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观后感精选10篇
《延边少年》是一部由魏书钧执导,剧情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延边少年》观后感(一):《延边少年》—不安少年的“追梦”之旅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延边少年》观后感(二):延边少年观后感
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延边少年》观后感(三):玻璃罩 ——看《延边少年》有感
短片讲述了一位少年寻找父亲的生活片段。在短短十几分钟内能够讲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且通过各种地方的暗喻来引人深思着实不易,我想可能这就是本作品可以获得奖项的原因。
开头站在皮卡后车厢的胖男孩难掩脸上的喜悦和兴奋之情,男主角(以下简称:少年)在一棵树的阴影下有着鲜明的对比。旁边是一群老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土路,破败的房屋,落后的电子设施都体现了少年处在一个落后的乡村环境里。少年的初衷是找自己的父亲,骑着破旧的摩托,仿佛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回想自己的少年生活,身边总像是有个玻璃钟罩,这个钟罩是家人、老师、学校和各种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我的处境很像短片中少年一直在追寻,却寻不到的一种失落感。18岁是我和家长既定的无形“玻璃罩”,我以前天真的以为打破了这层玻璃罩就可以无忧无虑,没想到外面的风景是无数个层层叠叠的玻璃罩,人的生活总是有太多层枷锁。
短片中大概有多次暗示,例如:蹬不开的摩托车、玩到一半坏掉的游戏机、打不开的海盗船、锁住店门的锁,还有最后少年想要出边境却正巧边境限制。写到这里我的文章题目好像更适合改为“枷锁”,但是玻璃罩更透明、无形,像鸟想飞向大海,却只能一头撞上。我认为这几个隐喻,或是暗示都很妙,而且非常自然毫不刻意。在影片后半段遇上美甲店姐姐后,画面中的色彩突然增加,虽然镜头还是比较平稳,但甚至能感受到少年有些朦胧躁动的心情,而在河边美甲店姐姐的歌声伴着少年入睡,少年被冻醒,被拉回现实清冷的颜色,而美甲店姐姐也回归了日常的工作,昨晚互相袒露心声简直像一场梦。
影片并没有展示少年最后是否成功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希望我们都可以打破玻璃罩,像片子开头那个站在皮卡后的男孩一样快乐地追逐梦想。
《延边少年》观后感(四):徘徊少年——《延边少年》影评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延边少年》观后感(五):《延边少年》无力的叛逃
看完《延边少年》,一开始给人一种无力感与现实的拉扯感,想要去韩国的少年最终还是没有去成,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还是日复一日的留在了美甲店,少年的父亲今朝有酒今朝醉。 影片一开头,是一群村子里的老妇人在聊天的场景,还有少年朋友小胖离开村子将去往韩国的场景,一边是妇人们在岁月中苦苦挣扎的景象,一边是好友将去往另一个地方体验别样生活的景象,两个场景同时在少年的眼前发生,这样的对比对于闲落在家的少年无疑是扎人的。影片给我们呈现的村子是死寂、充满沉闷感的,少年在这里独自踢球,看着没有信号的电视机,这些对于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都是窒息的。于是,少年选择尝试逃离,逃离的第一步就是去找父亲要路费。 少年来到小镇后并没有找到父亲,结识了比他大一些的美甲店女孩。女孩并不知道少年的父亲去哪了,但是还是提议下班后帮少年找父亲,可见女孩的生活也是极其孤寂无聊的,这在后面他们在电玩店里玩跑车也可以看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一种人,他们都想去韩国,都对身边的一切感到麻木了,都想要逃离现有的生活。晚上在海盗船上的对话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时刻,他们卸下心中的重担吐露心声,有些话说给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或许更好。但是天亮了,女孩又回到了美甲店开始又一天的工作,少年继续去等父亲,这也是他们短暂的叛逃。 少年的叛逃是无力的,少年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他并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与一往无前的勇气。情窦初开的少年对于有些心动的女孩不敢有任何出格的举动,只敢悄悄地盯着人家看,最后默默离开。被父亲拒绝提供费用去韩国地时候,也只能装出不在意的样子大大咧咧地走了。此时的少年心中是失意的,他不敢再奢望去到韩国了,他只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尽管是过一过边界线也好,但现实是边界的地方也被封住禁止通行。 于是少年唯有调转车头,回到村子里去了,回到原来死寂、无聊的生活中去了。到这里,我们只能感叹,少年终究是少年,还未成熟、还未强大、还未坚定。但是,对于少年来说,一切也都还是未知数。
《延边少年》观后感(六):少年愁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可谁又真正了解少年的处境?《延边少年》讲述的正是一个毕竟少年的烦恼,少年之愁并不比成人少。
傲娇自大、一腔热血、佯装成熟、沉默寡言,影片表现了一个很真实的男孩,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少年。少年介于成年与儿童之间,他们往往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自身的稚气又未完全脱去,因此常常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麻痹自己,企图欺骗别人。假装会抽烟,被修车的嘲讽“毛还没长齐”;假装会骑摩托车,其实车已经快报废;假装会泡妞玩浪漫,却根本留不住女孩;假装自己能出国拼出一番天地,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敢辩言。这个少年的假装,处处露出马脚,与其说是在骗别人,不如说是在骗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为自己忧愁。小胖去了韩国,使他羡慕,看着眼前的朝鲜土地,荒凉,寒冷,没有希望,哪个少年会像那几个打牌的大爷大妈一样待在这里成长呢?即便是离开眼前的这片农村土地,可父亲不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修摩托吗?少年往往胸有大志,韩国成为了他的选择,可梦想终归只是个梦想,父亲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你要去韩国踢球吗?”是啊,除了会踢球,他还有什么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呢?哪怕去了韩国,也不过是混吃等死而已,倒是老老实实上学才可能有个勉强的未来。
这种忧愁不只是一个少年独有的,当今社会下,有太多的少男少女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会为自己的梦而兴奋,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做梦时就像那一直不会停下的海盗船,精彩而奇幻,但是梦总会醒,醒来之后,不过是像那个美甲店的姑娘一样,照常工作,照常安于现状,照常喊着一些看似满腔热血实则索然无味的口号来麻痹自己。那个少年亦是如此,梦醒后,掉头回家,回到那片严酷凛然的土地,回到冷酷无情的现实,没有选择,唯有茫然的自己。只不过这次,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延边少年》观后感(七):延边少年
这部影片时长非常短,只有十五分钟左右。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真情实感。正所谓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要来的困难,导演把他想要描述的故事完完整整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五分之内。他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不安于现状,有着宏伟志向的少年的形象,不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个山村就和我们身边那些贫穷的小山村一样,充斥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故事的主角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他渴望离开狭窄的山村飞往大城市,向往着遥远的韩国。他为了找自己父亲要去往韩国的旅费而出发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的非常的无助又无能为力,他孤独的游走在大街小巷,直到遇见了一名美甲店里的少女。这名少女就此与这位少年开始同行,同样向往韩国的他们形影不离,互相取暖,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鸣。不安分的少年少女,无法简单的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两个孤独的人聚在了一起,便不再孤独。 少年的这些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缩影么?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么一两段不肯安于现状,雄姿英发的回忆。我们为了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和前途。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的我们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人关心我们的遭遇,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个这样的你我。然而现实始终残酷,坚持理想的人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一直坚持初心的呢?有多少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以后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冰冷的现实就是会这样冷不防的给人当头一棒,可是我始终相信,坚持本心,不断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纵使会有迷惘、会有不安,甚至始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我也坚信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很想知道,在结尾,这名少年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公路上,此时此刻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也许这个回答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人生本来就不止一个答案。
《延边少年》观后感(八):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他会烦恼什么?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延边少年》观后感(九):沿边少年
活在边缘是一种什么体验?只剩打牌老人的村子在想以后该去哪,白雪笼罩的荒野伴着几声犬吠,濒临报废的摩托车与坏掉的游戏机海盗船,封锁的店铺与中朝边境,一个人踢着球在路上。
近些年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有一种原始与现代的隔离感存在于乡村与城市,老人与孩子之间,《延边少年》在聚焦于这种隔离边缘的内核选择了延边这一位于边境的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加深了这种冲突,东北话与韩文的切换使得屏障感扑面而来;故事主角定在十五岁的少年,正是一个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年纪,他寻找离家的父亲,想拯救自己的离家梦;他接触异性而又坐在车外与船外相隔,是萧索而更为离群的渴望和荷尔蒙的躁动;他拒绝进入父亲的世界独自前往边境,是年少青春的不安分与反叛;而故事的最后以朝鲜边境封锁,少年掉头独返为结束,则给人一种思考的意味:少年透过那个边界,看到了什么?他回去的那一边,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由于素人主角的选角,使得少年的表演有些僵硬,不过反而跟少年的这种隔离感以及青涩感体现的不错,尤其是总是惺忪的眼睛,就是带着一股子少年的躁,多了与环境的对比感和冲突感;女主的选择差了火候,表演上还欠缺了灵性,与少年的隔离感不够强烈也就导致在主题的表现上差了一点力度,但是海盗船上唱歌的一段确为点睛之笔,大概这才是普通人生活中的聊以自慰。
导演在拍摄上在霓虹灯光环境下采用了大量的大光圈,没有更多的体现生活的真实感,有一种虚实结合的观感,这点应该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这种处理使得影片前期的粗颗粒感得以淡化,让整体的气氛更趋于平和,这种带有一定梦幻的风格也让人更能体会到少年五颜六色的心与梦想的未来,并没有违和感;以及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影片中的少年一直穿着一双足球鞋,大概导演在此处想用这种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来烘托处在边界的少年的坚持与无力,热爱足球却也没有人一起踢,开头的那一脚像是宣泄却也更是无奈。
这个沿着边在行走的延边少年,在这一段故事里像是走在独木桥上,摇摇晃晃又张开双手,身边是呼啸过的风,左手是真实的雪野,右手是虚幻的霓虹,他还在行走,倔强的走在边界上。
《延边少年》观后感(十):或许这是迷惘的一代——《延边少年》影评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延边朝鲜自治州的朝鲜族少年找父亲要钱想要去韩国的故事。而对于这个男孩而言,为什么想去韩国,他却也不知道理由。
影片开头处,在一个人烟稀少村子里,出现了一辆挂有“办理韩国签证”字样的货车,和几位操着一口朝鲜语的老年妇女,而她们谈论的内容也就是关于家人在韩国打工挣钱。这也就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在当今延边边境的这些村子中,年轻人主要都奔赴到城市而会朝鲜语的人也会去韩国打工赚钱生活,只留下这些老年人,这也便是让男主人公有了去韩国想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少年,他没有什么人生方向,只是觉得其他年轻人都走了,自己也不会甘于这样的生活,也想离开。他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他不知道自己去了韩国后要做什么,但是他不想过这样程式化的生活了,他想逃离。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女性形象美甲店的女孩也跟他属于同类人。她不甘于寂寞,当得知男孩要去找父亲时便提出下班后和他一起去找。当男孩说出想去韩国的想法时,女孩说也想去,虽然她不会韩语,但唱着韩语歌也是一种乐趣。当问及为什么想去韩国时,她也不知道,随口说了一句“整容呗”,而对于不会韩语就去韩国,她也没有想什么后果。而到第二天的时候,美甲店早集合含口号,也可以得知这是女孩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没有意义的口号,做着相同的工作。她也是孤独的,她也是迷惘的,想去韩国也是她想逃离这种一成不变的原因。而具体说到以后的目标,她也不清楚。
男孩和女孩一起寻找男孩父亲的时候,明显有流露男孩对女孩的好感,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没有下文。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就只有“迷惘”这两个字。
在影片的结尾出处,男孩骑着摩托车开了回去,在隧道中望不见出口。这也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或许他回去后又回归了原来的生活,或许他后来逃出了县城,去了城市或去了韩国。但这些我们都不从得知。现代的年轻一代,总会经历一个不知所措的迷惘时期,他们每天可能做着相同的事情,可能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对于他们却说不上做这些的意义。或许看到这里,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现在是不是正处于这个迷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