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的读后感10篇
《生肉》是一本由[英]奥利维娅·莱恩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肉》读后感(一):绝大多数人都不吃生肉
只读了一遍,但显然没有读第二遍的欲望,犹如刷过一遍的微博再看见会下意识的立即跳过那般。这本书创作有争议的地方就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意识流,但若将其稍作修改,又会毁了其表现出的现代生活那种混乱无意识忙碌感,作者文笔相当不错,书名起得非常漂亮,不可否认的是其创意相当巧妙,随心所欲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倒确实是很生动地介绍了21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生肉毕竟是生肉,啃起来又生又冷,虽然能获取其中内涵,但过程相当痛苦。作为一块真正的“生肉”,除了整体的创意外,书中并没有那种令人惊艳可圈可点的段落,也没有清晰表达个人独到见解的部分,令人遗憾。
虽说每本书都是一件艺术作品,有其独创性,然而我并不推荐这种完全随心所欲的风格。
《生肉》读后感(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惯生肉
看到书封的第一个想法与书本身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你觉得这块生肉会是猪肉还是牛肉? 作者是位声名在外的大佬,可惜我没有拜读过她的其他作品。这本《生肉》是我所接触的她的第一本书,这本意识流的小说与所有意识一般——只顾着作者自己爽了。作为小说来说,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更像是微博内容的汇总,对读者并不友好。 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按照封底的介绍,整本书一次成文,并无修改——所以才类比为没有烹调的生肉——作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尽管没有很吸引人的故事主线,但是在作者的笔下,2017年的夏天琐碎,而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让人无法摆脱。就像是千万个普通的焦躁的夏日午后一般,但那种焦躁让你又觉得一切并不普通。 除了凯西原型的各种金句之外,作者对2017年的夏天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有方方面面从自己生活着手的渗透。可惜的是,不管是对于战争还是种族主义,书中的思考并没有深入。 我觉得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读,第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根本没有欲望读下去,直到后来才能渐渐理解所发生的一切。 而当一切开始让人有渐入佳境的感觉时,整本书又结束了。 所以,我认为这只能算是一本刚及格的作品,并不优秀。作者能够大牌到连编辑也不允许修改她的作品,确实有一定自己的文字功力在。但是这本书对读者并不友好,换句话来说,对读者的门槛要求很高,除非是意识流爱好者,或者能了解很多欧美的梗,才能理解书中很多事件的原因与意义。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觉得这块生肉是一块猪肉,毕竟凯西和她的老公在结婚前后点菜大多偏好猪肉。 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惯未加烹调的生肉。
《生肉》读后感(三):生活的真相就是生活本身
之前读过奥利维娅·莱恩的两本社科读物《沿河行》和《孤独的城市》,在《沿河行》里她溯流而上,探寻乌斯河掩藏的历史与秘密,在《孤独的城市》里,她凝视孤独,发现了由生活牢笼中挣扎个体构成的群体困境,而在《生肉》这本书里,依然延续了这两个主题,只是这一回有一点儿不一样,奥利维娅·莱恩把自己藏了起来。
《生肉》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她在小说虚构了一个“我”,这个“我”又是已故实验作家凯西·阿卡(1948-1997),凯西·阿卡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很陌生,但她是上个世纪“后现代主义中最大胆、最有创造性的小说革新家”,她的一生令人眼花缭乱,在《生肉》里作者也提到了凯西的一些生活经历:她尚未出生便遭父亲抛弃,不久母亲自杀,她十八岁结婚,之后离婚,又结婚,又离婚,她的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交、强奸等等让人不愉快的元素,她还运用抄袭、拼贴、挪用等手法重新解构了狄更斯的经典《远大前程》,这让她在文坛声名鹊起。奥利维娅在《生肉》中运用了同样的解构手法虚构了2017年的夏天发生在凯西身上的一切:琐碎、焦虑、孤独,《生肉》很可能是奥利维娅在向凯西——这位先锋女性——致敬。
《生肉》是一本很真实的小说,从书名就能看出端倪,书的封面上写着“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后见之明。”这是一部未加工的小说,也是奥利维娅的一次写作实验,她从生活中吸收信息,产生刺激,然后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想,之后便一字未改交给了编辑出版。奥利维娅这一次是沿着不知尽头和走向的“生活之河”前行,观察记录下发生的一切,凯西的书籍、每天的食物、推特上的新闻、聚会上的争吵甚至一只马蜂、一只蜥蜴等等,这些如同河里的浪花混杂在一起刺激着作者的神经。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像是在回望生活,会发现生活的真相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身处在这琐碎的生活之中琐碎的活着。
然而,身处在琐碎生活中的我们时时焦虑,刻刻孤独。小说以凯西的婚礼串联起来,一方面她对婚姻焦虑,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婚姻,婚姻是两个人赤身裸体面对对方玩手机、争吵又和好,在婚姻中凯西感到孤独,其实孤独的不仅是她,而是整个世界,因为我们无法触摸到真实。作者在书里有一个氦气球的比喻:
在这样的环境里想要感受到真实越来越难了。凯西每天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氦气球,没有拴绳,完全就是悬空的。现代人就是这样的悬停状态,不知道从哪来要到哪去,脚踏不到生活又看不到诗和远方。
虽然《生肉》的意识流写法让阅读过程艰难,然而一旦跟上奥利维娅·莱恩的思路,你会觉得十分流畅,凯西的生活正是你的生活,她的焦虑孤独也是你面对的难题,当然书里没有答案,她只是告诉你
爱是全世界,痛是全世界,此刻她身处这个世界,她就要登机了,无处可藏。《生肉》读后感(四):生肉确实是生肉
写自己的生活 用的却是凯西这个名字 作者似乎脱离出自己的躯壳 成为了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写下了这段燥热的夏日时光。
生肉,未经处理 读来也更有难度。这段时间内,凯西的脑内的信息纷纷扰扰,但即便如此,作者的文笔依旧流畅。
严热的夏日,当我们时常在燥热中昏昏欲睡。 记录的文字便在同一天从作者笔下流出
来看看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挑战:
没有预设,没有大纲,每天的故事都是直接上演,不存在彩排一说。夏日生活中无法言说的焦灼感也的确隐约浮现。
其次不去修改 落笔那刻 一切均成既定。作者连编辑的修改都不允许,不得不说既是作者大牌,也是本领精湛。
再者每天诸多思绪纷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值得记住的。
这是一本偏意识流的小传 不只有行为 更多是意识.想法的记录。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著名的意识流小说 比较不同的是在伍尔夫的书中所有的发散均基于墙上的那个斑点 《生肉》中的凯西则是对触动她的一切发散思维 就好比曾经和她住在一条街上的怪人,明明与她确实关系不大 。只不过朋友来见她时说了自己很久没关注此事,但因为要来见凯西又查了一下那家伙
对于自己被与怪人关联的如此紧密,不愉的凯西所描绘的脑中的想法便浮现出来:"起初她觉得不过是件不足挂齿的事被夸大其词了,但没过多久她便觉得是一些重大并且令人非常不痛快的事情被藏起来了。"
一开始读《生肉》总有些不习惯,时不时作者笔下的字句就将我拉入疑虑中,也许凯西(也就是作者)想要暗示我们什么、这些话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吗?后来我才恍然大悟,我想多了,作为一次写作实验,一种全新的挑战,没有预设也不存在铺垫。今天的故事不会为明天埋下伏笔,明天的事情也不会在今天被猜中。未知就是最大的挑战,保留真实确实不得不损失一些易读性与趣味性。可是生活也确实如此,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后见之明。
难读也确实是难读,不同于科学严谨的科普文、亦不同于由后人编排好写下的名人传记、更不同于虽有悬念但环环相扣的小说。姑且称它为散文吧,这绝对是篇很散很散的文章,一切的关联仅仅只是凯西:她认识的、她听闻的、她亲眼所见的⋯⋯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很难预测、毫无道理,偶尔比小说还"无理取闹"。
现在重新在看这个写作实验,难道在决定开启这大胆的挑战时作者便早有预感这会是个精彩纷呈值得纪念的夏日吗?未必吧。也许是觉得好玩也许是对自己的文笔有充足的信心,对每天值得被记录、必须被记录的事胸有成竹。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这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下去的书。正如书名,未经处理的生肉比起精心烹饪的餐点终归是难以下咽了许多。特别是像我这样很长时间只读那些精心设计好的书的人,接受起来会慢很多,读起来总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但这无疑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所以虽然读着不易,但感兴趣还是可以读读试试。不过这绝对是作者自己写得比较爽,我们看着比较难爽的书了。
《生肉》读后感(五):是生的,我该不该吃?
01. 信息爆炸的世界,焦虑和孤独如影随形
温柔的起床音乐后,是一连串“翁翁翁”的微信、新闻以及其他媒体信息轰炸的声音,小周睁开眼睛,顺势解锁手机开始刷信息:有没有错过的邮件?群里又发了什么消息?同事在朋友圈写了什么引发热烈讨论?今天有什么新闻能蹭热点?微博热搜说了啥?
拥挤的地铁里,男男女女自觉地刷新着手机屏幕,大家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在一个满是信息的世界,只要一部手机,我们仿佛能和全世界联通。而像小周这样每天在城市穿梭奔波的不计其数的人,一边享受着信息的便捷,一边也为孤独和焦虑所累。
有的人在疲惫地追赶着最新资讯,害怕被社会和周围人抛弃;有的人在焦虑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轮番来袭,如果你一个月不上网,怕是连最新的社交语言都不会用了。社交媒体上发出来的新闻资讯比官媒还要及时,大众不假思索地追着热点跑,有时候却是连真相都不再相信。
信息过载正在耗损当下每一个人。以跨流派的非虚构作品闻名、《沿河行》《孤独的城市》《回声泉之旅》的英国作者奥利维娅·莱恩也在这种环境中感到窒息。
奥利维娅·莱恩02. 一场夹生的写作实验
莱恩在接受《新政客》采访时表示,她无法从非虚构的角度描写当下。当下总是破碎的,绵延和永恒被打断,稳定的意识并不存在。政治环境之混乱,她找不到一个稳定的根基,一个稳定的写作视角。她试着写新的作品,却厘不清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她发现,了解事件并不代表了解真相,而混乱和分裂才是当下的事实。
而莱恩的个人生活也在面临着一些问题:2017年夏天,她40岁,带着一点婚前焦虑,她到了意大利,打算结婚。婚后,她要离开自己的丈夫,独自飞到美国工作。
与此同时,莱恩正在阅读女性实验小说家、剧作家、后现代主义代表凯西·阿卡的传记,书中谈到阿卡如何将土鲁斯·劳特累克的传记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上,用第一视角进行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给莱恩带来了灵感,一定程度上,她渴望着凯西·阿卡自由的生活方式。
先锋女性凯西·阿卡莱恩决定,来一场真真正正的写作实验,用一场没有先见之明的写作直播来完成自己的这部作品——《生肉》。莱恩把每天的写作通过推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把现实世界的新闻(2017年夏)与自己的经历、凯西·阿卡的经历不经润色地结合在一起,只要有灵感,莱恩就写下来,并且写完之后不再修改。
原书名Crudo为意大利语,相当于英语中的raw,多义词,本义指“生的(食物)”,引申为“原始状态的、未经加工处理”之义,指小说中频繁出现在餐桌上的生肉海鲜,也指莱恩对2017年夏天粗糙、直白、近乎赤裸的记录,亦暗指这部作品后期不做删改润饰,如生鲜商品一般,为保新鲜快速与读者见面(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出版有一定滞后性)。
《生肉》实拍“生肉”在中文的语境中还指未经转译的ACGN(为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合并缩写)作品(比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没有中文翻译的热剧),引申为未经加工处理的信息,也是一语双关。
《生肉》是奥利维娅·莱恩的一场夹生的写作实验,是她在写作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和探索。《纽约时报》评论本书说:《生肉》表达了一种渴望,渴望逃离僵化的自己,成为更狂野的存在,享受更激进的自由——即便只是暂时的,即便只存在于书页之间——奥利维娅·莱恩将这种渴望直白而真诚地书写下来。
03. 一次夹生的阅读体验
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生活都不会像书本里写的那般具有逻辑性。阅读《生肉》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没有任何安排的直播,类似于我们第一次接触“生食”,是一个从难以下咽到被动接受、从不适到欢愉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从那句“是生的”的判断和“我该不该吃”的发问开始的。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论《生肉》说:“特朗普入主白宫、英国脱欧后的头一个夏天被原原本本保存在小说里,如同被封进琥珀的苍蝇。”很多年后,当我们试图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时,我们会首先拿起这本书。
莱恩在与《凯西·阿卡传》作者克里斯·克劳斯对话时谈到,《生肉》可能是唯一一本让她真正享受创作过程的书,她称这一过程是“快速而自由的”。莱恩的这场写作实验不仅带给吃惯熟肉的读者一次“夹生”的阅读体验,也为当下的写作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创作思路。
《生肉》被国外媒体称为21世纪的《别了,柏林》。当下,旧世界、旧体制分崩离析,事件发酵的速度超过认知理解的速度,人们变得麻木,就和当年的柏林人一样后知后觉。莱恩在接受《新政客》采访时坦言,自己在创作《生肉》的过程中,除凯西·阿卡的作品外,《别了,柏林》是对其影响至深的一本书。
《生肉》各国版权封面图莱恩选择如实地记录下发生的一切,按天来写,按小时来写,没有后见之明的帮助,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琐碎的。在墨水还没干的时候去捕捉每一个瞬间。这场颇似后现代拼贴画的写作直播将此时此刻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有的信息未经加工处理,如同带血的生肉。
接下来的问题交给你们,是时候问问自己,是生的,我该不该吃?
《生肉》读后感(六):《生肉》:新娘离开自己的婚礼现场,只因推特上发出一条消息
文 | 卧猫
《生肉》是一部很别致的小说,作家奥利维娅·莱恩用意识流的方式,以一半属于自己,一半属于已故作家凯西·阿克尔的视角,以天或小时为单位,在书中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生活。
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后见之明,只是如实的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将2017年那个夏天的事件一五一十地落于纸上。
在希斯罗机场T3航站楼,莱恩在飞机起飞前将书稿发给出版社。出版社立即决定将书稿出版,而莱恩的要求是:不允许编辑对书稿的内容有大幅度的改动。事实上,她本人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保证写过的内容绝不修改,保持原汁原味。
所以,这是一本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小说背道而驰的作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场景和思维常常随着书里的内容跳跃着。而这恰恰是真实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随时天马行空,生活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分割成碎片。很有可能前一秒在品尝一杯鲜橙汁,而下一秒是打开手机看到某某头条新闻。莱恩如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将她原汁原味的生活,打造为一部味同生肉的作品。
2018年的金匠奖,《生肉》成功入围。对于奖项的设置,作家奥利维娅·莱恩认为,奖项是“用来奖励创新,尽管对创新的真正回报在于更多的空间。”这足以看出莱恩是一位绝对自信、有鲜明个性和明确观点的作家。
而对于给文学作品评奖,莱恩的态度则很矛盾。她一方面认同和赞赏有人给作家发奖金,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不应该被比较。文学和艺术不是竞技项目,无法角逐优劣,而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该存在“最佳作品”的说法。
这个观点与中国学者易中天先生关于推荐好书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必读书,而只有可读书。因为读书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对于文学作品,只该推荐,不该强迫。
关于《生肉》的内容,《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很多年后,当我们试图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时,我们会首先拿起这本书。”事实上,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直指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对于如何面对由信息爆炸而带来的碎片化生活方式,在读书后我想很多人会陷入思考。
一、我们有多久,不曾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了?
2018年8月18日,是作家莱恩结婚的日子。在婚礼现场,新闻刚好爆出了白宫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被撤职的消息。作为作家,莱恩本能地暂时告别婚礼,因为她需要及时地在她的小说里将这一笔添加进去。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荒诞,新婚之日,新娘居然会因为一个新闻消息而暂停自己的婚礼。可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生活往往不亚于此。
在凯西的婚礼上,人们共同看到的是新郎新娘互相承诺着心中的爱,并在宾客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他们用没有墨水的签字笔签名,随着音乐在舞池中跳舞。而来临的宾客们,他们同时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论着曾经谈论过的话题,也关心着一些琐事,比如朋友的狗和邻家的猫。
“回到屋里,他们又吃了些蛋糕,这时忽然有人高喊,“史蒂夫·班农辞职了。”所有人都在查看手机。”
人们一边参与着婚礼,一边浏览着手机里的推送消息,嘴里讨论的时而是眼前一对新人的婚姻,时而是无关紧要的往事,时而是手机里或真实或虚假的消息推送。
时间被分割成无数的碎片,而莱恩用她的笔,忠实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这读起来似乎毫无逻辑,前一句还是婚礼现场的热闹,下一句则成了新闻消息内容。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的现状。就像我们此刻正握着手机读着这篇文章,而如果此时手机上方弹出一条吸引眼球的消息,我们又会立刻被它吸引,注意力迅速转到另外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上。
而莱恩也同样记录了在一次演讲会的现场,人们的真实状态。
“演讲7点开始,所有人都到了。大量的消息在房间里流动传递。查理和里奇要结婚了,真不错。米茨的大衣太好看了,牛头牌芥末酱一样的颜色,腰上系着一根漂亮的旧皮带。”
人们的注意力像是一个陶罐,而网络的发达性和时效性,则更像是一块石头,将陶罐无情击碎,把它变成一片一片龟裂的碎片。
我们时常感到忙碌,在夜里入睡前,瘫坐在沙发上,让身体被软绵绵的椅背包裹,享受那片刻的安宁。而回想这一天的经历,往往又觉得空洞,好像什么都没做,可又确确实实忙碌过。
这便是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通病,每天做的事情很多,而真正投入的事情很少。关注的内容很多,而真正引起内心情感悸动的事情很少。
面对这种现象,每个人都该问一问自己,我有多久不曾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了?问过之后,是否应该想到一种方式,去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二、在夫妻共处的时间里,有没有各自刷手机的情况?
在凯西和丈夫新婚后的第二天清晨,作者如此描述他们的状态:
“他们如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喝茶,以此开始了婚后生活。凯西在神游,丈夫则刷起了手机。他开始胡侃,像是在对她说话,也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口头上有个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夫妻共处的时间里,是否也有这种各自刷手机的情况?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如果陪伴就是这样各自刷手机,那么这种告白恐怕也没有丝毫的甜蜜可言。
一部手机,一个网络,能够让远隔天涯的两个人瞬间接到彼此的消息。而同样是一部手机和一个网络,能够让亲如夫妻的两个人,各自在各自的枕边神游。身体相伴在一起,而精神不知各自飘落在哪端。
自从网络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不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就在一起,却在各自玩手机。
手机和网络,看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让通信和联络变得迅速而高效,可实际上却侵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瓦解着一段又一段的亲密关系。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去互相注视?对方的眼角何时有了第一条皱纹?是否留意他/她眼神里那刻意掩藏的不悦?当你们彼此拥抱,你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是在感受对方身体散发出来的迷醉香气,还是刚刚在手机里看到的那段新消息?
亲密关系里,最悲哀的不是有第三者的进入而导致感情破裂,而是长久的缺少关心,是对彼此的视而不见。
手机和网络正悄悄成为很多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而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找回原本幸福安稳的生活而做出努力。
三、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渐渐对此产生了依赖和迷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网络和信息,而仅仅是被习惯绑架。比如在等车或者等电梯的时间里,可能并没有实实在在的需求需要我们去了解网上的信息,而仅仅是为打发那一段无聊的时间,才去让那些消息占据我们的眼球,进而夺走我们的精力。
可是最终,究竟是我们打发了时间,还是我们被时间草草打发了?
当我们长久的依赖网络,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之后,我们的现状是什么样子?作者所描述的凯西的感受,我想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切体验:
“她发现很难入睡,头痛仿佛永远不会好了,她早知道就不该看报纸的,但是她每天一睁眼就忍不住想要偷看。普京做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朝鲜呢,美国呢,英国‘脱欧’进行的如何了,秘密修改国家法律的举动怎么样了,我们如今有多痛恨外国人,谁才是赢家。”
我们习惯于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点开手机,我们的本意可能只是看一看时间,可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不知不觉,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关掉手机之后会忽然想起,诶?刚刚打开手机是想做什么?几点了?
于是再次点开手机,不幸,又陷入了新一轮被信息绑架的循环中。
被网络绑架,把时间浪费在铺天盖地的推送消息中,这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消耗。而因为上网成瘾,甚至走路都在看手机的人比比皆是,并且因此发生的悲剧让人听闻后十分惋惜。
有人因为走路玩手机,不慎被石头绊倒,手机扎进眼睛,伤口太深,只好摘除眼球;一名女子在路上低头玩手机,被迎面开来的卡车撞倒;两青年过马路玩手机,被路过的小轿车当场撞飞。
真的是有那么重要的消息必须边走路边看吗?人们的时间果真宝贵到如此地步吗?我对此深表怀疑。我想,去看一看那些因为走路玩手机而发生惨剧的人们的手机,恐怕他们正在阅读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无关紧要的消息。
人们的时间已经被网络五花八门的消息瓜分,碎片化的给人带来的习惯甚至到了威胁生命的地步。
面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压力,我们必须考虑做点什么。
前段时间看到的“网络安息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调整现状的方式。每周为自己设定一天的时间,在这一天里远离网络,告别手机,过没有铃声和推送的生活,人为的为自己开辟出一天的清净,用心地去感受周围实实在在的事物,远离网络上虚拟和繁乱的消息。
中国著名主持人董卿,她多年来的习惯,就是手机等电子设备从来不拿进卧室。这就是在信息爆炸的现状下所做出的行为,为内心的宁静寻求一片能纵横驰骋的草原。
《生肉》无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莱恩用个性十足的语言风格、事无巨细地记录生活的方式、以及写下后就不再修改的承诺,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创新的、非主流的先锋作品。
它展示的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同时直指信息爆炸时代下人们的现状。她的态度和情绪全在作品里,似乎只是在针对个人的生活发牢骚和闹情绪。而我们知道,作者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放下书本,作为读者,在和作者有着强烈共鸣的感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自己发问,被网络和信息绑架的日子该如何自救?
如果每个人都在这种状况下做出调整,那么整个世界必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