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读后感精选10篇
《解密》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到谍战小说家麦家,许多中国读者想必不会陌生。一度热播的《暗算》同名小说的作者,其《解密》更是售出了数十国版权,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麦家现象”,更有评论家称其为“中国的勒·卡雷”。不管这种评价是否恰当,必须承认的是,因为麦家,谍战小说,不再只是(在文学研究体系内)边缘的类型文学,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相反,它具有了文学性,参与拷问历史长河中的复杂人性。
麦家的小说中,最常为人提及的是《暗算》和《解密》,前者让他摘得了茅盾文学奖,获得主流文坛的认可,后者则意外地让他走向了世界,成为首个英译本小说入选“企鹅文库”的中国作家,也是“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案例。麦家的小说中时常出现的情节是,一群被招募从事情报破解工作的人,在极度变形扭曲的世界里,试图发出自己的光亮,同时艰难地谋求生存;在革命与爱情的夹缝当中,他们不得不独自做出痛苦的选择。
《解密》这部前后删改了无数遍的作品也不例外。容金珍,这个大户人家的私生子,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数字计算能力,并且在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凭自身的感觉体验出了数学公理,从而在特殊的年代被招募进了701,从事密码破译工作。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委托,一方面是同看不见的敌人斗智斗勇,苦心孤诣。在不为人知的神秘空间内,容金珍先后面对紫密和黑密两部密码,最终攻克了前者,却因为与后者有关的意外出其不意地走向了崩溃。
在书写容金珍这样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的复合型人物时,显然,麦家毫无保留地穷尽了自己描摹人物的笔力,以便走进并揭示他那孤独的世界,其间,数字是唯一的真实,蝇营狗苟、争名夺利、彼此攻讦的人世反而退居次要地位。当然,并不令人意外的是,麦家使用了一种以虚代实的手法书写破解紫密和黑密的过程:这可能会让部分读者大呼“上当”,但其实,他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很少有人会想看到整页整页的微积分运算。
容金珍的一生,既是英雄主义的,又是悲剧性的,这两种色彩以奇妙的比例混合在了一起。之所以称其为英雄主义的,是因为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他将个人的生命奉献给了集体事业,为了民族国家的存亡点燃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詹明信所说的“民族国家的寓言”适用于容金珍们。与此同时,还不能忽略他身上的悲剧一面:从小丧母,体弱多病,情感世界单调,亦师亦友的希伊斯的背叛。
比起小说起起伏伏的情节,《解密》在叙事上的成就同样值得称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部小说中,麦家详细打磨了自己的叙述技巧、叙述节奏和叙述伦理。因此,我们见到了一位进退自如的叙述者,他时而代替我们深入无知的黑暗之中,只为寻找解谜的一丝线索,时而懂得自觉后退,不介入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保留其原本感情生活与私人世界的完整性,而非出于好奇进行窥探,毕竟,也应当允许英雄们有自己的隐私。
《解密》读后感(二):“容金珍”们的日常,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另外一个世界
看过麦家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但没有想到,《解密》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超乎寻常的精彩程度。
人总有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所以需要加密;而有加密就有解密。二者之间是一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关系,很难说谁就很牛、谁就略逊一筹。《解密》还是在说关于密码的故事,或者说是关于密码的一段传奇。设密的人传奇,解密的人传奇,发生在解密的人身上以上以及他周围的秘密甚至比解密本身还要传奇!
这几天,电影院里正在上映一部大片《决战中途岛》,除了士兵的英勇无畏,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两位与密码、与情报有关的人,埃德温·莱顿和约瑟夫·罗彻福特。在很大程度上,假如没有他们两位主导者与其他一些人的工作,士兵的英勇无畏会变得无足轻重。
在《解密》的故事里,主角容金珍也是一位奇人,他的工作就类似于罗彻福特所在做的事情。只不过,容金珍的身世更为传奇,看似与后边的故事关系没有那么近,却是《解密》之所以成为《解密》的很重要、很关键的一部分,因为这涉及到这个传奇人物的某种基础,甚至还包括他那种让人印象同样深刻的性格的基础。就譬如在《决战中途岛》的电影中,罗彻福特不修边幅到了令某些人忍无不忍的地步一样!
容金珍非常独特的个性和心智,是因为他的身世曲折所导致的;然而也正是那样一种曲折的身世,才造就了他那独特的个性和心智,帮助他在数学、人脑研究,甚至是密码探索方面的很多令人惊叹的成果!奇才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的,他们会失去一些,但同时也会得到一些。
在小说《解密》中,浓抹重彩地讲述了容金珍执著或者说很固执的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执著或者固执,却意味着专心致志、一往无前。容金珍的价值,小黎黎会想到,郑处长会认识到,而希伊斯也会敏锐地发现并且给出惊人般的预言。除了这少数的人,其他的人,很难去想到,容金珍这样一位奇貌不扬的家伙,居然有传奇的故事!
而且,容金珍在密码领域内的表现,似乎在完美中又有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他生来仿佛就是为了解开世界上最难解的密码而来的!解开“紫密”用了一年的时间,解开“黑密”却倒在了最后的“一步之遥”!甚至,因为“笔记本丢失事件”,他整个人的人生从此也发生了剧变!无疑,这是容金珍的悲剧,但或许也不尽然
除了故事情节,让人惊叹的还有《解密》的结构。似乎很简单,不就是“起”“承”“转”“再转”“合”以及最后的“外一篇”,这样一种故事讲述的架构吗?但看似简单的结构之外,却是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内的众多传奇人物和事件。容金珍或者只是一个小说中的角色,但真实的世界里,特别是在光怪陆离的谍报世界里,“容金珍”们却注定要层出不穷,甚至丝毫不比小说《解密》逊色几分——那就是他们的日常!
长篇小说《解密》是麦家特情文学的滥觞之作,它与随后的《暗算》《风声》等小说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还重新掀起了国内特情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热潮。
从知名度和精彩程度上来看,《解密》与其他作品可谓平分秋色,甚至稍弱于后者,但从重要性上来看,《解密》无异于一次重要发明和重新定义,它兴建了特情文学的新殿堂,启用了观察隐秘世界的新镜头。
《解密》由“情报破译”角度切入了那个巨大的秘密世界,改换了之前同类作品侧重“谍战”等“武戏”的面貌,它变得更细腻,更深入,从打打杀杀和“躲藏、寻觅”的游戏中进入到更具体的世界,也即密码的世界。麦家在小说中称破译密码是“男子汉的最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是“神秘又阴暗的勾当”,无数精英在这个战场相互折磨、绞杀,无数天才在这个迷宫找寻、迷失。
密码天生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数学奇人则天生具备发明和解开密码的潜质。小说主人公容金珍不仅具备这种潜质,他的身世也注定让他的未来与密码息息相关。容金珍出生于“数学世家”,他的祖母是数学鬼才,年轻时便在数学界大展风采;而他的家族其他成员也都或多或少展现出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天赋和才干。容金珍遗传了家族天赋,少年时便在数学领域体现出惊人的直觉和潜力。但是,他也同时天生不幸:出生时就成了孤儿,在怪异的“洋爹爹”的庇护下孤独地成长,而后又在怪异的洋教授的教导下深修数学,执着或者说偏执地在数学道路上行走,直到来自神秘机关“701”的“郑瘸子”把他带进他的归宿——密码破译中去。
“紫密”和“黑密”这两部密码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前者真正把容金珍推向巅峰,而后者则诱使他堕入深渊。紫密是敌对的X国最高级密码,破译它被视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在容金珍进入701前,就有不少专家投入其中,但均一无所获,甚至在他进入701开展破译工作的同时,还有一队精英在紧张破译,但最终容金珍毫不显山露水地攻克了紫密。紫密的破解是容金珍对密码战争积极一面的完美解读:数学奇人运用巧妙的思路避开重重陷阱和障碍,用更高的智慧来战胜对方的智慧。黑密的破解过程则充分体现出密码的“阴暗”。成就伟业的容金珍最终在“临门一脚”时被意外事件种种击倒,成了“密码疯子”,他一路过关斩将,用超人的思路克服了最难的过程,而最终找到入门“钥匙”的却是701中能力相对平平的同事。这似乎是讽刺,却也是密码的哲学,有关天才的哲学。
《解密》的精彩不仅在于破解密码的惊心动魄,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麦家对“天才哲学”的透彻讲述。天才是“脆弱的玻璃”,他们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能够折射和反射耀眼的光华,探寻遥远的宇宙,却又不堪一击,轻易就在眼前粉身碎骨;天才是疯子的邻居,他们能听懂最复杂的语言和狂人的臆语,却可能随时转身加入他们的邻居。天才游走在最险要的边缘,在成功的一侧,乖张和独具特色为他们的传奇增添色彩,而在失败的一侧,偏激和歇斯底里则让人在远离他们的同时心生同情。
麦家关于天才哲学的阐释还延续到《暗算》《风声》等作品中,《暗算》中的阿炳、黄依依都是耀眼而又脆弱的天才,他们富有传奇,性格独特,功成名就,又突然香消玉殒,令人惋惜。从这个角度看,麦家表面上是在写特情,本质上还是在写人,时代的人、具备特殊才能的人。细细品读他的作品,读者会发现他“执迷”于对天才的描写,对密码、暗语的解读,而联系他的自身经历,我们似乎能从中看到他的影子——孤独的童年、优异的数理成绩、特殊单位的工作履历,他在为书中的天才立传时,也似乎在为自己而歌啸,密码只是他选择联系天才内心世界一角的线索之一。
《解密》讲述的不仅仅是破解密码,更是打开所谓天才的心门。
《解密》读后感(四):心中有梦,余光仍热。
我们总说像梦一样自由,可是梦始终是那么执着于神秘。翻开这本书时候,我一度怀疑这是中文译本,作品中的西方思维表达方式,西方的情感直观性,甚至于西方的个性化展示都比比皆是。人是世间最深奥的密码。人是世间最奇妙的存在。奥秘无穷,探索无穷。
《解密》的写作手法是新奇的,作者以全新的视角,解读精英,敬畏生命。以自述、访谈展开故事情节,看似无关的故事中,也有无数个未完待续的铺垫。看到的像小说,但却不是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看到的像访谈录,但却不是传统传纪的人物介绍。创造性地将宏大主题落点于一个个青春鲜活的面孔、一群阳光无法照射到人、一群内心无比坚定的人,展示强烈的国家意志和深厚的时代情怀。
《解密》设定为起承转合,一字概括全局,全篇以第一人称,第三视角侧面描写神秘人物的神秘事件。麦家的故事思维不同于的传统的讲述人,他不会单纯地说从前有个人很厉害,很神秘,很成功,最后还是英雄。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示一个人一生的传奇与磨难。说起来,他的作品展示更有西方的思维习惯,西方人重视个性化,突出个人求异思维。东方的思维习惯,多数是整体思维,为了圆满结局,为了求同思维,趋于同一性,解密的故事看似不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展示的却很全面。这是他的独特思维成功之处。风声如此,解密如是。《容先生的访谈实录》《郑局长访谈实录》《严实访谈实录》,他们口中的容金珍,希伊斯都是天才,可是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已被不断的淡化,如果作品仅有东方思维绝不会有这样直观表述,至少不能这么不加掩饰。解密的成功在于融合,犹如容金珍的东西方思维融合,有东方思维的天人合一,也有西方思维的个性化。
回归人性与情感,容金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悲伤的角色。他执着于工作,为了解开笔记本中的答案,至死不休,笔记本就是他未完成的梦,像一场失落的梦。甚是嘲讽的是他的同事在无心的举动中,竟然破解了折磨无数人的密码。人的一生有无数个密码,答案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对外会有无数种解答,可那不是最正确的回答,最正确的答案是发自于内心的声音。东方思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冥冥之中还有些往事一场空的境界。
执此一念,反反复复的在脑海中纠缠。最让我想哭的场面是小黎黎的悄然离世,金珍没有回来,这就注定了金珍的未来。有一天,他还会失去更多。后来,他无法照顾家庭,无法照顾母亲,无法照顾姐姐,无法照顾自己的健康。
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无数的无名英雄留下了数不尽的感动。我们的祖国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危机,是一种核心的力量把一群有志青年聚集在一起,顽强不屈地克服困难,消灭危机。正是因为有金珍的人,或许更多的701这样的神秘单位才让人对生活有所期待,对生命有所敬畏。创造,前行,犹豫彷徨;奋斗,坚持,热血挥洒。不一定平凡就不能感同身受,不一定平凡就不能创造辉煌。解密的人生游戏,除了天才金珍被选中,还有心中有无数梦想的我们。这是一种信仰,更是还在延续的史诗等待着被续写。
《解密》读后感(五):起承转合谈解密,麦家杰作人称奇
《解密》,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麦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历经坎坷,被数次退稿,前后写了改,改了写,耗费了11年的时间,终于在2002年出版。一经出版,洛阳纸贵,多种版本,多次印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们记住了“麦家”这个名字,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奖、还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这部小说享誉海内外,2014年,这部作品被英国《经济学报》评为“全球十佳小说”。正是这部作品,让麦家打响了成功的第一炮,之后的 《暗算》、《风声》、《风语》、《刀尖》,更是每一部都是非常精彩,特别是《暗算》还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解密》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提名,《暗算》终于算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命脉,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也是啊,只有解了密,才好暗算。
这是部关于神奇少年的故事,他是容金珍,他天赋异禀,智利超人,关于他的出生,他的成长,作者花费了相当长的篇幅就去描写,描写了容家的家族史,容家的姑娘,也就是容金珍的奶奶也是个脑袋大大的人,非常聪明的人,后来生了个大头儿子,因为生这个儿子难产而死,这个大头儿子号称大头鬼,犯下命案多起,风流债更是数不清,二十岁就死了。后来有个漂亮的姑娘找上门来,说是大头鬼的女人,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赶也赶不走,终于生下来有一个大头孩子,当初有疑心的容家终于不再怀疑这个女人的身份,可以这个女人因为生大头孩子也是难产而死。这个命运坎坷的大头孩子,号称大头虫,也就是我们书中的男主角容金珍。容家的人没太拿他当回事,容家的小黎黎收留了他,由容家的洋先生照料他的生活,并教了他一些知识。我这里简单介绍了容金珍的身世,具体就不再一一剧透了,反正这个小孩很是了不得,特别是他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还自己研究出了九九乘法口诀,后来经过小黎黎的培养,进步很大,后来因为他的才华出众,被调进了秘密单位701。开始了他的神奇之旅。
我为什么啰里啰嗦说那么多这个神奇少年的成长,其实我主要是想说麦家讲故事的特点和写作方式。他要展开他的故事,不着急迅速进入主题,不紧不慢,一点点来,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展开,但是这种方式又不会让人觉得无聊,反而很有意思,让人清晰地了解了一个大家族的历史,和一个神奇少年的成长。他的语言特点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刘震云,还有刘震云的那部经典作品《一句顶一万句》, 这部作品号称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特别经典。在这部《解密》里,我发现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影子,《百年孤独》的感觉,觉得故事里有再多的结,作者也能拿轻就熟,慢慢讲来,语言清晰自然,像拉家常,收放自如。读来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部作品将解密,里面必然要牵涉到一些密码的问题,但是这只是一部讲神奇少年的故事,不要指望看了这部小说就能了解一种神奇的密码,更不要试图知道紫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只是作者的一种虚构,一种想象,你只需要读它,信它是真的就好了。没必要要评论的那样纠结,为什么这样一种密码研究起来那么费劲,那么多精英去研究它,研究不出,最后的结果居然一句话就破了。这只是一部小说,我们只需要用心感受里面的故事,和里面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好了,至于密码的问题,只是一种寄托物而已。想指着看完一本书,就能学会一种密码,了解密码学,那你就错了,想学密码学,还需要专业的书籍去学习。紫密只是一种虚构,专业书籍你也找不到,不要试图钻牛角尖,就像看了白娘子传奇,就能到西湖找到白素贞,找到许仙一样,如果你找到了,那肯定不是角色扮演就是在拍戏。
经典就是经典,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读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有一个问题想问编辑,这部2019年最新版的《解密》和之前2014年版的《解密》有什么特别的改动没,我特意找到那本,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并且相比旧版,还少了序言部分,只是印刷和排版质量更高了。没办法一字一句对比,希望能给予解释,这次的变动到底在哪,是作者重新进行了校订,改动个别字句了,还是加了部分内容了?
《解密》读后感(六):人是世间最深奥的密码
麦家至今记得动笔写《解密》时的场景。
1991年7月,北京魏公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临近毕业,大部分与麦家一同在89年入学的学生已经找好工作,正为即将到来的离校日奔走忙碌,27岁的麦家却表现得迥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开始发神经”。他突发奇想般地摊开稿纸,暗自定下目标,决意在毕业之际写出个“大东西”。这就是《解密》的最初。
麦家, 1986年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等。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当时年轻气盛、胸有成竹的麦家还不知道,这个“大东西”要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直到11年后,它的第17稿才能与读者见面。2002年《解密》终于出版,那年麦家38岁,人生已然历经诸多辗转变动。
于是便有了小说最后一页令人感叹唏嘘的“1991年始于北京魏公村/ 2002年8月毕于成都罗家碾”。其间他也曾多次想过放弃,并已经着手将书中的几处情节改写为短篇小说发表。《解密》出版后,这位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倾注十余年心血的作品,还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为更多读者广泛知晓,它在等待一个更好的契机。
2019年《解密》再版,如今回看,麦家感叹“一点不夸张,我写《解密》的过程,已接近西西弗斯神话”。可他应是会感激当初执拗的自己“不合时宜”的决定,他亦会感谢那11年间西西弗斯式的写作历程,那一次次从退稿的打击中振作的韧性,那推翻过往重新来过的勇气,都是惊人的。“麦氏英雄”的篇章正是从彼时的“任性”起,又经历日后的“韧性”,才缓缓拉开序幕,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因此,《解密》对麦家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知天命之年的麦家谈及《解密》时,饱含深情地说道:“重读《解密》,一种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触手可及:既是冰凉的,又是炽热的;既犹豫,又大胆,仿佛行走在暗黑的老宅里。我感激这种相逢,因为时间,我成了自己的陌路人。《解密》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真本色的苦和乐,也是我不灭的记忆。”
《解密》(2019版)封面“今天我们的写作过分欲望化,自私自恋的东西太多”
1981年,17岁的麦家考入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情报部门工作,从此和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麦家仅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待了八个月,但正是因为这短短的八个月,他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军人,他们便成为麦家日后在多部作品中书写与歌咏的对象。
《解密》一书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军人。故事中,身世多舛的数学天才容金珍,因为非凡的才华被招募至秘密单位701,破解一部极其困难的密码“紫密”。这项工作把人类众多精英纠集在一起,只是为了猜想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来似乎很好玩,像场游戏,然而包括容金珍在内的人类精英却都被这场游戏折磨得死去活来。有人说,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颗超新星,一生仅有一次爆发的机会,昙花一现般绽放耀眼光辉,此后便不断衰减,直至隐没不见。
在麦家看来,这是一群在喧嚣中依然像磐石一样坚定、安静的人,一群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人,他们完全生活在常人的认知之外。他们的才华能够改变世界,却无法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
2008年,麦家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第一时间将这一荣誉与这群卓尔不凡的人分享。麦家在博客中写道:“这个奖并不是颁给我的,而是给我笔下的英雄们的,这些心怀理想和信念的崇高的人。今天我们的写作过分欲望化,自私自恋的东西太多,我们的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这些让人温暖感动的人,我在努力缅怀他们。”当人们还没有因阅兵式而群情澎湃,开始关注这群崇高之人时,麦家早已用虽是虚构却不乏真实感的“麦氏英雄”形象,致敬这些“让人温暖感动的人”。
麦家(前排左二)军校照片“人是世间最深奥的密码”
“解密”一词是麦家作品特色的最佳概括:这是麦家作品悬念迭出、层层剥笋式的叙述手法;这也常是支撑作品的故事框架,在麦家的笔下,对谜底的好奇心是推进情节发展的绝佳驱动力;这更是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以理性编写的密码无论如何稀奇古怪,总是有解的,而人这一仅凭理性与逻辑无法理解参透的物种,才是世间最难解的密码。
正是这一特色,令作家苏童将麦家的小说比作“一只精美的钟表”:“活跃的秒针积极地为故事播云降雨,从容的分针引导读者徘徊在悬念的丛林深处,而沉重的时针是在暗处运行的,它承担着作者极其严肃的写作理想:人与时间的对抗之谜底,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不仅在重重密码里失窃,而且在最牢固的记忆里,遭遇最彻底的遗忘。”
《解密》将这只精美钟表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将注意力从叙事和情节的秒针分针上挪开,读者便会被它们背后静默而立的时针打动。莫言说:“《解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奇人的故事。这个人的天才与愚笨相映成趣。破译密码,是作家设置的考验奇人的奇境。在这个奇境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尊严与光荣,人的脆弱与不幸,当然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倒影。”
以容金珍为代表的“麦氏英雄”最明显的特征,即他们常常是有缺陷的天才,麦家将他们定义为“弱的天才”。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所以,大凡天才都是娇气的,如世上所有珍宝一样。容金珍智力超群、天赋异禀,是毋庸置疑的天才。可在生活面前,他却是愚笨的。他全情投入破解密码的事业,却被人情世故的樊笼困住,又被自己的清高与傲气牢牢锁住。“他是他自己的犯人!”容金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的清高与傲气在此处也可见一斑。在发现无情的真相后,他无法坦然承认“我是我自己的犯人”,以第三人称认输已是他的底线。
天才的专注与缺陷常令他们无法被周遭的人所理解,于是他们便成了旁人眼中的疯子。在《解密》中,麦家证明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并不是伪命题。天才与疯子看似高度对立的两极,却能在无穷远处交会,他们是莫比乌斯环的“两面”——其实是同一面,差别只在观察者的角度。
疯子无所畏惧,因为他们不知什么叫可怕;天才也是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有一口上好的牙和一颗坚硬的心,一切可怕都会被他们锋利的牙咬掉,或被坚硬的心打开。天才与疯子界限的模糊也许为1991年的麦家做了最好的脚注,这也是一幅麦家的肖像画:他孤注一掷,他惯于“发神经”,他无所畏惧。这样的他到底是因为不知什么叫可怕,还是因为有一口上好的牙和一颗坚硬的心,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如今,《解密》再版,麦家谈及这部作品,像是在向人介绍自己心爱的孩子,他的心头肉。这个孩子早年叛逆,又常常碰壁,令他操碎了心,成年后,他愈发懂事,终于在这个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于是老父亲麦家向人说起他时,语气中少不了欣慰与骄傲:他已经会讲三十多种语言,去过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解密》部分海外版本封面只是,麦家还是放心不下,内心除了“沾沾自喜”,也少不了要惴惴不安,时时挂念。当“《解密》的读者已经会讲三十多种语言,零散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当《解密》被《经济学人》盛赞”终于,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这部作品的节奏,它生动的叙述,它极新颖的故事,是中国小说中独一无二的”,他仍是对这个出了远门的孩子满心牵挂:“它在寻求更多读者的合作,那些远遥的生人陌客,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误解它,歧视它。”
书中,容金珍能解开最复杂的密码,却被人心难住。作为一位作家,麦家一面破译文字的密码,一面正以自己的方式探问、接近着“人”这最深奥的密码,用文字叩击人心,倾听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