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面具的日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戴面具的日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0-01-06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面具的日子的读后感大全

  《戴面具日子》是一本由[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戴面具的日子》读后感(一):无题

  “拉美文爆炸”四主将,除了略萨,其他三位的短篇都看过。科萨塔尔在我心目中仍然排在第一位。

  卡洛斯·富恩特斯这本短篇集发表于26岁。6个故事,薄薄的一本。虽然短小,每个故事却蕴含了巨大能量。正如兰波、洛特雷阿蒙、马拉美等诗人力求摆脱传统句法和定义束缚。卡洛斯·富恩特斯同样也意识到,传统的句法将我们的认知安排线性和一元性模式。这些模式扭曲了潜意识力量作用压制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卡洛斯·富恩特斯让语词因果律的内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脱离清晰精确意义。甚至自造一个词尽情演绎(<为麦利一辩>ps:这是我唯一没有读完的一篇,实在费解 )。

  读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小说,不要为“尾骨上长出一朵兰花”(<兰花连祷>)而奇怪;不要为“桶里装着一张嘴”(<因神之口>)而奇怪;不要为“餐具突然会融化”(<发明火药的人>)而奇怪。原本世界就有很多非逻辑性事情发生

  《戴面具的日子》读后感(二):戴面具的日子

  

戴面具的日子

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首版于1954年,是“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生平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书由六篇充满了文字思想活力的短故事构成,有对于人类文明宏观思考,有指向美苏冷战政治讽喻,有对外族入侵开明君主悲剧认同,有对巴拿马运河离奇隐喻,有对阿兹特克神祇敬畏,还有对最终毁灭文明的消费主义嘲讽。整部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开篇的《查克·莫尔》更是 富恩特斯最为世人称道的短篇之一。

  《戴面具的日子》读后感(三):做一个简介

  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首版于1954年,是“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生平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书由六篇充满了文字和思想活力的短故事构成,有对于人类文明的宏观思考,有指向美苏冷战的政治讽喻,有对外族入侵和开明君主的悲剧认同,有对巴拿马运河的离奇隐喻,有对阿兹特克神祇的敬畏,还有对最终毁灭文明的消费主义的嘲讽。整部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开篇的《查克·莫尔》更是富恩特斯最为世人称道的短篇之一。

  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首版于1954年,是“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生平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书由六篇充满了文字和思想活力的短故事构成,有对于人类文明的宏观思考,有指向美苏冷战的政治讽喻,有对外族入侵和开明君主的悲剧认同,有对巴拿马运河的离奇隐喻,有对阿兹特克神祇的敬畏,还有对最终毁灭文明的消费主义的嘲讽。整部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开篇的《查克·莫尔》更是富恩特斯最为世人称道的短篇之一。

  《戴面具的日子》读后感(四):“拉美文学爆炸”的第一声

  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是个让专业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话题。这场震惊和席卷了世界文坛的文学思潮始作俑者是谁?他,名叫卡洛斯·富恩特斯,一位来自于墨西哥的作家。1958年,年仅30岁的富恩特斯以一部《最明净地区一鸣惊人,被后来的文学史誉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序幕”;34岁时发表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则是他的巅峰之作,广受好评;富恩特斯一生获奖无数,尤以60岁不到那年获得的西语文最高奖塞万提斯奖引人瞩目。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胡里奥·科塔萨尔被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这是我们对上海译文出版社近出的他的处女作《戴面具的日子》,充满了兴趣期待缘由

  《戴面具的日子》既是富恩特斯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包含了六个短篇小说的作品集篇幅比较短小,总共百来页不到,自然算不上鸿篇巨制,但却颠覆了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观,也有别于先锋实验特色鲜明的欧美现代主义小说,而是融合魔幻奇幻寓言、夸张、象征等“拉美文学爆炸”元素、具有墨西哥文化传统特色的文学作品,充盈着思想和文字的活力,让人耳目一新

  《查克·莫尔》与《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卡钦》无疑是本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短篇。前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说叙述者“我”的朋友菲利韦托被海水淹死了,在为他收尸之后,“我”阅读了他的日记。日记忠实记录了菲利韦托从正常疯狂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从二手市场买回来的雨神石像查克·莫尔变成了控制欲极强的人,甚至狰狞可怖,让菲利韦托无所适从,陷入绝境。《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卡钦》同样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进入一座荒废的豪宅奇特故事,他由此“触到另一个世界的表皮,在花园更像是抵达了神经”。他发现了一位老太太幽灵出现,终于认出她是墨西哥第二帝国皇后卡洛塔。如果说雨神查克·莫尔象征了墨西哥传统文化的无远弗届,无所不在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肌骨,那么作家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忧虑困惑的,因为“如果查克·莫尔变成人说不定活过的几百年积压成一个瞬间,他也会被雷电劈死。不过这或许同时酝酿着我的死亡”。生存或者死亡,对于个体乃至一种文化传统,也许都是无解的难题。《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卡钦》中的布兰比拉被已是老太太的卡洛塔皇后的笑容所陶醉,却看出了她的“眼睛里没有眼睛……像一条路。一片夜景。从皱纹深深眼皮出发。出发向里,伸向每一秒都无穷的旅途”。卡洛塔皇后人鬼难辨,似人似鬼,却气场强大,是小说主人公的梦幻抑或亲见?又何尝不是墨西哥人对“外族入侵”和“开明君主”的悲剧认同(卡洛塔皇后是比利时人,墨西哥第二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是奥地利人,在内战中遭枪决)呢?

  很显然,这两篇小说中的雨神石像变成人和卡洛塔皇后人鬼难分,系作家巧妙运用了魔幻的写作手法,堪称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拉美文学爆炸”之滥觞。魔幻、奇幻、夸张、象征、隐喻、寓言等拉美文学特有的元素在《为麦利一辩》和《兰花连祷》两个短篇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体现。《为麦利一辩》玩了一个貌似荒唐、实有深意的文字游戏,作家借助一个类似媒体评论员口吻,生造了一个词“麦利”(Trigolibia),然后通过词尾让人眼花缭乱变化,派生出一系列名词动词形容词随意搭配云山雾罩,互相攻诘,颠三倒四,语不惊人死不休混乱逻辑与夸张的语义中,曲曲折折指向的是话语权和道义高地争夺,暗含了对当时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讽喻。《兰花连祷》则以平静的口吻,描述主人公穆列尔的尾骨上开出一朵兰花,短暂狂喜之后,兰花根在他身体内膨胀出一根硕大的、致命木桩,让他瞬间四分五裂,一命呜呼——其实这是对巴拿马运河的象征和隐喻,离奇如斯,谁能想到?粗看莫名其妙,细思玄妙无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果将希望寄托在外来文明的植入上,也许华丽迷人,却难免脆弱无力,就像巴拿马运河在外力推动下建成后多舛的命运那样。

  富恩特斯的文化价值观是多元的,关注目光和思考的深度超越了墨西哥,涉及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世界的前途。在《发明火药的人》中,作家通过勺子刀子叉子等日常用具的的融化而引发的一波抢购和生产狂潮的寓言,通过城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的广告语——“请用请用,消费消费,一切一切”,辛辣讽刺了拜物质教和盲目狂热的消费主义对人性侵蚀、对人类的戕害,将招致毁灭文明的恶果,使人类退回燧石取火的原始社会

  “宇宙里除了两颗星星、浪和沙,也没有任何家具。我捡起几根干树枝,摩擦,好长时间,噢,第一点火花……”这是富恩特斯在《发明火药的人》中的结尾——回归太初远古,钻木取火简朴纯净。很美好,但也难免乌托邦,但至少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戴面具的日子》读后感(五):《戴面具的日子》简评

  本文的分析属于笔者一家之言,其中难免有荒谬之处,恳请读者诸君见谅。

  本文分析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六篇小说各自的分析,第二部分则是分析各个篇章是如何塑造整个小说集结构

  单篇小说分析:

  《查克·莫尔》

  本篇小说提供了一种书写传统和现代性冲突视角。一个仅仅只是在某种文化环境残留惯性下生活的作家去描摹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往往只存在一种强烈情绪而对历史,社会认识不足,而富恩特斯的这篇小说巧妙的绕开这一点,以悬疑鬼怪故事的方式描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小说的叙事结构是嵌套式,外层是主人公的朋友去把主人公的尸体运回的经历,而小说真正的开始是内层故事,主人公日记。主人公菲利韦托从一段自诉之中正式登场,这段自诉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就是主人公与社会的脱离,和对过往怀念,从对朋友同学回忆过度到自身与现代社会的脱节再到对细小事物的回忆,从其中展示了主人公极多特点。请注意,主人公的自诉中对过往怀念仅仅只是作为记忆档案物体人物,存在自己人为的美化,与其说是怀念过往不如说是对虚构想象中的过往的怀念。

  日记的第二节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主人公朋友的一个宗教理论展开

“在墨西哥就是这样;要什么人,就得杀了他们”。

  第二部分则是承接第一部分的叙事情节展开引出雕塑,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毫无关系的记录把主人公的荒谬感书写出来。

  接下来几节片段,从雕塑的购得入手,到放置于地下室和地下室进水的过程,再到一些雕塑获得生命预兆。读起来有一种阴冷氛围。这部分内容重要内容还是集中在主人公的特点上,拒绝房屋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代性的些许抵触

  接下来一节,先从日记中脱离,作为读者的“我”提醒到,8月25日菲利韦托的字迹开始变化,象征着主人公的神志开始混乱。然后继续进入日记。主人公的几如梦呓自言自语,关于真实的描述,最后,叙事突然切入,查克莫尔获得生命,请注意这块的叙述,查克莫尔此时还是作为神性而存在。

  “我”继续讲述着菲利韦托的经历,他的神志不清是很显然的,而日记的描述蕴藏着极其丰富信息。查克莫尔与主人公刚开始的相处是很和谐的,作为传统象征的查克莫尔此时以一种和善面孔出现,但主人公并不能忍受作为活物的雕塑。从这里主人公的性格完全出现,一个对想象中的传统报以敬意但无法接受真实传统而偏偏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伪遗老。在这节日记的结尾处,查克莫尔开始进入现代生活。

  接下来的日记部分,开始展现查克莫尔的入侵,主人公沦为俘虏,这里象征的设想是传统的重新进入和对现代的报复,主人公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被挤压。而主人公对此事件的描述,从以为占有一个玩具(在现代社会下想象的传统)到曲服于神灵。这部分中有一个富恩斯特的注释,“菲利韦托没有解释他和查克莫尔用什么语言交流”,这是一处有意思的插笔,不仅是把虚构更加真实化而且还带来这个问题,而在原文中离这个注脚不远处有这样一句话,“哼起一首走调的歌,很古老,比歌唱本身还要老。”这里的叙述不是交代语言而是表现主人公并不能理解查克莫尔(作为传统象征)只能体会到古老这一个特点,这里吻合了主人公伪遗老(或者说类似现代社会中不少没有深入了解传统但支持传统的“士大夫”)的形象

  查克莫尔的神性逐渐脱离,从传统的捕猎动物要求主人公订鸡肉饭这一过程象征的是传统被现代所同化,而饮酒性欲享乐象征着被现代冲击下传统走向死尸堕落的阶段。

“我觉得查克·莫尔正在一步步陷入人世诱惑,曾经看上去永恒的脸几乎出现某种老态。这或许是个得救的办法:如果查克·莫尔变成人,说不定活过的几百年积压成一个瞬间,他也会被雷电劈死。不过这或许同时酝酿着我的死亡:查克·莫尔绝对不会想让我看见他的崩溃,他可能要杀了我”

  这段文字有趣在于设想(我的一位朋友提过略萨有一种把一种事件可能发生的过程作为幻想写出,此处的描写方式相似),查克莫尔作为闪电神(原文中提及)如果变成人(传统的堕落),活过的几百年积压成一个瞬间,他也会被闪电劈死(毁灭于自身的传统),而主人公的想法则象征了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下被毁灭的人群(为传统招魂的遗老,主人公式的伪遗老,与传统对抗的人)。

  日记在主人公逃离房屋结束。房屋本身也作为一个隐喻(社会/国家/地区)被查克莫尔占有。

  内层情节停止,而外层叙事在“我”把菲利韦托的尸体运到他的房屋,查克莫尔化身的仆人提出把尸体放在地下室戛然而至。此处查克莫尔的外表描写则接近于一个衰老而试图遮掩的老人形象,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的写法体现一个优秀作品的过人之处,小说家不能代替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思考,他的作品只需描绘某一种现象,不必对此进行明面的总结或者说代替读者思考(当然部分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就是正面总结,这一类另当别论)。而技巧上,通过鬼对怪故事的戏仿将某个背景移植到现代环境下,无疑给与创作者一个有趣的书写角度。

  《为麦利辩护》

  坦白承认,这一篇小说我读得云里雾里,只能泛泛而谈。

  这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很明显的戏仿解构之作,其戏仿的对象是政治评论文章,其结构在于从一个虚构的词汇出发,用由此各种衍生的词汇作为描述对象构成一篇官气浓厚的政治评论文章。其目的在于讽刺某些国家的言论(译者在译后记中引用一篇文章,表明是为了讽刺美国和苏联的价值观,此仅仅作为一家之言附录)。不过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来现代汉语的局限性,无法通过词汇的衍生来构成小说。

  《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卡钦》

  伦坡式的小说。通过从9月19日到24日六天的日记来构造一个志怪小说,在花园里面的经历,遇见墨西哥第二帝国的皇后卡洛塔的鬼魂被关闭在花园里。私以为在这篇小说的叙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恰好是出于其特有的视角,由这个视角中所见到的卡洛塔无疑是悲凉的形象。而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极其美妙,犹如诗的句子去刻画一个幽冷的环境,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之中,把历史和志怪穿插,描绘一个爱伦坡小说里的诡异凄冷的宅院与一个鬼魂的形象,其主体在于描绘墨西哥外来统治者的悲剧。个人建议可以参看《墨西哥五个太阳》里同一篇小说的前面几篇,更容易把握当时历史背景。

  《兰花连祷》

  卡夫卡的象征主义技巧。以穆列尔尾骨长出来兰花,在兰花的推动之下,走上街道,经历了狂欢后,穆列尔试图从兰花中获利,割掉兰花,然后被身体内部生长出来的木桩撕裂的魔幻故事书写对巴拿马运河的隐喻。兰花的出现象征着巴拿马运河的出现,而兰花带来的社会和个人的狂热活动则是对巴拿马运河建设的期望的隐喻。然而好景不长,兰花在饮酒之后改变颜色与其吟唱的歌交织出巴拿马运河的历史片段,被其他国家占有,不属于说西班牙语的巴拿马(或者说拉美),还要渴望此片土地自己拥有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集写于1954年,彼时巴拿马运河不仅尚未回到巴拿马政府手中而且距离60,70年关于巴拿马运河争夺也已经出现矛头,带着这个历史背景去看待小说最后一部分,割掉兰花被木桩撕裂这个片段也大概能够发现其隐喻所在。在笔者看来,这个片段包含两种隐喻,其一就是为金钱出卖兰花,象征巴拿马运河的权利被出卖,而其后穆列尔被身体内部的木桩撕裂也可以认为是此种结果的反噬。而另外一种隐喻则是金钱作为木桩把殖民地的人们的意识钉住。这两种隐喻共同构成这最后一个片段。而整篇小说就是对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和现状的寓言故事。

  《因神之口》

  这一篇的主题限于笔者的见识狭窄,对拉美神话完全不了解,无法看出其具体指向,只能从技巧入手,希望有识之士能提出不同见解。

  开篇用了一个括号来书写理,这种以心理角度书写的方式接近于伍尔夫《达洛维夫人》里的意识流(也是以括号作为心理变化的插入),从现实中的事物(以叙事者的视角来描绘的玻璃窗户)到记忆中的市场再到幻想,想象及其美妙。接下来的一节是小说中叙事比较清晰的一处,大意是“我”奥利维奥与朋友堂迭戈结伴同游画展,发生了审美的冲突,伴随着我从画像上撕下来嘴二者发生厮打以堂迭戈死亡告终,然后故事彻底走向魔幻的一面。这一节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奥利维奥在他的叙述中是一个对现代艺术能理解而性格孤僻的人,堂迭戈的形象正是一个守旧的象征。在堂迭戈死去的时刻,故事魔幻起来,在我带着从画上撕下来的嘴出画展的门,发现了之前与堂迭戈所见的一个18世纪画像上的女性出现,这似乎意味着传统的报复。

  接下来一节神话中的鬼怪出现。我试图给嘴买内衣,遇见猫头鹰咨询小姐然后时空跳跃到回酒店一个神灵或者鬼怪的特拉索尔出现。然后又是一节括号的内心独白,以滑稽戏剧般的场景把主人公和古老的文明里的鬼怪们进行争夺门的控制权。

  之后的部分,大意是我被嘴掌控,在各种聚会对所有人进行讽刺,讽刺的内容可以看做是这个小说乃至小说集的主题,墨西哥的伪装的面具,虚伪,凭借借来的脊梁来假装信仰,既不属于西方也不是拉美(小说中以两者的神对墨西哥的不接纳来代指)。随后,我逃回饭店,通过电梯见到那些阿兹特克神话中的神紧接着逃离最后被特拉索尔杀死。这篇小说的价值可以与开篇的《查克莫尔》相提并论,构成小说集的基调。

  《发明火药的人》

  这篇小说是这部小说集中最易阅读的一篇,我也不太想细致分析,其题材是魔幻背景下的反乌托邦小说,主题是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想象力的迸发,融化的银勺,漫画般从人身体上如烟雾褪去的衣服,皮鞋如纸花一样绽开,书本上的墨熔浆状流去,大楼水泥体上类似血管蔓延般崩塌。人的记忆仿佛与消费的文化一同更新得越来越快直至遗忘,而“我”的记忆通过《金银岛》重新恢复。对被消费主义占据的城市国家世界进行反思,而结尾回归古代,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整体结构

  从二十世纪乔伊斯《都柏林人》开始,短篇小说集开始了两个恒久的文学传统,一是城市主题的小说集。如《米格尔街》,《小城畸人》,另一支传统则是长篇化的短篇小说集,福克纳《去吧,摩西》,这一支文学传统所塑造的短篇小说集有别于18,19世纪,不仅是把相似主题的小说汇为一体,而且以每个短篇为长篇中的一章。分而合之。

  本集《戴面具的日子》,其重点是日子,戴面具的,日子。而这六篇短篇围绕着出发

  《查克莫尔》作为一个伟大开篇,讨论的是墨西哥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以鬼怪小说的面孔出现,是定调之作,把作品的意义性定格下来。菲利韦托的死亡以其对查克莫尔的态度无一不体现了“戴面具”这一特性。墨西哥人对于传统以假装好奇的面孔,又不能正视真正的传统,而对于现代性又是脱节般的畏惧,离开。此种面具则是一个开端。无论是在本小说集还是未来的《墨西哥的五个太阳》中都是伟大的开篇。二十六岁的作家以其试笔之作显示其伟大创作生涯的开始。

  《为麦利-辩》通过“麦利”一词嘲弄当时世界政权,此种正是墨西哥当时的政治环境。

  《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犬钦》:以志怪小说的神话的方式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幽灵,对过去的外来者统治的历史背景

  《兰花连祷》则以对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背景的隐喻,书写以巴拿马为代表的殖民地的历史

  以上三篇是面目的外壳或者说材料,是政治历史的背景

  《因神之口》则是材料背后的人面,也就是“日子”。通过魔幻的故事,书写当时墨西哥乃至拉美以虚假的借来的脊梁生活,没有信仰,不属于西方也不是拉美本体传统,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存在,虚假的日子。此片的意义如同乔伊斯《死者》一般,是总结性的,是小说集的高潮。也是对小说集的主体,面具,日子的阐释。

  《发明火药的人》则是现状的延伸,对当时消费主体的一个未来阶段的想象与反思。是当前一个细节的展开。

  由此,六篇小说构成一个整体的长篇小说,书写墨西哥的当前状况。而作家本人写出这个集子时仅仅只有二十六岁,其大家面目已经初具,六篇小说风格各异,尽管有粗糙之处,但已是伟大之作的先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