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经典读后感10篇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一):听得,读得,随心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以为的“历史”就是“未来”之前的“此刻”,是眼中的墨色染深的竹简,是徽砚凝固的春华,是帝都明暗的光色。 初读《观复嘟嘟》,年岁已不清浅,却也并不十分在意盛夏暗转秋香的时光变换。书一页一页翻阅,生怕这岁月倾覆整个世界的喧嚣,静的只剩下自己一人,无人分享这无声的言述。 居帝都良久,听得盛名,却未曾走进潘家园的一隅。走过大山名川,也曾年少倾慕英雄百战的功业,然车马古道从未有过涉足。我看那铁器锈迹斑斑,我见那青花千年辉耀,我听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曾想,还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听得一人言辞凿凿。 《观复嘟嘟》两册,有古有今,有旧时光,有文明有礼仪,还未深究其古往今来的脉络,还未路过古城墙下的水静流深,还未身临玻璃窗前的对望,读得百页“声临其境”,方知历史之真,物之美,道之简。 偷得浮生半日闲,何不欢喜着欢喜,岂不美哉。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二):观复人生
知道马先生源于《百家讲坛》,讲文物聊收藏,不过彼时年纪尚小,偶尔听听故事而已。之后再识,便是入了专业大坑,知道了观复博物馆,想着能看看观复喵。后来先生做了脱口秀,而今出了书,名曰《观复嘟嘟》。
观复观复,源自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便是以静心地状态去看世间万物,悟出一些道理。嘟嘟,听先生唠唠他自己的观复所得。
我是喜欢这种方式的。就像木心先生所说的一个年轻人要成长必须过两关,一场或成功或失败的轰轰烈烈的恋爱再来便是和优秀的老年人聊天。读着书就像和先生聊着天,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天南地北地说着自己的经历,没什么目的,没什么拘泥,聊聊自己的经历,顺便谈谈文物,说说历史。而自己呢,也总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就拿《新疆游记》来说,先生讲自己去新疆的经历。其间讲述新疆的历史,名称“故土新归”之意。又谈新疆的地理环境,“三山夹两盆”。还讲没有姑娘的达坂城,两毛钱一脚杏的阿克苏。再说几个有趣小故事,或是《大唐西域记》中可爱的高昌国王,阿拉尔的囚犯和兵团,或者便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风口险情、伊犁摩托。没有主旨,没有说教,但随着先生的讲述,你便了解了新疆的广阔,见识了那时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这节选取的文物是新疆著名的白玉。除了讲历史形制外,寥寥数语谈了谈文物背后折射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追求。从物质到精神,总能得到些升华。
马先生自己说人生只有一件事公平,即时间。青春过去了只有回忆,暮年尚未到只能想象。我们在只能想象的年纪读别人的回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那段过去的经历而今讲述出来,自有一番阅历在其中。不论是知道些历史,了解点文物,或是从中悟出些道理,便是有所获了。
书的封底有这么一句话:文物不语,述尽古今传奇;山河静默,大道尽在其中。谈历史、聊文物、讲见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所讲便是人生了。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三):天地庄周马
随书附带的书签上有一行精致的小楷“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一种悠闲自在之感扑面而来,不禁对这行小字的出处产生了兴趣。原来竟是前门大街上一家商号的楹联,外加一个意味着财源广进的横批“亿兆”。横批极是应景,商家用范蠡典也不稀奇,毕竟商贾巨富陶朱公是生意人的鼻祖,但庄周入眼却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逍遥游》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还是《齐物论》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均洋溢着道家与世无争、万物齐一、顺应自然之意,与熙熙攘攘、为利奔波的生意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有些了然,做生意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手段是什么?我本本分分持家守业、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任外界风云变化,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亿兆”自来。
而马未都先生给平常人的印象,是一位解读文物的大家,他的书签用此楹联似乎值得玩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嘟嘟》虽然讲述着文物的价值故事,但他无边漫谈似的讲述方式夹杂着俏皮新奇的想法,显然一副道家之态,而“范蠡船”呢?些许是中国男人们普遍的终极追求吧,腰缠万贯、美人在侧、天不拘兮地不羁~
以《海昏侯》一节为例,他从海昏侯封号谈到古今人物名称忌讳,从三大墓谈到汉代女性地位,从兽形金龙谈到货币与计量单位的演化,从刘贺称帝降候的经历谈到古代地域歧视,从火锅谈到除霾系统……似乎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脑洞大开处又让人不仅捧腹,比如谈到班固《汉书》记录刘贺废帝的一句“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传到民间翻译为:刘贺当皇帝的27天里,一共做了1127件坏事。马未都先生萌萌地算了一下,1127除以27天再除以24小时,不吃不睡大概0.5小时完成一件坏事,效率真是高高哒~读至此,连续忙碌两周的疲惫都仿佛清除了一瞬。
而这只是一个小幽默,这本书难得之处是对文物清晰度的还原,还是以观复秀中的一对错金熊为例。它的全称是铜错金银嵌松石熊摆件一对,先看下面的对熊儿,经历岁月的剥蚀,失去了绿松石、蓝松石、黑玛瑙的点缀,已称不上富丽明亮,套用汉代文物的常见措辞,造型古朴,形态优雅、内敛沉稳,而在马未都先生的提示下,转眼偷瞧左上仅存的黑玛瑙眼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出来了,那一双黑幽幽的瞳仁,灵动闪光、历久弥新,仿佛能与你对话一般。
铜错金银嵌松石熊《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四):观复寻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对于观复的诠释,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吾观此书,静谧本心,涤荡灵魂,追踪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最早认识马未都先生,得益于《百家讲坛》,依稀记得在某次的栏目中,带来自己私人珍藏的明代食盒,盖子上繁琐优美的纹饰,经过了历史多年的沉沦,盖子上的颜色不仅没有褪色,反而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加古朴迷人,乱世藏黄金, 盛世存美玉,古董只是泱泱历史的折射,通过一个点,去品读当年的那份炙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寻根。
明代食盒在1992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揭开了90年代的文化寻根之路,这一时期,王充闾、张承志等不谋而合的写出了具有相似文化底蕴、文学风格的优秀作品,他们将探索的目光转入了辽阔的中华文化,用行走的脚步,流动的视野去系统审视和梳理悠远厚重的中华文明,马未都先生的寻根似乎比这些人还要早一些,1981年8月20号,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这篇文章正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26岁的他越来越靠近自己的寻根文化盛宴的梦想。
《观复嘟嘟》是一个再次品读马未都先生的窗口,无论是《国礼》、《猴票》还是《琉璃厂》、《筷子》,字里行间透漏出中华之魂,灼灼丹青,滚滚长河,品读文化,似撑一支长篙划过历史的年华,沉浸书韵古香,看江月满星辉。《重阳》一文从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娓娓道来,到汉代的《西京杂记》,再从周密的《武林旧事》再到今日莫言老先生的《红高粱》,每一个回廊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沧桑。在观复秀中,老先生带来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碗,也叫做九九重阳碗,仿宋代的耀州窑,一层一层的花瓣套印着一步一步的登高望远之意,当下,当文字成了某些人博取眼球的工具,像安插了重金属的民乐,不知是生硬的搭配还是纯粹的调和,但马先生的文字,以古朴、悠扬的旋律谱写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那支在历史文化长河里指点江山的笔书写了一个个璀璨的时代,用虔诚的心去探寻中华的魂。
重阳套碗古董,因为有底蕴才能有鉴赏的意义,因此,鉴古才知今,细品慢悟,博大精深,字如虹,书卷如空,风雨路,文化永驻。
《观复嘟嘟(上下)(视频书)》读后感(五):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来自五六七八线小县城普通家庭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但各种答案始终语焉不详。想来,关于读书的问题还是通过读书来解决比较靠谱,于是乎,这些年读书也没间断。这次,选了马未都先生的书——《观复嘟嘟》,巧得很,里面整好有一篇讲的就是读书有什么用。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感觉从记事起一直到读小学,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没有奥数班,不能有费钱的兴趣爱好,不敢买漂亮的衣服,甚至在学校还会因为穿着被“指定”为贫困生……父母从事着在当时被称作“臭老九”的职业,没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甚至连本已少的可怜的工资都是打个八折,再扣两个月。为啥会这么悲催?往前推,是因为父亲靠着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能一个不错的记忆力,母亲靠着几乎满分的数理化从镇子上的中学考到了县里的中专。那时候的他们,算的上是读书很多的,但似乎也没啥大用处,反正我家还没有我们左边隔壁的羊皮贩子小日子过得滋润,照着右边隔壁县剧团里的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看那时候的生活,你说读书没用吧,它却帮助上一辈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你说有用吧,可它也换不来可口的饭菜、漂亮的衣服、体面的生活。那时候,读书不读书,日子总得继续。
忘了小学几年级了,学校收到了一批捐赠的书,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很快,那里便成了没有补习班、兴趣班可上的我周末、寒暑假的好去处。小学作文、绘本、小说、幽默笑话、故事书要啥有啥,对了,有些书的扉页还会有大概叫“致贫困地区小朋友的一封信”类似的东西,就告诉我是谁谁谁,我来自哪里哪里,你家是哪呀,需要不需要帮助呀,盼回信之类的。我神经大条,大概也习惯了这个状态,就是有些疑惑,我们很穷吗?但因为太懒,我也没回过信,现在想想,很是遗憾。看书呢,我也不挑,得着啥就看啥,故事大王能看得哈哈哈大笑,一千零一夜能看的我黯然神伤,小说能看得我不自觉的代入角色……于我而言,那是一段享受,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在老师看来,作业布置的少了?还有时间看闲书?好,今天把每个词抄三十遍!恩,这就是我从小学就会将三支笔缠在一起同时写三行字的原因。在当时的教育看来,只有读教科书才是人间正道。翻翻马先生的书,哈哈,原来马先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教科书嘛,教的是教条,单纯的知识点,相较于这些,更重要的是习得方法。
那时候读了个啥?还真不记得了。但是,大学里的某一天,在图书馆里随手抽出一本书,翻着翻着,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回忆的闸门突然打开,惊呼一声,我看过这本书,小学的时候看过的。我记得富贵这个名字,我记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却因为没钱治病成了哑巴,长大后又因为难产而死,我记得他的儿子被抽血而死,我记得他最后只剩下老伴和一个外孙……那种感觉,就像在他乡,在陌生的街道上,突然迎面走来一个曾经熟悉的朋友一般,亲切,又惊喜。
是啊,我们读书的时候怎么会知道将来哪些用得上呢?我们读的书只有20%甚至10%用得上,可为什么还要读呢?马先生告诉你,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是哪20%或者10%有用,所以你现在就要多读书。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盖起来,哪块砖都有用,哪块砖又都没用,可问题是没有砖是盖不起来房子的。就像我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为啥选了《观复嘟嘟》,但是我不看,时间就可能掩埋了童年的记忆,也不能在这里絮絮叨叨大半天,所以啊,还是要多读书。
迷茫时读书,说不定就找到方向了;烦躁时读书,说不定就宁静;单身时读书,说不定就能收获颜如玉呢;贫穷时读书,说不定就能发财致富、实现财务自由、走上人生巅峰呢~所以,听马先生的话,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