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写在前面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三观基本已经定型了,于是,童年则是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期,父母需要特别重视。
看到孩子的优点,就要加以发扬,而如果有不良的趋势,也务必要及时引导。
Number. 1
海洋世界里有个很大的抚触池,可以伸手摸摸来回游动大海龟,鳐鱼之类的海洋动物,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抚触池旁竖着一个牌子:请轻轻抚摸,不要去捏和拉扯,会伤害动物。
大部分带孩子的人都很自觉,也会告诉孩子轻轻的摸。但偏偏有一个妈妈,一边哈哈笑,一边用力扯住海龟右前肢,喊她儿子快来摸。
看着海龟拼命挣扎又挣不脱,我十分恼火,就在一旁说道:“这样会伤到海龟的。”这位妈妈瞟了一眼工作人员,才放手了。
接着,她那十岁左右的儿子又伸手拼命搅和池子,还不断撩水去泼游过的鳐鱼,我们家孩子站在旁边看着高兴也跟着用手撩了下水。
我立刻制止了她,孩子不高兴的说:
“那个哥哥也在撩水啊!我为什么不能?”
“即便你看到很多人在做,但只要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就绝对不可以做,哪怕别人拉你去做,也坚决不行。”
人们常说,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这个榜样就在于,你用怎样的教养方式,什么样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是否懂得去帮助孩子学习公共场合的适宜举动,例如遵守规则,不要大声吵闹,要排队等等。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一个熊孩子背后,总能找到父母的原因。
Number. 2
很多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都是在张罗那些吃饭穿衣的小事,却没注意到父母本身的素质也会促使孩子的“不良”行为。
女子刘某,带着儿子去坐高铁,但没有给儿子买票,遇到乘务员查票,要求刘某给儿子补票。刘某非常不满,刚好又没找到自己的行李,便开始撒气,掌掴乘务员,最后被拘留3日。
自己想贪点小便宜不买票,没有得逞,就不满打人,说明这个妈妈本身就是一个冲动,性格偏执和不讲道理的人。
孩子就在一边看着,能受到什么好的影响?
“工作人员管太多,不让小孩在馆内吃东西,不让小孩跑和跳,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管得太多了!”
生活中,和这位妈妈想法相同的人很多,永远以自己的感受为主,丝毫不懂得去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定,就像没有进化的原始人。
而偏偏这样的人当了父母,她们永远只在乎孩子吃没吃好,喝没喝好,玩闹的开不开心,自身没有能力做好榜样,也根本谈不上教育。
所以很多时候,那些看似行为脱轨的孩子,背后都必然有一个自身就存在问题的父母,言行没有边界,喜欢推卸责任,不懂得沟通和尊重。
孩子应当从父母这里受到教育,学会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做自己身份该去做的事情,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凡事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推卸给外部,这种思维迟早会栽个大跟头,会让孩子用人生去买单。
Number. 3
孩子幼年的时候,还不能辨别对错,不懂规则的,父母有义务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甚至可以用适当的惩罚,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和底线。
在美国俄亥俄州,有一位父亲,惩罚年仅10岁的孩子在仅有2℃的天气里步行8公里上学,他开车跟在女儿后面。
原来是因为,这个10岁的女孩在校车上欺凌了同学,这是这个女孩今年第二次因为欺负同学被罚不能坐校车。
父亲说,我们家里不允许有欺凌别人的事情发生,必须要纠正女儿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几乎所有孩子在儿童时期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这个是正常的,但父母自身的素质,决定了该怎么教育,是忽视?是纵容?是纠正?
如果忽视和纵容,孩子可能就越来越偏离正轨,最终酿成大错。所以,采取管教和惩罚,纠正孩子的行为,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当然,管教孩子不可心急
当孩子的榜样
1
孩子通过模仿去学习,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榜样。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自身言行要端正,不能教孩子一套,行为又是以另一套,而且一旦自己犯了错误,也要立刻道歉和改正。
有底线有原则
2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意义重大。
帮助孩子找解决方法
3
孩子犯错难免,打骂是没有用的,只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用就事论事的态度,才会让孩子产生信服感,父母要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采取适当的惩罚和奖励
4
有时候,孩子说不听,或者犯的错误有点过火,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加深印象。
例如取消一次外出,本来答应买的玩具不买了。
当孩子积极改正错误,也可以适当的给予一点奖励当做鼓励,让孩子保持下去。
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幼年时期的三观和性格是基础,正因为如此,父母自身也应当经常反省,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