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前,有些事你应该想清楚
要不要结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想结婚?这些问题你可能问过自己无数遍了。
头疼。
有趣的是,我们要么被催婚,要么被告知千万别结,少有声音能平静理智为我们分析利弊。
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这部电影,也许能帮我们理清思路。
婚姻故事 Marriage Story无奈生活、感情、事业方方面面都在变化,他们的婚姻渐渐走向终点。
妮可和查理的故事,简直是一块绝好的婚姻试刀石:
结婚应该做到什么?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0 1失声的女性律师和妮可初次见面时,为了鼓励妮可表达,律师先把自己的前夫痛骂了一遍。
会做饭、补袜子、烫衣服、收拾房子、陪孩子……擅长营造家的氛围,会帮助她冷静处理情绪。
可以说是很模范了。
律师感受到妮可被压抑的自我,她问妮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你想要住在哪里?
妮可说,孩子好像不太喜欢洛杉矶。
在妮可的说辞中,律师看不到“她自己”,律师强调,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要什么?
妮可这才慢慢意识到,自己一直想留在洛杉矶,而不是追随丈夫去人生地不熟的纽约。
还有,令她极度愤怒的是,丈夫很可能出轨了。
作为妻子,她甘愿奉献,不再问自己,“我有什么感受?”,“我想要什么?”
主动降格,把自己置于“弱势权力”的一方,出让决定权和优先享乐权。
他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我想要的时候是商定,你必须遵从;而你想要的时候只是讨论,我可以反对”。
不能搬到洛杉矶必须在纽约,别陪孩子睡觉要遵照我的育儿理念,别对家里的装修发表意见必须听我的……
但在丈夫查理看来,他不觉得自己控制了妮可。
他认为是妻子放弃了发言权,把责任都推给了他,然后又日久生厌,抱怨没有发言权。
关于出轨,他辩称事出有因,毕竟是妮可先让他睡沙发,并拒绝性生活的。
查理觉得,妻子不再享受和他的爱情,不再为他的付出感到开心幸福。
而就算到这个境地,他俩看向彼此的眼神依然饱含爱意,他们依然深爱彼此。
电影向我们揭穿常常被忽略的真相:
0 2只不过,他们纠结的主要不是钱财、房、车,而是无形的知识产权。
作为演员和导演,妮可和查理经常探讨业务,故事、人物、情节、表演方法、观众反馈……
一些妮可在家说的话,被查理作为灵感直接引用,变成了戏剧作品。
作品的署名权,出名后演出费涨价,剧场管理上的话事权……妮可统统没有。
当然,查理的确让妮可在戏剧圈更出名了。
但要不是陪他来纽约,妮可本可以当电影明星,更出名,赚更多钱。
妮可想当导演,查理每次都说再等等,下一部戏你来做。
于是,丈夫越来越有成就,妻子则日渐变成nobody。
但他们是夫妻,不应该计较太多,不是吗?
只是,为什么被牺牲的总是妮可?
她的大好时光没能用来为自己营造一片天,无数个绽放的机会被错过,自信心也随之消失殆尽。
查理却走上了事业巅峰,他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奖,奖金65万美元,名利双收。
社会常识偏向于认可男性的事业成功,女性被视为不需要事业满足感。
这种观念,在婚后一步步蚕食女性的自我意识。
潜移默化中,女性也认同了这样的规则,成为谋杀自我的“帮凶”。
还有,时间。
“妻子”和“妈妈”的定义是完美,要贤惠,要以家庭为重,否则就会被声讨。
“妻子”偶尔酗酒就会被认为不称职,不是“好妈妈”。
就像律师所说,丈夫,甚至可以完全消失。丧偶式育儿。
不是所有女人都愿意如此。
妮可的潜意识里,想要得到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而不是虚有其表的“分享”。
0 3沟通障碍查理不仅取笑作品艺术品位太低,还让她把挣的钱投进剧场。
她踏上“娜拉出走”之路,开始表达“我想要”。
有些话,妮可不直接说出来,作为一枚直男,查理也很难主动感知。
而他们看似温情脉脉、理性的日常对话,实际上妨碍了彼此的深入理解。
……他们终于知道,原来对方这样看待我,原来对方有这么多不满。
不可调和,无法挽回。
双方抱头痛哭。
分开之后,查理回纽约继续他的戏剧,鼓励自己一个人也要好好过。
妮可在洛杉矶发展影视事业,她当了导演,并很快得到认可,被提名艾美奖。
如果在踏入婚姻殿堂之初就坦诚沟通。
如果更多地互相体谅,更多表达爱。
如果当初查理能主动探询妮可的真正需要。
如果妮可不是一味自我牺牲,而是一直勇于表达自我。
可能,他们就不至于双双成为婚姻破裂的“受难者”。
“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爱他”。
结婚,不是爱情的反义词,只是里面的坎,很多。
但起码,《婚姻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屈从于所谓的社会传统规则,不要怯于表达,不要失去自我。
而就算一地鸡毛,也无需悲观。故事的局部,不代表故事的全部。一段失败的婚姻,更不等于我们人生的全部。你可能还想看(戳下方图片可阅读)无论发生什么,都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