟后,我给赵致真回了一个微信:“我已欣赏到精彩的南极考察的纪录片,非常清晰和精彩。这是纸质书的革命,也是科普现代化的重大突破,意义非凡。”我匆匆写下这几句话,说明我的难以掩饰的激动。我觉得赵致真的新作《播火录》,它对纸质书的表现形式的突破,尤其是对于科学传播的重大意义,用革命这个习以为常的概念來表述,似乎也并不过分。

  《播火录》,顾名思义,讲述了近代科学先驱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在人间播火以传承文明的历程。这是一部普及世界近代科学史的力作。尽管中外都相继出版了多种科学史著作,有的观点新颖,有的资料丰富,有的图片逼真独具特色,但是除此之外,纸质书所能提供给读者的,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赵致真的《播火录》恰恰在此基础上有了重大的突破,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我为电视片《播火录》写的文字稿,或者说《播火录》是按照这本书拍摄的电视片。”

  于是,读者在纸质出版物上所能看到的,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三位一体的结合,它通过二维码在纸媒上播放和下载图片,使图书出版与电视制作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纸质书的革命。据悉,在制作电视片《播火录》时曾派出6个摄制组到欧美和大洋洲各地拍摄大量历史资料,《播火录》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史料的权威性与广泛性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如此!我在阅读书中的第三章至第六章(科学远征——丈量天地、北极之光、南极英雄)时,运用二维码观看视频,目睹了南北极探险史上一个个探险家鲜活的面容,以及他们出生入死、前赴后继的悲壮征程。这些珍贵的视频是历史的再现,无比珍贵,亲切感人,是单凭文字和图片无法表达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深切感到《播火录》的问世,给今后的科普图书出版以很大启示:努力实现科普图书与电视制作融为一体,是值得倡导的一个大趋势。

  我希望,《播火录》的出版,必定撒下神奇的火种,能够迅速在出版界和科普界引起足够的反响。这是我极力推崇这本书的初衷!

  (作者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

  《播火录》读后感(五):今日头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科普佳作 赵致真先生所著《播火录》观后感

  今日头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科普佳作 赵致真先生所著《播火录》观后感

  原创 科坛春秋精选 2019-08-25 15:48:11

  作者 吴苡婷

  8月的上海骄阳似火,我意外收到了原中国科技新闻协会副理事长赵致真先生所著的《播火录》一书,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书,它由焕彩生辉的文字、制作精良的视频和1400多张丰富珍稀的图片,是数字化科普图书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和观看体验。每一个章节的前面都有二维码,读者只要扫一扫,就可以看到章节视频、图片和文档以及参考资料。

  《播火录》的前身并不是一部科普书,而是2016年完成的一部科普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曾经轰动一时,此次出版的这部书籍综合了这部科普纪录片的文字稿,视频和图片。

  这本书与以往的科普著作另外的不同是,此书的十四个章节中不仅客观地描述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史实,还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文字的流淌中,我们窥见的是科学散发出来的无穷的魅力和经过时间洗涤过的人类的文明积淀,其中有为了探索科学真理大无畏的崇高科学精神,有实现科学梦想后的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有追名逐利,打击异己的科学界的丑闻,还有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生活而言复杂的两面性。与众不同的是,《播火录》对于金钱和财富对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也进行了非常客观的展现。看完每一个章节,都会回味无穷,感慨良多。

  前些年,在娱乐浪潮的带动下,中国大地上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娱乐文艺节目,还冒出了有些俗气的娱乐科普活动,这让我们很多青少年和年轻人只是感受到科学的外表绚烂,仅仅是浮于表面,缺乏对于科学工作实质的理解,缺乏一种人生的使命感。热爱科学,怀抱终身从事科学事业理想的年轻人远没有热衷从商,盼望做明星一夜暴富的学子多。我们的社会缺乏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优秀的严肃科普作品引领潮流。而《播火录》这部人文科普大作的出现相当及时。

  今天的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需要一大批理解科学,有奉献精神的下一代在未来几十年中满怀激情地走向科技兴国的征途,他们不仅需要理解科学的正面效应,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二面性,从人文角度规避可能出现的科学灾难。他们也能够正确地理解资本和财富的意义所在,不是花天酒地买奢侈品就是富裕和高档人士的象征,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才是金钱最有价值的使用方法。中国经济发展中积累的大量财富应该在他们手里需要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而对于今天在科研岗位上拼搏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部书也能带来一场精神上的洗涤,摒弃更多的功利性,在科学的圣殿里,创造出人类的财富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高的荣誉。

  https://www.toutiao.com/i672900811944938752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4&from=timeline&timestamp=1566719696&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1908251554561102492031433009B6D6&group_id=6729008119449387524&pbid=6558417079710893582

  ݳ�#�P7

  《播火录》读后感(六):赵致真:我写播火录

我写《播火录》

  赵致真

  2018年08月14日15:47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注:赵致真先生是我国科普界的知名老兵,在科普园地潜心耕耘数十年,在文学、电视、网络之间自如转换,是一位与时俱进、技艺精湛的全能型选手。这篇文章是他为自己的新书《播火录》写的后记,介绍了他拍摄《播火录》电视片、创作《播火录》书籍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科学传播的深邃思考,读来令人动容。

  这本书是我为电视片《播火录》写的文字稿。或者说《播火录》是按照这本书拍摄的电视片。

  《播火录》的酝酿,源于一段温馨的友谊。1991年,我因科普工作而有幸结识《少年科学画报》主编赵萌和副主编钟制宪。20年过去,身边不少朋友走散了,而我们的“君子之交”却与时俱进,历久弥新。2010年我写了《造物记》,已任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的钟制宪收到赠书后认真披读,浓圈密点,接着便函电频仍,约我再创作一部“姐妹篇”给北京出版社。并立即亲自出马,筹措拍摄电视片的资金。我终于深受感动,决定挽起袖子写《播火录》。“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可见友谊也是生产力。

  当然不仅仅为了报答朋友的侠心热肠。对于科学史,我从学生时代就钟情和痴迷。写《造物记》因为要紧扣世博会主线,更多出场的是发明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播火录》则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展开更多科学家丰富的人生画卷。正好和《造物记》互余互补,相得益彰。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人类的活动虽然极其繁纷复杂,却大体不会超出一些基本模式。中国的历史太悠久而浩瀚了,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几乎穷尽了各种行为模式。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修身涉世,都有足够的历史资源可供借鉴。我们当下的处境与历史上的何人何事相似?熟读二十四史,就像对人生博弈的各种“棋谱”、“残局”了然于心,能从中学习经验,避免错误,增加选项。读史的确使人睿智。

  然而,我们民族的历史也有欠缺。翻遍卷帙浩繁的黄卷,鲜有近代科学实践的内容。李约瑟深深困惑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蒋廷黻更感叹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可见我们向历史学习,还需要打开另一扇门户——世界近代科学史。我们无论怎样翻箱倒柜,也无法从经史子集中找到等价物和替代品的。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被甩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民族。科学活动成为我们主流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并汇入人类科学史的全新篇章。回望过去,谁会说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都是和我们风马牛不相及的海外逸闻呢?要在中国营造科学发展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就需要知道科学为什么会是今天的面貌,科学有什么样的根脉和源流,科学先贤们的探索激情和冒险精神具有何等价值?科学上哪些大事、要事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细心寻觅和精心开采“他山之石”,这便是我们创作《播火录》的内在动因。

  近代科学史是一门体系庞大、支脉众多的严谨学科。但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则允许从最便捷的角度切入。《播火录》用人文价值的尺度来选取篇目,用社会意义的逻辑来搭建框架。我为自己设定几条原则:对题材抓住要领、力求采撷精华;对史实追本穷源,力戒谬种流传;对素材深挖细找,力争言人未言。这种“取法乎上”若能够“仅得乎中”就十分满足了。

  有个流行的概念叫“思维密度”,说的是作者写下一段文字花费的时间和读者消费这段文字用去的时间之比。其实还应该加进作者思维能力的因素。我写《播火录》,大概只差“两句三年得”了。主要时间根本不是动笔而是读书,包括查找文献和搜寻资料。在美国看望女儿时买过几大纸箱英文原版,学校图书馆还有各种典籍可供下载。如今做学问太有福,互联网上几乎“无求不得”。当然如果仅为写文章,投入产出比会很不合算。幸好读书给人以莫大享受,往往超越了写作范围也不忍弃卷。有些文牍则可用埃里希发明的“对角线阅读法”一目十行而过。若非因为《播火录》,今生哪得机缘和这么多书籍相遇?平日少旅游,也算代之以“心灵壮游”了。这本《播火录》不过是几年间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上小学时每当发下新课本,总会先迫不及待翻看其中的插图。今天披览大量文献时,仍会对其中图片格外青睐并善为收藏。图片不仅是史料的佐证和注释,所展示的细节还常常隐藏着意外的丰富信息,增进我们对时代和人物的直观了解。“一图胜千言”,的确并非虚语。《播火录》收进的图不期然已远远超过一般“插图”的比重,甚至要和文字并驾齐驱了。我却不忍割爱。文无定法,书无常型,索性独树一帜。希望读者能够认同和接纳。

  格外感谢我的《科技之光》伙伴们。今年5月《科技之光》创办20周年,没有任何纪念仪式,第一季《播火录》10集的推出是献给她的最好礼物。在科技电视的大滑坡中,队伍不散,理想不变,作品不断。甘做涧底松,不羡山上苗。当朋友们对《科技之光》竖起大拇指时,我们都懂得“大拇指对于挠痒和挖耳朵并没有优势”。《科技之光》再受冷落也不会随风转舵和改弦更张。

  北京出版集团的“正业”和“主业”无疑是出版图书,但却大胆延伸到电视制作,并通过二维码在纸媒上直接播放视频和下载图片。让文字、图片、视频在书中三足鼎立、三位一体。这是数码时代的恩惠。从社领导到责任编辑们付出的心血是一言难尽的。

  中国传媒大学曾庆瑞教授是我大学好友曾庆元的哥哥,这次有幸在《播火录》前10集研讨会上亲切相逢并热情为本书作序,实在荣莫大焉。杨再石先生和王直华先生都是科普名家,多年来同道为朋,互勉为友。他们的序言是对我莫大的鞭策。

  老伴高淑敏是《播火录》最忠诚无私的奉献者。我们多年来形影相依,共同埋在书堆中阅读到半夜,在散步中讨论到忘归。老伴还是我所有文字的第一审阅者和批评者。家里永远只有一个“中心任务”,如果说我在用生命写作,那么始终默默陪我投入的还有另一个生命。

  不能不深深忆念的是,2013年11月20日,母亲宋映雪与世长辞。当时才刚准备写《播火录》第1集,巨大的悲痛使我无法下笔,但只有投入工作才能忍受悲痛。往年做《科技与奥运》、《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科技春晚》、《神奇科学》,妈妈都随时了解进度,并最早品尝儿子的成果。忘不了妈妈曾多次询问《播火录》究竟写的是什么,我却总不耐烦地说“出来你就知道了”。前些天从网上买到一只又大又薄的放大镜,不由想起坐在妈妈身边看报纸时,老人家总会从床头柜拿出她的又小又旧的放大镜递给我,我却从来没想过为她换一个好些的。念及于此,书上的字便在泪中模糊了。德国化学家本生说,“我的所有荣誉的唯一价值是给母亲带来愉快,但母亲已经去世了”。跨越遥远的时空,人类的心竟能够如此相通。

  至于我自己,也已经过了古稀之年。早该走生命的下坡路了,却还在坚持年年爬坡。人们用钱买黄金为了保值,我想用时间换作品,也是生命的保值。继续笔耕砚田,为中国科普增添一点微薄收成,是我余生的最大心愿。

  赵致真

  2015年10月 北京

  《博火录》原计划2015年先将前10集付梓成册,后因等待“科学远征”4集拍摄完成,以及图片考订和忙于别务,直到2017年底才最后交稿,特向关注此书的师友们说明。并争取早日写完后续各集。

  2017年11月又及

  《播火录》读后感(七):王直华:《播火录》文本创作考

  《播火录》文本创作考

  王直华

  2019-03-18 13:56

  赵致真的新作《播火录》是一部融合多 种媒体的科普作品。文图声像影诸媒体中, 文本是《播火录》创作之基础。本文讨论 《播火录》文本创作的六个特点:无新不写、 首重立意、完整文化、真情叙事、穷尽查证 和追求卓越。这些也是《播火录》文本创作 带给我们的科学人文启示。

  无新不写

  我与赵致真相识有二十余年了。然而, 或是因为工作忙碌,或是因为岗位不同,我 们交谈的机会并不多。我了解赵致真,主要 是通过阅读他的科普著作。这二十余年里, 称得上“交谈”的,只有两次“半小时电 话”,一次在2016年,为了应致真之邀为《播 火录》写序;一次在2018年8月,为了应 《科普创作》之约,写《播火录》书评。

  2016年那次半小时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至今记得赵致真激情谈论他的“无 新不写”:“无新意不写,无新思不写,无新 据不写,无新事不写。”

  无新不写,是赵致真的创作观。“无新 不写”也是《播火录》选题立意的准则,以及内容选材的标准。

  朱光潜的名著《谈美》在扉页后的“格 言页”印着10个字,那是王羲之《兰亭修 禊诗》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审 美滥觞于趣味,趣味发轫于新鲜。无新不 写,《播火录》激起了读者盎然的阅读趣味。

  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力是诸多 变量的函数。变量包括智力、年龄、创造动 机、创造方法等有关知识。这些变量中,创 造的发动者是“创造动机”。无新不写昭示 了赵致真明确的创造动机。

  与创造力相比,“创造品”还多一个变 量,即“社会价值”,包括人们对创造品的 接受程度。《播火录》是个“完整的”创造 品,它不仅有行云流水的诗意文本,数以千 计的珍贵图片,还有公众乐见的电视短片, 秀外而慧中。

  笔者曾闻三类读者好评《播火录》,一 是专家教授,一是中学生,一是传媒人士。 各个界别、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都从这个 “完整的创造品”中寻得自己喜欢的部分。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让《播火 录》来到青年阅读群体面前。截至2018年 年底,《播火录》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900万次。统计数字揭示了人们对无新不 写的《播火录》的接受程度。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古希腊·赫 拉克利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 记·大学》)

  首重立意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 乌合。”科学传播作品首重立意。《播火录》 的副题“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将创作立 意鲜明地展示给读者。

  《私心拒泰斗》一节,将彭加勒的完整人 生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会由衷敬佩泰斗的 科学成就,也会扼腕叹息大师的诺奖遭遇。

  “1901年至1912年,彭加勒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提名达51次。”然而那时主持诺贝尔 物理学奖的阿仑尼乌斯,根本不在意推荐者 的呼声。“他声称彭加勒只是纯粹的数学家, 不能跑到诺贝尔奖的地盘来‘客串’。”“结 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彭加勒最终被 无情否决。”1912年彭加勒与世长辞,“永远 退出了斯德哥尔摩的是非地”。

  彭加勒没有得到诺奖,他的伟岸形象却 未受丝毫伤害。在我关注的科学审美研究范 畴,过往百年的科学家中,能与爱因斯坦比 肩而立者,唯有彭加勒。

  阅读彭加勒、爱因斯坦的著作,最受启 发的是他们对科学研究活动、科学创造素养 的深刻思考。

  彭师远去,箴言永存:“逻辑是证明的工 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缺乏审美的人永远 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科学传播具有人文价值,人文传播具有 科学价值。

  完整文化

  “科学”,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是, 科学家有这样的共识,即科学知识体系、科 学研究活动,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特质的社会 建制,是完整科学的三大内涵。

  《播火录》带领读者徜徉完整的科学世 界:“入乎其内”,造访完整科学内涵的宏伟 大厦;“出乎其外”,漫步科学技术人文、科 学技术社会的广阔原野。

  “跨溪结屋更清奇”(宋·杨万里)。阅 读《播火录》,读者吸收的,是科学文化的 多维营养。

  《镭的半世风波》一节,科学家居里夫 人的人文情怀跃然纸上。在怀念丈夫皮埃尔 的文章中,居里夫人写道:“我们的乐趣之 一是夜间来到实验室。看到四处都是柔和的 光辉,勾勒出盛着我们产品的瓶子的轮廓。 这的确是美妙的景观……像是隐现的圣诞树 彩灯。”

  阅读这段美文,我们仿佛听到居里夫人 的声音:“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 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酬报。”“我在 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但那是怎样的一份工作啊!居里夫人和 她的丈夫一道,在一间夏天漏雨、冬天透风 的破烂棚子下,用4年时间,从8吨矿渣中 提炼出0.1克的纯镭盐!这是何其艰苦的 劳作!

  居里夫人描绘的富有诗意的实验环境充 满了“杀机”,从原子深处发射的“箭镞” 严重伤害着居里夫人的健康。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逝世。医生在死亡报告上写道: “她的病症是一种发展很快的再生障碍性恶 性贫血,骨髓已不起反应,很可能是由于长 期受到辐射而引起病变。”

  《镭的半世风波》以美国女作家斯旺森 悼念“镭女孩”的诗句结束:“只有我们破碎 的骨头,永远在黑暗的地下发光。”这令人 心情沉重的终结诗句,引发人们关于“科学 技术社会”永不终结的思考。

  赵致真就是这样,热心传播完整的科 学,精心滋养会通的学风;悦纳完整的文 化,会通科学与人文;培育文化鉴赏力,提 高公民科学创造力。

  “不用为用,众用为基。”(明·徐光启 《刻几何原本序》)

  真情叙事

  《播火录》注重讲好科学故事。文本的 这一鲜明特点,确定了《播火录》的文体。

  科学如旅程,兴趣在路上,审美在路 上,创造在路上。《播火录》以科学故事展 示科学家的心智旅程,以大师的故事展示完 整科学内涵,传播完整科学文化。

  《播火录》之所以能够引发强烈的阅读动 机,缘由之一是科学故事讲得好。《播火录》 讲故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选材重大,故 事人物的受众关注度高;二是内容新鲜,所 讲故事含有受众鲜知的冲突情节;三是文学 功力,叙事精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维特根斯坦曾说:“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 是我对自己的独白。”内心独白,最能打动 读者。《播火录》是深爱科学的赵致真的内 心独白,读来自然流畅,真诚感人。

  我曾经与几位读者(包括编辑)交谈阅 读体验,发现不同读者阅读《播火录》,感 受各不同:有的读者,因故事新鲜而趣味盎 然;有的读者,因知情意趣而美感充盈;有 的读者,因妙言顿悟而拍案叫绝;有的读 者,因幽默评点而忍俊不禁。

  白居易在写给好友、诗人元稹的长信 《与元九书》(元稹排行老九,故此处称“元 九”)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 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穷尽查证

  2014年年底,我在一次会议上偶遇赵 致真,他跟我说起创作中求索资料、查证 史实之艰难,言语中饱含着对科普的痴情 和执着。我当即对他说,你真是“科普的 恋人”。

  赵致真不是理工科出身,却像所有理 工科生一样,极为重视概念之准确,证据 之确凿,逻辑之通畅。我曾经想过一个问 题:文科生赵致真的“理工科学风”是怎 样来的?

  2018年10月6日,赵致真在《大众 力学丛书》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有这样一段话:

  我虽然上了武大中文系,但始终热爱 和关注科学。分配到山西煤矿后,还教过 中学的工业基础知识,即当年的物理课, 在机修厂设计简单机械,给矿区的居民装 修半导体收音机,至今还记得基本线路图 和高放用的3AG9、3AG11,功放用的潍坊 产3AX81B玻璃晶体管的样子。

  于是,读者见到了一位融合文学与科 学的科普电视人。近年来,读者又见到了 一位“让二维码飞”的科普电视人。

  赵致真认为,大学读了文科的人,不 一定就终生戴上“文科出身”的帽子,也 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 具有一定科学素质。

  写到这里,我想起1981年诺贝尔化 学奖获得者、驰名世界的科学家诗人洛德·霍夫曼。他说:“科学的语言是在压力 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它生来就富有 诗意。”霍夫曼于言语间流露着对科学的敬 畏与审美。

  那一次与赵致真偶遇闲谈,以及后来 阅读《播火录》文本开列的大量英文参考 资料,让我首次感到,他对这“压力下形 成的自然语言”有一种敬畏之心。

  无知可致无畏,深知可致敬畏。怀着临 深履薄之敬畏,赵致真穷尽查证,做着繁复 而艰苦的求索与考证。“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宋·苏轼),做人、治学、做事皆然。

  穷尽阅读,透露出科学研究者的学风 学养。

  穷尽查证,展现出科学传播人的事业 精神。

  追求卓越

  《播火录》的创作,讲述着完整文化的 故事。

  2018年1月初,我收到赵致真发来的 短信:“《播火录》因各种原因拖延到今天, 准备最近付印。我想在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 后面用一张照片。”

  次日,赵致真又来短信,对我传去的两 张照片都不满意,“要不采用这一张,我从网 上找的”。我看了,觉得不错,便回复交由 他选定。

  谁知,过了几个小时,赵致真又有新 发现。他又传来一张照片,并说“这张更理 想!”赵致真这执着的劲头和真挚的话语, 让我难忘。

  为了一张配合序言的小照片,赵致真 竟做了这么多!我推想,这500页的《播火 录》,上千幅的插图,得有过多少思索、斟 酌、更换、调整,以及文字修改!欲完成一 件大事,须做好万件小事。万件小事,每一 件都不可掉以轻心。

  这张配合序言的小照片令我感慨,对科 学传播,若没有臻美动机、没有恋美激情, 没有传播科学的责任、“纸寿千年”的担当, 怎能如此孜孜矻矻做好每一件小事?

  在臻美动机驱动下,追求卓越,尽善尽 美,是科学人、科学传播人的人文文化追求。

  在恋美激情引领下,爱科学、爱传播、 爱受众,是科学传播人的人文特质、事业 心源。

  恋着科学,研究活动便是科学人的每日 情诗。

  恋着科学传播,作品便是传播人写给未 来的情诗。

  作者简介

  王直华,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 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1965—1985年从事电 子学研究。1986—2002年于《科技日报》社, 任高级编辑。1998年著文《让我们欣赏科学》, 开始科学美学研究。曾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