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庞贝》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庞贝》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0-30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庞贝》读后感精选10篇

  《庞贝》是一本由[英]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著作,后浪丨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庞贝》读后感(一):《庞贝》:一座向死而生的古城

  提到庞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因为火山爆发而被毁灭命运,以及那部引人关注小说《庞贝末日》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而熟悉罗马文学掌故的可能还知晓老普林尼“作死”一事。去过庞贝遗址的,兴许还会残留不少旅途印象,比如那些已经碳化的骸骨(人的和动物的),然后回到家中,继续投入自己鸡毛蒜皮(尽管在庞贝的时候直面死亡导致了内心激荡)。关于庞贝,闲谈似乎应该到此为止理由部分在于它不像“永恒之城”罗马那般引人关注

  庞贝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吗?恐怕答案否定的,至少在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看来如此。作为罗马史领域首屈一指专家,玛丽·比尔德以《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古罗马的笑声》等作闻名;的确,从偏于一隅的弹丸之地到成长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罗马自身的故事堪称传奇,也自然而然会引起军事迷的广泛兴趣,不过,居于帝国中心的罗马与边缘的庞贝,尚有很多方面可以发掘,比如罗马是如何影响地方,反过来地方如何与罗马接洽,诸如此类理解庞贝,有助于理解罗马帝国本身的复杂性

  书写庞贝的故事,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资料格外有限,第一手资料,比方说城中的房屋神庙店铺,要么因为火山爆发受到了损坏,要么因为逃往留下了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证据。其次,我们面临着视角问题,是更应该关注庞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比如营造官、执政官,还是将焦点放在普通人的身上,比如磨坊主、鱼露商,是更应该庞贝的社会生活具体衣食住行,还是所谓的“庞贝大事记”?再则,我们不能忘记这座城市与罗马的关系,无论是否典型,她的身上都像其他城市那样带有罗马的印痕

  因此,由比尔德领路的庞贝之行,注定了自始至终游走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这对传统史学客观性追求来说是一次挑战——我们难道不是应该主要书写百分之百有把握事实吗?我们书写的庞贝,可以是我们凭借各种证据——因而就不算是从头到尾捏造——想象出来的一座老城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这种想象是否背离了史学的追求,一方面不那么客观,另一方面又存在误读、娱乐化的风险

  尽管挑战重重,比尔德还是执着地背起了行囊,带着我们这些网络时代孩子乘坐时光机器来到了庞贝,我们既是寻常游客,又是古城的探索者,用自己的理性常识同比尔德对话,会对她的机智抱以掌声,会用笑声回应她的英式幽默,还会对她侦探般的推理能力啧啧称奇。在比尔德那里,庞贝是一座死亡之城,但同时向死而生,它向我们表明古代罗马世界,如果往大了说,古代世界,可能存在怎样的生活状态

  与我们熟悉的很多古代城市相似,庞贝既简单又无比复杂。简单之处在于,我们知道它实行奴隶制,家奴隶属于主人,知道它在前基督时期欲望天堂,公共场合遍布性的意象,也知道它的重要经济行业是鱼露生产崇拜各式各样的神祇。不过它的复杂之处在于,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界限流动的,而非固定不变的;尽管它没有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忌讳,可是,庞贝社会也存在种种性规范,它们对男性女性的公共形象提出了许多要求特别是对妓女贵族妇女区分

  当然,住在庞贝城中的除了男女老少,还有各式各样的“男神女神”,他们“在数量上很可能要超过人类居民”。如今生活在世俗时代的我们,可能会质疑庞贝人信奉这些男神女神的虔诚度,但比尔德认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会探讨神力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与其认为庞贝人关心的是神存在与否,不如说他们在意的是神“到底长什么样子不同的神之间有何关联,以及他们是如何、何时和为何介入人类生活的问题”。

  即便你只是一个猎奇的读者,比尔德也不会让你失望。遍布庞贝城各地的男性生殖器意象,想必会让你涣散的脑神经立刻集中注意力:我们来到了外星球吗?并非如此。尽管带有性欲色彩,但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世界,男性生殖器意象还代表着“权力身份好运”。同样,看到某个房屋中出现不少男女性爱场景绘画,你可能怀疑自己走进了庞贝的妓院,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因此需要在得出结论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尽管如今的庞贝早就不是火山倾覆之际的模样——风雨侵蚀窃贼的光顾、战争摧残,但是,当面对那些罹难者遗体,我们仿佛就站在历史的现场,听得见他们的恐惧战栗,以及他们最后的呼救。庞贝的确是一座死亡之城,同时还是一座“惊奇之城”,尽管不完整,但她为我们保留了理解古代世界——那个我们宣称理解,但其实往往陌生的世界——的重要途径。走进庞贝,也等于从边缘走进了一个帝国。

  《庞贝》读后感(二):近2000年前庞贝人的生活日常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国王乔弗里的紫色婚礼上,有一道鸽子派的经典大菜。剧中乔弗里用剑猛地砍开这块巨型派之后,一群鸽子扑棱棱地飞出来,场景很是新奇。按原著里的描写,是有一百只白鸽飞出来,想想那场景就更壮观了。

  一直惊叹,马丁老爷子丰富想象力还真是深入各种细枝末节,连国王婚礼上的一道菜都这么惊艳。看到《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才发现,鸽子派这道菜的创意,很可能受到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启发

  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在《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里提到,罗马人对稀奇古怪菜品很着迷,她举了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喜剧作品《萨梯里卡》的例子。《萨梯里卡》的故事围绕着特里马尔齐奥的一场豪华盛宴,“其中一道菜是一头野猪,它周围的那圈小猪原来是蛋糕做的。把野猪剖开之后,一群画眉鸟从里面飞了出来”。肚子里飞出一群画眉鸟的野猪,跟紫色婚礼上的鸽子派,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当然,这道新奇的菜出现在佩特罗尼乌斯的虚构作品里,古罗马人是否真做过这道菜,还说不准。不过,在公元79年庞贝城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吞噬之前,庞贝人日常都吃些什么,作者玛丽·比尔德都有介绍

  面包应该是庞贝人最常吃的。庞贝城遗址的“贞洁恋人之家”,就是一家设备齐全的面包坊,可以稳定持续地供应充足的面包。另外,奶酪橄榄油葡萄酒洋葱卷心菜豆类也常出现在庞贝人的日常购物清单上,鱼类猪肉相对少一些,尤其对穷人来说,他们能买的更可能是香肠而不是猪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庞贝人的食物构成还是挺健康的。

  鱼露也是庞贝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古代的庞贝以盛产鱼露著名。商人推销鱼露的口号简单直白,“极品鱼露”、“优质极品鱼露”、“绝对极品鱼露”。卖鱼露在庞贝应该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行业,鱼露商会在房屋门口贴上“欢迎光临利润!”“利幸福”这类标语,既直白又带着些许成功骄傲,隔了将近2000年那么久,也能感受到商人推销鱼露的热情根据考古证据显示,庞贝城里的斯考卢斯家就靠卖鱼露发了财,不仅盖起了大房子,他同名儿子后来还当了上了庞贝最高职位——双执法官之一。

  在庞贝名声仅次于鱼露的,应属葡萄酒了。庞贝城外有专门种植葡萄的农场,农场里不仅种植不同种类的葡萄树,还有酿造葡萄酒所需的压榨机、储物罐等全套设备,能供应大量的葡萄酒。葡萄酒应该是庞贝人或者说古罗马人的真爱了,在古罗马题材影视剧里,不管是贵族的奢华宴席,还是平民光顾的小酒馆,总少不了举杯畅饮的场景。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古罗马贵族的宴会真的那么奢华无度么?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留给大家的印象,罗马贵族的宴会总是极其奢靡的,宽敞奢华的大厅宾客满座,众多仆从穿梭其中供应着喝不完的酒、吃不完的菜。从庞贝城的考古证据来看,这恐怕并非事实。虽然在庞贝城发现了很多银质餐具,还有各种炊具,但庞贝遗址的房子内多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大空间,同样并不那么舒适的卧榻和桌子让小型聚会更可能实现

  庞贝人的娱乐形式社会活动当然没法跟现代人比,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节目

  提起罗马,人们自动会想到竞技场和角斗士。角斗士表演和猎杀野兽同样是庞贝人热衷的娱乐活动。庞贝拥有一个规模庞大露天竞技场,能容纳2万人。沿街的墙上,还留有一些竞技表演的宣传海报通报举办表演的时间内容等。城里也会有绘画和雕塑作品反映竞技表演。

  戏剧也是庞贝人喜爱的娱乐形式。庞贝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拟剧和默剧。拟剧不是完全无声的,会混合台词音乐舞蹈。默剧的演员需要不断更换道具饰演不同角色,跟其他演员组成的“和音团”配合起来完成表演。明星演员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庞贝城里甚至留下了一些演员的雕像城墙零散的涂鸦也有不少关于戏剧演员的内容,可见他们在当时多么受欢迎。

  庞贝人很喜欢在墙上涂鸦。庞贝城的墙面成了供人自由发挥的白板,就类似现在的网络交流平台,内容从共用信息发布到私人表达应有尽有。共用信息包括前面提到的竞技表演的广告,以及各类店铺的广告和招牌。另外,庞贝的双执法任期是一年,每年都要选举,选举的海报也涂在墙上。据统计,庞贝城里有超过2500幅的选举海报。所以,一年一度的双执法官选举也是庞贝人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了。对戏剧演员的表白、寻物启事这类内容就偏私人信息了,涂鸦中甚至还有很多庞贝人的即时创作,比如随手涂几句引用或者改编过的诗,甚至是吐槽、吹嘘。这些诗句未必多么造诣高深,吐槽或许很粗俗,吹嘘的话可能被人一眼拆穿,但至少表明了庞贝人是多么爱用文字表达感情

  庞贝人有着罗马人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里不但少不了竞技表演,更少不了洗浴。连作者都忍不住说道,“罗马洗浴与罗马文化同义词:罗马人所到之处必有浴场相随”。罗马人自己的说法更加辛辣,一个罗马人的墓碑直言不讳地刻着:“葡萄酒、性爱与洗浴毁了我们的身体,可它们——葡萄酒、性爱与洗浴——构成了生命”。

  奢华的罗马浴场所提供的服务项目除了排汗、运动、汗蒸、游泳、球类游戏、日光浴、擦洗等基本活动之外,甚至包括理发、图书馆这类增值服务。庞贝也有3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公共浴场。除了拥有私人浴室富贵人家之外,其他人都要外出洗浴。所以,在浴场,大家暂时处在平等位置,这也让公共浴场构成了庞贝独特的社会空间。

  总体看来,玛丽·比尔德在《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通过考古资料展现出的庞贝人的日常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日常主要吃面包、香肠、奶酪、蔬菜、鱼露等食物,葡萄酒似乎是大家都爱的,富贵人家有条件在自家举办小型宴会,穷人家可能都没有厨房,只能去街头小餐馆买点食物充饥了。他们会关注墙上涂鸦的各类广告信息,按时去观看城内时不时举办的竞技表演、戏剧表演,或者去参加选举投票,也可以隔段时间去公共浴场放松一下。哪天诗兴大发了可以在墙上随手涂鸦创作一番,或者仅仅发泄一下心头不满。当然,还可能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是赌博、狎妓。

  被火山灰掩埋让庞贝城的生命戛然而止,但对庞贝城的考古发掘,又给了庞贝古城一次重新展示自己的机会。庞贝遗址就是古罗马文明的活化石,让今人能够一睹两千年前的城市真容。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构想一下在被维苏威火山掩埋之前的庞贝城的真实状态,还原庞贝人的日常生活。

  2019.10.23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庞贝》读后感(三):庞贝不是一座死城,而是活生生的城市

  庞贝古城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亚地区,位于维苏威火山的东南麓,距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庞贝古城的历史悠久,它于公元79年8月24日,在维苏威火山喷发的一瞬间被火山灰埋在了地下,却因此而保留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建筑遗迹艺术文物,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遗址。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庞贝》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一、远离罗马主流生活的庞贝古城。

  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是,在罗马世界里,庞贝是个无足轻重的闭塞之地。但庞贝绝非人们通常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块被遗忘的与世隔绝之地。这里虽然不是罗马,然而在罗马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生活往往和罗马密切相关,虽然庞贝远离罗马主流生活、历史和政治,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才有幸得以了解古代世界居民的平凡生活,而他们通常被历史所忽略。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亚平宁半岛的小渔村庞贝,依托于地中海天然良港的地缘优势,逐渐发展为城市庞贝城,它原本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属地。

  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成为意大利仅次于古罗马的第二大城。

  二、庞贝古城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当时古城政治、宗教、经济和娱乐的中心,在城西南的三角广场,这里有市政厅、法院等政府各机构办公的地方、有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室内剧场,更有阿波罗神庙、宙斯神庙等几座神庙,其中在广场主轴线上的宙斯神庙后面,就是历历在目的维苏威火山。广场四面残留了高达数米的粗大石柱、雕刻精细的大理石门框和石板地基,可以遥想当年的雄伟壮观。作坊店铺众多,都按行业分街坊设置,连同大量居民住宅,构成研究罗马民用建筑的重要实物。

  2000多年前的庞贝,就有了完善的供水系统,居民们用砖石砌成引水渡槽,将城外的山泉水引入城内高塔,然后再分流用于公共饮水池、浴室、富贵人家的庭院喷泉和花园水池,城里的居民甚至用上了自来水和冲水马桶。

  庞贝古城除了建筑的恢宏,其装饰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豪门大宅内残存的雕花柱头、马赛克镶嵌画和彩绘壁画,无不展现了两千年前的精湛艺术和奢华,其中在一家豪宅有一幅镶嵌在地板上长6.5米、宽3.8米的马赛克镶嵌画,内容是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大流士三世大帝激战的画面,其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庞贝城里有多座剧场,与罗马的一样为圆形大剧场。其中用作角斗的圆形竞技场比著名的罗马竞技场还要早建51年。这里主要表演角斗,包括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角斗,有时也举行体育赛事。圆剧场外围的围墙高达2米多,墙上绘有许多狩猎、竞技的壁画,反映出当年人们的生活状态。城市里还有另外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多用于戏剧和音乐演出。

  庞贝与罗马其他城市一样,盛行娼妓文化。小小的庞贝城,共有妓院25家,最正规的一家妓院设在市中心以东一片较为密集的中下层居民区。妓院里,楼上楼下共10间房,大门口处有生殖之神普里阿普斯的画像,用以表明此场所的功用。每间客房门口都绘有不同内容的性爱壁画,室内墙上到处是顾客留下的各种图文。

  当庞贝被埋没之时,这一带正是罗马首都以南相当繁荣的旅游避暑胜地,城内外奢华别墅甚多,公共设施亦很齐备,城内的会堂、广场、神庙、剧场、浴池、市集、凯旋门等皆有一定规模,其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比之首都罗马亦不逊色。

  三、庞贝古城的死亡与永生

  虽然一直生活在维苏威火山下,但是无知者无畏,人们相信维苏威只不过是一座死火山而已,对此满不在乎。火山的四周遍布柠檬林、橘子林和葡萄园,城内更是太平乐日,歌舞升平。

  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但是庞贝人并没有将这次警告放在心上,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该吃吃、该乐乐,而且更加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

  仅过了17年,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点左右这一时刻,维苏威火山突然惊天动地大爆发,亿万吨温度高达400度的火山灰倾泻而下,突然间天气骤变、大雨倾盆,与火山灰混成泥石流奔腾而下,紧靠山脚下斯拉比埃和赫尔库纳姆两座小城瞬间被掩埋,火山烟雾持续了3天3夜,厚约5-6米的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了。

  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毁灭了庞贝的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古城风貌得以永生。因为2000多年前的那次火山爆发,夺走了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的生命,这里从此被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也正因为如此,它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正如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说“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它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悦。”找到它,好像找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经过270年的发掘和复原,至今初步重现当年庞贝的情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人的生活场景,也能够从中了解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庞贝两千多年前就具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曾经繁华一时。随着发掘成果的逐步呈现,精美的出土文物,令人惊奇的建筑遗迹,使庞贝迅速成为研究罗马文明和罗马艺术的最重要遗址。

  进入20世纪,考古学家完成了庞贝古城内许多重要建筑的发掘。1997年,庞贝、赫库兰尼姆及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一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庞贝》当中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等等,完美的还原了庞贝古城面貌。作者玛丽·比尔德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描述出一座鲜活的城市——庞贝。

  《庞贝》读后感(四):《庞贝》引言:火山灰倾覆的一刻,那些被打断的人生

  公元79年8月25日凌晨时分,庞贝城的浮石大雨终于缓和下来。这似乎是个出城寻条生路的好时机。在浮石倾盆而下、来势最猛的时候,有20多个逃难者靠躲在城墙里才逃过一劫。他们现在组成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打算碰碰运气从几座东城门中的一座出城,希望能够逃离火山喷发的覆盖范围。

  几个小时以前实际上已经有人尝试过这条路线。一对夫妇在逃跑途中只带了一把小小的钥匙和一盏青铜油灯。无论这把钥匙能打开哪把锁房屋的、寓所的、箱子的抑或保险柜的,他们大概还是指望有一天能回到它们旁边。这盏青铜油灯在黑暗长夜和沙尘碎石中显然没什么用。

  不过,它在当时可是个昂贵又时髦的玩意儿,外形是一个非洲黑人的头像我们接下来在庞贝城中还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令我们)略微感到不适的创造力形式。但这对夫妇没能成功逃离。1907年,人们在这对夫妇倒下的地方发现了他们,就在城外这条路两边的宏伟大墓中的一座附近,他们和许多人一样,被浮石掩盖。事实上,他们倒下的地方毗邻一座纪念一位名为埃斯奎利娅·波拉(Aesquillia Polla)的女人的豪华墓冢,她是努米利乌斯·赫伦尼乌斯·凯尔苏斯(Numerius Herennius Celsus)的妻子。

对阿波坦查大道典型的色彩艳丽的沿街景观的重建。最右端是一个十字路口的神龛,接着是一个开放式酒肆或商铺柜台。毗邻房屋的墙上涂绘着竞选公告。在上方,伸出的木质挑檐为街道和门口提供了庇荫。

  大约50年前,年仅22岁的她就已去世了(我们仍能在石碑上识读这个信息),无疑还不到她那富豪丈夫年纪的一半。凯尔苏斯出身于庞贝城里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曾在罗马军队里担任长官,并两度当选为庞贝城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

  这支队伍决定冒险向同一方向逃离,这时浮石已经垒起几英尺高了。他们行进得缓慢而艰难。这批逃难者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许多人什么也没带,或许是因为没什么可带的,也可能是因为来不及去取他们的贵重物品。有一个男人为了防身给自己配备了短剑,套着讲究的剑鞘(他身边还有一副剑鞘,不过是空的,剑可能弄丢了或者被借给了别人)。队伍中的几个妇女带了不少东西。

  其中一个带了一个坐在宝座上的命运女神(Fortuna)的银质小雕像,以及一把金银指环其中一枚用链子拴了个小巧的银质阳具,可能是一个护身符(我们在接下来还会经常见到这种物件)。其他人也都有各自珍藏的小玩意儿:一个布袋中塞着一个银质的医药箱、一具雕像的小巧底座(不过雕像遗失了)和几把钥匙;一个木质珠宝盒中装着项链、耳环、银汤匙和更多的钥匙。

  他们也带了各自能带的现金。有些人只带了些零碎小钱,有些人却带了自己家中的全部积蓄,或是店铺收入。但这些其实也都不多。总之,整支队伍携带的钱财加起来可能也就有500塞斯特斯这在庞贝大概只够买头骡子。

  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比前面那对夫妇走得更远一些。差不多有15人到达了下一个大墓冢,这是马库斯·奥贝留斯·菲尔慕斯(Marcus Obellius Firmus)的墓,位于道路前方约20米处。

  正是在这里,这群人被我们今天所谓的维苏威“火山碎屑涌浪”(pyroclastic surge)这是一股高速移动的混合着各种气体、火山灰和熔岩的致命燃烧物,所经之处无物生还击倒。尸体被发现时,上面散落着一些树枝,有些人手里甚至还紧紧攥着这些树枝。也许手脚灵活些的人攀上了墓旁的大树,在绝望中试图自救;不过更有可能的情形是,那股涌浪不仅将逃难者置于死地,而且让大树倒在他们身上。

来自“贞洁恋人之家”面包坊的大餐厅的绘画。乍看上去这是一个优雅的场景,有舒服的靠垫和帘子,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玻璃容器。但在背景中的那个妇女已经醉得几乎站不稳,在两对斜倚的两个人之间,隐约可见一个不省人事的男子。

  菲尔慕斯的墓冢却走运得多。他也曾是庞贝的一名显贵,数十年前就已去世,人们甚至都已经用他的墓碑两侧来做当地的留言板了。我们至今还能在那上面看到一些角斗士表演的广告,以及闲汉在碑侧留下的涂鸦:“以撒(Issa)你好,哈比图斯(Habitus)留”“欧卡苏斯(Occasus)你好,斯盖普希尼阿努斯(Scepsinianus)留”,诸如此类(哈比图斯的朋友们于是用一副巨大的阴茎和睾丸来回复他,并留言“哈比图斯你好,你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留”)。

  再往上,菲尔慕斯正式的墓志铭表示,他的葬礼是当地议会出资筹办的,花费了5000塞斯特斯其他地方官员还另外筹集了1000塞斯特斯的香火钱,并制作了“一枚盾牌”(可能是一面带肖像的盾牌,这是典型的罗马式纪念品)。换言之,这场葬礼的花销远比这群逃难者为了逃命所携带资金总和的10倍还要多。由此可见庞贝城里的居民有贫有富。

  我们还能追溯许多其他试图逃难的故事。人们在各浮石层中总共发现了400多具尸体,而在如今已经固化的火山碎屑熔流中还有近700具19世纪时人们发明了一种高明的技术,能使其中的许多死亡瞬间生动再现,人们将石膏填充进肉体和衣物分解后留下的空间,于是撩起的短袍、蒙住的面庞以及受难者绝望的面容都得以一一重现。

  城市广场旁的一条街道上有一支4人组成的队伍,可能是试图逃难的一家人。(石膏模型表明)走在最前面的父亲是个魁梧的男人,眉毛粗大而浓密。他用斗篷遮住自己的头,抵挡那些坠落的火山灰和岩屑,他还随身携带了一些金首饰(一枚普通指环和几只耳环)、几把钥匙以及约400塞斯特斯,这次的现金数量还算过得去。两个年幼的女儿紧跟着他,母亲则走在最后面。她束起裙衫以便行走,并在一个小袋子中装了更多的家中的贵重物品:传家宝(几把汤匙、一对高脚杯、雕着命运女神像的圆形饰物和一面镜子)和一个矮胖的小男孩雕像,他裹着斗篷,斗篷下还露着一对光着的脚。

“古代狩猎之家”(House of the Ancient Hunt) 的花园墙 壁, 该房屋由此绘画得名。

  这个雕像做工粗糙,但是用琥珀雕成的,想必是跨越了几百公里,才从波罗的海地区最近的产地运至此地;其价值可想而知。

  其他发现讲述了其他的故事。一位医师在逃跑时紧紧攥着自己的工具箱,当他穿过露天竞技场旁边的训练场(palaestra,即一大片开阔的空地或训练场地),试图奔向南边的一座城门时,不幸毙命于那股致命的涌浪;市中心一所豪宅的花园里发现的那个奴隶因为脚踝上的铁箍而行动受限;一个伊西斯女神的祭司(也可能是神庙里的佣人)打包带走了神庙里值钱的东西逃命,还没跑开50米就命丧黄泉了。当然,还有那位被发现死在角斗士营房的一个房间里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在许多报道中,这一幕经常被当作展现罗马上层妇女偏好角斗士强健体魄的绝佳例证。表面看来,这一幕是其中一个女人在错误的时机和错误的地点被逮了个正着,让通奸丑闻暴露于历史的检审之下。可实际的情形或许要清白得多。几乎可以肯定,这位妇女根本不是在约会,而是在逃离城市时路况变得过于艰险的情况下躲进了营房。毕竟,假如她的确是在和情夫幽会,那她就得和其他17个人以及几条狗共享这次约会他们所有人(以及狗)的残骸都在这个小房间里。

  在庞贝这座毁灭之城里, 死尸向来都是最令人震撼的景象,且极具吸引力。在18至19世纪的早期发掘工作中,尸骨可以当着前来参观的皇室成员与贵族的面恰巧被“发掘”出来。感情丰富的旅客看到这些遗骨总是思绪万千,这场灾难曾是何等残酷地折磨这些可怜的人啊,更不用提这整个感受在他们心中激起的对人类存在何其艰险和脆弱所做的更一般性的反思。英国诗人赫斯特·林奇·皮奥奇(Hester Lynch Piozzi)在嫁给一名意大利音乐教师之后随夫姓于1786年参观了一处遗址后,捕捉到(并顺带戏仿了一下)这种反应:“这幅景象会引发多么可怕的想法啊!

一个异域世界的远景。在这幅画中,俾格米人正在从事各种惊险活动。一个正在骑鳄鱼,另一个明显正在被一只河马吞食,尽管身边就有人可以相助。

  如此场景无疑会在明日再次上演,这种确定性令人毛骨悚然;今日的旁观者,也许会成为下个世纪的旅客驻足观赏的景观,他们会把我们的尸骨错认为那不勒斯人的尸骨,或许还会将其带回他们的祖国。”

  事实上,早期发掘工作中出土的最著名的一个物件,是一位女性的乳房的压印,18世纪70年代在城墙外不远处的一座大房屋(即所谓的迪奥梅德斯别墅[Villa of Diomedes])里出土。在用石膏制作完整尸身模型的技术趋于成熟差不多一个世纪前,这类固体残骸使发掘者们得以看到死者、他们的衣服,甚至头发在冷却后的火山熔岩上留下的完整形态。其中唯一被成功提取出来并保存完好的一部分就是那位女性的一只乳房(的压印),邻近的博物馆一将其展出,很快就吸引来了许多游客。

  接着,它也成了泰奥菲尔·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一篇著名短篇小说《阿里亚·玛塞拉》(1852)的灵感来源。它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法国人返回古城寻找(或者重塑)梦中情人的故事,自从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这只乳房的压印,他就深深为之着迷,于是在时空穿梭、一厢情愿和幻想的共同作用下,他找到了他的梦中情人,也就是迪奥梅德斯别墅最后一批罗马主人中的一个。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个压印闻名遐迩,却凭空消失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大型搜索行动也未能寻到任何蛛丝马迹。有观点认为,19世纪那些好奇心强的科学家在对它做一系列破坏性测试时导致它破碎了:可以说是尘归尘了。

  庞贝死者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的诗歌《庞贝女孩》(“The Girl-Child of Pompei”)是借紧紧抓着自己母亲的一个女孩的石膏模型(“仿佛当午后的天空垂下黑幕,你多么想重新回到她的身体里”)反思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和一个佚名广岛女学生的命运,她们是人祸而非天灾的受难者(“上天赐予我们的灾难已然足够,在指尖摁下前,请你停下来想一想”)。

  在1953年上映的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电影《意大利之旅》中(尽管票房惨淡,它还是被誉为“首部现代电影”),有两具模型还扮演了小角色。爱人们紧紧相拥,死后依旧情意绵绵,这些维苏威火山受难者令两位现代游客(英格丽·鲍曼[Ingrid Bergman]和乔治·桑德斯[George Sanders]饰演,当时鲍曼与罗西里尼还处于一段坎坷的婚姻之中)极度不安,提醒了他们彼此的关系已经变得多么疏远和了无生气。不过,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并非只有人类受难者。其中最著名且令人动容的,是一个富裕的漂洗工(洗衣工兼布工)家的一只看门狗的模型,它被拴在原地,临死还在拼命地挣脱锁链。

  这些模型必定由于人们的窥淫癖、怜悯和残忍的猎奇欲望而显得更有吸引力。就连最务实的考古学家也极力渲染他们临死前的痛苦挣扎,抑或火山岩流对人类肉体造成的破坏(“他们的大脑会沸腾……”)。有些模型仍在其发掘之地附近展出,它们会对前来这些遗址参观的游客产生一种效应,类似于“埃及木乃伊效应”:小孩将鼻子凑近玻璃橱窗,发出惊恐的尖叫,而大人则躲在相机后尽管如此,他们对这些尸骨怀有一种同样冷酷的迷恋,这一点终归难以掩饰。

  但在这其中并非只有残忍的一面。无论这些受难者是否被石膏完整重塑,他们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撼,也是因为他们能让我们觉得可以借此与古代世界直接接触,能让我们从中重构人类的故事,重构跨越千年我们仍能感同身受的有血有肉的人做出的选择、决定和怀抱的希望。即使不是考古学家,我们也不难想象,仅仅携带着少数家当背井离乡会是怎样的光景。对于那位带着工具逃难的医生,我们深表同情,甚至能体会到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他的遗憾。我们也能理解那些在上路前怀着乐观情绪把大门钥匙塞进口袋的人们,虽然最终希望落空。当我们知道那个丑陋的小琥珀雕像也被珍爱它的主人在永远离开家门前塞进行囊时,甚至这尊雕像也承载了特别的意义。

  现代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个人的故事。与前人相比,我们能从这些现存的尸骨中提取出各种更丰富的个人信息:例如,我们能通过童年疾病和断骨的迹象相对容易地测量出人群的身高与身材(古代庞贝人比现代那不勒斯人稍微高一点,几无差别),DNA和其他生物技术甚至可以开始被用来分析家庭关系与种族源流。一些考古学家可能在使用这些证据时过分发挥,例如,声称某个少年的骨骼生长特征表明,他在不长的一生中大半辈子都是个渔夫,而他口腔中右半边牙齿的磨损则是因为咬鱼线所致。不过除此之外,大多数推断还是有更坚实的凭证的。

在“悲剧诗人之家”的中心(档案室,见图示 6),这幅镶嵌画描绘了一组准备登台的演员。上演的将是一出萨梯剧,因此演员在努力把自己塞进山羊演出服里。

  例如,人们在一座大房屋的两间里屋里发现了12具尸体,据推测可能是房主人和他的家人及奴隶的。在这6个小孩与6个成人中,有一个将近20岁的女孩去世时还怀有9个月的身孕,胎儿的尸骨尚在腹中。可能正是因为产期将近,他们才选择躲在房子内,以期出现转机,而没有冒险仓皇出逃。自从这些尸骨在1975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并没有悉心予以保存。(近来一位科学家报道,“[其中一个头骨]下颌上的前臼齿被错误地补进了上颌中间门牙的空缺处”,但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古代牙医的昏庸,只能证明现代修复工作做得很粗糙。)虽则如此,把现有的各条线索受难者的相对年龄、年轻孕妇身上的珍贵珠宝,以及她和一个9岁男孩同样患有轻微的遗传性脊柱疾病拼凑起来,我们就能开始建构在这座房屋里生活的这个家庭的图景。

  年迈的夫妇很有可能是这座房屋的主人,丈夫60多岁,而50岁左右的妻子骸骨上有关节炎留下的明显迹象,他们应该是年轻孕妇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从穿戴珠宝的数量推测,我们可以确定该孕妇并非奴隶,而从其患有的脊柱问题来看,她与这个家族有血缘关系,而非嫁进来的媳妇那个9岁的男孩就是她弟弟。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她和丈夫要么是和这家人住在一起,要么是为了生孩子而搬回娘家,或者干脆是碰巧在这个灾难日来访。她丈夫大概20多岁,尸骨的情况表明他的脑袋明显畸形且病态地向右偏斜。其他成人中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30岁上下的女人,既可能是亲属,也可能是奴隶。

  无论他们的牙齿是否被重新黏上,对其加以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更多的细节。他们大多数牙釉质上有环状凹陷,这是由于童年时期感染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这很好地提醒了我们古代罗马婴儿的生存状况非常危险,半数都会在10岁之前死去。(不过好在一旦撑过了10岁,就有希望再活40年,或者更久。)他们有非常明显的蛀牙,尽管仍然低于现代西方平均蛀牙程度,但已经足够表明他们的日常饮食中包含大量糖分和淀粉。在成年人中,只有年轻孕妇的丈夫没有蛀牙。

  但是根据牙齿状况判断,他有氟化物中毒的迹象,可能是因为他是在庞贝城外某个天然氟化物超标的地方长大的。最令人震惊的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具尸骨都有大块的牙垢,其中一些有几毫米长。原因显而易见。尽管那时可能已经有牙签,甚至出现了用来光洁和美白牙齿的某种巧妙的混合制剂(在一本关于药理配方的著作中,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的私人医生记录了一种据说让皇后梅萨利娜[Messalina]露出了甜美笑容的混合物:配方里有烧制的鹿角、松香与岩盐),但这个时代还没有牙刷。当时的庞贝必定是个口气弥漫的城市。

  《庞贝》读后感(五):2000年前的罗马“荒淫”涂鸦,今天仍然看得人“老脸一红”

  庞贝,以两样东西驰名世界,关于她的“死”,自然是火山爆发的灾难,而关于她的“生”,则是无人不晓的“风化之都”的形象。

  想象一下,你走在地中海畔古城遗迹的石路上,旁边错落着一排排铭刻着岁月的罗马式建筑,蓝天白云在头顶飘过,海风中都蕴含着古文明的气味。可当你一低头……

  诶呦,这可爱的……

  这不是个丁丁吗?!

  虽然早有耳闻罗马人的崇尚力量和性,但在大路中央都刻着的标志是什么意思?!打开城市的旅游手册,你会得到一个相当“实用”的解释:这些图案是指向当地妓院的方向。没错,就是“特叔”服务……

  这可不是一心想着“大宝剑”的考古学家异想天开。因为就在这个标识不远处,夹杂在住房与店铺之间,坐落着几个简约到引人遐想的单间,这些单间临街而设,除了一张石床什么都没有。

  简单而目的明确的布置,加之入口不远处的“丁丁”图案,让人不禁对房间的“功用”浮想联翩。当然,如果不顺着“大宝剑”的指向,对简陋的布置最直接的解释是,这是供穷人居住的廉价房屋。这同样有理可依。因为在罗马的文化中,阳具并非像今天这样赤裸裸地代表性交易,而是象征着好运。贫苦家庭很可能借此祈求好运和财富。

  事实上,当代的文化研究显示,前现代社会中的“性”,比今天要更具有“公共”的含义。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就曾表示,相比较现代社会将“性”驱逐到私人领域,甚至在空间上予以排斥(“红灯区”),前现代社会的“性”在王室通婚、权力表达等意义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罗马人就相信,有一种施加诅咒的方式,名为“邪眼”,它能带来噩运或病痛。要驱除邪眼的诅咒,最有效的便是阳具或性暗示的手势。

  顺便一提,“邪眼”的意象在ACG中同样有体现,比如《空之境界》中“式姐”的“直死魔眼”。

“只要是你不喜欢的东西,就是神我都杀给你看”,小伙伴们此处不要联想型月世界“补魔”的设定(手动严肃)

  如果这一标识体现了穷人对好运的期盼,那么它无疑为上文充满感官刺激的猜测增加了一抹悲情的色彩。事实上,这两种解释可以并行不悖,毕竟在罗马世界,卖淫往往是弱势群体最后的求生手段。从逃跑的奴隶到孤儿寡母,对这些缺乏日常支持关系网络的人来说,卖淫可能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论从哪个角度认识大路上的阳具图案,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叛逆青年表达反叛精神的个人涂鸦作品,而是为罗马人所认同的“公共标识”。

Ⅰ俯仰之间,都是丁丁?!

  罗马人对丁丁的意象有多热衷?在罗马城中,丁丁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店铺与住宅的门口、烤面包炉的上方,街道的路面上,到处装饰着丁丁图案……更不用说洗浴行业。比如下图,在这幅位于“热室”门口的镶嵌画中,一个精神抖擞而衣着暴露的黑奴头戴花环,手提水瓶,昂首阔步迈进浴室。

  而注意他本人毫不遮掩的胯下之物和水瓶的“奇葩”造型,都让人不禁疑问,这究竟想要向洗浴者们传达什么信息?

  在另一座私人住宅的壁画中,庇护家户之神普里阿普斯(Priapus)的造型更为直白——这位罗马人的“灶王爷”显然并不关心吃饭问题,而是用天平衡量自己的丁丁与一袋金钱的轻重。不过小伙伴们也不要只注意到这幅画作的猎奇成分,事实上画作呈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视觉上呈现出的巨大阳具与动作,构成了一对双关语,penis(阴茎)和pendere(称量)。

  罗马人的心机,你不懂。

  壁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马社会“性”与“金钱”的关系。在罗马,这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男性生殖器象征着权力、身份和好运。罗马人的想象力在表达权力与阳具的象征关系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这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之一就是“阳具鸟”(phallus-bird)。

  “阳具鸟”可说是罗马世界中最为特别的神兽之一,而风铃造型的“阳具鸟”在微风中摇曳并叮当作响,既充满了戏谑意味,又毫无忌惮地颂扬着男子气概。

Ⅱ罗马人的脑子里,除了丁丁还有文化

  当然,罗马城市中的“涂鸦”与标识绝非只有“性”一个主题,也绝非都向我们见识过的那样直白。与当今有些不知所云的涂鸦不同,在“街头艺术”领域,罗马人可是充满“心机”。

  卢克莱修的嘲讽:

  想象一下,在位于山间别墅顶端的海景房中,年轻的厄帕弗洛狄图斯与自己的恋人相拥,远处海天相接的碧蓝,橄榄树的翠绿与那云的洁白让他陶醉。爱意充盈胸间的他在墙上写下二人的永恒誓言:“我多希望成为你手指上的戒指,一小时就好,不用再多……”

  这句蹩脚的韵文和涂鸦的行为确实是对唯美的画面的破坏。不过罗马人没有戴着红袖标将年轻人带走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而是以黑色幽默的态度,引用了卢克莱修哲学长诗《物性论》卷二中的前三个字予以讽刺:“Suave mari magno”(“这该是怎样的一件乐事啊,当在宽阔的海面上……”)而诗句的下文是,“狂风卷起大浪,而自己却从陆地上看别人拼命挣扎。”

上文涂鸦的所在,庞贝的“法比乌斯·鲁弗斯之家”

  如果说涂鸦表现了罗马人博学的幽默,那壁画则暗示了罗马人严肃的一面。大量特定主题的壁画,被屋主人或画师布置在特定功用的房间中。

  纳喀索斯的倒影:

  在一间露天进餐房间中,卧榻上方装饰着一幅纳喀索斯凝视水池中自己倒影的神话主题绘画。这位神话中的美丽青年,因为过于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而落水身亡,并化为水仙花。而在这个房间中,可供就餐者倚靠的卧榻间正布置着一条闪闪发光的水道。当你凝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时,不禁会对神话与现实的重叠报以一丝苦笑,而或同时思考这则神话的教训——爱上自己的影像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卡拉瓦乔笔下的《纳喀索斯》,1594-1596。时至今日,心理学家仍把自爱成疾的这种病症,称为(自恋症)或(水仙花症)(Narcissus,水仙花,自恋者)。

  悲剧降临前的女人:

  在“伊阿宋之家”一个小房间中,并列着三幅神话主题的画作。女人们正享受着悲剧降临前的片刻宁静:其一是美狄亚正看着孩子们玩耍,为了报复抛弃她的丈夫,她不久就会杀掉他们;第二幅是菲德拉(Phaedra)正在与保姆交谈,由于对继子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的爱无法得到回应,她无端指控这个无辜的年轻人乱伦,不久后自己也自杀身亡;第三幅是海伦在自己的婚房里招待帕里斯,之后他们将会私奔——门口站着的那个小丘比特已经揭示了这一点。

海伦与帕里斯,以及他们之间情愫的直观表达——门口的丘比特

  这些画作在视觉上的呼应会促使观看者对在此展现的不同版本的家庭悲剧做出比较和对比。例如,美狄亚和菲德拉都是坐着的,可能与你设想的受人尊敬的罗马女主人的形象相符。它们通过展现从私通到杀婴的悲剧性紊乱,似乎有意要阐明神话与罗马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这些不幸可能会悄悄降临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家庭。记住,这是在谋杀与通奸盛行的罗马。

Ⅲ玛丽·比尔德:罗马城市的多重生命

  罗马与我们时隔千年,但其生活中却有着丝毫不输于当下的前卫。其城市中的标识、镶嵌画、壁画,讲述着时至今日仍然新鲜的主题。而我们之所以可能穿越时空,这样近距离地感受到罗马城市的性、幽默、权力乃至对命运的思考,要感谢一座笼罩在悲剧中的城市——庞贝。我们提到的标识、画作,正是这座“被火山灰冻结在时空中”的城市留给我们的。

  这座反复出现在小说、诗歌、电影以及“N大未解之谜”中的城市,仿佛文明的活化石,记录着罗马早期城市的点点滴滴。然而,庞贝真的被“冻结在时空之中”了吗?这是英国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在其著作《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中,试图破解的刻板印象。

  在她的笔下,庞贝曾三度死亡:火山爆发带来的瞬间覆灭是庞贝的“第一次死亡”;而自18世纪中期被发掘以来,由于当时粗劣的挖掘技术,庞贝经历了“第二次死亡”;更为人惋惜的是,1943年,盟军轰炸意大利,让千年前的罗马帝国城市为墨索里尼的“新罗马”买了单。今天庞贝城的大量建筑,都是战后彻底重建的。

1943年同盟国的轰炸使庞贝受到重创,许多重要建筑就此毁于一旦。图中所示的是空袭过后“ 特雷比乌斯 · 瓦伦斯之家”( House of Trebius Valens)的情形。

  也正因如此,庞贝城有着多层的“生命”:不论是古代的庞贝还是如今重建后的现代庞贝,都不是历史标尺上的“点”,而是经过了罗马帝国时期、18世纪挖掘时期以及当代重建挖掘时期,多重时空人类活动的交互网络。

  阅读庞贝古城,不是面对博物馆橱窗和标签,简单对应起遗物与过去,而是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阅读一个个活在各自时空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通过诉诸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现代科技,比尔德在《庞贝》一书中,将带我们重返庞贝生死的一个个历史时刻。不论是“无处不在”的阳具涂鸦与罗马人的权力观念,还是精美壁画与罗马人生活的双重叙事,都在她如侦探小说般的推理下跃然纸上。

  在这本荣获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的作品中,从莫名消失的海岸线,到灾难中惊慌失措的画师与接近完成的画作;从第一个刺中凯撒的暗杀者在桌脚刻下自己的名字,到“流放”庞贝的罗马“政坛败犬”;从阿波罗神像,到尼禄与其皇后波贝娅的家族秘闻……都将从考古证据开始,随着作者的推理展开,最终如一幕幕戏剧上演在读者面前。

这幅来自庞贝城外的一座建筑内的豪华餐厅的绘画,被认为画的是打扮成阿波罗的尼禄。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是他造访庞贝时驻足的地点——如果他真的造访过庞贝的话。

  可以说,这不只是一本最新的“庞贝旅游手册”,更是一部浓缩的罗马城市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比尔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因其在古典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爵士),更是一位活跃在电视与社交媒体上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与本书同名的BBC纪录片《庞贝》,系列罗马主题纪录片,乃至全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纪录片《文明》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

玛丽·比尔德

  关于罗马,没有比尔德不知道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