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那些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由徐晋非执导,钟文斌 / 胡艺潇 / 母焌成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 / 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意间点开b站这部纪录片,第一集就惊讶到我,纪录片可以这么拍?解说词可以这么配?佩服导演组的创意。对于纪录片和专题片传统元素的重新解构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看点。厚重端庄的声音说着不着四六的解说词,很有意思。每一集都会致敬经典,从栏目到纪录片到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组的用心和诚意。一口撸完八集,期待下一季。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二):不止历史入门片那么简单
每一集其实有暗线的,如果你没足够的历史知识是看不懂的。不过B站有野生解说菌,配合食用味道更佳。举个栗子,第一集暗线就是北宋党争。王安石是改革派,司马光是保守派。而苏轼之所以被整得那么惨,因为他是中间派。开始乌台诗案还不是王安石整的,而是站队王安石的改革党,甚至王安石的弟弟都有求情。可见北宋的党争非常严酷。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三):快乐的纪录片
作为b站大会员 虽然只买了一个月 也足够我富贵地在今晚看完了最后一集 我看到微博上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浅显 只有玩梗新鲜有趣 里头的知识点自己都知道了 可是 这纪录片不是只面向你啊 还有很多连这些都不知道的人在看 对于他们来说就不算毫无收获 你要问“谁!谁不知道!”至少我班上那群傻敷敷的小学生们不知道 在课余播放一段给他们看看 他们快乐地看完了以后就很有兴趣想要继续了解 有的会直接问老师 有的就回去百度 有的就去借阅相关书籍 并在日记中写出来 这难道不是收获吗 这个纪录片更像是一个轻松的历史入门 叫人不再对厚重的历史望而却步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四):历史那些事
苏东坡
乌台诗案,被王安石的政治团伙在诗词中断章取义,因为大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被贬湖北黄州担任无实权的团练副使,解锁了这一生吃货的技能,算是对于人生大梦一场,最后一切皆空的藉慰,其中有东坡肉这样一种在当时特别廉价的猪肉的做法。 接着又被流放广东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而已,找到了羊蝎子的吃法。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纸诏书又将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迷上了生蚝,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从儋州回京,常州一病不起,吾生无恶,死必不坠。被贬谪的一生是凄苦的,但是他却能够温暖人生的苦难,绽放不一样的烟火。
小剧场以穿越、rap、鬼畜等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出一个荒诞的历史。不同于故纸堆中文言文的疏离感,鬼畜的台词让庄严的旁白成了假正经,当代人这才卸下面对厚重历史的卑微,开始代入其中体味个中辛酸苦楚。当镜头下的历史不再局限于事实纠缠、名词术语的卖弄,或是宫斗剧单一叙事方式下的厚黑学洗脑,历史才可能成为当代人继往开来的生活启示。
:可能由于本人史学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有着对历史几近庄严的求知欲,加之也没看过英国的《糟糕历史》,所以看到此片才会倍感耳目一新,甚至有“推崇过誉”的嫌疑。不过,由此产生的一点点对历史的亲近感,起码让不是科班出身的我面对历史不再那么犯怵了。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六):后现代主义的狂欢
当下的青年观众,大多数都处于压力增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他们压抑又躁动的内心中,强烈需要一个发泄出口,这个群体的观众如果想对他们进行历史文化灌输那真的算是难于上青天。相比观看历史正剧,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权威”跌落神坛,正如《吐槽大会》这样的节目,不管多牛的人去参加都免不了一顿“臭骂”,而这成为了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看点。
《历史那些事》的团队找准了这个契机,推出这档小成本历史节目,让观众了解高大形象的历史人物而背后那些鲜为人知又不得不说的故事。节目从另一个角度,在既符合事实根据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调侃,使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立体,也侧面向观众灌输历史文化知识,使得节目的内涵更上了一个台阶,脱离了低级的趣味。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七):很有梗,很搞笑,真香
看了两集,一集苏轼,一集我在我家偷文物,真是太好玩了,不得不说这个团队太有才了。
特别是第一集,浓厚的古朴氛围中还夹杂着逗比气质,还能一本正经的侃侃而谈,最关键的是最后苏轼还跳起来舞,艾玛,real好看啊。
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那就是在故宫拍的吧?叙述方式很有趣,人物演技很在线,很搞笑,给人整体一种轻松的氛围还能了解基本的历史那些事。我觉得做的相当棒了,鼓励一下。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八):调皮的纪录片
应该说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是一次大胆而有趣的尝试。将纪录片常有的一种舒缓平和、平铺直叙的风格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调侃与搞笑的表现形式。作为B站自己出品的一部纪录片,全片充满了如今网络上小伙伴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桥段、二次元要素以及“梗”,非常符合B站自身的风格。于是我们看到了唱着Rock介绍猪肉如何美味的苏东坡;见识了魏晋时期才华横溢,聚众嗑药的女装大佬;用看公益广告的方式了解到了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为后人熬制的心灵鸡汤;最后还不得不佩服乾隆皇帝才是爱发弹幕的祖师爷。继之前的《人生一串》,这是第二部能把我逗乐的纪录片。难能可贵的是,这看似恶搞的表现新式后面却是货真价实的历史真实。原来,历史真的很好玩,只要我们有一颗娱乐至上的心。
美中不足的是纪录片的时长太短,为了新颖的表达方式,正儿八经的总结和讲解就显得有些不足。短短的8集更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希望能够尽早的看到第二季的上线,也祝充满活力的B站能够突破视频网站的固有品牌定位,进行更多新颖有趣的尝试。
我之前对纪录片和历史片很少碰。为什么呢?因为过于沉重。我得在每次看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心情还是时间。纪录片一般比较长,主题也比较经典,这就意味着需要冷冷静静地思考。当然有人会问,你看《舌尖上的中国》还需要这东西? 我最起码需要时间啊,而且我不喜欢中断啊。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般都不会特意抽出工作或者学习时间来看这种“轻松”的纪录片吧。。
回到正题上,我是偶然间打开《历史那些事》的。不得不说,第一集很出彩,太容易勾起人的兴趣了。毕竟苏东坡爱吃的名声,国人几乎都知道。虽说片子里没有很多的硬知识,但是为了获取你想要的硬知识,你为什么不去看历史书,看诗集,扣什么纪录片啊。如果带着所谓的学习目的而来,恐怕忘了学习或者说体验本身吧。。
大家发现没有,一顿个人餐的时间正好半个小时。说实话,我每次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总想干点什么。看书吧,不舒服。看电影吧,看不完。这个真的hin好啊~ 吃饭的时候看特别舒适,轻轻松松,又很快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总觉得自己跟历史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就酱~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十):分集而论之
吃货东坡竟然给我看哭,主演戏路宽泛,神情到位,对白得体,其实出演无声历史剧最考验演员的自我修养,没有能体悟角色定还原不出角色当时的状态。所以作为一个心中有抱负没后台的政治人物,被一贬再贬三贬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真是大文豪也!
大偷溥仪也算对历史有贡献,虽然他的动机出于保命,要不是偷盗自家文物,让那些奇珍异宝流落民间,指不定会被毁或者被列强全撸走。庄士敦的愿望是好的,但是真希望没有这个但是,溥仪身不由己,无法从历史环境的枷锁中挣脱出来。
先锋杨坚为何能锐意改革、减税集权,就是因为在外游历见多识广,如果能将隋文帝创科举、建粮仓、改行政、统一度量衡的壮举加进去就好了。
鼎力推鉴中,说了春秋五霸的一些旧事,一些历史教科书不常见的历史,很有意思。如果能每一霸拍一集,历史课一定更有意思。
顺便带一句,历史那些事五个大字也是按照中国书法历史来设计的,可见策划团队用心良苦,每集章节序语不忘来一句适宜的话,每个梗都有出处,好的东西需要遇到懂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