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乐透读后感锦集

2019-12-29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透读后感锦集

  《乐透》是一本由雪莉·杰克逊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乐透》读后感(一):初读雪莉•杰克逊作品——阳光下的黑暗

  网上总是流传一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段子看看这个:

他跟她是青梅竹马,以为能携手看夕阳。35岁上,她得了肺癌。拿着诊断书,哭了笑,笑了哭。不抽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何以得了肺癌?她来到他办公室,却看到他桌上一袋自己素日最爱吃的干果,旁边,放着个药瓶子说明触目惊心。她流下泪来,红色。三日后,她哭着为他点燃生日蜡烛,他不在。她点燃了34根长蜡烛,一根短蜡烛,低笑道:你真是瘦了……

  好吧,这有啥恐怖地方?不是一个悲伤故事

  翻到答案一看,吓煞我也:竹马青梅下药,青梅杀死了竹马,用其脂肪点蜡,因为瘦,脂肪不够……

  我的天!这等烧脑骇人描述……

  但这等烧脑骇人的手法不是今天才有的,上世纪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就是这方面翘楚。她的《乐透》1948年首次刊登在美国的杂志上。

  这篇小说描述的就是某个小村镇全体居民参加一年一度的抽彩,最后众人一起用石头把中彩者砸死的骇人故事。作者集体意识原型这一角度证明了抽彩是一种变相的祭祀,是一种牺牲一个生命延长其他生命模式,是人类死亡的恐惧焦虑以及渴求永生这一人类共有的原型的仪式化,从而冠冕堂皇得使得私欲得到社会保证认可

  说实在的,不去翻找资料,我刚看到《乐透》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这么深层次的解读和恐怖的。

  雪莉•杰克逊在描述村民等待抽奖的时候,是那样的平静自然,就像是聚餐议事一样的,谁曾料到最后是要选一个人上祭台。全文静默无情绪,因而到得最后被抽中的贺金森太太尖叫起来的时候,才尤显得冷血诡异恐怖。

  从不动声色地让人惊悚来讲,雪莉•杰克逊真可算得上是网上那些“细思极恐”的段子手的鼻祖了。

  我也鲁钝,捧起这本以雪莉•杰克逊最为知名的《乐透》篇名为书名的小说合集的时候,开始只是觉得有点阴森感觉像是大白天家里来了个怪怪的客人说不上哪里怪,但就是觉得和周遭天气不谐。

  直到我看到那篇《叛》,那种阴森的感觉才更明显了:一群人,围着沃尔普太太家那只爱吃鸡的狗,提出了种种对策,这些对策无一不虐:绑一只死鸡到狗头上,直到它恶心为止,挖掉它的眼睛……

  最让沃尔普太太锥心的是,她的一双儿女绘声绘色地跟她描述如何割掉狗的头,带尖刺的皮圈,绳子,一拉,它的头就掉了……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无疑,《叛》是有点恶之花的意味的。

  在另一篇《查尔士》里,雪莉•杰克逊又讲了一个看上去很悚的故事。一个上幼儿园小男孩罗力,每天回家给父母描述一个叫查尔士的同学,这个查尔士打老师、打同学,总之,为所欲为

  随着查尔士被多次提及,他在家里已经成了搞破坏代名词。然后过了两个星期,这个查尔士在罗力的嘴里突然又有了些转变了。

  这个查尔士是何方神圣?开家长会时,罗力的妈妈迫不及待想打听。

  但是老师说,班上没这么个人……

  乍读这篇,我不由自主地又往惊悚上靠,但后来一想,这可能是作者用一个巧妙出人意料地结尾方式呈现一个小孩子内心隐秘。毕竟这样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能有什么恶毒念头呢? ……

  《乐透》这本的封面推介上说雪莉•杰克逊是哥特式小说女王,哥特式,百度得来的解释是恐怖式。宣传又说她的小说是希区可克式开头,欧•亨利式结尾。

  我初读她的小说,也很机械,尽力往这些介绍上去靠。但有时候,我想,她的小说也不尽是惊悚吧,只是,读起来确实有种场景太阳下,心思在黑暗中的感觉。

  我想,我还没把这本书弄透。先就写点初步感想吧。

  《乐透》读后感(二):死于独特

  《乐透》这个短篇小说看似是在说关于彩票内容实际上两者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小说内容十分复杂,让人细思极恐。

  作者雪莉·杰克逊是一位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她的故事开篇便会吸引人的眼球,就像是罂粟一样,让人越听越上瘾,之后一点点浸入,几乎忘了时间,在你全神贯注听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的投入可以让你猜到故事的结局,可是你错了,它们的结尾总是反转,或叫人毛骨悚然,或叫人大惊失色。那么为什么她的故事那么恐怖,却仍旧有人愿阅读?怕是因为她独一无二的哥特式风格写作吧!

  雪莉·杰克逊有很多倾慕者,甚至有些作家都将她奉为偶像,当然,批判雪莉·杰克逊的也大有人在,许是她创作的内容,总是带着深沉晦暗,谁不喜欢正能量呢?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作品足够优秀,甚至是烧脑难懂,这种极其具有侵略性挑战,又有哪个读者不愿意应和?

  雪莉·杰克逊是一个很喜欢将她笔下人物赋予象征的作家,这点和我对每一个作品欣赏的角度不谋而合。乐透的主办人是Summers,他的寓意夏天,将其写作复数,代指时间循环往复;他的助手Graves,译为坟墓揭露着乐透活动结果是死亡,还有中奖的人最终会去往何处;Delacroix的名字十字架意思,但是雪莉·杰克逊在最开始便写到村民一直把这个名字读错,其原因便是村民对于基督教的理解,已经完全偏离教徒们真正所遵从的教条,甚至走向变得扭曲,变态,不可控

  不仅仅是人物的描写,还有小说中描写的事物。只剩三条腿的破凳子暗指失去权威三位一体的神权;破旧黑色盒子重复便是封建的旧传统。如此的细节,要想一一探索,真会是耗费大量的精力,若是喜欢舒适阅读的读者,怕是看完之后要满头大汗了。

  这一切的铺陈完成,便是一个仪式,一个完美的杀人仪式!

  雪莉·杰克逊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许是和她的经历有关,在她生活年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血流不止,以强欺弱,这种思想泛滥成灾,以致于人们开始郁郁寡欢,生活失去了色彩,甚至对未来都失去了期待。于是,人们开始反抗,不断用文字对这个时代进行批判,《乐透》便是继承了这样的意志,它在告诉人们,在这样的民主制度下,仍然可以集体犯罪。

  从最初和谐相处,可以称得上是男耕女作的村落,到最后惨绝人寰杀戮,这样的格格不入就是最优秀的反转。而最让人绝望的便是:这场悲剧发生,是在那么美好时光中。

  如此的思维,如此的描写,如此的刻画,如此的头脑,怎能让人不感叹

  最后,我恨豆瓣最高只有五星评价

  《乐透》读后感(三):初读有趣,细思恐怖的小故事

  原以为此书是教授人们如何在彩票中绝处逢生一步登天,但当拿到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中更奇妙多彩,从书名《乐透》可见一斑

  雪莉.杰克逊运用希区柯克式开头,欧.亨利式结尾方法叙述了25个怪诞小故事,组合成了《乐透》这本故事集,雪莉.杰克逊也被称为哥特小说女王。书封面那句:人生就像买彩票,你永远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奖!想来也是简单一句,但细思恐极的语调让你不由毛骨悚然。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欧.亨利式结尾,那种出乎意料的结局方式如今必定妇孺皆知,但希区柯克式开头就鲜为人知了。希区柯克本是一名电影导演,尤其拍摄悬疑恐怖影片,影片多采用设置悬念开头,让故事情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方式方法,这种另辟蹊径,独特的创作方式让如今众多人士钦佩并且竞相模仿

  《乐透》这本书,出版至今令全球读者交口称赞改编频率极其高,书中古老的乐透仪式,惊慌失措幸运儿调皮捣蛋的查尔士,鸠占鹊巢的玛西亚等25个初读有趣,细思恐极的怪诞小故事无不牵引着我的心。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书名叫《乐透》,也知道这是一本由25个小故事组成的故事集,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于是我翻开了最后一个乐透故事。起初在作者缓缓叙述过程中,我只觉得这是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之事了,只可惜最后当中了乐透奖的得主贺金森太太,被村民们用石头击中半边脑袋时,我惊呆了。慢慢细想才明了此书的意境人性悲凉岂不就是在寻常生活琐事当中隐藏着吗?

图片来自网络

  翻回到前面的故事,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村民》了,克莱伦斯小姐要在劳勃兹先生和太太的屋里挑选几样自己需要东西。其实就像身处北京的人,在租房子期间,如果不愿意购买新的物件通常会选择去买一些二手品。只是刚开始我看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看懂,因为题目名字叫《村民》,而小故事里完全体现不出村民的意境。当另外一位先生也要来劳勃兹房东家挑选物件时,克莱伦斯小姐却俨然自己就是房东语气语调,自然平和,连一丝假装的瑕疵都纠结不出来。我想作者是想通过像克莱伦斯小姐这样一个高雅舞者,却表现出村民一样的庸俗贪婪,来批判人性的浅陋罢了。

  对于欧.亨利式小说,也许中国读者还能浅显知道,但《乐透》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需要细细的品味,反复的读才能够读出作者隐藏在其中的道理,细细品读后才发觉恐怖,一遍阅读不能够完全领会其中意境,闲来有空我还得细细品读。

  《乐透》读后感(四):有一种残忍藏在美好里

  雪莉·杰克逊这个名字很早以前就已经听说,听说她是写惊悚故事的高手。向来不看恐怖故事的我,近期因为需要这方面的灵感,开始搜罗她的书来阅读。 拿到《乐透》这本书,初看书名,感觉不就是一本关于中彩票的书嘛!雪莉·杰克逊怎么会写这个?竟然还是惊悚的? 开始阅读,第一感觉是语言平平淡淡情节也一般,没什么特别的啊,并不觉得吓人! 然而,越往下看,越觉得细思极恐。杰克逊对现实生活观察细腻,且有深刻思考,她的惊悚故事是基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所写皆是生活中平常而琐碎的事,但是故事的结尾却总是出人意料,让人毛骨悚然,又不得不承认:恐惧与残忍不仅在黑暗处生存,它们更多时候就活在我们看似美好的阳光下。这就是现实。

  《乐透》里的一个故事《花园》,讲的是镇上的一栋老别墅,新搬来了麦克连太太和她的儿子。麦克连太太将家里的花园养护得非常好。小镇上的人们也对他们很友好,麦克连太太还与温宁太太成为了亲密好友。但是这看起来平静愉悦的小镇生活,却渐渐地发生了变化,麦克连太太的生活一步步地滑向失控边缘。就像麦克连太太精心养护的花园在一个夜晚被暴雨摧毁,小镇的居民撕去了虚伪面具,露出了原本冷漠排外真实面目。 《查尔士》讲述的则是一个刚入园的孩子罗力,回来后经常讲到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查尔士。罗力的父母都很好奇,想瞧瞧查尔士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在又一次家长会时,罗力的妈妈试图看看哪一个家长像查尔士的父母,但是很遗憾她看不出哪个是查尔士的父母,家长会结束后,罗力的妈妈跟在老师身后了解罗力的情况,老师嘴里说出的情况恰好跟查尔士的一样,诡异的是老师说班里从没有过名叫查尔士的孩子。 《叛》讲到了沃尔普太太家的狗咬死了别人家的鸡,这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小时候,我们乡下几乎人人家里都养了狗和鸡鸭鹅这些家禽,家禽被狗咬死咬伤的事时有发生。一般都是狗主人做出相对应的经济补偿就了事。 这个故事里的鸡主人要求沃尔普太太处置这只狗,但沃尔普太太并不想这么做。她并非不想承认她的狗做了坏事,而是从内心里不希望用残忍的手段惩罚自己的狗。 于是,她去咨询那个告发她家狗的怀特先生,怀特先生建议在狗脖子上系上一只死鸡,让它一直甩不掉,然后它就慢慢害怕了。 沃尔普太太觉得不可行,她又去问了五金店的老板,那个老板建议把滚烫的鸡蛋喂给多次偷吃鸡蛋的狗吃,那只狗被烫得嘴巴合不起来,只能把滚烫的鸡蛋吞进肚子! 后来那个老板又建议沃尔普太太把狗带到有母鸡护着小鸡笼子里,让母鸡修理那只狗,沃尔普太太问会发生什么,老板说,把它的两只眼睛挖掉,它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沃尔普太太的双胞胎孩子。他们平常和这只狗玩得很好,却也能津津有味讨论如何处死这只狗。 这本书的压轴故事《乐透》,故事讲的是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举行抽奖活动。在一个天气晴朗日子,这个村庄的村民都要到广场来摸彩。文中处处都是欢乐气氛,人人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作为读者,我也不自觉地开始期待幸运儿的出现,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谁能获得唯一的大奖。而当大部分村民都因为自己摸到了空白的票而暗自松了口气的时候,我的一颗心悬了起来,终于感觉到这次的摸彩不同寻常,直到我看到摸彩的结局:黛西·贺金森现在站在一块空地中央,村民们一步步地向她逼近,她绝望的伸出手。“不公平啊。”她说。一块石头击中了她的半边脑袋。 这一瞬间,我头晕目眩,寒毛直立。再去仔细想想书的封面那句话:“人生就像买彩票,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奖”。对于“中奖”,你有什么感觉? 杰克逊的故事不可谓不惊悚,但又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恐怖故事。她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和客观冷静地讲述整个故事,仅仅是讲故事。她不做任何的偏向或暗示,能从故事中看到什么,理解到什么,全凭读者自己领悟。 《乐透》里面有25个短故事,每一个都看似普通,每一个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细读。

  《乐透》读后感(五):《乐透》——原来生活是如此的温柔而残酷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它并非是一本平常定义的恐怖惊悚故事集。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平凡大众的日常生活,恕我愚钝,有些故事甚至给我一种如坠云端、不知所云的感觉,没体会到故事中的精髓所在,所以对这本书中不少故事一定要多加琢磨,细细回味,不然看不明白。

  雪莉·杰克逊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哥特式惊悚小说家,其作品受到众多著名作家的赞誉,比如斯蒂芬·金、尼尔·盖曼等,其代表作《乐透》,更是穿透时空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举重若轻的经典之作。

  哥特式小说源于英国,盛行于十八世纪后半叶及十九世纪早期的欧美,具有神秘、恐怖、超自然等特点,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揭示的主题却是现实的。该类小说多半讲述古城堡闹鬼的故事,往往具有浓厚的恐怖、凄凉、衰败的色彩。现代的哥特式小说也许没有古城堡,也没有闹鬼的情节,然而,外在的恐怖已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之中。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派认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有罪的,就应受奴役,就该下地狱。对此他们毫无办法——除非上帝愿意帮助他们。雪莉·杰克逊的《乐透》小说就是对掩藏在文明外表下的人类与生俱来的野蛮天性的诠释和体现。

  在开头宁静祥和的氛围中,杰克逊用一种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手法和平铺直叙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讲述了一项传承已久的仪式,即每年如期举行抽彩活动。 抽彩依序按家族、户、个人来抽取,直到有一个人被抽中为止。直到最后,读者们才会意识到所谓的“中彩者”将被其他村民用石头活活砸死, 以作为祈求丰收的 “祭祀品”。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精悍,却意义深远。从1948 年12 月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以来,它就被当作一个稀奇古怪而充满悬念的心理恐怖故事被讨论和研究至今;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日益深入,它在文学界的地位变得更加显眼。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与虚幻,文明与野蛮的交织对比,让人感到太平岁月掩盖下的恐怖与凄凉,人性的丑恶与残暴……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故事也体现了同样的主题思想。比如《叛》,沃尔普家里养了一只狗。某天,沃尔普太太被告知狗咬死了别人家的几只鸡,并被要求去处置这条狗;然后邻里街坊都在热情洋溢地出谋划策,讨论怎么处置它。甚至是沃尔普家的两个孩子也嘻嘻哈哈、绘声绘色的跟母亲描述怎么杀死这条狗更有趣……

  无论是周围人事不关己、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还是孩子们对杀死共同生活多年的宠物狗的热忱和兴奋,这一切都让沃尔普太太心生寒意,也让读者们意识到日常生活里一向所忽略的的残酷之处。

  还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花园》,镇上的一栋老别墅里新搬来一对母子,大家都对他们非常友善,温宁太太更是如此,和新搬来的麦克连太太成为了亲密的好朋友。这本是寻常平静愉悦的小镇生活,但是慢慢地麦克连太太的生活却一步步地滑向失控的边缘,大家都不怎么理睬她了,原本热情的小镇居民变得冷淡,她完全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杰克逊以流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将友情的虚伪,人际关系的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这个小镇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表面热情的居民内心的自私和冷漠,人人平等的表象之下的种族歧视……就像麦克连太太精心养护的花园在一个暴雨之夜被毁坏殆尽,小镇居民终于撕去虚伪的面具,露出了原本的真实面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默认的抱团排外的规则。

  杰克逊的叙述技巧、讲述事情的方式,总是被描述为“客观而超然的”。

  首先,她擅长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和客观冷静的叙述口吻,不带任何感情地讲述整个故事,赋予故事一种真实感,从而加强了其对人们心灵所产生的的恐怖惊悚的效果;

  其次,杰克逊所讲述的故事仅仅就是一个故事而已,至于里面蕴含的主题和思想都待读者自己去辨别、去发现、去理解,至于理解成什么样子全看读者自己,作者对这一切都是抱有置身事外的态度,任凭大众如何揣测。

  总而言之,雪莉·杰克逊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以及细腻的观察,她把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诉诸笔下,让人们重新对这些生活中的所忽视的琐碎进行审视:原来生活是如此的温柔而残酷。

  《乐透》读后感(六):哥特女王的黑色世界

  说实话,《乐透》这本黑色封面的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没有半点的反应。对于雪莉·杰克逊哥特女王的称号我还有点后知后觉,只思索着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尼尔·盖曼将其当做偶像?怀着疑惑的心情,我翻开了《乐透》这本书。朋友看见这本黑色书籍的名字,第一个反应是:“你在看中彩票的书?”我摇了摇头,头也不抬的继续翻看着。

  《乐透》是一本短片小说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觉得每一个故事都独立的特别厉害,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我思索了半天都没有结果。看着看着我忽然明白,这是一篇短篇小说集,或者说是微故事集,一共讲了25个小故事。而跟书名相同的《乐透》这个小故事,则放在了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为压轴文字。

  就如同本书开篇所说的,“雪莉·杰克逊笔下的世界让人毛骨悚然,难以忘怀。在她的小说里,事情总是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即使阳光明媚、清朗的一日,背后仍有黑暗的威胁隐约逼近,威胁着我们:事情终将被逆转到更加恶劣的地步。”而这个结尾逆转到更加恶劣的地步的例子,在《乐透》这一个黑暗小故事里尤为突出。

  《乐透》,名字上的意义和我们理解的没有区别,中大奖的意思,唯一不同的是中奖的结果不一样。我们如果中了乐透大奖,那就是有钱的意思,往往奖金还非常的高,可是黑暗小说里的中奖结果,却让人无法直视——被杀死。《乐透》这一篇文章整体的描述有点风轻云淡,让我看着还觉得有点跃跃欲试等待着看获胜者骄傲的模样,并且我觉得《乐透》里的每个人都给了我一个满怀期待的模样。直到我看到最后的结局:黛西·贺金森现在站在一块空地的中样,村民们一步步地向她逼近,她绝望的伸出手。“不公平啊。”她说。一块石头击中了她的半边脑袋。

  我有点懵,大脑甚至一度无法开始思考,原来“乐透”的世界里中奖的结局是死亡,原来那些跃跃欲试的人为的是将自己手里的石头丢出去,将那个被选中的人埋葬。这平静还带着生机勃勃的文字的描述以及这赤裸裸出现在我眼前的黑暗,让我一度陷入了沉思。如果这个被选中的人是他们自己,他们还会如此兴高采烈的参与其中嘛?或者说这个世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只要不是我,一切都好”的思维,冷眼看别人的世界,安静的锅自己的生活?不由自主打了个冷颤的我,脑海里浮现了四个字——人血馒头。

  《巫婆》,同样是一个看上去很正常场景的黑色故事。面对着对生活充满好奇的男孩,老人一点一点的讲述了他杀死自己妹妹的过去,不论小男孩的母亲如何质疑,老人都继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那些听上去非常骇人听闻的过去,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却听得津津有味。母亲终于将老人赶出了车厢,面对着小男孩的疑问只能以“那个老头是在开玩笑”而一带而过。生命会有什么样的痕迹没有人知道,那个老人讲述的故事是真是假也无法得知。唯一能够庆幸的大概就是这个老头终于离开了,这个故事终于结尾了。“大概他就是一个巫婆。”

  提到哥特能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黑色系的诱惑,不论是服装还是生活,仿佛都只剩下了浓烈的黑白色彩。而《乐透》作为哥特女王的作品,无疑是一本黑色的小说集。每一个故事看上去阳光灿烂并且贴近我们的生活,甚至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但是在哥特女王雪莉·杰克逊的笔下,我们却能够在这些平常的生活里感觉到一丝丝的惶恐和不安,这大概就是雪莉·杰克逊只属于她自己的浓烈标志吧——她的文字带有魔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乐透》,从书本设计到故事内容,看到的都是一片黑暗,极思恐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慎读!

  《乐透》读后感(七):平常生活中的惊悚日常

  在一个夏日的正午,绿草青青,安闲的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每年一次的“乐透”活动,先来的是孩子,他们玩耍为活动捡拾石头,然后是大人来参加这个习以为常的活动,最后是组织聚会的人带来黑箱子,这样日常轻松的氛围中,这个华纳老爹嘴中的“六月摸个彩,谷子熟得快”究竟是什么样的集会呢?这就是书中《乐透》要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在纽约的一个街道上,一个女人走进一个无人房间,她想要挑选几件房主想要出售的家具,这时来了另外一个想要购买家具的人,即将离开此地去巴黎的房主是如此令人羡慕,在这短短的相处时间里,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是《村民》中的故事。

  租住楼上的年轻姑娘,总会丢失一些小物件,因为这栋楼里的钥匙是通用的,知晓真相的她终于忍不住来到了楼下阿婆的房间,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也遇到了这位阿婆,短暂的交锋之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是《决斗审判》中的故事。

  这本书中囊括了25个这样令人惊艳又余味无穷的短小故事。本书的作者雪莉·杰克逊是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她最有名的《摸彩》也就是今译为《乐透》的本书压轴作品,但其实每篇短篇故事均十分精彩,如果说一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越看越会觉得精彩难以自拔。

  因为作者选取的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可是却又处处透出惊悚,应该说作者看到的是超出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隐藏于正常面具之下的人性,那里面有小孩子的真诚,也有大人的虚伪,有病态的追寻,有成年人的刻毒,还有人们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应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穿着亚麻的午后》,我们常常认为小孩子的虚假,其实倒是比大人的虚伪真诚得多,还有《花园》一节,作者对于人性阴暗面非常谙熟,运用得也得心应手,一个短短的故事如行云流水,读完令人惊叹。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与自己无法得到的刻骨痛恨,令人惊叹。就如《叛》中,在对待一条闯了祸的狗的问题上,沃尔普太太与狗之间的感情,以及其他所有人用平淡的字词中流露出的恶毒,其实并非仅对于一条狗,也是对于他们认为的异类。而《乐透》则更不用说了,我们一方面觉得这场景就是每天的日常,可是隐隐透出的是最深的阴冷,作者就是有这样的办法将最日常与最阴暗之处联结在一起,达到毛骨悚然的效果,也让人一瞬间如照镜子一般,看到人性的真正面目。

  而其中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类所创造的制度以及人们对于规则习以为常的冷漠,这一点又不能不提《乐透》,对于一个骇人听闻的制度,表现出最高级别的冷漠,以及理所应当,仔细想想在生活中这并非孤例,我们对于黑人的偏见歧视乃至于迫害,我们对于女人与女儿的欺压,我们对于弱者受害者的一再凌辱,我们不知不觉被刻在脑中的偏见,我们对于杀害他人灵魂的视而不见,哪一件都比《乐透》中要惊悚,这个故事中的事情,正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可是我们就能做到视而不见。这才是真正骇人之处。

  雪莉·杰克逊是尼尔·盖曼的偶像,斯蒂芬·金的导师,看完书之后我懂了雪莉·杰克逊的珍贵之处,因为在这些短短的故事中余味无穷,也启发人们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之处,惊悚之处,悖论之处。最后自己也会想要写出自己眼中的日常生活。

  雪莉·杰克逊的文字是相当克制而冷静的,没有冗余,也有杀伐之气,经由她的笔下,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切成无数片,露出平时我们难得一见的横断面,也让我们看到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会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本平平无奇的生活。

  而这样的日常生活才是不朽的,值得书写的呀。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乐透》读后感(八):脱轨时代与人性之恶——作为女权主义者的杰克逊

  杰克逊和奥康纳是我极为推崇的两位美国小说家,她们的作品又不少共性,其中之一是都以晦涩阴暗著称。几年前我读本科的时候在一门Engligh studies的选修课上读到了大名鼎鼎的《The Lottery》,惊讶之余甚为激赏,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于是专门去把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找来看。

  这些故事基本都是关于生活中的小恶意,写时代的混乱、脱轨、失常和人性之恶,这部集子收录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不包含任何超自然元素(她的两部长篇《邪屋》《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则涉及鬼怪),是关于一个个细思极恐的生活瞬间,很多故事初读让人莫名其妙,令人摸不着头脑,重读才慢慢体会背后的深意。

  感谢小肥柴在长达一个月的杰克逊阅读计划和我分享了她对于这些短篇小说的观感,她的敏锐为我提供了很多新的灵感。我们发现,这本书中有好些故事都涉及从小镇来到大大城市寻求发展的女青年(《村中人》《伊丽莎白》),她们在年轻时怀揣梦想开始了征程,岁月流逝,她们也并未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因为已经切断和家乡的联系而停留在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

  还有几个短篇都涉及到了儿童和青春期的青少年,杰克逊将他们与成年人进行对比。有《查尔斯》中爱撒谎的淘气熊孩子,有《穿着亚麻布衣服的下午》中天资聪慧但不愿效法成人虚伪和攀比的早熟少女,有《叛徒》中看似天真无邪但实则本性残忍的兄妹,还有《醉客》中过于早熟希望地球毁灭的中二少女。杰克逊的叙述一直是冷静克制的,没有冗余的修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她对于日常生活中人性阴暗面的刻画却足以让人打一个冷战。卡夫卡说:“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杰克逊的这些短篇无疑就是一把把利刃。

  这篇书评我想集中谈一谈杰克逊的女权主义立场,在我看来,她的女权意识是非常清晰的,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批判也贯穿于这本书的大部分小说当中,甚至包括被认为是政治讽刺寓言的代表作《The Lottery》,也有着鲜明的女权主义立场。这篇最初发表在《纽约客》的小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映出看似文明有序的小镇上的暴力杀戮,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于程序正义的反思,但当中隐含的对于父权制家庭结构的批判(即“出嫁的女儿都是和丈夫一起摸彩,而年幼的儿子替寡居的母亲摸彩”类似于“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伦理观)是意味深长的。

  杰克逊曾经在一次就医中被问及自己的职业,她回答是个作家,护士回应道:“哦,就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在那个年代是不受尊重的(现在也一样),家庭主妇在小镇上的生活也成为她描写的主要小说题材。杰克逊笔下的女性无论年纪、外貌、阶层、身份状况如何,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因为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无论是《魔鬼爱人》中恨嫁的大龄剩女,还是《实战检验》中看似优雅体面却有偷窃癖的老寡妇艾伦太太,以及《村中人》中梦想成为舞蹈家的克莱伦斯小姐,或者《叛徒》中家务繁重的沃普尔太太,《多萝西和我奶奶以及水兵》中被水兵吓破胆的“我”和“多萝西“,还有《花园》中的两代韦宁太太,单身的女性为自己无法嫁人而感到焦虑,已婚女性丧失了主体性忙于家务和育儿,被婚姻困住,没有人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杰克逊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是有深刻反思的。她在《就像妈妈做的那样》中刻画了一个精通烹饪和理家的居家男孩戴维和粗枝大叶不修边幅的女孩玛西亚,还在《巫婆》中刻画了一个用恐怖细节吓唬小男孩的陌生男人,这无疑是对崇尚暴力的传统masculity的解构。

  我觉得杰克逊最令人称道之处,也是她和奥康纳的第二个共性,就是两人小说中对于种族问题的叙述。这本书中有两个短篇集中谈论了种族问题。《你先请,我亲爱的阿方斯》中与丝毫不知自己和黑人男孩玩伴界限的小男孩约翰尼比起来,威尔逊太太看似照顾儿子的朋友、黑人男孩博依德,实则居高临下,认为黑人一定生很多子女而且只能做体力工作,在她得知博依德的爸爸是包工头而且而且博依德拒绝了她施舍的旧衣服之后,她被触怒了。《花园》中的小镇更是一个遍布偏见和恶意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寡妇麦克雷恩太太带着儿子买下了一幢小屋,她性格开朗,精于布置,拥有的一切令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婆婆管束的韦宁太太十分羡慕。但麦克雷恩太太的热情和善良使她雇佣黑人琼斯和他的混血儿子比利,这件事使得她最终失去了和韦宁太太的友谊,也被全镇人孤立了起来。小镇本地人对于外来者的排斥、厌女症和种族主义三者叠加,毁掉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女性重建生活的决心。

  杰克逊笔下的小镇是如《摸彩》和《花园》一般邪恶,但她笔下的都市是混乱而无序的。同样不是什么宜居之地。《盐柱》和《牙齿》都集中刻画了习惯了乡村生活的小镇主妇在大城市中的茫然无措和无助感。

  我坚持认为杰克逊是短篇小说的高手,是一位在中国被低估甚至忽视的作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斯蒂芬·金将其奉为大师。

  《乐透》读后感(九):黑暗中的笑容

  “人生就像买彩票,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奖”这就是印在《乐透》这本书封面上的文字。

  其作者雪莉·杰克逊,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被誉为斯蒂芬·金的导师、尼尔·盖曼的偶像、哥特小说女王之称。然而却以Lottery这本书之名,难道这真的是一本讲究彩票的书吗?她可是擅长心理悬疑、恐怖和黑色幻想类小说的,我还真是有些好奇。

永远年轻的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1916-1965)

  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这是由一个个小短篇集成的小说,有意乱情迷的时尚女郎,婚礼时玩失踪的准新郎、反客为主又有些水性扬花的租房客、捣蛋调皮的小“查尔士”……曾经我因为“杰米”“哈瑞斯”这个名字以为这个是跳跃性的连贯故事,读过几篇才发现,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什么关联。每一个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有的家长里短似乎在讲述邻里之间的琐事,有的则讲述激情与爱情,有时充满温情,有时又显残酷,但每一个故事似乎都在一个角落里能够感受到一丝寒冷,甚至恐惧,因为那里会有死亡,也许是感情的消亡,也许是生命的消失……或许这就是典型的哥特小说吧,它将故事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包含着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各种元素。

  本书对情节的设计都很富有戏剧性。在不经意间,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就暗暗地作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勾勒出了矛盾,而在结尾处又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感到豁然开朗,感觉巧妙。

  印象深刻的“魔鬼情人”当一个女孩子正在为结婚而手忙脚乱,为时间的紧张而有些焦虑时,却发现自己的新郎迟到了,当她放下自尊去寻找他,却也在其住所扑了个空,她沿途询问形形色色的过路人,遭到了各种不解与嘲笑,当她终于从一个小男孩口中得到了他的踪迹时,却发现,从一个房间中传来了一男一女隐约的说笑声……这是一种讽刺吗?!

  “就像妈妈做的”其则故事就讲得更为直白了。只是这个生活得如此精致的男人,为什么却甘愿躲开了那对令人愤慨的男女,是男人的一种大度,还是一种懦弱呢?我还真是没有读懂。

  “查尔士”这个故事就轻松多了。一个小男孩回到家里总是和妈妈唠叨起那个淘气的查尔士,那个总是惹祸被老师批评的小男孩,当妈妈在学校有机会想结识这个小男孩家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根本就没有查尔士这个孩子,原来,查尔士是自己的宝贝杜撰出来的,原来查尔士就是自己的宝贝。这个故事第一次读到,可是却有种亲切感,也许很多小孩都是这样的吧,把带有缺点的自己拟化为了另一个小孩……

  “巫婆”在这本书中始终让人沉浸在惊悚恐怖的氛围中,从小男孩讲起巫婆,到老人讲起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妹妹,读的时候每一根汗毛都冷冷地颤抖着,老人离开了,但那份恐惧却迟迟没有离去。

  而冠之以书名的“乐透”则可称为经典。乐透,彩票的一种,也就是中大奖的意思,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然而这里的乐透,却是另一种中奖,被杀死!当作者轻描淡写地讲着这个故事,看着人们跃跃欲试的样子,等待着获胜者的骄傲时,我们却看到了黛西·贺金森的结局:她站在一块空地的中央,村民们一步步地向她逼近,她绝望的伸出手。“不公平啊。”她说。一块石头击中了她的半边脑袋……这是人性的残酷吗?!

  读完这本书,感觉有时带有一种希区柯克的味道,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与绝望。他曾说过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不仅潜伏在独处时,有时,当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孤独与无助。

  而雪莉·杰克逊书写的这25个小故事,虽然每一个篇幅都不是很长,只有短短几页,但读完之后,都会让人思考,就像黑暗中的笑容,给人心灵上一种震撼,这种震撼都来自与生命的对话! 想感受这种震撼,抽出一点点时间,你亲自来阅读一下这本书,感受一下!

  《乐透》读后感(十):看似美好的表面,背后隐藏着阴暗|《乐透》

  刚看到《乐透》的书名,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买彩票的小说,又或者是主人公因为彩票人生发生了什么样的大起大落的故事,翻开到目录,发现这是一个个短故事,慢慢阅读了下来,才发现这些小故事都是独立的,而且没有关联。

  这些看上去毫不关联的故事为什么会在一本书中呈现?在读完了这些故事后,才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看似美好的表面,背后隐藏着阴暗。

  《乐透》这个短篇故事,背景是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处处似乎透露着欢乐的气息,而一个重要的活动即将举行,就是这个村庄的村民都要到广场这里来摸彩。摸彩这种活动,一般都是摸到了,就是幸运儿,作者笔下的氛围,真的让人以为这次活动是为了选出一个幸运儿,而且幸运儿即将得到让人垂涎的奖励,却不曾想到,大部分村民都因为自己摸到了空白的票而暗自松了口气,他们都不想得到那种不是白纸的小纸条,那张小纸条上面的黑点,就像是一个黑洞,摸到了的人,即将被其他人乱石扔死,作为祭品。

  这就是《乐透》这个故事,在看似祥和的环境里,大家欢喜又紧张,却是为了选出一个要被大家用乱石打死的人,而其他人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种扭曲的心理,正是在小说面世的背景,1948年,刚刚二战不久,人们对战争的疯狂,以及人性的摧毁,大家都觉得看不到希望,所以这些荒诞的活动才得以进行,甚至大家若无其事,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消失,毫不在意。这是多么可怕的事。而被牺牲的无辜的黛西,就那样成了牺牲品。

  黛西是家庭主妇,她刚刚从家里做了家务过来,准备摸彩完毕后,回去继续忙,可是不幸的是,谁曾想到她已经不能回去了。作者选中了黛西这个角色作为牺牲品,她也想揭露在那个时代里,女性地位低下,除了在家做家庭主妇别无选择,选择这样的角色,表达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她对女性的无法选择的地位,感到无辜,也希望从中提倡解放女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叛》这个故事里,讲述到了沃尔普太太家有一只狗,沃尔普太太的双胞胎孩子平常和这只狗玩得很好,可是这只狗最近被投诉了,因为它去把别人家的鸡咬死,对方要求沃尔普太太处置这只狗,天知道,这是沃尔普太太最不想做的事,她并非不想承认她的狗做了坏事,而是从内心里不希望用残忍的手段惩罚自己的狗,因此,她去咨询了邻居,那个告发她家狗的怀特先生,怀特先生建议在狗脖子上系上一只死鸡,让它一直甩不掉,然后它就慢慢害怕了,沃尔普太太觉得不可行,她又去问了五金店的老板,结果那个老板说了小时候他们家惩罚狗的方式,把滚烫的鸡蛋喂给多次偷吃鸡蛋的狗吃,那只狗被烫得嘴巴合不起来,只能把滚烫的鸡蛋吞进肚子,这是多可怕的事!而那时候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却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最后那个老板又建议她把狗带到有母鸡护着小鸡的笼子里,让母鸡修理那只狗,沃尔普太太问会发生什么,老板说,把它(狗)的两只眼睛挖掉,它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沃尔普太太吓得眩晕着离开了。

  而故事的最后,沃尔普太太的双胞胎孩子回家来,他们家的狗迎接了他们,他们却说狗狗很坏,要被枪毙了,在小孩子心里,枪毙自己从小到大的玩伴,竟然不是一件痛心的事,孩子们依然嘻嘻哈哈地说着这事,听起来多么令人害怕。沃尔普太太一直担心自家的狗被残忍处置,而她的孩子却没有一样的情绪,他们甚至还能笑着讨论,他们的狗即将被铁刺和拉链残忍凌迟至死。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小孩子都没有了该有的同情心,这是一件让人细思极恐的事。

  《乐透》这一篇小说本身是哥特式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希区柯克式的开头以及欧·亨利式的结尾,非常耐人寻味。作者通过描述平常极为容易忽略的细节,精雕细致地刻画出了人性,在看似不经意的表述里,隐藏了深刻的含义。

  全书一共有25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和《乐透》以及《叛》给人的感觉一样,在人们平静的生活里,那些看似正常而细微的动作和话语,背后透露着让人颤抖的可怕人性。

  雪莉·杰克逊创作的故事,除了含义深刻引人思考,其创作手法也值得写作小说和故事的人学习,开头和结尾的极端对比,对撞出人性之间的阴暗面。一次阅读并不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多读几遍,慢慢感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乐透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