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诗鬼李贺:一个青年学霸之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诗鬼李贺:一个青年学霸之死

2019-10-17 15:22:24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载入中…

 诗鬼李贺:一个青年学霸之死

  诗鬼李贺:一个青年学霸之死

  1

  大唐边境,一座城池耸立在天地之间。

  城池由厚重的夯土墙围绕而成,犹如张开大口吞食天地的巨兽,城墙之间的垛口,唐军弓箭神情肃穆

  大弓被拉成满月状,弓弦末端手指紧捏弓箭,闪着寒光箭头直指城下,弓箭手的额头青筋暴起,身形却纹丝不乱。

  后排的刀盾手也保持战斗姿态时刻准备和冲上城头的草原蛮族以命相搏。

  他们是大唐的战士

  狂风吹过,半人高的野草拂过蛮族战士的皮甲,发出刷刷的声音。他们披散着头发,手握钢刀准备攻城。

  草原的矮脚马在远方啃着野草,抬头看向城池方向,铜陵般硕大眼睛中,颇有一种怜悯之色。

  呜、呜、呜、呜……

  蛮族壮士吹响牛角号,意味冲锋开始。战士们拔地而起,扛着云梯和钢刀走向城池,统一脚步声让人不寒而栗

  “朝廷养兵千日,如今正是我辈报效之时,弟兄们,随我杀人。”唐军大将的战前动员简洁有力

  随后,弓箭倾泻而下。

  蛮族皮甲的防御力很弱,根本不能抵挡锋锐的箭头。无处不在的弓箭纷纷扎进蛮族战士的身体,带起一连串血花。

  鲜血洒下,碧绿的野草也被染成鲜红色

  狂风继续肆虐,卷动起成片乌云天空凝聚大地上的可视距离不足10米。而乌云中透出的一丝阳光照在唐军盔甲上,宛如天兵降临。

  蛮族怒了,不停发起自杀式冲锋。

  城头的鼓声低沉有力,战士们跟随鼓点节奏拉开弓箭,挥舞钢刀。敌军兵临城下,他们已经无路可退。

  事到如今,只有以死报国而已。

  逐渐有蛮族战士冲上城头,又被刀盾手挥刀砍下,庞大身躯重重的砸在草地上,圆睁的双眼似有不甘

  可蛮族四面围城,如海水般向城池涌来,唐军坚持不了多久。

  唰……

  唐军大将抽出宝剑,砍下一个蛮族战士的头颅猩红滚烫的鲜血喷了他一脸,然后继续走向下一个敌人

  城下,牛角号声连绵不绝。

  城上,沉重的鼓点震人心魄。

  杀……唐军大将嘶哑的声音直冲霄汉,蛮族战士像下饺子一样从城头跌落,白色皮甲却逐渐将城池淹没。

  呼……

  洛阳昌谷,19岁的少年睁开细长的双眼,重重吐出一口浊气,潮红的脸色表明他依然沉浸在幻想当中不可自拔。

  那场惊天动地史诗战役,只是少年开的脑洞

  他在脑海模拟出一个瑰丽的世界,并且演化出天地、飓风、城池、军队和牛羊,让他们按照自己意志运转。

  少年用瘦长且苍白的手握起狼毫,饱蘸浓墨,在纸上迅速写下一首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叫《雁门太守行》,纸上左下角的署命是:

  昌谷李贺。

  2

  公元807年,韩愈做了洛阳的国子博士

  韩老师学问深厚名气也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学子慕名而来希望得到韩老师的认可指点

  李贺正是其中一员。

  公元808年,他写下《雁门太守行》之后,就把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册,然后赶赴洛阳拜谒韩愈。

  那天已经很晚了。

  韩愈刚刚送走一批访客,刚好点的外卖到了,正准备舒舒服服的撸串喝啤酒门下学生带着卷宗走进来:

  “韩老师,这里有些给您的拜谒诗文。嗯,好香啊。”

  “啊,时间不早了,早点回去休息吧。那个诗文留下,我看看。”

  韩愈的师德高尚,很重视年轻人教育,于是随手解开腰带,翻开文稿细细品读起来。

  他读到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是什么人写的神仙诗文啊,太棒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诗了。”

  读到结尾,韩愈的目光紧紧盯住那个名字

  昌谷李贺。

  韩愈有一种莫名感觉,此人是天才,如果错过今晚,可能就会错过一辈子。他赶紧把腰带系好,让刚才的学生把李贺找来。

  那个晚上,韩愈和李贺聊的很开心

  他们一边撸串喝啤酒,一边聊诗文。韩愈多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李贺得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

  李贺以为,此后的人生将会一片坦途

  那些曾经困顿都会离他远去,胸中的锦绣也可以得到释放,中进士高官不过是弹指之间的事情

  他太渴望成功了。

  “韩愈老师一定能帮我的,嗯,加油。”

  3

  李贺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他的先祖是郑王李亮,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那么就换一种说法

  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叔叔,两个儿子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宗室重臣

  李贺是哪一支的后代,没人清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自己的皇室血脉已经稀释到0.1%,他依然感到十分骄傲,再加上文采出众,李贺甚至以曹植自喻。

  他在诗文中一再强调

  “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也就是说,李贺有唐朝的股权

  虽然董事会挤满了其他人,但身为小散户,李贺也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唐朝绑定在一起。

  而那时的唐朝却摆脱不了没落的命运。

  武则天为了做皇帝,大肆杀戮宗室子孙,安史之乱又彻底终结盛唐繁荣,无论是宗室或者国家,都已不复往日的荣光

  做为宗室子孙,无不想拯救大唐国运

  可是唐朝宗室已经很庞大了,正儿八经的皇帝子孙都不一定有好日子,何况只是旁支子孙呢。

  李贺的家庭也不足以撑起内心的骄傲。

  他的父亲叫李晋肃,一辈子只做到陕县令,在唐朝的官员队伍中,实在算不上出类拔萃

  估计李晋肃也不善于捞钱,导致妻子儿女生活穷困潦倒。这种极度悲惨的生活,也让李贺有改变命运的渴望。

  这就是李贺的处境

  一方面是骄傲的使命感,一方面是穷困的现实……到底怎么做,才能兼顾理想和现实呢?

  只有做官。

  或许在李贺的心中,自己就是为了做大官做大事而生的,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个目标

  如果成功则人生美满

  可如果不幸失败,那种强烈落差恐怕没人能忍受,严重精神困扰甚至会怀疑人生。

  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李贺。

  4

  李贺曾经尝试科举

  很不幸,当他熬夜苦读的时候,李晋肃突然病故,按照礼制,李贺必须回老家守孝三年。

  他眼睁睁看着王参元、杨敬之、权璩等朋友都考上进士,自己只能在老家孤零零的呆着。

  在李贺27年的生命中,这3年显得特别珍贵

  公元810年,韩愈给他写信:

  “贺啊,你守孝的时间已经过了,不如再试试吧,我已经帮你打通关系了。”

  韩愈老师真的没有说谎。

  自从认识李贺之后,他就把那本拜谒诗文稿带在身边,经常在教学研讨会、朋友聚餐的时候拿出来,交给大家传阅。

  一次两次也没什么,可韩愈老师是生命不息宣传不止啊,再烂的诗文经过信息轰炸之后也能火,何况是李贺呢。

  于是,他在守孝期间,不出意外的火了。

  而唐朝科举是不糊名的,一个人名声人脉家世对于能否登科影响很大。

  有了韩愈的推荐,李贺也不是没机会

  收到来信之后,他出发了。

  李贺来到洛阳参加府试,说来也巧,当年的府试主考官之一就是韩愈,什么也不用说,就是你了。

  可也就是此时,出大事了。

  那些竞争者才华、名气都不如李贺,甚至连老师也拼不过,这还怎么玩啊,不如把你搞下去拉倒。

  他们对李贺进行人搜索,终于找到了把柄

  “他的父亲叫李晋肃,和进士谐音,李贺来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实是对去世老爸的大不敬。”

  “如果此人都能中进士,那岂不是人心不古?”

  这些东西居然是抹黑一个人的理由

  真的是。

  唐朝的社会风俗对“避讳”极其讲究,如果有考生试卷上看到祖上的名讳,马上就得找理由弃考,比如拉肚子、头晕等等。

  如果考生一点都不在乎的话,呵呵,即便成绩合格也会被人喷死。大概意思就是:

  不尊重祖先人渣败类神气什么。

  东晋末年的桓玄够牛吧?

  桓大人位高权重,差点都篡位成功,但是也不敢不避讳啊。有人在酒宴上让服务员把酒温一下,他一听马上大哭。

  因为他爸爸叫桓温。

  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李贺也没办法。他只能收拾包裹回到昌谷,至于以后怎么办,再说吧。

  韩愈老师替他打抱不平

  “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都是些什么道理。”

  韩愈说的没错。

  但是面对天罗地网般的世俗道德,李贺只能“卒不就试”,主动放弃科举考试成就孝道

  就好像现代社会中,你可以在家中和父母吵架,但绝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父母,要不然马上就会上新闻头条

  这种舆论压力,谁敢不考虑

  从此以后,李贺的科举梦断。

  他再也不能通过科举实现理想抱负了,什么出仕、什么做官、什么拯救大唐,统统成了镜花水月。

  尽兴而来,败兴而归。

  5

  人有两种生命: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

  精神生命一旦死去,留下的肉体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梦想、没有活力、也没有朝气

  李贺在离开长安时写了一首诗: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看看这个画风吧,是不是像一个高考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可怜孩子

  大概从此时开始,李贺的精神生命就死了。

  留在世间的,只是一只脚踏入幽冥地狱的行尸走肉。

  可他是天才。

  巨大的脑洞可以自行演化世界,现实中的不得志,让李贺得以在另一个世界名垂不朽。

  如果用武侠境界类比的话,则是人剑合一。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只是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从此以后,李贺的诗中经常出现神、鬼、墓、纸钱之类的词汇,真让读诗的人背脊发凉。

  比如《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他把世间当成炼狱,天地是牢笼日月是炭火,人则是铁网上的烤肉……撒点孜然和辣椒就是神鬼的夜宵

  比如《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角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李贺在长安做奉礼郎时写的,明明只是听了一场箜篌演奏会,偏偏被他写出玄幻世界的宏大和瑰丽。

  就问你服不服?

  比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不行了,我用键盘写完这首诗已经觉得阴风阵阵,仿佛一个面无表情、毫无生气的绝美女子迎面走来……

  这就是李贺。

  独特的经历和天赋,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作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可就算李贺因此而成名,他也未必喜欢自己的时势。

  如果可以选择,他或许更愿意做“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的俗人。

  我们只看到玄妙的唐诗、凄惨的世界,却没看到李贺在生死边缘游走的狼狈。

  没有什么不需要付出代价。

  我们平时用来把玩的诗文,耗尽了李贺的全部生命和运气。

  6

  当然,李贺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他曾经得到奉礼郎的职位,只是从九品,在祭祀朝会的时候跪在地上引导:您向左走、您的位置在右边、跪拜、起立……

  相当于大会门口的引导人员。

  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哪能受得了如此细琐的工作,再加上他身体也不好,十几岁时就两鬓斑白,仅仅做了3年就辞职了。

  再次回到昌谷,李贺想过从军。

  他在《南园》中也曾满怀希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814年6月,辞职1年的李贺病情逐渐好转,他从昌谷出发前往潞州,投奔韩愈的侄女婿张彻。

  张彻对他也蛮好,经常设酒宴款待,但打败李贺的依然是身体,每月的工资基本都用来抓药了。

  张彻只好让他做一些整理文书的工作。

  由于军队讨伐叛军不利,节度使跑路了,张彻也溜了,李贺也只好返回昌谷,这份工作只做了3年。

  理想破灭、功业无望、身体又每况愈下,他已经心如死灰。

  公元817年,昌谷。

  李贺躺在老宅的床上,气若游丝,迷离的眼神已经很久没有光彩了,只有苍白的脸颊和细长的手指特别显眼。

  他就像一个身患绝症的学霸,在和病魔抗争多年后,终于扛不住了。躺在ICU病房里吸着氧气、打着点滴。

  可生命是留不住的,每一滴盐水滴下,就代表生命力又减弱一分。

  那些往事如电影镜头一般闪过。

  少年时骑驴写诗的煎熬、和韩愈畅聊未来的喜悦、离开长安的落寞、家徒四壁的狼狈……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李贺的脸上,他很想拼命夺回自己的生命,却总是徒劳。

  “哎,好不甘心啊。”

  他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

  事实证明老天无情,人寿有时,一语中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