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树》经典读后感10篇
《我喜欢树》是一本由[英] 克丽丝·巴特沃思 / [英] 夏洛特·沃克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喜欢树》读后感(一):我喜欢树
最早对于树的印象,想必就是小时候生活环境中的片片团团簇簇的绿。因为生于长江以北,所以见得最多的就是白杨树、洋槐树、梧桐树、泡桐树、柳树。梧桐树,那时可是自己最喜欢的树之一了,树叶充满了镂空感,花色粉紫,还带有淡淡的香味,家门口便有一颗,自从知道凤栖梧之后,就开始天天幻想着会有凤凰来。
以前喜欢树的高大,就像身边最友好的玩伴,后来出去上学上班,朋友多了,反而亲近树的想法就淡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它有关一个叫做Mark Hrisch的摄影师。2012年三月份,他开始了一项有趣又颇为熬人的实验——一个人用一部手机在每一天都为同一棵树拍一张照。后来他出版了一本叫做《THATTREE》的影集,书中的内容就是:一棵孤零零地生长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原野中的大果栎树的一年365天。
应该会有人想过这个主意,但Mark Hrisch是人们所知道的摄影师里第一个付诸行动的家伙。总拍一棵树有什么意思?你或许也会这样想,但当你看完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原来美丽还有这样一种表达。
这更像是童话电影里的场景,就这样被搬到了他的作品集里。在这么多日日夜夜的等候当中,Mark Hrisch与这棵孤单的橡树成为了最知己的“朋友”,而随着季节的更替,每天这棵橡树都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当这些照片汇聚在一起时,给人的是震撼以及对于生命的一种感悟。
原本平凡的事物就这样仿佛被赋予了魔力,这是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留下的美。而摄影师用大树来承载时光的重量,恐怕也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吧。
毕竟,树,是比小动物更容易被忽视,又活得更长久的“家伙”。克丽丝·巴特沃思和夏洛特·沃克就同样选择了为树的四季写字作画,当然,此时的树不是那颗孤独的橡树了,而是一群生活在孩子周围,犹如朋友,又如长辈的生命了。
我喜欢春天树的变化; 我喜欢夏天树的高大; 我喜欢秋天树的色彩; 我喜欢冬天的树没有叶子。
也许只有从小孩子的眼光看过去,才能发现平凡中难得的美。这里的“小孩子”可不单指幼年的儿童,而是那些带着天真烂漫心灵的所有人。就像Mark Hrisch,还有克丽丝·巴特沃思和夏洛特·沃克。
同样的一棵树,比如美国梧桐,或者西洋栗,或者山毛榉……当然,这些树的种类都不是中国的特有树种,或者感觉稍为陌生——那么,不妨把它们想象成杨树、柳树或者银杏树都可以!同样的一棵树,在成年人的眼光里,有孩子的眼光里,它们是一样的吗?在英国童书作家克丽丝·巴特沃思的笔下,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一样中的某些不一样!
一棵村,比如一棵李子树,在四季分明的季节里,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春天,要发芽,长出嫩嫩的新叶,然后是开花;夏天,叶子会长得更加繁茂,而果实也会开始由小变大最终可以食用;秋天,树叶发黄直到落地;冬天,假如下了大雪,李子树就会立刻“银装素裹”。这,就是一棵李子树的四季。如果是常绿的松柏,它一年四季都将是绿色的,但在春天也可以看到新的松针长出,呈现不一样的颜色,并且由软及硬!很显然,这是从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一棵树的四季的,顶多会有一些惊叹、修饰。
但在孩子的眼里,一棵树的四季一定会顿时变得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同样是在春天,同样是长出新的叶子,孩子会觉得,嫩芽是像小珠子一样的;他还能看到或者想象到,当花儿开放的时候,蜜蜂去去采蜜。对于春天里树木的变化,孩子会惊喜地认为,这是“树正在醒来”,就像他每天早上也会睁开眼睛醒来一样,赋予了树木以人类生命的角色。而在夏天,孩子会认为,树越长越漂亮,是因为“叶子用阳光给树‘做食物’”。到了秋天,孩子眼中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还能看到丰收,甚至是想到松鼠们、小鸟儿也需要各种各样的食物——当然,他还忘不了,可以“抓住空中飞舞的一片叶子”,去“许一个愿”。到了冬天,孩子也不会觉得冬天的树光秃秃的不好看,而是会满怀期望地想到,到了“温暖的春天,那时,大树将再一次醒来”!
作为一部低年龄段科普图画书,《我喜欢树》写了一棵或者一些非常典型的树木的四季,而且是从孩子的眼中看到的树木的四季——长大以后他会知道,还有热带雨林,还有寒带的针叶林,它们还会有那么一样的四季!树木在长大,孩子也在长大;树木会越长越高,而孩子懂的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确实就是如此精彩!经历了不同的季节,经历了不同的时光,却总能够留下值得记忆的时刻、值得怀念的瞬间!
除了树的四季,《我喜欢树》这个绘本里,克丽丝·巴特沃思还格外介绍了一些和树有关的小游戏——毕竟这是写给低幼孩子的绘本啊!只可惜,其中没有说到用冬天的树的叶子玩的一些竞技性很强的游戏——你想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游戏了吗?!假如可以想得起来,那可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假如实在想不起来,不如,等到秋天的时候,自己去采一些落下来的树叶,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看一看它们究竟可以作什么用吧!
《我喜欢树》读后感(三):我喜欢树,它那么美妙,它那么富有诗意。
我喜欢树,它那么美妙,它那么富有诗意。
我喜欢树
因为在夏天,树不仅可以为我们降温,还可以为我们遮阳挡光;
我喜欢树
我喜欢树
我喜欢树
因为树可以为我们人类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它能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我喜欢树》它是由英国童书作家克丽丝·巴特沃思编撰、英国著名得奖插画家夏洛特·沃克绘制的一部低年龄段的科普类绘本。书中作者克丽丝·巴特沃思以孩童的视角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读者讲述了一年四季树的不同变化,文字以诗句的形式展现,在富有诗意的阅读中也将关于树的各种知识、好处融入其中,很好的为小读者们科普涨知识了一番。
给孩子最好的科普知识教育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给他们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机会。孩子们的天性是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都会有一颗急于探索的心,看完《我喜欢树》之后的孩子,会对树叶的颜色、树干的粗壮、大树的种类都充满了好奇,带着孩子走出家门,用他们的触觉去感受树的生命力、用他们的视觉去观察树的形态、用他们的听觉去聆听风与树之间的对话、用他们的嗅觉去邂逅大树与阳光之间的互动。
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打扰到自己做一个低头族,就丢给孩子们一个手机或者一个ipad,让孩子们自己去数码产品中寻找答案,这其实是极其错误的示范,家长要以身作则,禁做低头族,放下手中的“害人机”,带上孩子一起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吧。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解答孩子对大自然的提问,一起和孩子去体验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契机。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在他创作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人腐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树的颜色是绿色的,枝繁叶茂的绿叶给我们呈现出绿意盎然的生机;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
夏天,树的颜色是翠绿色的,它为我们带来了清凉,老人们围坐在树荫之下乘凉、喝茶、下棋;娃娃们围绕着树干打闹、嬉戏、玩耍、荡秋千。
秋天,树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叶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叶绿色的香樟、紫红色的紫叶李、紫黄色的桑树。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到了冬天,树的颜色变成了灰白色,树干上都被涂上了一层层石灰,为了给冬天的树“穿”上一层保暖的“白衣”;到了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已经落光,那应该是为了让阳光能更好的照到人们的身上准备的吧。
我喜欢树,它那么美妙,它那么富有诗意。
《我喜欢树》读后感(四):从一本书开始喜欢树
我把绘本捧在手里,翻开前,先让自己的心静了下来。我问自己喜欢树吗?答案是我喜欢。闭上眼睛,仿佛穿越回了小时候,闻到了用指甲抠开树枝时闻到的那股独特清香,看到了被雷雨从高高的树上打落的槐花,听到了秋天里和儿时小伙伴在杨树下拔根的笑声,回想起了盛夏搬个小凳子在大树下写暑假作业的清凉。
人们喜欢把树拟人化。小时候故事里的树总是给孩子丰富的联想,像树爷爷、树精。文学作品里人们用树来托物言志,像《白杨礼赞》中“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致橡树》里“不攀附、不将就”的木棉。
静下来,才发觉因为忙碌,感觉不再敏锐,错失了许多观察自然、感知变化的机会。不知道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又观察到多少,长大后是否也能有我回想小时候那样的丰富回忆。
我把娃喊了过来,一起翻开了《我喜欢树》这本书。
书里描绘了四季变化下,一棵李子树的生长、茁壮、开花、结果、落叶的过程,小朋友认真看着绘本里的图,听我讲述着文字。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画风,干净、简单,但不失生动,比如刮风这样的动态也能细腻地表现出来。正是由于比较简洁、写实的风格,小朋友便很容易地联系到生活里所看到的。这个秋天,我们刻意去收集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树叶,所以读到秋天这一页,小朋友格外有感觉。
合上书,我问他喜欢哪个季节的树,他说喜欢春天的树,并马上用到了绘本里形容春天树叶的词汇“皱皱的”,我说你是喜欢新叶萌发的样子吗?他说是的。我想,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我不仅要和他一起凑近了看看和触摸一下皱皱的叶子,也会带他远远地看看光秃秃的树枝突然有一天像被罩上了一层淡绿色薄雾的样子。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本书最吸引小朋友的竟然是首页和末页上的叶子图,小朋友仔细地辨认着每一种叶子的样子,指认着叶子的名字,并在记忆里搜寻自己曾经见过哪一种叶子。
绘本向我们展示了树里藏有的自然的奥秘,这只是一个起点,在于点燃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如果孩子喜欢上了树,你还可以给他讲树所代表的历史,比如娃爸经常在胡同、公园看到古树时,对着古树上的铭牌告诉娃这是哪个朝代种下的树,娃对朝代懵懂不知,娃爸就换一种方式解释——这是几百年前就长在这里的树啦。你还可以给他讲科学知识,比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等。
一本绘本看似内容不多,但可以扩展的真的太多了,但首先看你怎么解读它,并联系生活,吸引孩子喜欢树。
《我喜欢树》读后感(五):用看一本书的时间,告诉孩子一棵树的四季生命轮回
你知道当春天来临,树木开始发芽时,它们是什么形态吗?
你知道“落叶归根”,但其实有很多树在秋天并不会落叶吗?
你知道西洋栗和山毛榉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些一年四季环绕着我们的绿色植物,似乎以一种不被我们感知的速度发芽、成长、休眠,完成自己的生命轮回。
当忙碌的大人每天出入高档的写字大楼,他们是否会偶尔怀念童年时代可以无限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自由。
又或许,大人们的童年也并不自由,时间被学业和补课充塞,无暇感受眼前的风景。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大自然教育”,如果你曾错过了在大自然中玩耍与学习的机会,请一定不要让你的孩子也错过。
《我喜欢树》是英国作家克丽丝·巴特沃思与插画师夏洛克·沃克合作的一本面向低年龄段科普图画书。书中作者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讲述他所看到的关于树的一切。
春天,万物复苏,树枝抽芽:
“树枝上,像小珠子一样的嫩芽,越来越大……”
李子树开花引来蜜蜂: “花粉沾在蜜蜂身上,并将花粉带给下一朵花。”
树也在醒来: “新长出的叶子有一点皱,摸上去软软的。”
与此同时,小动物们也纷纷从冬眠中苏醒,在生机勃勃的大树上安家。
那夏天的大树呢?
这是因为树根会从地底下吸收水分,快速成长,它们枝繁叶茂,为小动物们提供食物,为人们提供阴凉。
秋天白昼渐渐变短,天气也日渐变冷;树叶开始变黄,世界于是五彩斑斓起来。
而且呀,当树叶慢慢掉落,那些夏天使劲生长的果实们就显露出来了。
松鼠摘下坚果;小鸟捡起李子。
小孩子们欢快地追逐着随风落下的叶子。
在孩子眼中,落叶不是生命逝去的象征,而是可以许愿的叶子雨。
当叶子雨全部落下时,冬天也就来了,万物又开始进入冬眠。
大树会在冬天变秃、颜色也不好看,树皮摸上去又硬又粗糙。
小女孩说: “我喜欢冬天的树没有叶子。你可以靠在树干上,一直往上,看到树顶。”
这真是低头看手机的大人永远也发现不了的观赏角度呢。
因为这份喜欢,冬天的景观似乎也不那么乏味了。因为它正在孕育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呢!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完全不像一本科普书啊。我们只是跟随一个孩子的目光,走完了大树的四季。
方块字体是孩子所见所说。楷体是画外音,对小女孩看见景物的解释。这种生动的讲述方式与那些厚重的科普书相比一点都不沉闷,看完之后脑海种对四季的变化印象深刻。
这本书中没有任何人物对话,都是小女孩面对大树时看到和联想到的。
与自然为友,在自然中生活、学习,孩子们的观察力才会变得敏锐,对自然与生命的体悟才会更深刻,才能从小就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
当然最重要也最基础的是,让孩子真的看到这个世界。活了一辈子却认不出几种植物,就太令人悲哀了。
《我喜欢树》读后感(六):树的春夏秋冬里,藏着我们的童年四季
这两天忙完论文,开始回归家庭。意外地发现,娃开始要求要看《我喜欢树》。第一遍看这本绘本的时候,觉得它和《树看到了什么?》、《和四季花草玩耍》没有太明显的差异,说的都是植物的故事。陪着孩子又认真读了几遍,这才发现书中内容的有趣。
《我喜欢树》的环衬是欧洲的树,比如美国梧桐、桦树、橡树等等。全文的画风,是水粉的简笔画,主色调是深深浅浅的绿,像极了巴金笔下那棵《鸟的天堂》里的大榕树。
书的推进,以四季更替的节奏描写了一棵树的春夏秋冬,沉睡与苏醒。最合适的年龄段,是3-6岁的孩子。2岁半以前,娃还是个半懂不懂的人类,但到了2岁8个月以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事情,能看得懂科普类的书籍,此时介入会更合适。
最开始是春天,书用大小不同的字体来表现我们阅读的重点。“春天来了!”最为醒目。春天的树,正在苏醒。树枝上,开始冒出一个个小嫩芽,用的形容词非常有趣——“小珠子”。想了想,有些词是专门用来和孩子交流的,如果我们说是“吐芽、爆青”,都不如用小珠子来得更形象,小朋友也更能听懂。嫩芽在不断地长大,变成崭新的叶子,这些嫩芽摸上去是软软的,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皱。除了直观的触觉,还有更细致的视觉形容,让我们能清楚地跟孩子解释树叶是什么样儿,不然就只能给他看百度百科了,非常无趣。
春天的李子树会开花,从书里我们也能知道,李子花是淡淡的蓝色,小蜜蜂要来采蜜了。树不仅能给小蜜蜂提供食物,也是小鸟和小松鼠的庇护之地,他们会在树顶筑巢。
夏天的树,也是我们最好的乘凉玩耍之地,夏天的树,就像青少年的我们,是成长最为迅速的阶段。在夏天的树下,我们可以荡秋千,只要有风吹过,满树的叶子都会像海浪一般沙沙响,哪怕外面的阳光再毒辣,在树下都是凉爽的。春天的花落了,树上就结出了一个个小小的李子。这些小李子都是小蜜蜂辛劳的成果。
秋天的树啊,从黄到红,色彩丰富而浓烈,是秋天的叶子。白天越来越短,叶子也跟着变了颜色。四季的变换如此鲜明,除了叶子,还有树的种子和成熟的果实,每一颗李子中间,都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这粒种子能长成新的李子树。此时可以跟孩子讲讲,种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果实里会有种子,为什么种子又会长成一棵新的树?当风吹过的时候,树就会下起叶子树,飘飘扬扬,像一幅优美的画。
等到了冬天,树又开始沉睡。叶子掉光了,树皮粗粗糙糙的,是保护树最好的衣服。哪怕暴风雨来临,树也不害怕,一直挺得直直地站在那里,等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在树下,我们能玩很多游戏,做很多事情,搭洞穴、捡树叶、找虫子、玩捉迷藏……那都是童年的回忆,现在的小朋友除了到乡下,就只能在草坪里看看树的模样。
这本书的特点,是以树为依托,讲了四季变换。也以四季为依托,讲了树的生长凋零。又借着对树的观察,试着去触发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曾记得我们小时候,会去捡树叶,比对树叶形状的不同,并且乐在其中,当我们长大成人,失去了对细小事物和自然的观察力之后,正需要这样的书来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去带孩子重新走一遍我们曾走过的路。
住在南方的海滨城市里,我们所见的往往是常青景观树,会开花结果的,并不多,也没有四季分明的季节,想带孩子认识大自然,恐怕只能去北方,有了这本有趣的《我喜欢树》以后,我也在能在家陪孩子认识四季,认识树的春夏秋冬。
《我喜欢树》读后感(七):《我喜欢树》:以孩子的视角看一棵树的四季变化
01.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家门前的那一片小树林,说是小树林,其实也就只有三棵刺槐树和两棵柳树。可就是那几棵树,为我的童年增添了无数的快乐时光。阳春三月,当长长的柳枝上冒出饱满的叶芽时,我的心里开始期待着嫩叶缀满枝条,那是编织花环的时候。
当槐树披上绿色,槐花挂满枝头时,妈妈会在长长的竹竿上绑一把镰刀,将槐花一串串勾下来。那是吃槐花饼喝槐花粥的时节。
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荡秋千,一根草绳的两头各自拴在相邻的两颗树上,便是一个秋千。一人坐在绳子上,两手紧紧抓住两边的绳子,一人在后面有一搭没一搭地推着……
翻开克丽丝·巴特沃思著的绘本《我喜欢树》,思绪没来由地回到小时候,回到老屋前的那片小树林。那里有我的童年,那树的年轮里分明承载着我童年的笑与闹。
02.
树的四季
《我喜欢树》是一部低年龄段科普图画书,全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李子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春天来了!我喜欢春天树的变化。树枝上,像小珠子一样的嫩芽,越来越大……”
“夏天的树下很阴凉,当风吹过,满树的叶子像海浪一般沙沙响……”
“秋天……当一阵阵大风吹过,大树会下起叶子雨……”
“冬天的树没有叶子。你可以靠在树干上,一直往上看到树顶……”
作家克丽丝·巴特沃思以孩子般的好奇心,带读者跨越四季。从春天的发芽、开花,到夏天的生长,秋天树叶的颜色变换,直到冬天可以直视树顶。插画家夏洛特·沃克的水彩画,更是赋予了书中树木和人物以饱满的生命力。
03.
与树有关的科学知识
“树是一种植物(很大的那种!)大多数植物都在春天生长。”
“蜜蜂的到来,会让每朵花中的花粉沾在蜜蜂身上,并将花粉带给下一朵花。”
“叶子用阳光给树‘做食物’让树能够生长。”
“并不是所有的树在秋天都会落叶。那些落叶的叫作‘落叶树’,而不落叶的叫作‘常绿树’。”
……
全书在诗意简洁的讲述之外,还插入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光合作用、果实的生长、动物筑巢等等。书中采用两种字体,一大一小,大字描绘季节更替中树木的形象变化,小字讲述与树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孩子在感受树木四季变化的同时,也了解了树木生长相关的科学知识。
不仅如此,作为一本低龄段科普图画书,在教会孩子感受四季,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作者还结合树的四季特点为孩子呈现了很多与树有关游戏,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童年的乐趣。
你喜欢观察大树吗?
你能说出多少种树木的名字?
你知道多少与树有关的科学知识?
你又玩过多少和树有关的游戏呢?
你有没有试着保持安静,观察一下那些以树为家的野生动物呢?
翻开《我喜欢树》与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聆听,以孩子的视角看一棵树的四季变化。
《我喜欢树》读后感(八):我喜欢树,因为那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如果有下辈子,我想做一棵树,开心时,开花;不开心时,落叶。
看到这首幸福的小诗,仿佛随着这棵树,一会儿开花,一会儿落叶。
十年树木
你喜欢树的什么呢?
是绿色的叶子,艳丽的花,丰硕的果实,伟岸的树干,是生命的陪伴。
封面大多数的植物,都在春天生长,树是一种植物,也在春天生长,露出嫩嫩的芽头,逐渐的舒展开来,小姑娘的树是一棵李子树,它正在开花,小蜜蜂也开始为它开心,给它带来了花粉,其他的树,在干嘛呢?他们展开自己的叶子,嫩嫩的、皱皱的、软软的,在春天醒来。
春树依靠自己强壮的臂膀,给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家。
夏天来了,大树的枝叶更加的茂盛了,在树下玩耍、乘凉,风吹树叶沙沙沙。
李子的花落了,长了好多小小的绿色的李子,经过生长期,他们成熟了。
夏秋天,上天像是来了兴致,拿着调色盘,开心的绘制起来,红的、黄的、橙的,丰富极了,是美丽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果子,鲜嫩多汁、色彩娇俏、味道怡人,还有种子,埋在土地里,来年,又会开始新的生长,倔强的生长力。起风了,各种叶子在风中欢快的舞蹈,不是所有的叶子都会离开树枝,有一些就不会,你知道吗?
秋冬天了,树光秃秃的,是灰色,是黑色,又增加了一圈的年轮,厚厚的树皮保护着它的身体,暴风雪就要来了,他们狂暴的肆虐着,树依然挺立着,等到春天到来,再继续发芽、结果、落叶、回归平静。
百年树人
独树为木,双木成林,一棵又一棵的树,共同呼吸着,组成绿色的大森林,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果实、绿色。
关于“树先生”的优秀品质有很多,春天到来的时候,吐出象征生命的嫩芽,开出希望的花朵,夏天,生长出果实还为我们遮阴,秋天,丰收了,用自己的色彩,装饰着我们的梦,到了冬天,看似什么都没有,只有光秃秃的树干,可我们知道,等到春来到,它会重新醒来。
我们要向它学习,努力的丰富自己,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成果,不浮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沉淀着自己,等待着,需要我们的时刻,那就站出来,我可以!
松柏时光里的树
因为它的果实,可以在树下捉迷藏,枝干可以生火,可以为小动物们提供家,喜欢它的理由太多了。而,喜欢,就是一种力量。
童年的屋子前,种了十棵大桐树,先开花,后长叶,花是甜甜的味道,叶子像大大的扇子,我们总是摘花,捡叶子,在树间穿梭。后来,暴雨夜的时候,大树倒了,重重的砸在房檐上,看着裸露的根部,爸爸把它伐了,这么粗的树,移植很麻烦,对了,它是我出生那年,爸爸为我栽下的,暴雨那年,大概有十五年了,它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也承载着爸爸对女儿的爱。
树也许仅仅只是树,爱是不会消失的美好。
桐树的花绘制和写作
克丽丝·巴特沃思,英国童书作家, 《海马》《看看海豹能做什么》《我的午餐盒里有什么》等等,以及“探索每一天”系列。认为孩子生而好奇,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这样生活会更有趣。
夏洛特·沃克,屡获大奖,英国国家艺术图书馆插画奖,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提名以及入围短名单,聪明豆奖,和《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年度最佳插画童书。
两人合作的《我喜欢树》从四季出发,长叶,光合,开花,授粉,果实,动物筑巢等自然方面,科学的介绍了李子树和其他书的特性,我喜欢树,因为那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喜欢树》读后感(九):大树夏天能喝下一浴缸的水?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了
秋越来越深了,但天气依然很好,只不过是短暂地下了一天雨,又迎来了蓝天白云,阳光满地。
到处都是红的枫叶,黄的银杏,还有那些一年到头都保持着青翠的常绿树。
周末,我和橙子捡了一些银杏叶带回家,用落叶玩起了创意。比如下面这只蝴蝶:
晚上,趁着橙子对树叶的新鲜劲,我和她读了一本最近收到的新书《我喜欢树》,给她来个小科普学习。
初看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真丑啊,封面上的这棵大树,用水彩随意勾勒,大片大片的黑色树叶,完全不像现在那些精致得像艺术画一样的绘本。
但是仔细读过这本书的内容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好很好的绘本,它的内容将诗一般的故事与科普结合,读起来既优美又有深度。
绘本一般是由图和文相结合,图画和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主题,比如《快乐的邮递员》系列。
但是,当图画特别美或者文字特别好的时候,另一个部分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比如我们常见的无字书《不可思议的旅程》《弗洛拉和火烈鸟》,书中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图画完全可以承担传达主旨的功能,文字反而是多余的。
像这一本《我喜欢树》则完全相反,它在文字上做足了功夫,图画怎么样就没那么重要了。这种清新淡雅的水彩画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稚拙之气,暗暗契合了图画中小姑娘的年龄,又更增几分诗意。
这本绘本主打是给低龄孩子的科普书,但它更像一本诗集。在每一页中,作者用两种不同的字号展示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大号的方块字写的是孩子眼中的树,小号的楷体字才是科普的内容。
在这一页中,小女孩看到了开花的李子树引来了嗡嗡嗡的蜜蜂,我看着小字给橙子解释说,小蜜蜂飞到一朵花上,身上沾上很多花粉,它又飞到另一朵花上,原来沾上的花粉掉到第二朵花上,花粉们混合在一起,就会结出新的果子了。
翻到另一页,我用夸张的口气说“你知道吗,在夏天的时候,一棵大树能喝满满一浴缸的水”,橙子乐不可支,学着我的口气:“一浴缸这么多的水吗?”
我们总是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从一本书中学到些什么,是亲情是友情,是勇敢是自信?如果孩子看的是科普书,那这本书承担的责任就更大了。我们恨不得孩子看完科普书,就能够将里面的科学知识都牢牢记住,最好还能够讲出个一二三四出来。
可是,生硬的科普很难吸引人,我每次在讲这一类科普书的时候,都磕磕绊绊,又怎么指望孩子记住各种生僻的名词和拗口的现象呢?就算孩子勉强记住了,又怎么能够说孩子是掌握了,而不是背下来了呢?
朱光潜先生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假如你把一部书从头到尾如石块一样塞进脑里去,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它就不能影响你的生命,因为它在你脑里没有成为一种生命。”
那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让书有生命,让知识成为自己的呢?朱光潜先生又说:“联想是记忆的基本原则,所以知识也须攀亲结友。一种新来的知识好比一位新客走进一个社会,里面熟人愈多,关系愈复杂,牵涉愈广,他的地位也就愈稳固。”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低幼科普书做得很好的部分,故事大于知识,故事结合知识。
小女孩看着树的四季成长,在春天和初夏拼命生长,在黑暗寒冷的冬天又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待来年;看着蜜蜂在春天辛勤地传播花粉,小鸟在秋天品尝甜腻的种子。
正是有了这一幕一幕的故事,才有了一个一个知识,比如叶子用阳光给树做食物,比如没有蜜蜂带来的花粉,李子花就无法结出果实,再比如树皮保护树木不受昆虫和其他动物的啃食,还能避免树木过冷或过热。
所以这大概是为什么书中不是科普的句子印的那么大,而真正的科普知识却那么小。
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它能教给你无穷无尽的知识。
在这本书的最后,还提供了很多和树一起玩的游戏,比如用落下来的大大小小的树枝搭一个洞穴,再比如在空心老树干或低垂的树叶中玩捉迷藏,或者像我和橙子玩的那样,用落叶和树枝画画、摆造型。
特别感谢风景照片摄影师——若水
《我喜欢树》读后感(十):绘本推荐|《我喜欢树》:四季的轮回,生命的赞歌
我的童年是在乡间度过的,乡下什么都缺,唯独不缺草木。
我老家的房前屋后就有土生土长的梨子树、柚子树、李子树、枣子树、梧桐树、油茶树、棕榈树、枫树、樟树、杉树、竹林……隔着一片农田,家对面就是绵延的青山,山上的野花野果吸引着孩子们呼朋引伴地往山林里钻,互相玩着装神弄鬼的游戏,时而一片欢声笑语,时而一阵尖叫连连。
春天,我们跑到山间摘一把沾满春雨的香花插在瓶中,折一根草茎便能吮吸茶子树的花蜜;
夏天,我们在树荫浓密的大树底下乘凉,吃着浸在水井中的冰凉西瓜,听着夏蝉嘶鸣,暑热全消;
秋天,我们在丰收的田野里撒欢,把满是黄泥的斜坡当作滑梯,用稻草扎成“滑板车”,玩着陡坡速滑的游戏;
冬天,我们扛着耙子到山上去耙满地的落叶和枯枝,收集整个冬天的柴火......
可以说,是青山绿树养育了我的童年。当我看到绘本《我喜欢树》时,童年的回忆又历历在目了。
《我喜欢树》是英国童书作家克丽丝·巴特沃思和插画家夏洛特·沃克联袂创作的低年龄段科普绘本。本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树木在四季轮回中的变化,以及“我”喜欢树的原因。充满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科普、清新淡雅的水彩是本书的最大亮点。
一、充满诗意的语言
“春天来了!我喜欢春天树的变化。树枝上,像小珠子一样的嫩芽,越来越大……”
“我喜欢夏天树的高大......夏天的树下很阴凉,当风吹过,满树的叶子像海浪一般沙沙响......”
“我喜欢秋天树的色彩:从深深浅浅的黄,到南瓜的橙色,还有消防车的红......”
“我喜欢冬天的树没有叶子。你可以靠在树干上,一直往上看到树顶......”
充满诗意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真挚。诗意的背后是写实的表现。或许是因为我在乡野间长大,所以那些语言能够直接勾起我最真实的感官体验。
春天万物复苏,我家门前树长出了像小珠子一样的嫩芽,春风一吹,嫩芽蹭蹭地长大,柔软卷曲的叶子几天之内便会舒展开来,迎风摇曳。夏天一到,树木也正当青春年华,这个季节的树叶最浓密,最碧绿,浑身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秋天来了,树叶开始变黄变脆,一夜秋风起,满地落叶黄。果树在此时将成熟的果实挂在高枝炫耀,一年的蓄力终于迎来汇报成果的时刻。冬天,树木静默寂然,只有枯枝残干断裂的声音,秋收冬藏,现在是休养生息的季节。
二、生动形象的科普
作为一部低幼的科普绘本,《我喜欢树》在诗意简洁的叙述之外,还巧妙地插入了相关科学知识的介绍。比如:
“树是一种植物(很大的那种!),大多数植物都在春天生长。”
“蜜蜂的到来,让每朵花中的花粉沾在蜜蜂身上,并将花粉带给下一朵花......没有蜜蜂带来花粉,李子花就无法结出果实。”
“叶子用阳光给树‘做食物’,让树能够生长。”
“每一颗李子的中间都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棵新的李子树。”
“树皮保护树木不受昆虫和其他动物的啃食,并且还能避免树木过冷或过热......”
通过这本书,可以教会孩子认识什么是植物,了解蜜蜂采蜜的作用,知道光合作用让树生长,种子发芽又能长成大树,树皮就是树的衣服和铠甲......比起一本正经的严肃科普,《我喜欢树》以更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科普知识传递给孩子,既能增长知识,又不至于枯燥无味。
三、清新淡雅的水彩
从春天的发芽、开花,到夏天的生长,秋天树叶的颜色变换,直到冬天可以直视树顶,作者用清新淡雅的水彩笔触勾勒出了树的四季。叶芽的嫩绿、李花的粉白、树干的棕黄、嫩李的青绿、秋叶的橙红、冬枝的黧黑......写意的画面表现的却是对树的四季最精准的观察。好奇的猫咪、欣喜的孩童、机警的松鼠、呆萌的小鸟......虽然寥寥数笔,却无比生动。
《我喜欢树》以诗意的语言和清新的画面,描绘了树木在四季的轮回,书写了一首对生命的赞歌。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增强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好奇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