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精选

2019-12-31 23: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精选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是一本由郑振铎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一):考古验证历史以及相关想象文学真实性

  了解中外古城古墓挖掘史 考古初学者通俗入门之书

  总结国外近百年来重大考古发现,验证历史以及相关想象文学的真实

  1.在残破的古城中,有多少辉煌文明诞生,有多少伟大人物出现,但随着种种不可预知的原因,它们沉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在阴森恐怖的古墓中,埋葬着无数藏经叱咤一时的人物,又有着怎样的神奇诡异事件发生呢?

  2.总结国外近百年来重大考古发现,验证历史以及相关想象文学的真实性。

  3.了解中外古城古墓挖掘史,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从古希腊到所罗门,考古初学者通俗入门之书。

  4.《古城古墓挖掘简史》是郑振铎先生考古学方面重要作品之一,以图文并茂形式,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史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可读性

  5.本书附录还收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使本书的内容丰富、更完善全书约插入了160幅图,很多都是很珍贵的老照片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二):书是好书,但是……

  郑振铎先生这部书简述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可能是因为篇幅文字不多,书后附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郑振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课本里他的文章有好几篇,我记得的有《猫》《鸬鹚》等几篇,但是对于他考古学家身份却不甚熟悉,查了相关资料才有所了解,他还担任过国家文物局长

  这部作品内容比较精简,可以看做《神祗、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的简略版,是一部考古知识普及著作,文笔不错,叙事清晰。后面附录的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内容考据比较详细图片非常多,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对这些陵墓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附录的六朝世系表内容比较详细,查找相关资料时用的上。

  这书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因为写这部书的时间比较早,当时对于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相当费劲,有些甚至需要去猜,幸好是读过《神祗、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这部著作,两本书论述的内容相近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如果想读这本书最好先看看《神祗、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二是书籍印刷质量太差,纸张不好,书里配图很多,除了前面四页图,后面的全部都模糊不清,极其糟糕的拼凑,还不如不放。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三):评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而与丧葬文化相关的,便是古墓的挖掘文化。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考古学也发展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步.考古可以让一个名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对现实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由于普遍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孝道礼仪影响,随着社会财富增长等级差距扩大,统治阶级富有者在丧葬上表现出日益追求奢华丰厚趋势,这便是所谓的厚葬之风。纵观历史上的葬事,概而论之,秦汉时代厚葬风气大著于世,魏晋南北朝葬事较为俭薄,隋唐乃至后来的明清诸代,厚葬之风又大盛起来。 “厚葬”之风到了汉朝尤为盛行,这与汉朝当时国力强盛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同样国力雄厚的唐朝也沿袭了汉朝这一风气。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厚葬并不盛行,因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十分节俭,因此,他并不赞同厚葬的做法,而是提倡“薄葬”,他认为,历代帝王奢靡之风的,皇位都坐不稳,国家也容易灭亡。而到了唐朝,厚葬又渐渐成为一种“潮流”。最初的唐朝因为经济的问题,丧葬一事并没有过于铺张,而到了贞观之治之后,奢靡之风吹起,连带着也吹起了厚葬之风,而这种风气却吹出了唐朝的一大艺术珍品,那就是——唐三彩。 而我国现今的文物,大多数来源于出土和传承。在二者之间,出土的优势是大于传承的。一则出土文物有较为明确的年代,墓主以及用途。而传承也不然。诸多的认为因素造成了对其准确判断困难。而对于出土文物的面世,考古便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到墓穴,更多人是对此的了解途径为书,和小说。近几年的盗墓小说火热。也让《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面向大众,也向我们强行安利了一波粽子,刨坟等工具。 从而引发了一堆打着喜欢盗墓的名义爱豆的崽们。但是,毕竟小说与现实还是有很多差距的。更何况私人盗墓和以国家名义考古,是两种不一样概念。盗墓者倒卖文物,在某些意义上已经算是触犯法律了。因为对古墓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我们对盗墓的向往。而郑振铎先生的《古城古墓挖掘简史》很系统的讲了一些有关于古墓挖掘文化的知识。我一度认为,郑振铎先生的书可以用在教材上,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说材料类的知识。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书上的内容,很多人文文化,地理特征。都隐藏在先人的墓穴之中。不论是从古印度到古巴比伦,还是从古埃及到古中国。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不仅仅代表所有。但是,墓穴文化的挖掘,便可以让我们了解隐藏的历史,就像另一个世界,一个静止的世界。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四):看古城古墓一窥往日历

  有段时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火遍了整个中国,到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两部书的全部作品。那个时候,看这类书籍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因为这类型书籍里面的故事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让人觉得恐怖却又吸引的无法移目。我喜欢他们的历险故事,但我更知道我喜欢的其实是那些在故事里的关于过去的各种传说

  我们无法去述说这些过去的真假,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考古得到的历史遗迹去一窥过去的全貌。也许,我们无法得到所有的结果,但是那些重见天日的古城还有古墓,无一不向我们展示曾经只属于他们的辉煌。

  要说古城古墓最让我期待的也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有两个。一个是来自我们西安古城的秦始皇兵马俑;另外一个就是来自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其中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墓让我最想去一窥全面。我也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到这两个地方看看,看看那些让我感兴趣的遗迹。

  西安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毕竟离得近就在我生活的国土之上,但是对于拉美西斯二世的金字塔我却感觉可能那就只能是一个遥遥无期未来了吧。好在我们有互联网,还有各种各样图书馆以及资料阅览室。因此,如果不能自己亲自去一趟埃及看看那宏伟的金字塔,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知道相关的一切,虽然可能还是会有遗憾。毕竟对于我来说,无法亲眼目睹的那种真实感会让我觉得生活之中缺少了一些什么。

  曾经还幻想过自己会不会像《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里的各位神人一样,一展拳脚的出现在一个还没有让人发现的古墓之中。不过认真思索一下就知道这只能是我的幻想了,毕竟生活还在继续着,我还有要实现梦想让我继续前行,所以做梦的情况那就干脆好好的做梦算了,现实生活就继续着吧。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主要讲述了世界上几个比较宏伟的历史遗迹。用书本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总结国外近百年来重大考古发现,验证历史以及相关想象文学的真实性”。不论是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底比斯城,不论是巴比伦城还是阿加绵农墓……在这本书里,它都用最简洁方式将一切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但对于我来说,只看字永远是无法得到满足的,特别是这些关于过去的文字。虽然对于黑白印刷的文本来说,图案的清晰度总是会有所改变,但是我相信这依旧无法影响我们去认识这个我们不曾见过的世界。是这本不到200页的《古城古墓挖掘简史》里,关于这些重见天日的考古简史大约只用掉了书页的一半,主要讲述了当初是如何挖掘到这些古城古墓的;而另一半的不到100页的内容,则属于“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我想说,我爱上了附录里的《六朝陵墓诗选》。这些诗可能看着陌生,但是对于诗词我却觉得,只要是诗就一定都会有它的美好之处。陵墓里的诗,想来大部分都是为了悼念墓主人或者为了歌颂墓主人生平事迹而做吧。正所谓心情不同意境不同做出来的诗一定也不同了。

  看完了古城古墓里的宏伟建筑我还在恍惚,读着那些我暂时还无法体会的诗我继续不知思考着什么,最后却翻到书本最后的青龙山淳化镇间梁陈陵墓图。忽然有个声音脑海里轻轻的响起,仿佛在诱惑我,“走,我们跟随着地图去走一遭看看吧……”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五):书籍的价值

  城市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史? 古墓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史? 当然不全是 ,不过都是人类文明史

  历史,不仅仅是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 ,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

  “木马”的特洛伊 ,改变的不仅是思维 也,改变了历史 ,让文明在荒原上奔驰。

  从文字中寻找历史 ,从文物中“还”原历史 ,见证着每一个时代属于自己的“奇迹” ,而有那么一个人 带我们认识古城古墓的“历史”。

  用自己的才能传播文化 用自己的笔力, 书

  写辉煌 点缀一个时代的文明 ,而这个文明的传播者书写着那个时代的传奇。

  任何时代都需要经典 ,更需要铭记文明 ,发展文化, 历史才能成为动力鞭策人们勇敢探索

  好的思想是一种财富 ,用经典传承历史, 用智慧传承经典 一书一世界,一页一人生 分享经典,就是分享幸福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六):穿越古今 探问灵魂记忆

  提起考古,你最先想到的是头戴牛仔帽,腰挂长鞭的印第安纳·琼斯,还是口念寻龙诀分金定穴的胡八一?考古的过程真的如荧屏演绎的这样,出入神秘墓穴,寻找远古宝藏,和一个个恶势力相PK么?真正的考古究竟是怎样的呢?看完这本《古城古墓挖掘简史》,相信你会对考古挖掘有了清楚的认识。

  这本由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郑振铎编著的考古通俗入门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带我们前往古埃及、古巴比伦、亚述、推来、迈锡尼……一睹那些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经历过这样或是那样的风云变幻王朝陨灭,城市消失,历史一页一页渐渐隐没了自己的内容,一切都慢慢归于寂静。当他们唤醒沉睡的古墓古城,感受到了废墟记忆下历史的波澜壮阔,古代的文化,古代的艺术,古代的史迹,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都丹咯门王墓:“地下的东西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它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惊喜。”伟大的发现,这里有些奇异的古物,这里是一片炫目的金光。那么多的葬器,是任何墓中所不曾见到的。这里每一件宝物足以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推来城:“不是每个情况都有先例借鉴,在坚持解决问题。”荷马史诗的传说,别人眼中的虚无缥缈空中楼阁,在舍利曼的手中成为现实,他的发现不仅添加了希腊史的篇页,更是将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中海文明的曙光照射学术界上。

  ……

  在作者的笔下,每一座古城、每一个墓葬独一无二,每个遗址,每个墓主的经历不同,随葬品自然就各不一样,甚至说每间房子,每个锅碗瓢盆,永远都有新鲜感,永远不知道会发现什么,让人大开眼界。还有近100页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中国专家对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的伟大探寻

  从国外到国内,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从古希腊到所罗门,我们穿越时空,直接进入历史的层面,看到真实的历史场景,看到曾经的壮丽成就,看到一个个辉煌文明的诞生。只有那些古城古墓才能够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真正具有根本价值的事件——文明的产生,城市的建造,艺术、技术、文字的发展,他们的起源与传播。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去往何处,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保罗·巴恩《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三星堆、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带我们亲历金戈铁马,助我们遥想古国君威,送我们探问灵魂记忆。我国每年评比出来的考古十大发现,不仅夺尽大家好奇的眼球,更是满足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种种好奇。历史,因为考古,已经让你得以触手可及。

  千载遗迹,亘古相存。如作者讲述的那样,为了将已经失去的古代重现于我们面前;为了与古代的文化、古代的艺术、古代的史迹直接面对面相见;为了证明古代大诗人的著作、古代的神话、古代的英雄传说真实的存在,让我们踏上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找到一个个失忆的年代,保存与传承一份份真切的回忆。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七):为什么要进行考古

  接触到与考古有关的知识,最初是因为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之《考古中国》节目,后来又有《××年度考古进行时》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对过往历史特别是文化、民俗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古人的生活面貌如何,除了正史、野史笔记中有一些记载外,其余多存于书画、壁画,而在古墓中也会保存很多。更不用说,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很多时候会在古墓中“复原”生前生活场景,更是成为了今天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考古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和官方、研究学者组织的考古相对而言,就是“盗墓”。盗墓首先在于“盗”,起先只是盗墓分子认为可以迅速使用、变现的金银珍宝,后来一些所谓“有文化”的盗墓分子或者幕后指使者的加入,使得觊觎古墓的眼睛变得更多、破坏性也变得更大。正如《考古中国》那些考古节目所提示的,除了因为大型工程进行抢救性发掘之外,很多就是因为盗墓行为所引起的抢救性发掘——盗墓行为由来已久,所以这些抢救性发掘所能抢救回来的珍贵资料其实多半会所剩无几,仅仅只有少数能够幸免于难——譬如海昏侯墓那样的抢救性发掘盛况,几乎是极其幸运又极其罕见的。当然,考古与盗墓有的时候其实也仅有一“墙”之隔,可以互相转化——而这,其实也正是考古史上似乎是很正常的一幕。

  所以,更多的时候,如果想要见识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文化场景,博物馆几乎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可能之地。历史的意义正在于鉴古知今,而考古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在做好对现有古墓及古代文化遗址等抢救性发掘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相关研究。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不仅要珍惜,更要让它们的最大价值能够为今天所用——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式。

  关于古墓古城知识,除了博物馆、纪录片,还有一些珍贵的研究资料可以借鉴——譬如《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这本书是由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考古学家郑振铎所编撰。虽然只是一本关于记载古城古墓的挖掘简史,却依然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很多重大考古发现有所展示;同时,附录部分的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可不仅仅只是正文之外的“附送”,而是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值得好好学习、利用。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一些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主要包括阿比多斯及埃及第一朝的陵墓、梦城、底比斯城及其死城、都丹喀门王墓、巴比伦南部的城国、巴比伦城、尼尼微、推来城、阿加绵农墓、克里特、巴力斯坦等十个章节。虽然只是简单介绍,但因为中国读者对中东区域的这些重要遗迹并非很熟悉——或者除了曾经的几大奇迹之外——的缘故,能够通过这些文字、图片得以超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依然是一种很难得、很珍贵的体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书中的很多人名、地名是郑振铎先生的表述,与今天的很多翻译已有所不同——比如,舍利曼,今多译为谢尔曼;推来城,今多译为特洛伊城;阿加绵农,今多译为阿伽门农,等等。

  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考古呢?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先生在《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的“序”中进行了回答:其一,能够“将已失去的古代重现于我们之前”;其二,“使我们直接与古代的文化、古代的艺术、古代的史迹,面对面的相见,不必依靠了传述失真的古代记载”;其三,“证明了古代大诗人的著作、古代的神话、古代的英雄传说,向来以为虚无缥缈、不值一顾者,实未尝无真实的成分在内。有时,且可以知道这种传说、神话的所以构成的原因”。说得非常中肯。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八):古城古墓带给我们的----有字的历史,无形的文明

  提起古城古墓,顿时笼罩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让我想起了之前特别爱看的悬疑恐怖盗墓历险小说《鬼吹灯》,其中不乏有些古墓的描写,在阴森恐怖的古墓中,埋葬着神奇和诡异的事件。以至于看到古墓两个字忍不住的想里面是不是有大量的古董和何等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种想撬开墓碑打开来看看的冲动。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让我打开眼界,作者郑振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国外近百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很多都没有听过,值得学习收藏。对我这种初学哲了解中外古城古墓史非常有帮助。

  文章每一章节都介绍了一个古墓,向读者展示了曾经的辉煌文明,验证了历史的真实性。

  全书资料清晰,内容生动,并插入了160幅图,让我们阅读文字的同时直观的领略到真实的样子,其中有很多都是很珍贵的老照片,一睹为快。比如那副黄金面具,从图片上看似乎很普通,但是当想到发现时是带在死去国王的脸上,让这个面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青铜做的头盔看起来很精致,不过不知道这样带在头上会不会很沉啊!

  阿比多斯是埃及的圣城,每个埃及人都想能在生前去朝见一次,的确,提到埃及文明我们并不陌生。古文明、金字塔、人面狮身像、木乃伊、、、、、、埃及的古老神秘,又岂是这几个文字能说尽的?文中介绍了这座城市和第一朝的陵墓,有字的历史,无形的文明!

  巴比伦有着长久的历史,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实我对巴比伦城的了解是有一点的,听说过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以此城为代表的建筑技术成为巴比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而文中介绍的易士塔门宏伟壮观,令人神往。

  此外,本书附录还收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

  我们从上树摘果打猎为生,到现代开车使用微信,谁知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考古学家正在一步步挖掘这些历史文明,让不为所知的神奇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本书能够使我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澎涌而出的力量,宏达而神奇,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可能会更能宏观的了解时间,客观的看到世界,乐观的审慎未来!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九):古城古墓

  最开始喜欢上考古学是因为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因为这部长篇小说,我认识了一批民国时期的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夏鼐、吴金鼎、曾昭燏等等。相对于国外来说,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起源得比较晚,晚清时期的中国人,比较保守落后,也没有那种保护文物的意识,导致大量宝贵的文物流落海外。 前两天看到一个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人带着他们的考古队,进入了中国的西北地区,来到那个神秘的黑水城,将我们的文物一箱箱地运往莫斯科,看着着实心疼,明明是我们的东西,现在却摆在他们博物馆里,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当时的考古学也落后于西方国家。

  郑振铎先生的《古城古墓挖掘简史》,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古墓挖掘史,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从古希腊到所罗门,这部作品用非常通俗的手法,总结了国外近百年以来的重大考古事件,通过实物考察,验证了众多想象文学的真实性。通过残破的古墓遗址,重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辉煌文明。 古墓古城,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墓穴和城市,是埋葬古人的地方。现代人如此看重古墓是由于古墓中有着很多那个时代的奇珍异宝和陪葬品,通过考古可以将墓中的文物拿出放到博物馆展览以及历史研究,可以获取历史的真相。世界上的古墓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位越高墓穴规模等级越高,墓中的宝贝越多。但是很多古墓因为保管不善而被盗墓贼收刮干净了,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保持古城古墓现状。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里记录了大量的“世界第一”,让我们透过书,就能了解到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第一朝登王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用青石做地板的陵墓,第二朝的卡塞痕缪墓室用的却是石灰石(石块),这应该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土木工程建筑,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考古研究得出来的。 世界上很多考古事件,都是偶然被发现的。我们在看纪录片时,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农民像往常一样在大豆田里耕耘,但他意识到碰到了什么东西,用铲子搅了一下,结果是他们发现了一只15000岁的巨型猛犸象。事件发生在2015年在密歇根州南部,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头骨和两个象牙和椎骨。考古学家应该要尽可能将偶然变成必然,很多对文物不了解的普通人,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毁掉偶然所得的古墓线索。 为什么郑振铎先生要写这种大众向科普类的读物,在我看来,他是想中国人了解国外的古墓挖掘史,从而以史为镜,当偶然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能有那样的触觉,从而保护到我们的历史文化,记住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犯过的错,记住历史,方能不断前进。

  再者,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应该要更接地气才行。何谓“接地气”,就是要把“向大众普及历史常识”作为自己研究历史的其中一个方向,目前国内在很多学者写出来的史学著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大众化”了,不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历史长河里,从古城古墓文物到史子集,从幽暗小巷的片瓦寸转到深冢古墓里的残瓦遗物,从钟灵毓秀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优秀文化基因。从国外的考古挖掘史中吸取精华,方可“师夷长技以胜夷”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读后感(十):别拦我,我要去“盗墓”!

  咳咳,首先撤回这个题目。因为盗墓是!违!法!的!

  前段时间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鬼吹灯》全集,一口气读完了前四册,作者天下霸唱通过简单直白的文笔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盗墓世界。

  在那之后,每当有与鬼吹灯的相关内容, 我都会去凑一凑,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是解馋,毕竟盗墓是违法的,只能看看素材了。那个时候,我对古墓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当我看到《古城古墓挖掘史》后,就十分想入手。看看这个标题,“古城古墓”“挖掘”,再看看作者,作者可是大名鼎鼎的郑振铎呀,买买买,这本书必须要买!

  本书出自台湾出版社,台湾出版社保持了一贯的风格,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既有可读性又具备极强的研究价值的名作名著。

  关于本书的作者郑振铎,我曾有过了解,也曾读过他的作品 《中国文学简史》 ,在那本书的书评中,我对他进行过简单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骗人!这本文学简史,一点都不“简单”

  在当时,我曾因他的诸多身份对他十分敬佩,甚至可以用五体投地来形容:

截自书评:骗人!这本文学简史,一点都不“简单”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原来,郑振铎老先生还有另外的身份:考古学家。

  郑振铎并非每个领域都涉及了一点,他在各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造诣,也总结出了一本本具有研究价值的书供后人学习解读。我想,郑老师当年一定付出了比常人十倍甚至更多的艰辛。

截图自:百度百科-郑振铎

  那么我们现在回答主体,聊聊这本《古城古墓挖掘史》。

  书封背面的介绍是这样的:

  了解中外古城古墓挖掘史,考古初学者通俗入门之书

  如果要学习考古,首先要从考古的大框架入手,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也具体地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如果专业的学习考古学,还需要了解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还有发展趋势,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概况。同时,历史和考古又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忽视世界历史和中国古代历史。

  林林总总下来,内容十分丰富,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通透的。但对于我们普通路人来说,对考古感兴趣,也就是凑个热闹,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将考古的各个分支了解清楚。

  想了解又没时间全部了解,只好简单地入个门,复杂的内容我们读不懂,浅显的介绍又没啥研究价值,此时《古城古墓挖掘史》就是我们最合适的选择。

  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从古希腊到所罗门,郑振铎老先生为我们总结了国外近百年来重大的考古发现,以古墓的研究验证历史以及相关的想象文学的真实性。

  那些在地下尘封多年的古城古墓,被岁月侵蚀的古代遗迹,被历史逐渐遗忘的辉煌文明,都随着本书一点点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埃及的神庙,古巴比伦的城邦,消失的城堡……都在考古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弥足珍贵的考古研究内容的介绍,书中还有一百六十余幅宝贵的相片,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扑面而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抱着一颗学习和敬畏之心。

  对于想了解考古内容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十分值得入手,如果对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历史和考古发现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读读这本书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