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色小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黑色小说读后感10篇

2019-11-29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色小说读后感10篇

  《黑色小说》是一本由杨好著作,长江新世纪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7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色小说》读后感(一):喜欢里面关于艺术论述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黑色小说》,没看到小说一贯的故事情节,倒是被作者文字吸引了,尤其喜欢里面关于艺术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艺术有很深的造诣敏锐洞察力,非常专业,也很独到。这部小说的构架语言在国内的大多小说中很少见,它似乎也打破了大多人对小说的认知,以一种特立独行姿态出现,很不错,五星赞。

  《黑色小说》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深处的一面

  怎么说,在睡觉前才后知后觉好像理解剧情却又觉得自己没懂。看的时候觉得作者语言有些矫揉,但不得不承认其实整体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私底下的一面,敏感脆弱孤独冷漠

  W和M的对比人生,像现实中的每个人,神秘平凡不甘倔强。很多细节让我觉得不舒服,大抵是不像美好生活刺痛了我。

  我不想再看第二次,觉得自己好悲伤,好像人生就是这么寂寞

  《黑色小说》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要写这篇读后感难倒我了,因为草草读过一遍之后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太深的印象,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给人一种云山雾罩感觉,所以很难评价。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个人还比较喜欢书中营造的虚无感和幻灭感,虽然有生涩刻意之处,但行文总体上是流畅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英伦大地上的沉闷湿气,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疏离把握得不错,可以看出作者用心用功颇深。

  M和W都是局外人,都把异国他乡看作自我流放之地,苦苦寻觅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点像行尸走肉,但又有执念难以散去,整体上渲染了很强的画面感。

  《黑色小说》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本文写了两个人物M和W,开始时读前半部分W时觉得文字有些空,没啥内容。无非是把任何人物都想象成跳海的女孩,而在读完本书发现,两个人是对称的。彼此都感觉到对方存在,有些像镜子的两侧。所有W所停留的环境都是M真实去过的,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博物馆歌剧院肖像艺术馆以及大英图书馆

  但是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吸引我之处,只是感觉到两个很敏感的人,喜欢孤独以及喜欢假扮自己的人,他们渴望变换当前的身份,希望得到亲情陪伴。但是叙述的比较乏味,只是这种结构让我有些新奇,感觉作者W和M完全是一对映像

  《黑色小说》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

  第一次接触杨好,对于她的这部《黑色小说》我不敢说能读懂,但是那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作者在一种近似冷淡的叙述中表达她的两个主人公: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伦敦、在苏格兰冰冷的海边探寻人生意义。整部小说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一种不可名状类似诡异魅力冷冷的弥漫于全书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有着不一样色彩,杨好自己说到:“《黑色小说》里面是有故事戏剧在里面,但是它不戏剧性,可能去看的话在每一个小细节里面都有未尽的戏剧性,我刻意把戏剧都把持在未完成状态。”

  也许是我需要时间 或者更多的阅读经验

  《黑色小说》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写不出内涵才会选择玩结构

  读了二十页,已经有些不耐烦,大量的并不必要心理活动白描并没有让文字变得高级所谓空虚现代性也只不过是小留的无病呻吟。这是一本读完立马就忘了它在讲什么的小说,并不知道作序者哪来的脸把这本书和《漫长的告别》相提并论。“冷调的硬核”应该是形容书里提到的钱德勒而非《黑色小说》本身,全书读下来甚至没有找到一段能入眼的环境描写讽刺的是作者在后记里写到“文学的不朽不应成为生活的记录者,不应受困于词语,不应复刻现实,文学的不朽依然在于残忍指向存在本身,然后以枯槁双手拖着我们沉重身躯向上飞升。”虽然语句不通顺,表达的意思也欠妥,不过还是原话送回。

  《黑色小说》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如你随愿,M救了W

  《黑色小说》两个闪光点:一是黑色,二是结构。

  像极了英伦的天气,整个小说都是灰蒙蒙的黑色,色调也是冷的可怕。原生家庭的冷,留学生活的冷,还有冷眼旁观的冷,总之,少有阳光。毕竟讲述主题就是远离中心和自我放逐。黑色恰到好处

  喜欢这个结构。M和W也许是一个人物化出另一个人物的镜像,但可贵的是彼此不是对方的附庸。北京二环、王子的大学里、孤冷的伦敦、博物馆、海滩边,两个线条有无数次相交的可能性最后都擦肩而过,彼此成了对方的一个背景

  不能想象,如果M救了W,整个小说立地成了全家欢的肥皂剧本。

  啰嗦一句,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学。

  《黑色小说》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灵魂撑不起皮囊

  利用起床前的零碎时间读完的,回头再看封面的荐语,显得过分的浮夸。

  很多句子表述的太过生涩,用力过猛的感觉,读起来不顺畅。我也看伍尔夫,私以为这个小说也算有点算意识流吧,结构也不算很新吧。人物让我想到《人间失格》,比起来显得单薄

  我可能过于刻薄了,但这就是我的读后感,再没有拿起书之前的惊艳期待了。探索灵魂、追寻精神上的虚无只能用高端场所,英国贵族奢侈物品牌打底吗。可能只有我迂腐的以为精神层面需要一点点的物质弱化,至少不是那么用力强调

  另外,我这样的底层可能理解不了中高阶级人群。就当是愚见了。这本读一读消磨时间也无妨,各平台的造势反馈过于虚张声势了。

  《黑色小说》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皮的“硬核”小说作家,充满期待,倒是真的想看看“具有国际范儿颠覆长篇小说”有什么亮点

  小说通过W和M两个在英国留学学生视角展示了两个人在异国他乡寻求认同又要特立独行的生活,一种自我的探索和自我的救赎。叙事方法特别,画面感很强,像是一帧一帧的电影,但是整个结构略为松散,并没有觉得“颠覆”在哪里。

  W的故事略带说了下家里的变故,暗含了一些社会现象,而M的心历路程和汉密尔顿公爵家族故事线并没有特别清晰,俩人的交集也就是在博物馆和最后的结局。个人觉得内容可以更紧凑线索可以更紧密一些,而非形式大于内容。

  《黑色小说》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广义道德伦理下所衍生的生活观念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部让人读来很愉悦的故事,内容如其名,黑色、颓废。伍绮诗曾在《无声告白》中写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私以为,该书也是一样的主题含义,不过将其套上了异乡人与人生没有方向感的外壳而已,却又不突出不明确。 书名为黑色小说,又声称为硬核小说。可是,我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这只是两个平平淡淡的故事,两个故作成熟的人在异乡的迷惘生活。M和W所谓的追逐梦想,在我看来是略有些可笑的,M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臆想患者,W是一个略有些自以为是的故作完美者,不外乎此而已。 故事就宛如一篇生活流水账,没有起伏,平平淡淡,或许它某种程度上并不可以称之为小说,但是,很奇怪,它就是吸引着我没有停歇的一口气读了下去。这可能得益于其优美的文字与作者强大的艺术与电影功底,令我着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黑色小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