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锦集
《日常生活颂歌》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49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一):生活的美无处不在
看关于本书的介绍:阅读周作人,是为了生活。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周作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发现生活细微的美。在他眼中,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的装点,无关紧要的事物,一切雅、拙、朴、涩,或厚重,或清朗……凡目光所至,都可发掘出趣味,都可成为生命里的欣喜。
三毛刚到撒哈拉沙漠时,垃圾场就在家对面,一般人都可能觉得难以忍受,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心生怨叹。而三毛,却对这个垃圾场情有独钟。她把捡来的空瓶子洗干净,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一起插上野荆棘;她把捡来的木板敲敲打打,拼凑成了一张有个性的书桌;她把捡来的废轮胎加工,改造成了一个豪华坐垫……她用艺术家的眼光,把一个破旧的贫民窟改造成了艺术的宫殿,她称“垃圾场是一块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她曾在书中写道:“活着就是为了在一片沙漠中寻找海市蜃楼般的快乐,然后,让荒芜的土地上,开满希望之花。”对于三毛而言,美丽和艺术,无处不在。
周作人对美的感知亦无处不在,他的《日常生活颂歌》就是带领我们去领略其在日常生活里捕捉到的美好。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他还说“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他写日常一粥一饭,皆是有滋有味;萤火、野菜、野花等世间生灵万物,皆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最好馈赠;就是缓缓走在路上,沿路景致也是美好得令人难以收回眼。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无论你看见、看不见,生活的美无处不在。一轮明月、一缕清风、一丝云彩……只要每个人愿意抛却内心被俗事束缚过多的桎梏,让心灵澄澈透亮一些,即便不能大富大贵,权倾一方,即是市井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却也能时时嗅得花香、看到蝶舞。
周作人说:“生活的美是一种近似无用的闲情。”愿我们都有这份闲情,活出属于自己的恬静和美好。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二):慧眼识美---评《日常生活颂歌》
生活是平淡的,但是生活也是有故事的。当人们乐于在恬淡平和中沉淀自我地去生活,我们或许也会时不时地在不经意间发现蕴藏其中的美丽风景。
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人们也许并一定可以那般豁达地拥有慧眼鉴赏寻常生活中的美。那么,我们不妨走入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丛书的《日常生活颂歌》书册。寻味于他又是如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的洒脱之情。
素雅的封面,平淡的文字,寻常的生活,《日常生活颂歌》一书通过诸多生活细节的点滴切入话题来引领读者感受问你背后的那份文雅平和的生活。抛开政治的立场角度,身为读者的我从书中欣赏领略到了很多点滴细节下的源自于生活的质朴美景。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对于这样的平淡生活感到乏味单调。但是籍由着周作人慧眼指引却又绽放了日常生活中别样的风情味道。彼一时还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却在此一时触发了内心深处的心之涟漪。
全书开篇之初特地用彩色的配图来解析着文中数句经典的文句。引领着的书外的读者情不自禁地向解读正文中的每一个细节点评。这个版块的内容仿佛抛砖引玉般地开启了全书的阅读旅程。随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畅享正文中有关于周作人眼中的日常生活颂歌了。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日常饭粥,尽有滋味;爱这可爱的东西;只想缓缓走着,看沿路的景色这四个章节的内容逐一撩拨着日原本常生活中我们以为平淡无奇,实则精彩纷呈的动人音符。
通常情况下,下雨是一种最为普通不过的天气现象。而书中『雨的感想』一文却让我跳脱了气象天气的雨水解读,实实在在地欣赏着雨中的景致。正如周作人在书中写道:『在有些地方,雨并补课嫌恶,即使不必说是可喜。』借由着这里的文字描述,窝于不经意间来到了他的故乡绍兴。看到了这个位于浙东一角的城市绍兴的雨景。虽然下雨和交通不便有着必然的关联,但是雨中的出行也同样有着很多的看点和故事。除了雨景的描述,文中更其实融汇入了周作人对故乡的情感。借由着北京的雨,联想到了故乡绍兴的雨,更进一步联想展开到了故乡绍兴下雨时的独特风景-----平淡无奇之下,我们借由着文字架起了时空的桥梁。从雨水感受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有感而发之情。
也许最简单之中有着最精致的内容等待着你我的发掘。所以《日常生活颂歌》一书就此潜移默化地让我们感受着周作人对生活意思的所思所想,因为那里有着关于日常生活的美!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三):生活如此
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他的散文在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可以说满足了大部分群体与时代。能够看明白生活的人都是艺术家,现如今大部分人都在为了名利而奋斗,过去人们是为了生存,所以艺术家自古以来就是稀有的。看周作人的文章,总会有种悠闲舒适的感觉,因为人们都向往着精神上的放松境界,有的作家就是能够帮助读者去到达那种境界,这也是这些作品得到升华的原因。
现在人们的生活少了,年轻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生活这个词好像早就被城市所淹没,人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什么都是好的,以为身边就是全世界。其实这也未必不好,傻人有傻福,看着身边的人能够为吃一顿好的而快乐半天,我也是很羡慕的。寡言未必是不懂,无确定立场未必是不了解,一个内大于外的人往往能够在旁观的角度看清更多东西,这就像我们总给人家出点子,却在自己遇事时求助他人一样。
这本书是周作人小品文精粹,好的文章是要看来有共鸣,再有就是文风如行云流水,周作人几乎都做到了,从前对生活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这类文章我一律是看不下去的,可现在一旦接触上就爱不释手。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到了特定的阶段,就会特别喜欢某一个种类或者作家的书,就像我一开始接触书籍是在高中,那时还在看一些网络小说,因为中学生最喜欢幻想;到了大学,我开始看一些青春文学,因为自认为能够从其中找到摆脱迷茫的方法,结果后来才发现那些畅销书作家还不如我们自己;再到后来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就开始看真正有内涵的书,我一股脑的把朱光潜,季羡林,汪曾祺和沈从文的书一一从图书馆看完。
生活中的闲适无非就是那几样,但是周作人就是能够写出跟别人不同的意境,对于“新食代”来说,好像人们为了提高产量而获得更多的盈利,都不在乎健康与安全问题。身边的很多人都自欺欺人的说,现在的医疗那么好,就算吃坏了也不会有什么大毛病;或者有人会说吃多了身体习惯了就好了;还有人会说别人吃完了还好好的,我也不会有事等等。这些无非都是人们对于生活惯性的妥协,他们明知这样不好,却也不去改正,其实这是很恐怖的。对于生活我们可以用更清晰的眼光去看待,做真真正正的自己,找回生活的信仰。
这些人正因为经历过丰富的生活,才能够写出可以打动人的作品,他们确实是普通人,可他们的生活并不普通。运气和心态一样重要,心态好的人才能够在运气来临的时候把握住它,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活着的人忘记了生活本身,那么无论活多久都是短暂的。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四):总有人会欣赏他,恰如他会欣赏生活一般
虽然他是鲁迅先生的亲弟弟,但是却有着与鲁迅先生截然不同的社会评价。鲁迅先生是新文化的先驱者、是民主战士,而他,却被人们称为“文化汉奸”。他,就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是近来读了他写的一些文章后,我对他的还有保有我的看法,读他的文字,我觉得他是一个坦然自若、温雅平和的人。
或许是这个世界太复杂,尤其在周家三兄弟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国际关系复杂,战乱,人心惶惶,而处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周作人依然能写出这些清雅隽秀的美文,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在《日常生活颂歌》一书中,那些日常里我们所见所食的各种,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生命和张力。他是美学的现代典范。读后,我在想,那些美学家、美食家们与他相较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中有篇《喝茶》,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他不是脱离实际的,从半段可见,继续修各人的胜业,也就是休闲清雅过后还是要各自投入到各自的“拼搏”当中的。但是这片刻的清闲是不能缺少的,用这片刻的优游为个人积攒更多的能量吧。这不就是生活中在追求美学的人所寻的状态吧。其实不是每个人每时敏刻都生活在悠闲之中的,但是在享受悠闲的那个短暂时光里,就当好好地享受。喝茶的环境、所用的茶具、还有氛围,都是很重要的,是有讲究的。周作人的文字为我们构造了这喝茶的最佳境界。
除了喝茶,他还写到了喝茶所配的茶食,提到了“羊羹”,羊羹是日本和果子里的一种传统糕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作人在日本生活过,以及娶了日本的妻子等原因,他对日本的文化还是很推崇的,文化汉奸是否又一部分也是缘于此?这些我们不做探究,不过,周作人在文中也提到羊羹据考据,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所以说来绕去,日本的文化日本的饮食还是传承自中国的。
周作人如果不是因为娶了一个日本的霸道妻,他那温和的性格若在这和平年代,欣赏、享受着静好岁月,大抵是非常美好、惬意的。即使在那苦难的年代里,他仍能写出这般优雅、清朗的文字来,更是不简单的。连金庸都说“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其文’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阅读周作人,只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这才该是生活的本真。
周作人写的是闲适散文,但是闲适之中我们也能读到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精华。譬如,他写中国筷子的起源,从执筷又联系到执笔的手势,到说及中国字体等,都是值得好学者推敲的。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五):看花,听雨,闻香,过不一样的生活
在大学里的现当代文学课上,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讲过,周作人的散文具有平和、冲淡这两个特点。那个时候,在书上面列出来的一小部分——他的作品,我并没有从中得出这样深刻的体会。可是,这一次在阅读他的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平和、冲淡这两个词,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日常生活颂歌》是周作人闲适文风小品文的精粹,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你好像走进了一个农庄生活一般。 书的简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阅读周作人,是为了生活。像周作人一样恬淡平和去生活。”我超级喜欢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里面,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这本书想要向我们传达的东西。而且我感觉自己看完这本书之后,确实和他这句话所写的一样。想要和他一样,去过着这样平和冲淡的生活。 我相信有文学素养的同志们,对周作人的生平是非常了解的,他的一生当中有好有坏的经历,我们不能够片面的看待某一位文学家。我们不能用他的某一个错误,就能否定他全部的成就。因此我们要怀着非常客观的心态去欣赏他的作品,去体味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在书中,“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这是周作人笔下最美好的生活。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你和我一样,是非常羡慕这样的生活的吧。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被很多琐碎的事情所束缚住,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去享受我们美好的日常生活。 我感觉自己在看完他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定要给自己空出时间,让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非常珍惜自己的每一天,不应该苟且,因为每一天都非常的不容易。 在此之前,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文人的生活可能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为我觉得他们要花时间去进行创作,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日常生活。可是当我看完周作人的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觉得,不是这样的。只有当他们能够好好的享受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后,他们才能够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出来供我们欣赏。 当我们仔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周作人的生活非常的接地气,他书中所描写到的动物景物都是我们童年中的记忆。其中,某些特色的描写是非常具有地域色彩的。 周作人说应该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大家不是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嘛,只有当生活能够达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才能够创造出具有一定境界的文学作品。在周作人看来,生活中无用的装点,愈精炼愈好。 喝茶饮酒、赏雨谈天、故乡美食、各地风物,以及世上无一不可言的草木虫鱼都被他拾掇进自己的作品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看起来非常日常的物品,构成了他美妙地日常生活。 生活的美是一种近似无用的闲情。愿你也能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六):爱生活、求甚解,方见其美
能读周作人散文的人大抵都是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正如我们年轻时候听歌、看景、玩乐的缘由说到底是因为“开心”二字,但而立之后却越发觉得喝茶饮酒、看花听雨、游山玩水可能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更关乎和谁一起、在何时、何地……
正如周作人文章中那种一以贯之的温雅平和,生活其实是一种艺术,它的微妙之美就蕴藏在看似无用的日常所见之中,只有细心品味的人才得以见之。不过,想要真正体味那长闲逸豫的况味,恐怕还是要多读读像《日常生活颂歌》这类的精致散文。
《日常生活颂歌》是“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图书”中的一辑,收录的均是是日常生活有关的文章。作为“闲适散文”流派的开启者,周作人善于发现与思考日常生活之中的闲情闲趣,并追源溯流讲出一些传统或历史,文章集知识与审美为一体,读之令人轻松自在,心旷神怡。
《日常生活颂歌》中的文章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谈茶、雨、鸟、墨、
春天、乌篷船、石板路、古董之类文人雅趣的文章,名曰“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喝茶》、《苦雨》、《鸟声》等篇目均在此类。尤其是那句著名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与现代人追求的“治愈性”休闲娱乐真真是极为契合。因为“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的言辞意境冲淡,念意却十分深远,通透的精神境界寥寥数语便直指人心。
第二类文章是“日常饭粥,尽有滋味”,是真正讲“日常”生活的文章。《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两篇代表作开篇,写到了老北京的点心,旧时人们喜爱的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野菜,既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侧面呈现,也是对日常生活之中微小幸福之感的追寻。至于糖炒栗子、南北点心、爱窝窝、盐豆、菱角这些小吃,至今也仍是老少皆宜、不可或缺的日常美食。
推而广之,除了美食,还有春天的春游、夏日的听雨、秋日赏落叶、冬天打雪仗,和友人小聚,和家人出游,这些都是我们日用必需之外的那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与有趣,人生才日渐活出盼头与滋味。
周作人的语言平实而随性,常常会引用许多资料,不限古今,不论中外,尽可能的为“论题”找到一些有出处的“论据”,颇有专家学者的考据之风。但也有时寥寥数语作为记录,点到为止。第三类文章“爱这可爱的东西”中写养金鱼、鸟、猫,谈种树、蚯蚓、萤火、红姑娘。《赋得猫——猫与巫术》一篇“独辟蹊径”,绝非人云亦云的颂猫晒宠之文,若是再深入拓展些,大概也可归入比较文学或文化的范畴了。
最后一类名为“只想缓缓走着,看沿路的景色”。人生漫长,人生苦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到年节祭祀,小到墟集庙会,常到散步梳洗,其实都是生活的常态。诸如《踏浆船》、《不倒翁》、《笔与筷子》、《澡豆与香皂》等文章,更像是信手拈来的随性记录,小小一篇,倒也不乏“知识点”。
正如总序中董炳月先生所言,周作人笔下的“日常”,是一种价值,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书写方式。他的生活艺术是平民化日常化的,那近似无用的闲情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况味的追寻。假若我们也想拥有这么美妙的生活,唯有深入细节之中,长久观察体味,才能慢慢走进生活美学之门吧……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七):苦雨斋中苦行僧
我是冲着书名和那句“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的期待来了解一个早已耳闻却未尝亲见的人的书的。
但凡见到陌生人,第一眼印象自然是外观。此书做得颇为精致,封面的设计就有一种人在世外的恍惚感。再加上前几页配的几幅植物写意与作者金句,倒把人一下子跌入了写作者们都心心愿愿奢望的一种境界。有一方桌,随手可取的书籍,背对了世界,便可抵御世间一切不堪。这是理想,也是短暂安顿劳苦身心的立命之所。书,给人的第一印象,仿佛望见了自己。
出版社用的轻型纸也最为我所爱,即使是靠着躺着读书,手也不会酸。
接下来就是谈文字本身了。乍一看那些题目,很有些汪曾褀的感觉。这样说是因为我读汪曾褀在先,所以周作人先生的自然要排在后面了。都是些家常小事,日常所见,谈季节谈吃喝谈植物谈动物谈家乡谈北京。寻常小事多好啊,我常常是这样以为的。心怀天下的人固然不在少数,然则也有许多人就恋着这琐碎的红尘里的微小事物,总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情致来。
从前我读诺贝尔文学奖的《银儿与我》,是作者在战争中写他和小毛驴每晚在乡村散步的景物的。虽然译过来的文字总觉得没有中国文字那么精致,内容也并不觉得有多么别致,但我因为作者在战乱中仍为青草斜阳而写感觉到日常生活的伟大之处,其实越是细微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后来读到许多书,我都更偏爱这种被日常所打动的心灵所创造的文字,而那些与大的理想所呼喊的文字,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我并不能产生共鸣。故此,我去了解周作人,也是因为了他文字上的小而精致,他的日常静默。
看他的文,是带着那句“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而来的,故先要从文中找到这句才算罢休。还好,第一篇的《喝茶》里便是。读书人爱谈茶,据说茶是一种境界。但我常常私心里以为,读书大抵是男人的事,像我这样即便以写作为终身理想的女人,再努力也脱不开家庭主妇的桎梏,读书永远是排在第二位的。喝茶?我还是不懂的,也没有功夫。这一层看来,我也是不够雅致。所以看别人写茶,总不过是一头雾水,只当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梦吧。
此书中谈的许多事物,看似平常,其实与我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遥远的。他写北平的小吃,我们先就不懂,写茶酒,我又不甚懂,写浙江的船与故乡,我还是觉得不懂。只一写《北平的春天》尽是些我之所想,倒是终于感觉出了些快活。
不过读书,也不光是为看自己懂了的,也需要知难而上地读些自己不懂的。周作人老先生的书喜欢给人一些难题。先是他的文字不够白话,就让人觉得“涩”些,其次他的文字似乎并不专一写自身,而是从故纸堆中翻出诸多资料,看了虽让人觉得博学,却也很有些说明书的味道。每篇文字里都有很多小字体,那都是他从前人的书中引来的。我这人看书偏是很不爱看引用的部分,总觉得那些都是不重要的部分,直接跳过不读。而且每篇引用过详,都要不停地使用书名号,不知为什么,我也总觉得那些书名号在阅读感上非常令人不快。总之,他的文字里,自己的感受谈得少,大块大块地引用比较多。然后我特地去翻了一下汪曾祺的书,视觉上就舒服多了。人活得有趣味,文字就带着活泼性,人活泼,文就有趣,就这么简单。又特地去寻了周作人的资料,看到他穿着长袍的样子和一些评价,就不由得有一种“老夫子”的感觉,他的斋名“苦雨斋”,还仿佛要做什么和尚,也透着这股子味。了解得不是很细,似乎为了日本妻子的用度,以及后来的变故种种,也写得很苦。总之,他的文字不够太有趣。这是我的一种理解。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八):无用之乐与治学之道
如果要说起日常生活之乐,很多大家都能贡献丰富的谈资,梁实秋先生,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吃食总是令人垂涎,林语堂先生有一整本关于《生活的艺术》,看完这本周作人先生的《日常生活颂歌》,在每日的茶饭之间,我们似能寻觅到更多。
书中说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儿——喝茶,谈酒,听鸟鸣的声音,说起故乡的野菜,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物,都是日常所见的生活,但是在这些事物中却蕴藏着乐趣,作者在代序中提到:“一切生活是一个建设与破坏,一个取进与付出,一个永远的构成作用与分解作用的循环”。生活的艺术在于微妙的调和,适当的享受,真正的快乐其实都在日常之间,而非大喜大悲,过度的快乐与悲伤,都不久长,都非生活的常态,也不是日常生活之享受。
就像作者自己罗列自己的古董都是平常货色一般,赏玩未必古董,普通的墨也足以把玩,品茶未必上品,只需半日之闲而已,需要的是能够体会快乐的细微敏感之心,我想周作人先生是有这样一种心境的,在他眼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可欣赏之处,下雨天的石板路,品茶时的素雅陶器,水里的黑色鲫鱼,都是很有意趣的。每个人也都有玩乐享受的权利,就像作者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泥孩儿》的文字,记录关于人形玩具的发展与书中记载,对比了中国、西方以及印度对待儿童玩具的态度,以说明国人对于人形玩具的轻视。他重视做为儿童应该享受的乐趣,也乐于记载这些中国文人不愿下笔的生活细节。
作者在这些东西之余,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生活艺术的态度,同样是欣赏鸟儿的鸣叫与羽毛,有些人爱提着笼子,据为己有,有些人栽出一片树林,为鸟儿提供一个天然的家园,作者仿佛天生就喜欢天然自然的东西,他不喜小脚,也不喜欢金鱼突出的眼睛,他热爱树、乌篷船、日常野菜和茶食、点心。这些“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书中也透露出作者治学的态度——积极考据,却不盲从前人,他对于日常的事物,有一种考据的乐趣,苋菜梗、菱角、红姑娘、爱窝窝,这些我们常吃的东西,在古代文献中也曾经出现过,却被作者一一考据出来,从苋菜的考据说到蝉是否朽木所化,菱角的种类以及做法,红姑娘也叫做酸浆,书中记载日本小姑娘也是挤出瓤核放在嘴里“咬”出声音的,爱窝窝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字,这些我们约略知道的事物,作者却在过往的书中找到记载,并且加以考据。这样的文字不仅看了有趣,也是历史考据的好资料。
且他的文字中绝不单单是记述日常生活,他的散文是有态度的,是言志的,从一篇《猫》说到中外巫术,《蚯蚓》中讲到蚯蚓是否雌雄同体的问题,《猫头鹰》中引出学界如何格物致知的探讨,背后其实是对我们置身其中文化的一种反省,这种自觉本身是很难得的,或许就像作者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生活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正是这些“无用”的的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九):周作人的生活趣味
“不必说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当年课堂上反复朗读的句子至今还能背诵上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当时学到的鲁迅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因为最有趣味。人是很容易被文字中的趣味所吸引的。尤其是这种趣味还能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小小的我还兴致勃勃地按照鲁迅所写冬天雪地捕捉麻雀的方法,依样画葫芦地实践,虽然没有一次成功,但当时小试牛刀的心情却是无比愉悦的。
诚如前面所言,人很容易被趣味吸引。如今,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日常生活颂歌》中让人又寻到了另一种趣味。
日常生活颂歌,顾名思义,即是日常事之叙写。喝茶饮酒、赏雨谈天、各地吃食、风物人情,以及日常所见草木虫鱼,都在周作人这本书里一一写尽。谈吃言物,若只是浅尝辄止,也不足为道,令人称赞的是周作人写出了对待生活那种长闲逸豫的韵味及风度。
于是饮酒的艺术,是需一口一口的啜,每啜一口,吃一点东西。如若是干杯者则不能知酒味,泥醉者则不能知微醺之味。而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喝茶之后,各人再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也都无不可。至于必要的休养,那就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感受一种梦似的诗境。
谈到一地的生活特色,周作人说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从北京的茶食,到故乡的野菜,再到炒栗子、油炸鬼、爱窝窝、盐豆这些风物小吃,全然不见山珍海味之谈,而仅有寻常之味的怀旧之思。“小时候在故乡酒店常以一文钱买一包鸡肫豆,用细草纸包作纤足状,内有豆可二十枚,乃是黄豆盐煮漉干,软硬得中,自有风味。”谁的童年不曾有几种让人萦绕于心的零嘴?可周作人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聊聊几笔,便将思绪从书中的美食牵引到读者自己对家乡味道的追思。日常平淡的吃食里面却融进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人情之思。梁实秋、汪曾祺也谈吃,但三者比较起来,梁实秋得其“美”,汪曾祺得其“雅”,周作人却是得其“深”。
喝酒饮茶,故乡美食,这是 生活之“雅”,文人雅士多谈之。周作人有趣的是,除了生活之“雅”,他还爱写日常之“俗”。金鱼、虱子、蚯蚓、萤火、苍蝇、乌鸦、猫头鹰、这些一般人视之平常甚至有些谈之色变的小东西,周作人也照写不误。在他看来“世间无一不可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写草木虫鱼的周作人,写送灶、撒豆、庙会等风土人情的周作人,写筷子、牙刷、澡豆等日常用具的周作人。周作人阅读量之大,视野之广,品位之独特,也充分表现在这类文章中。在《金鱼》一文中,他说:“照中国人喜欢小脚的常例推去,金鱼之爱可以说宜乎众矣,但在不佞实在是两者都不敢爱,我所爱的还只是平常的鱼而已。”“我所爱的还只是平常”,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周作人的生活趣味所在。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别无道路,有之则是禽兽之下的乱调的生活了。”周作人主张“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如何微妙地美地生活,我想知堂先生业已给出了答案。
如果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现的趣味给了童年的我一股摩拳擦掌的简单快乐;那周作人文章中所展露的趣味则给了现在的我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乐趣的憧憬。新的一年,给自己立下个flag: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追求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如此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日常生活颂歌》读后感(十):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饱饭喝足水,但吃饭喝水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生命的日常离不开吃、喝、拉、撒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小事,周作人先生静心著文,将眼中所及的声、色、内心触动的人事、景物都著述成文,化成涓涓细流的美文。
《日常生活颂歌》选录散文共五十三篇,“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是第一辑,这一辑里茶、酒、雨、骨董、墨、鸟、乌篷船等等,文人之爱墨,所见所用均成妙趣横生的好散文。非人磨墨墨磨人,磨的是生活里的那份浮躁与浮浅。
第二辑“日常饭粥,尽有滋味”收录散文十三篇,这十三篇透过字面可闻及香味的茶食、野菜、粟子、油炸鬼、点心、 带皮羊肉、爱窝窝、盐豆、菱角成为食客者的佳肴。按文中所写,用心去做,试试大师笔下的风味,这是不同于一般文字的再次诠释,也是寡淡生活里的饱满时光。
第三辑“爱这可爱的东西”,收录十二篇散文,如同恋物癖,讲述触目可及的可爱物什,不是死物,而是活灵活现的生灵们:金鱼、苋菜梗、蚯蚓、鸟、赋得猫、猫头鹰、乌鸦与鹦鹉等等。
以文言志,文为心声,一篇《金鱼》让读者读来不由会心一笑,世间多的是像金鱼那般突眼自得的世人,周作 人先生嬉笑之间将世态的虚伪表象轻易揭开。《苋菜梗》引经据典,一篇散文引用典籍就有《齐民要术》《尔雅》《南史》《王智深传》《菜根潭》《醉古堂剑扫》《婆罗馆清言》有正史学术著作,有各类稗史传记,由此可见周作人先生著文的严谨与学识的广博。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简简单单的生活,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日子也可悠然静好。
第四辑,“只想缓缓走着,看沿路的景色”只有散文十六篇,市井生态尽在其间。看《村里的戏班子》大俗之中将各类看客付诸笔端,虚无的生命似乎只有这吵闹叫嚷才能填满。
倘若没有周作人先生这本《日常生活颂歌》不会知晓北京市上叫卖的各种词句与声音的有趣、生动。看似像下里巴人的粗俗与俗不可耐,实则透出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生活气息,正应了那句:大俗之中见大雅!
读周作人先生的散文集趣味横生,虽引经据典颇多,却引用得当。《撒豆》篇里虽以戏谑调笑的口吻写出立春前夜撒豆打鬼,只见趣味不见粗俗。能将正史和野史,文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合得如此之恰到好外的尽在周作人行狂的《日常生活颂歌》之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与画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我的生活我做主,周作人先生以其超然与冷静,恬淡亦隽永的风格谱写文学史上的高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