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摘抄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是一本由[美]凯文·J.H.德特马(Kevin J. H. Dettma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鲍勃迪伦入门手册
没有身在鲍勃迪伦风靡的时代,也对民谣、摇滚缺乏研究。第一次听说鲍勃迪伦,就是他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
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充满争议的人,也饱受抄袭、借鉴(或许可以称为融梗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鲍勃.迪伦的时代
这是一篇迟到的书评,感谢豆瓣读书这次理我了,给我发来了单号,在快递员找到了这本书。
这是一个歌手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鲍勃迪伦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把自己的生活,思想融入了他的歌曲中,这样的歌曲在影响着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亦在影响他。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剑桥鲍勃·迪伦手册》-严肃的流行
感谢豆瓣鉴书团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鲍勃·迪伦
作为一个从未了解过鲍勃迪伦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显然会有那么一点茫然。一位看似普通的歌手(本书在歌词翻译上显然十分通俗)究竟为什么会值得如此多人去研究他?
我就是那位从未了解过鲍勃迪伦的人,不过这本书显然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各方面的解读,不同时期的创作带来的文化影响,这些分析虽然让我一头雾水,但是有一种不明觉厉之感促使我一边阅读一边查询资料。
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不过理论分析在某些地方倒是能产生共鸣。这些东西倒没必要写出来,每个人的共鸣点大概也不会相同。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认识鲍勃迪伦
阅读这本书发现,这并不是想其他传记那样,这本书是由许多不同的人给鲍勃迪伦的评价整理而成。说真的,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连他是谁都不知道,阅读之前通过百度百科大概的了解一下。
或许是我的学识尚浅,认识短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音乐也可获得诺贝尔奖。我惊讶于他获得的种种奖项,我认为阅读完这本书,最好在去听听他的音乐,这样更有助于对他的了解。
身为一个高三毕业生,我认为我无法准确的给这本书做出很好的评价,由于平时涉及的书籍大多是小说故事,传记类几乎没有,所以很抱歉辜负了豆瓣鉴书团赠送的书本,但我还是会很珍惜,因为这本书在我眼里是很值得去阅读的。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鲍勃·迪伦不完全认知手册
这本书翻起来速度还是蛮快,书本内容涵盖范围非常之广,鲍勃·迪伦年表、歌词说明、标志性的专辑一应俱全,还有很大篇幅所谓专业人士对鲍勃·迪伦的解读和研究。实际上,从编、作者简介开始就觉得这些所谓专家学者与鲍勃·迪伦接触并不算很多,关系并不算很亲密,我内心不禁疑惑,这些人真的可以解读鲍勃·迪伦吗?
在传记类或者人物类的作品中,我其实更喜欢看作者编者的主观感受,对于我来说,百度百科里随时可以搜索到的内容很难吸引我话时间去品读,但是太过主观的东西又容易引导大众的判断和情感走向。如何平衡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确实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甚至于这一类书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
与前几年翻译出版的《老美国志异》一样,这本书并不适合刚开始接触迪伦以及西方流行文化的读者们,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对迪伦以及其文化背景有了解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多视角解读却能帮助这些读者更好的消化已有的知识。
笔者认为,了解迪伦单纯了解他的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此去阅读大量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论著(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美学)。迪伦的反复无常,“反英雄”甚至“反艺术”“去标签化”的态度,都值得那些真正的迪伦迷去放到一个美学的语境下探讨,而非仅仅是从其音乐性或文学性等单一方面进行狭隘的分析。
总之,这也许是我近几年读过迪伦研究著作中最出彩的一本,尽管并不适合所有人。
感谢豆瓣赠书!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写的有些仓促 晚上或者明天再细细补充
这是一本试图分析结构迪伦的作品,甚至可以被当作所谓“迪伦学”的教材来使用。但事实上,尽管迪伦不断在被定义,被解构,被贴上标签,却始终不能够被分析出结果或者说,他在不断地撕去那些标签,像落水后爬起的狗一样,甩干身上的毛。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大众面前的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就好像他一直以来在词作中所模仿致敬的兰波一样,鲍勃迪伦永远“生活在别处”。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迪伦研究
看了绪论才发现这是一本偏专业的迪伦研究。对于读者有比较基础的几点要求。第一,大概知道迪伦的生平,不仅仅是发专辑的时间,还有其成长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第二,知道同时期的其他音乐人,因为文中提到许许多多有合作的人,帮助理解理解合作的基础和意义。第三,至少听过他代表性的专辑,在第二部分专辑介绍中,至少对那些歌有印象,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因为专业性比较强,因此不好随意评价好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美国音乐发展类书籍的参考书籍,关于迪伦的部分,不管是前半部分学者的评论性文章,还是后半部分专辑的介绍文章,是能帮助理解的。
打算去看看其他与美国民谣相关的书籍,好好听听书里面介绍的标志性专辑,以及纪录片《I‘m not there》了解一下。同样这本书让我对他的巡演非常感兴趣,虽然已经不可追,但是请找视频来感受一下还是可以的。由于时间限制,研究迪伦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课题,只能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写到这里了。
《剑桥鲍勃·迪伦手册》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鲍勃迪伦
这是第二次参加豆瓣鉴书团了,这本书如果对欧美音乐圈和鲍勃迪伦本身没有一点了解的话,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因为他涉及的创作和音乐,其实还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
这本书我看了五天,还没看完,但能感受到,鲍勃迪伦,是一位极具才华,影响了整个欧美的歌手。他的词,写的确实非常好。很早之前,61公路是在我常听歌单的一员。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拿到诺贝尔奖。
他在2016年将文学奖收入囊中。面对众人的质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回应——''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以一句话堵住悠悠众口,并且在颁奖词中,明确表示歌手和词曲作者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是令人惊讶之事。在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用来演唱或配乐吟诵,诗人又被称为史诗吟诵者、民谣歌手和吟游诗人。淘出了诗歌中的金子。认为鲍勃是一位诗人,其音乐作品实际上是诗歌。
总之,这本书对人物的整体把控还是有的,但是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读起来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