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小说读后感10篇
《黑色小说》是一本由杨好著作,长江新世纪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黑色小说》,没看到小说一贯的故事情节,倒是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了,尤其喜欢里面关于艺术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非常专业,也很独到。这部小说的构架和语言在国内的大多小说中很少见,它似乎也打破了大多人对小说的认知,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出现,很不错,五星赞。
《黑色小说》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深处的一面
怎么说,在睡觉前才后知后觉好像理解了剧情却又觉得自己没懂。看的时候觉得作者语言有些矫揉,但不得不承认其实整体的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私底下的一面,敏感又脆弱,孤独又冷漠。
W和M的对比人生,像现实中的每个人,神秘又平凡,不甘又倔强。很多细节让我觉得不舒服,大抵是不像美好生活,刺痛了我。
《黑色小说》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要写这篇读后感难倒我了,因为草草读过一遍之后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太深的印象,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所以很难评价。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个人还比较喜欢书中营造的虚无感和幻灭感,虽然有生涩刻意之处,但行文总体上是流畅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英伦大地上的沉闷湿气,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疏离感把握得不错,可以看出作者用心用功颇深。
M和W都是局外人,都把异国他乡看作自我流放之地,苦苦寻觅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点像行尸走肉,但又有执念难以散去,整体上渲染了很强的画面感。
《黑色小说》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本文写了两个人物M和W,开始时读前半部分W时觉得文字有些空,没啥内容。无非是把任何人物都想象成跳海的女孩,而在读完本书发现,两个人是对称的。彼此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有些像镜子的两侧。所有W所停留的环境都是M真实去过的,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博物馆、歌剧院、肖像艺术馆以及大英图书馆。
但是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吸引我之处,只是感觉到两个很敏感的人,喜欢孤独以及喜欢假扮自己的人,他们渴望变换当前的身份,希望得到亲情的陪伴。但是叙述的比较乏味,只是这种结构让我有些新奇,感觉作者W和M完全是一对映像。
《黑色小说》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
第一次接触杨好,对于她的这部《黑色小说》我不敢说能读懂,但是那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作者在一种近似冷淡的叙述中表达她的两个主人公: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伦敦、在苏格兰冰冷的海边探寻人生意义。整部小说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一种不可名状的类似于诡异的魅力冷冷的弥漫于全书。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色彩,杨好自己说到:“《黑色小说》里面是有故事和戏剧在里面,但是它不戏剧性,可能去看的话在每一个小细节里面都有未尽的戏剧性,我刻意把戏剧都把持在未完成的状态。”
《黑色小说》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写不出内涵才会选择玩结构
读了二十页,已经有些不耐烦,大量的并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白描并没有让文字变得高级,所谓的空虚和现代性也只不过是小留的无病呻吟。这是一本读完立马就忘了它在讲什么的小说,并不知道作序者哪来的脸把这本书和《漫长的告别》相提并论。“冷调的硬核”应该是形容书里提到的钱德勒而非《黑色小说》本身,全书读下来甚至没有找到一段能入眼的环境描写。讽刺的是作者在后记里写到“文学的不朽不应成为生活的记录者,不应受困于词语,不应复刻现实,文学的不朽依然在于残忍地指向存在本身,然后以枯槁的双手拖着我们沉重的身躯向上飞升。”虽然语句并不通顺,表达的意思也欠妥,不过还是原话送回。
《黑色小说》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如你随愿,M救了W
《黑色小说》两个闪光点:一是黑色,二是结构。
像极了英伦的天气,整个小说都是灰蒙蒙的黑色,色调也是冷的可怕。原生家庭的冷,留学生活的冷,还有冷眼旁观的冷,总之,少有阳光。毕竟讲述的主题就是远离中心和自我放逐。黑色恰到好处。
喜欢这个结构。M和W也许是一个人物化出另一个人物的镜像,但可贵的是彼此不是对方的附庸。北京二环、王子的大学里、孤冷的伦敦、博物馆、海滩边,两个线条有无数次相交的可能性最后都擦肩而过,彼此成了对方的一个背景。
啰嗦一句,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学。
利用起床前的零碎时间读完的,回头再看封面的荐语,显得过分的浮夸。
很多句子都表述的太过生涩,用力过猛的感觉,读起来不顺畅。我也看伍尔夫,私以为这个小说也算有点算意识流吧,结构也不算很新吧。人物让我想到《人间失格》,比起来显得单薄。
我可能过于刻薄了,但这就是我的读后感,再没有拿起书之前的惊艳和期待了。探索灵魂、追寻精神上的虚无只能用高端场所,英国贵族,奢侈物品牌打底吗。可能只有我迂腐的以为精神层面需要一点点的物质弱化,至少不是那么用力强调。
另外,我这样的底层可能理解不了中高阶级人群。就当是愚见了。这本读一读消磨时间也无妨,各平台的造势反馈过于虚张声势了。
《黑色小说》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皮的“硬核”小说作家,充满期待,倒是真的想看看“具有国际范儿的颠覆式长篇小说”有什么亮点。
小说通过W和M两个在英国留学的学生的视角,展示了两个人在异国他乡寻求认同又要特立独行的生活,一种自我的探索和自我的救赎。叙事方法挺特别,画面感很强,像是一帧一帧的电影,但是整个结构略为松散,并没有觉得“颠覆”在哪里。
W的故事略带说了下家里的变故,暗含了一些社会现象,而M的心历路程和汉密尔顿公爵的家族故事线并没有特别清晰,俩人的交集也就是在博物馆和最后的结局。个人觉得内容可以更紧凑,线索可以更紧密一些,而非形式大于内容。
《黑色小说》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广义的道德伦理下所衍生的生活观念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部让人读来很愉悦的故事,内容如其名,黑色、颓废。伍绮诗曾在《无声告白》中写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私以为,该书也是一样的主题含义,不过将其套上了异乡人与人生没有方向感的外壳而已,却又不突出不明确。 书名为黑色小说,又声称为硬核小说。可是,我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这只是两个平平淡淡的故事,两个故作成熟的人在异乡的迷惘生活。M和W所谓的追逐梦想,在我看来是略有些可笑的,M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臆想症患者,W是一个略有些自以为是的故作完美者,不外乎此而已。 故事就宛如一篇生活流水账,没有起伏,平平淡淡,或许它某种程度上并不可以称之为小说,但是,很奇怪,它就是吸引着我没有停歇的一口气读了下去。这可能得益于其优美的文字与作者强大的艺术与电影功底,令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