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战略》读后感10篇
《智能战略》是一本由曾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絮叨几句 明天的商业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商业帝国怎样才能平稳的过度到明天? 亦或我们今天准备创业,怎样才能活下去,做一番事业? 这里谈的不仅是关于今天的互联网,还有运筹帷幄应对未来十年商业的启迪。难得的一本承前启后的读本,是教授几十年来智慧与实践沉淀!这本书是一颗“阿尔卑斯巧克力牛奶硬糖”,美味尽在其中只是需要慢慢的将其融化。 49岁的曾鸣教授在他如日中天之年离开了阿里,但我今年观察阿里的未来战略——无不出自本书所言。今天我们有幸读到此书,是因为教授“退休”了,他不甘心,他真的不甘心!所以他才肯和盘托出! 在这里我由衷的祝愿教授【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智能战略》读后感(二):是写给美国高中生看的吧?
这是写给美国高中生看的吧?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句话的道理扯一长篇,众人皆知的东西也可以赘述,另外,案例确实是给不熟悉中国的外国人看的,但是有些案例我估计老美都不愿意看(因为都了然于心,就像中国人看书里的网红经济一样)。
我反正是看了前六章没有任何收获。你是要把别的书写过的组合起来再写一遍吗?但是有新意吗?买这本书跟买其他烂书一样,就像股市做错了投资,花了我时间,丢掉不看的话,又总觉得后面会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看,所以一直看下去,然后一直失望,到最后时间全耗没了。抓狂!!!还花时间写了这评论。本来晚上用来做其他创业项目的时间也被占了,就为了一再检查整本书是不是有自己遗漏的价值点。
《智能战略》读后感(三):阿尔卑斯牛奶巧克力硬糖
明天的商业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商业帝国怎样才能平稳的过度到明天? 亦或我们今天准备创业,怎样才能活下去,做一番事业? 这里谈的不仅是关于今天的互联网,还有运筹帷幄应对未来十年商业的启迪。难得的一本承前启后的读本,是教授几十年来智慧与实践沉淀!这本书是一颗“阿尔卑斯巧克力牛奶硬糖”,美味尽在其中只是需要慢慢的将其融化。 49岁的曾鸣教授在他如日中天之年离开了阿里,但我今年观察阿里的未来战略——无不出自本书所言。今天我们有幸读到此书,是因为教授“退休”了,他不甘心,他真的不甘心!所以他才肯和盘托出,他在等待,等待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同时他也在召唤、召唤下一个能够改变世界企业! 在这里我由衷的祝愿教授【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智能战略》读后感(四):读后感
读完《智能商业》之后又读此书,仍然有种洞见未来的感受。曾老师写的东西来源于成功企业实践,因此更贴近一线也更令人信服。
未来是智能的未来,人们在数据带来的智能化帮助下将更加有效率的协作,不管是在组织内还是在经济体内。
大型公司创建了基础设施,也因此成了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成了国家公司,其他实体无论是个人和企业都必须先承认经济体的存在,继而去了解和适应在其中的生存法则,学会经济体规则的引导,才能被赋能因此获得生存和发展,反之将被淘汰。
如果你认为这样做了就可以高枕无忧,那么就会死得很快,因为凭借人类协作效率的提高,世界将更快的演进,事情的发展越来越无法预判,跟得上变得快成为生存之道。
当然,个人看法,这还得看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人工智能还需要各方条件积累才能真正让我们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现在这种说法可能会显得耸人听闻。
综上,作为社会人和社会企业,我们必须知道生存的协作方式和依赖条件,首先弄清楚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上,然后在这个角色上努力的去我执,努力的去协作他人,努力的去利益他方。与此相反的,是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封闭,闭门造车,将迅速被时代所淘汰。
翻了曾鸣的《智能战略》,这本书要比上一本讲的清楚,原来的三个循环也变成两个: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在看书的某一瞬间我突然理解了阿里的商业模式,用类比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淘宝比作一个shopping mall,线上的shopping mall。
淘宝作为商场引进各种商家,然后为商家提供各种服务,打扫卫生、广告宣传、收钱记账、贷款等等,然后还有围绕着淘宝的各种中间商,装修公司帮店家装修店铺、模特公司帮忙拍照等等。
最后淘宝变成了什么,一个平台,聚合了各种服务,给商家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又可以把一些服务开放出来,如支付宝,开放给更多领域来用,改变传统商业的更多方面。
所以,以电商起家的淘宝必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这和微信是天然的区别,基因所致。
以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体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组织文化。
商业模式方面,他们创造的都是一个平台,数字世界的平台,让各方聚合在这个平台上,然后通过为各方提供服务来获取收入,相比线下来讲,可能不收租金,但收水电费。
在组织文化方面,他们代表了一种反馈机制、快速迭代机制,相比传统的从上到下传递的文化,他们的组织信息交互相对会更充分,特别是字节跳动。最近看了一些OKR的内容,在目标上下一致的前提下,组织更应该做的是赋能。像是《赋能》那本书里讲的,现在是VUCA的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面临的是复杂的问题,需要大家面向目标充分进行信息的沟通,建立快速的反馈机制,而决策不再是从上至下,而是充分赋能、放权,并提供一个所有人可以进行有效信息交互的平台,大家共同面向问题提出方案,并快速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对敌人进行歼灭。所以传统的泰勒、福特式的管理方式已然落后了,面对新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组织文化。
其实做这些方面的思考目标是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判断一个行业、公司、产品的发展趋势,这是个核心问题,也是我非常困惑的问题。传统的分析总是沿着当前的趋势进行推演判断,但这种方法在创新业务面前是非常无力。毛泽东同志是如何判断中国革命的形势的?是为了鼓舞士气、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还是真的看到了历史的必然趋势?突然想起林彪的文章《怎样当好一名师长》,把工作做到家,有信息、有数据...
这是个长期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