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摘抄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是一本由Lori Gottlieb著作,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USD 12.49,页数:2019-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一):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在心里最失落的几周,听完了这本书。听着跟自己相似的故事,被具有同情心的描述出来,很治愈。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或感觉不平衡的事情,也能充满同情心。把心里那些汹涌的、无处安放的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情绪,备剖析出来然后又温柔对待。“But part of getting to know yourself is to unknow yourself—to let go of the limiting stories you’ve told yourself about who you are so that you aren’t trapped by them, so you can live your life and not the story you’ve been telling yourself about your life”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二):Maybe You Should Read This Book
上个月去LA遇到了好久不见的前同事和她男友。吃饭时候聊到工作压力,我提到自己在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俩一致回应,啊?你为什么要找心理咨询师?言下之意是,你精神有问题吗?
我一时有点尴尬,本以为自己对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开放,但面对他们俩的眼神和表情,还是佯装淡定地说,对呀,想去聊聊天挺好的。虽然心里跳出来的第一句话是: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也许我们都需要找一位心理咨询师。
先表达一下对作者的敬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也许都有点“见不得人”。作者可以比较公正公开地写下自己被分手后的愤怒/失望/伤心,在面对自己的咨询师时产生有的嫉妒/好感/好奇,治疗客户时内心的或许有点有违心理咨询师职业操守的想法等等。
书里的每个案例,我都很喜欢,有一些很感同身受,跟着书又哭又笑。
我跟着作者的笔触,想象自己在作者或者作者的心理咨询师Wendell的咨询室里。我有时坐在作者旁边,看着对面的客户,躺着或者坐在沙发上,每次都要把自己的东西摆到固定的位置,总是从包里抽出皱巴巴的纸巾尽管伸手触就有一整盒干净纸巾,终于抗癌没有成功的她想要让知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被爱着的;有时坐到作者的对面,看着她因为前男友哭泣,她在等待客户进房间,她忍不住想对John翻白眼,她在认真专注地聆听,她在客户面前强忍着眼泪;更多时候我想象自己是房间里的钟表,默默地看着作者和她的客户或和Wendell,遗憾五十分钟的咨询结束得太快。
读书的过程掉了很多眼泪,好像是在跟我还没有找到的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在好多段落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作者的治愈和她的客户的疗愈过程,自己心理的一些黑暗的角落好像也照进了一点点光明。
回看我在kindle上阅读时高亮的句子段落,每一段都依然叮叮咚咚落在我心头上。
我最喜欢的其中一句:“There is no hierarchy of pain. Suffering should not be ranked, because pain is not a contest.”
“痛苦没有等级。每个人遭遇的不幸都不应该被排名,因为痛苦不是一场竞赛。”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三):为什么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看心理咨询师
敲下标题,犹豫了一下,加上了“尝试”:毕竟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毕竟我自己确实没有看过心理咨询师,毕竟哪怕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personality match to make it click.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更加普世的观点:人人都需要尝试being selfaware.
是的,我是在探索self awareness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本书(其实是听的有声书),几句话开头,我就知道,啊是的,这就是我找寻的视角。
作为一个TED鸡汤资深听众,秉持去糟粕取精华的观点,在历经至少有一百个关于self development的演讲视频之后,大浪淘去,我脑海里留下来的关键字们,“self awareness” 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此处对其定义不予展开,我想写写我是如何实践的。我的实践和本书的相关性在于,作为一个有看心理咨询师需求,但是没有看心理咨询师条件的成年人,获取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一些trial and error. 至于我是哪颗菜有没有功力说教,读者诸君,请利用你们自己成年人的判断力,选择性相信听取。
1. 接受事实1: “but you must accept that life is subtle”
2. 解释事实2: 你不是一个理智的生物体,你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人儿,掌管着你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开心,悲伤,愤怒,不能够被你的理智控制。
3. 经常尝试和这个小人儿对话:为什么你会难过呢?是因为事件A吗,是因为事件B吗?你对外的narrative可以撒谎,对自己也会;多问问,如果问到真正原因了,心里会感觉有结解了一点点。 如果有解决方案,可以问自己:现在做C你会不会觉得好一点?做D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很多事情无能为力的,那么告诉小人儿,你看这就是人生,我们难过一会儿换一件事情干好不好(转移注意力)?
(以上反复,情绪有波动的时候多加练习)
幸运如我,有一点唱歌的天赋 = 我的注意力很好被转移;然而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兴趣,那种,只要踏踏实实耕耘了,一分汗水都没有白流的兴趣。这样回头看,知道走过的路都是坚实而稳固的,知道现在的自己一定比一年前的自己厉害。(我的例子:攀岩,健身,学一门乐器)。这些兴趣爱好,是我在接受人生很多问题无解很多功课都会白做之后,自己给自己“我的年岁没有白白流失”的依靠。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我自己其实是有一点情绪敏感、精神病潜质的故事的。
本科入学的时候,填了一个心理测评表,我被叫去和学校的心理医生谈话,当然学校说的是,我们其实是随机抽查一下新生。去了发现其实不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拎出的我几个答案开始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填呢? 事到如今我是忘了问题是什么和我当时的答案,我只记得自己几句掩饰的玩笑就瓦解了年轻女老师的严肃脸,她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其实也不是科班心理医生,过场总要走一下。我接着开了几句玩笑,事情就这么结束。 这件事情印证了我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的印象。比起一个随机的心理咨询师,我更愿意让自己来剖析引导自己。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跑题又相悖了。为了回题,我来写写为什么每个人应该看看这本书:
(嗯?又发现写不下去了,因为我没有办法把我的philosophy sell 给别人,显得自大又无知。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经验,优先级,眼下的困难又是如此的不一样,我打几个字,没有足够的功力也很难让人感同身受)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人喜欢看电视看电影吗?有一种答案是,可以想象没有过的人生。
我想告诉你,这里有一本书,给你一个心理咨询师自己寻求帮助,对人类一些行为进行统计学解释的视角,我作为一个困惑于自我情绪的成年人,在下一次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和自己的对话有了更多的词汇,我的小人儿更相信我给它讲的道理了。
此处应有结尾,可是我饿了。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四):英文原版电子书(免费送)| 北美最畅销心理书《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今天要推荐的原版书是:
原版书名:《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中文译名:暂无
作者:Lori Gottlieb
Goodreads评分:4.44(总分5分)
作者Lori Gottlieb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及国家咨询专栏作家。
在这本有趣、发人深省、令人惊喜的新书里,她邀请我们以临床医生和病人的身份进入她的世界。
当在爱与欲望、意义与死亡、愧疚与救赎、恐惧与勇气、希望与改变之间的钢丝上摇摆时,如何审视自己,寻找答案。
Gottlieb作为一名心理医生,自己意外在结婚前和未婚夫分手,那段时光她也曾难熬,并需要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迈的老人决定,如果到她生日那天生活都没有好转,她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同的人生,不一样的困惑和痛苦,爱情、家庭、人生、死亡......在开导他人的同时,也反思自己。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每个不同个体,但同时又普遍的方法,让我们的心和灵魂找到正确的方向。有趣并富有启发性地解释了人生的奥义,以及赋予我们去改变它的力量和勇气。
在书中,感觉自己在和一个心理医生对话聊天,盖上书,感觉自己又变好了一点。
这本很好读的书,真的推荐每一个人读。
长按关注
微信号 : lemonlulu10201020
新浪微博:@柠檬露露看世界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读后感(五):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本书作者Lori Gottlieb是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但她在四十多岁和男朋友分手时仍遭到了很大打击。在同事的建议下,她走进了另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办公室,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患者。这本书记录了她作为心理咨询师和患者的经历及感受,并穿插了对爱情、希望、自由以及恐惧等话题的探讨。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这本书之所以取名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其实是鼓励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多找心理咨询师聊聊。作者提到目前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和误解,很多人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接受心理咨询,因为这容易给人造成软弱的印象。她甚至拿心理咨询和色情作品做了一个类比:两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暴露,两者都能让人激动,两者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但使用者对此羞于启齿。
Therapy elicits odd reactions because, in a way, it’s like pornography. Both involve a kind of nudity. Both have the potential to thrill. And both have millions of users, most of whom keep their use private.作者在书中通过自己的咨询案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患者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以及烦躁,往往只是表象,问题的真正根源并不容易察觉,需要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一起努力才能发掘出来。比如作者曾经接待过一名电视编剧John。他过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是他感到工作压力太大,失眠,并且经常与妻子和同事发生争吵。他的诉求也很简单:晚上能够睡个好觉并且能和其他人融洽相处。
但作者和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没有那么简单,患者其实隐藏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经过作者长达半年的努力,这名电视编剧才最终透露出一个深藏已久的秘密:他在六岁时母亲因为车祸身亡,后来他自己的儿子也死于车祸,并且离奇的是,他儿子遭遇车祸时也是六岁。这件事成为他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并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和情绪问题。解决患者问题的关键也在于让他们正视过去发生的悲剧并且学会与之和解。
心理咨询的另一个挑战是患者本身对问题的描述未必可靠。作者以她自己的经历来阐述这一点:她和8岁的儿子以及男朋友生活在一起,但有一天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因为他不喜欢再花上十年时间陪孩子成长。当作者刚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时,她将自己前男朋友描述为一个自私且行为反常的人,并且她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完全是由这次分手导致的。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对未来的恐惧。她潜意识里认为经过这次分手后,她再也找不到像前男友这样优秀的恋人了。同时,她之前还一直隐瞒一个事实:她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遭受一种奇怪疾病的困扰,即使看了很多医生也无法确诊。这让她担心自己可能得了绝症,时日无多。她对前男友的抱怨更多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此来掩盖她对于未来的担忧。
很多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是由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我们会尽量避免触及痛苦情绪,同时我们往往对自己感觉良好,也希望其他人对我们有好印象,这会导致我们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造成认知偏差。
即使咨询师帮助患者找到了症结所在,要克服它们也并非易事,因为解决问题意味着要做出改变,要踏出舒适区。作者接诊过一名25岁的年轻女孩,她有酗酒问题,并且经常爱上一些问题青年。作者帮她分析后发现,她从小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父母经常吵架和家暴,这段童年经历让她在潜意识里将爱与暴力以及焦虑感联系在了一起。她长大后之所以不断爱上问题少年是因为她在他们身上找到了熟悉的影子,这让她感到亲切。尽管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但她还是不断重走旧路,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摆脱对这种熟悉感的依赖。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患者愿意做出真正的改变。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在今年出版后大受欢迎,它在国外图书社区Goodreads上获得了2019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提名,评分高达4.4分。这本书的可读性也非常强,这可能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她在当心理咨询师之前曾在影视公司当过编剧,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
从原版书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单词难度不高,但文笔很好,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