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行走》读后感100字
《远村行走》是一本由秦明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朴实的乡村文学作品,也是一本乡村寻访录。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远村行走》,看到这本书之后,立刻勾起往事一幕幕的记忆。虽然本书的作者是记录的秦岭附近的故事,但是乡村的故事也都是大同小异,都是那样的古朴,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动人,令人终生难忘。
《远村行走》书的封面就已经让人的记忆回到了幽静的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连绵起伏的青山,雾气笼罩,一种空灵的感觉。山涧小溪潺潺,林中鸟儿轻旋,几处低矮的草房,确是最为亲切的所在,门前的柳绿花红,简直美不胜收。和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相比,有着独特的美。而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更多的带有故乡的气息,让人魂牵梦绕。
《远村行走》的作者是秦明,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创作,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有一些文章入选语文课本。作者还是一位美学硕士,“也是今日头条”认证优质旅游创作者。作者有着自己的独特爱好,看娃、看书、看山。是作者闲暇之时最愿意做的事情。多年来作者行走秦岭,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在网络阅读有着众多的粉丝。
本书是作者用了几年的时间,徒步行走于故乡,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故乡的土地,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文笔,访谈记录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书中有对于山村的记录,也有对于艺人的访谈,都是那么的亲切熟悉。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生活中的平凡,朴实的人们才是真实的人们,这样的生活才代表了大众,才是生活的真谛。
乡村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乡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广大的一个部分。也正是这些乡村支撑了国家的农业建设,朴实的百姓过着最为真实的生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继承者。乡村之中有大有小,多达成百上千,少则几十甚至几户。但是那种浓重的乡土气息是不变的 。越是小的村落,越具有传统的代表性,现代化对于这里的影响也是越小的,人们也是更加淳朴,真挚的。相信大城市中的人们,很多人小的时候是在乡村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乡村太熟悉不过了,那里的一切都是带着美好的回忆。虽然和城市里的繁华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这里的乡土人情确实是更加浓厚,让在城市中孤独的人们更加感慨。故乡的一切都是难以忘怀的啊。
《远村行走》是一本非常不错的记实作品,是作者经过多多年的徒步行走,记录下的故乡的美好,把故乡的那些如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优美的村庄不仅感染了人们的视觉,更是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让那些漂泊的人们更加眷恋故乡,更加思念故乡。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远村行走》是一本行走式散文集,准确说是一本写关于山的书,更准确的说是南方秦岭的山。
在到处都是雾霾的今天,我们谁的内心不是渴望长时间呼吸到纯净的空气呢?渴望长时间呼吸到的还有美好的景致,单纯的人际关系。身处时不一定觉得,离开时候才发现,心里有山,就能而山居,放眼山色,四季周而复始如此美好,
初读《远村行走》给人一种“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感觉。又有点像“小森林”那种清新感觉。多少人心中都有个梭罗式的瓦尔登湖梦,更有陶渊明式田园生活,有山有水,一个小院,几平米菜地,种种白菜卷心菜青菜小番茄,养几只鸡,种几棵桑树樱桃树,搭个葡萄架,架下几个草凳、一张木桌.....身体健康,自己劳动,不担心衣食住行,不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这样的生活很好啊。
作者在书中介绍自己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其经历着插秧、养鸡、养鸭等寻常农家日常生活,心态平和恬淡。如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我曾经在湖南安化山区工作,厂区就在那座山坡上,房子旁边有一道从山顶上流下来的瀑布,常年哗哗哗的流水声,家里水龙头拧开就是山泉水。房子旁边的地下可能是个泉眼,常年有一小股水冒出来。雨水大的夏天,暴雨和河水能把树木沿着河道冲下山去。现在想想如果山洪暴发是有危险的。傍晚散步的时候沿着山路一直往上走,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山谷还有各种鸟类,仔细听能听出几十种鸟鸣,每一种鸟的鸣叫都不一样。
在山村居住,跟土地、山林、小动物打交道,跟随万物生长与繁荣,追随动植物们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无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担和希望。不知道这些会不会成为感恩自然的理由,继而不对生活提出要求。读这本写的生动活泼的书,仿佛眼前在演关于秦岭的纪录片。有着跟湖南的山里很相似的树木植物飞鸟,也有着跟湖南山中一样的人。这是人人向往的山居生活,读完一本书就会爱上的一座山。连我这种一向喜欢都市的人,都在盘算哪个假期可以去秦岭了。
书中有近百张原生态照片,真实地再现出宁静旷达的秦岭南坡古老村庄的真实风貌。可以让人感受到古老山村的魅力。
山居的生活,时间很慢,日子很长。让我们这些在城市的喧嚣中的人,在秦岭南坡这片净土寻得片刻的宁静,山中日月长!
《远村行走》读后感(三):去到秦岭古村落,探访归园田居的生活
我很喜欢微博红人李子柒的视频。那是偶然的一次在微博上点开了她做阿胶糕的一个视频。她的定位是美食达人。她做的美食到底好不好吃我不知道,我其实喜欢的是她做美食的这个过程。或者更具体的是喜欢她过的这种田园生活。
可能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都会有一种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梦吧。特别是当你在大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生活久了,越发地想要去乡村过一过返璞归真的生活,踩一踩脚下的泥土,接一点地气。所以看到《远村行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喜欢。
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的那样,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作者秦明写的是秦岭地区的乡村生活。他并不是住在那里,这也不是他的故乡,只不过他是一个喜欢行走的人,就把这一段行走秦岭古村落的片段记录下来了。
秦岭是中国版图中间一座巨大的断块山脉,号称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的核心地带南坡,在秦汉之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由于地处深山之中,所以在现代化的步伐中,这些山谷里还留着古老的村落有着唐朝的气息。所以作者在书中写道,回到这些秦岭的古村落,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
其实我们也深有感触,随着城镇化步伐的迈进,很多村庄都逐渐的消亡了。即使一些村落留下来了,年轻人也都选择了出走,外出学习打工,只有一些留守老人还继续留在村子里。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关于秦岭南坡山谷中的人、景和物的故事集。读来还是颇有几分趣味的。
作者说他在这些古村落呆着的时候,暂时断了和城市联系,仿佛自己就像是山中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株草或是头顶飞过了一只鸟,身边跑过了一只兽,潜入地里的一条杂虫,想问题的角度,看世界的方式统统都变了。
“这种改变会让你不再苦苦纠结,执迷不悟,你最终看开了,想透了,把自己看得很轻,因为俗事中那些让你变得趾高气扬的好房子,好车子让你变得毛毛糙糙充满优越感的地位和金钱都离得远,看不见,用不上,也就妨碍不了你。”
在看李子柒的视频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觉得很舒服,只要有这样一番天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地方,有着一蔬菜一饭就觉得很满足了。
作者在秦岭山中行走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留守老人。他们有的免费让他尝尝山里的鲜果核桃啊,板栗啊,非常的热情。作者觉得他们特别的淳朴。很多老人在老伴去世子女出走之后,成了独居人。但是他们并不觉得孤独。
看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有很多的插图,我觉得好美好美,也很想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但事实却不允许,因为那里没有学校,没有公司。
村里都是留守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的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都很向往这种生活,但是也和作者有一样的担忧,不知道等这些留守老人离去之后,又有谁来继续坚守这份古朴的生活。
“保护秦岭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安全屏障,除了生存之外的所有开发,其实都可以再放缓一些,回归原生态同样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不是吗?”
翻开《远村行走》这本书,真的是处处都是触动人心的句子,句句都能勾起人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记忆。这本书虽然只是在写秦岭,但是却又浓缩了中国无数个被城市的脚步踏碎了的乡村的影子。即使很不愿意承认“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这一标题,却也得无奈的接受现实。或许在梦里,山村依旧,人家仍在,炊烟会在日落荷锄归时袅袅升起,农舍在一片欢声笑语鸡鸣狗吠里渐渐归于宁静的黑夜。
山村消失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变化的痕迹确实在不经意间。最开始只是因为山路崎岖,阳光灿烂行走在山间尚无大碍,一旦遇上刮风下雨,暴雪封山道路结冰,年轻人们便觉得还是山下好。渐渐地就有人家往山下跑,但是住在山里的大多都是家境一般的,走的人也不多。慢慢的孩子们大了,教育落后让我们的爸爸妈妈认识到,苦大人不能苦孩子,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即使没钱为了孩子也得走出去,慢慢的山里就只剩下了爷爷奶奶们。再后来我们响应时代号召,跟紧时代步伐,家家户户的土胚房上都被喷上大大的红艳艳的“拆”字。是了,我们要推倒落后房屋农舍,填平河沟渠堰,重新规划建筑林地,用一望无际的围墙把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圈起来,然后盖起一栋栋崭新复古的庙宇楼阁,种起一棵棵有名有姓铭牌精致的名贵树木。即使是最执拗最念家的老人们,也不能在故土上安息,临老和自己曾经的老友们,分散在水泥浇筑的一栋栋高楼夹缝里,苟延残喘,不得善终。
我们家这边流行土葬,不兴火葬这种死无全尸的死法。但是这十年来,为了保护树林生态,禁止上山埋人,有钱的尚能找到一处僻静的山坳让自己的先人安息,没钱的只能就近在自家或别人家尚存的一方田地里、菜园中,找一块干净的土地。更多的人已经投身时代弃习俗为陋习,草草火化敲骨成灰,装一罐不知全否的灰渣,就全了这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是送走了太多人,内心由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如今被时代的快速变化打磨的镇定麻木。所有的人事物,有一天都会慢慢消失,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舍的,都会被大一统侵蚀殆尽。即使这条路上有人固执的扎下根,也会如钉子一般,不是被时光锈蚀磨损,也会被外力强行拔起,扔在一旁。
习惯性回头观望的岩松鼠可是为什么不能像秦明所写的那样,再缓一缓,放慢脚步,以一种原生态的样子迎接外来游客,不是更好吗?如果全国各地观光景点都变成如出一辙的庙宇阁楼,那还有什么意思呢。谋求发展,推动家乡建设的前提,不该是以毁灭为前提的。只是我们大概早已忘了初心,眼中只看得到实际的利益。
秦岭尚且仅十村九空,还依然有挂满核桃、板栗、天麻的房屋,有长满椴木的香菇、木耳,有远村行走的人惦念,并为它渐渐的落寞伤情。而那些已经淹没在时代发展里的小山村,可能就真的只能被封存在地下,连一丝痕迹都难寻找。秦岭的那些村庄,不仅触动着行走之人的心灵,也触动着我们这些观者。
农家饭或许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但这些村庄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曾经看到的景象,如今仍然幸存的景象,不应该成为过去的旧时代。即使新旧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使等上一代留守老人去世之后,荒差和凋零将硬生生把山村塞满,我们也不该推波助澜。我们的选择,才是它们加速消亡的关键。即使做不到回归,也要为这些承载了时代印记的山村,保留它最后的美丽。
“山里的时间和山外的时间,快慢其实是完全一样的,但山里时间给人的感觉,仿佛更慢一些。门前的老树会在春天里再次发出新芽,但离去的主人,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回到他原来的家。”
山村在,我们尚且有根有家。山村没了,我们就只能羁旅天涯,从此漂泊无依,落叶无根。有一天,我们都只能成为这天地间纷纷扬扬的一缕尘砂,有来处,再无归处。
《远村行走》读后感(五):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读《远村行走》
文/望月听雪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关于秦岭,曾经有比尔·波特为了寻访真正的隐士,从西安一路南行,将目的地锁定在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在这个距离西安两百多里的深山里,他见证了这些超凡脱俗的人,“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空谷幽兰》便是他此行的心声,离群索居、粗茶淡饭,是他们的日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新年的第一天,沉浸在“深深”空谷幽兰般的歌声里,欣赏如此宁静旷达的秦岭南坡之景,重拾那些遗落在尘嚣之外的古老村落,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在幽谷之中。这些恍若唐朝的土墙土瓦、竹林老树,在秦岭的深山里,在蓝天白云下,仿佛静静伫立了千年万年,亘古不变,山清水秀间,好似梦回大唐、穿越回了那个盛世美颜的古老岁月。笔者与秦岭相识二十年,徒步千余公里,“我终于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文字了,特别是为秦岭南坡的这些山谷。未来属于年轻人,但南坡的这些村庄已无年轻人。我看到的景象,有可能成为秦岭最后的居住者的记忆。等这一代留守老人去世之后,荒芜和凋零将硬生生把这里塞满。”《我的机器人女友》中,那段次郎看见儿时的自己,跌跌撞撞地欢快地奔向村口翘首盼望的阿嬷,扑入她张开的怀抱中,翻开偷偷藏在树下的旧盒,恍若遇见了以前的自己,时光记忆倒流一般穿梭在山间林中,大概这就是笔者想借着自己的文字留下的岁月年轮吧,带着旧照片的色彩,如放映机倒带一般的神奇,舒缓依恋。山中岁月,悠远绵长,慢慢飘向地老天荒的天际云端。
字里行间,随着他的足迹,笔者“勾勒出了秦岭腹地山谷最美的景色。这些景色,时而是晨曦温暖、雾霭升腾,枯枝摇曳、远山含情;时而是开了一树李子花,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墙角堆放着整整齐齐的柴火;时而是一泓甘甜清冽的泉水从青石上流过,细小的河沟岸边尽是长得青青欢欢的草。”引领读者走入千年峻岭,一念“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孤寂高远,二念“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飘逸出尘,三念“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怡然自得,四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怆然涕下,又一个古老的村落将成为历史遗迹么?“我尽一己之力给它们作一次志,虽不能永垂,但起码是个安慰。这些文字其实都不是我写出来的,它们都是秦岭山谷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你撒一把种子到土地里,就会有庄稼长出来一样。任何人,只要有机会去走访,都会看到一模一样的场景,都会激起同样久久不能平静的念想。”
“莽莽秦岭,一宅一院,时间很慢,日子很长。桃花流水,梨树老屋,竹林深处,青烟升腾。柿子树下,鸡鸣狗吠,柴火堆旁,山人农忙。”小路尽头,被岁月遗忘的校舍斑驳古旧,“时空的回音中早已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小溪无声地从久远的林间流淌至今至此,滋润养育着这一方水土和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轻烟散入五侯家”。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淡泊的人生,也正如一株幽兰,静静地生长,默默地开放。开花不为与百花争艳,只为不辜负了宝贵的生命。”“春夏秋冬四时变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老农耕文明的遗存展现了一种仿佛能让时间静止的力量,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带给人们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方远村净土,未曾不是我们的故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名字叫‘故乡’。人人都说故乡好,莫让故人他乡老。”
静静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远村行走》读后感(六):我想密林重现,动物归来
我想密林重现,动物归来!
这是我读《远村行走》时遇到的最动人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因为那也是我回不去的故乡。小时候常听村人说起秦岭和大别山,我不知道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这二者是不是有所关联,信阳市光山县,与新县挨着,属于远山中的村落。
我特别想念小时候家乡的密林。那时候种的是杉树和松树,杉树长得极高,松树特别美。有些山头上还有许多古树,老人们都说那些树上了岁数了,特别高大古老的样子。那时候山脚下的小河流还不是特别宽,那条河叫官渡河,后来建了发电站,变得特别宽,村子也从河边搬到了山上。
再后来,天天有人来偷树,我们清早起来去树林里捡树头,拉回家当柴火。那时候当地的管理极严,我们不能动树林里的树木,经常有人来村子里挨家检查,如果发现你家里有树木,就会罚款,罚款特别重。但是我们管不了外来的偷盗者。据说深夜里的外地人是开着车来偷树的,每次都要偷走七八棵树。所说护林人买了猎枪,有时候半夜里能听到枪声,但是无济于事,我们仍旧是每天起早,去密林中捡树头。那时候年纪小,捡到树头很开心,完全没有心疼的感觉,只觉得自己有收获,使出全身的劲儿把树头从山里面拉回家,拉不动了回去喊大人来拉。而现在才觉得,密林就是这样被破坏掉的,到今天完全不存在了。
我曾经从山村里走出去了,隔了大约有十年才回去了一次,从外地到县城再坐拖拉机回村的路上,我一路张望,袅袅炊烟,散落的乡民,弯曲的田埂,还有熟悉的黄土。人们说近乡情怯,就是那种感受。可是见到故乡的那一刻,我差点号淘大哭。完全不是小时候的样子,完全不是我日夜思念着的样子,完全不是我的家乡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失去了我的故乡,她再也回不来了。我只所以多年不回家乡,是因为小时候承受了太多欺凌。我的父母老实巴交,他们一生承受了太多的欺凌与捉弄。长大了的我,对那些情结历历在目,所以我不愿意再感受。当然,我也把父母接走了,到了陌生小城里他们仍然习惯劳作,日子过得安详普通
。我们仍然不富余,但是安心平淡。
《远村行走》刻画的意境,我很熟悉。
莽莽秦岭,一宅一院,时间很慢,日子很长。
桃花流水,梨树老屋;竹林深处,青烟升腾;
柿子树下,鸡鸣狗吠;柴火堆旁,山人农忙。
这些意境都在我心里面的。我家院子有一个大柿子树,屋后有桃林和板栗树,还有一片竹园。我自小身处其中,却从来无心欣赏,更没有品味它的情调。现在失去她了,我才觉得珍贵,才觉出那种意境和那种情怀。人生就是等待,而你等待的人和物永远都不会来。这句话于我,有了新的理解了。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名字叫“故乡”。 读《远村行走》的时候特别想念我的家乡。但是我也特别害怕回到家乡。我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也害怕她变了模样。
我读小学的时的路,特别弯曲特别长,要翻过好几座山头,途经三个大水库。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一只大野猪,只记得放学的时候看到一大群邻村的青壮年都在围追它,据说围追了十几里路,后来把野猪捉回来杀掉了。猪肉都分给了村子里的人,有同学吃到了,他说特别不好吃,一股土腥味儿。
《远村行走》读后感(七):犹如回家的感觉——读《远村行走》有感
初识《远村行走》的作者秦明老师,是在两年前的今日头条。确切地说,那时候并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头条号“专业行走”上一幅幅精美的秦岭山水人家的照片,以及一篇篇朴实厚重、带着“温度”的文字,每次都会被深深吸引。
原以为,作者是一位退休的老者,游山玩水,颐养天年。直到《远村行走》的出版,看到上面作者的简介,才知道他是如此年轻。很难相信这么多富有诗意并带有饱满感情的文字,出自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之手。
作者非秦岭人,但对工作、生活的这座城市怀有很深的感情,以至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这个生活在外乡的秦岭人无不感到敬佩。
每当看到这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都感觉到心里暖暖的。那乡间的小路、屋檐下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竹篱笆围起来的菜园………犹如回家的感觉,一切还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
这土墙灰瓦、这磨得锃亮的农具,不就是我童年住过的地方和帮家人干活也使用过无数次的家伙么!房顶上的皑皑白雪、房后的翠竹,在冬日的严寒中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不就是我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么!
那“下来、下来”来尝尝酒的喊声,不就是当年我帮父亲一起做酒的真实场景么?那系着围裙的大娘、那升起的袅袅炊烟,不就是母亲在等着我们放学归来……
不胜列举,当年生活的真实场景,在作者的镜头和笔下真实重现,如行云流水,栩栩如生,读来如身临其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西康铁路还没通车,从老家到西安要翻越秦岭蜿蜒的山道和密林,从秦岭南麓到省城西安大约需要六七个小时。
依稀记得大巴穿着防滑链在冬日的冰上行走,司机开得颤颤巍巍,车里的乘客胆战心惊,但可以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树木都被穿上了一层冰衣,一眼望去像一座冰山一样),也不那么恐惧。
大巴翻越秦岭后,顺山而下,经过一集市叫广货街,司机大声吆喝着:都下车、下车,上厕所的上厕所,吃饭的吃饭,赶紧的啊!司机也乘此空挡抓紧吃饭,洗车,听说车身很脏的话,是不让进西安城。
过了广货街,出了沣峪口,山道走完,大巴即刻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向城内疾驶……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一排排的行道树、呼啸而过的汽车,让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一切都感到好奇……
时过境迁,随着西康铁路、包茂高速的相继开通,火车、汽车穿山而过,天堑变通途,从此再也没有翻越过秦岭,虽然后来由于工作关系远离了家乡,但这一幕幕无不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我的父辈仍生活在秦岭大山,过着这种千百年来古老的农耕生活,皱纹悄悄爬上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满头的银发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但改变不了秦岭人的那种勤劳朴实和善良的本色。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深度推进,移民搬迁城镇化的脚步加快,乡亲们走出大山,住上漂亮的高楼,留下山里的老房子,像一束束秋天的百合一样渐渐枯萎、渐渐凋零。
也许,许多年后,作者镜头中秦岭深山的部分精美画卷,终究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秦岭文明留给下一代的秦岭人,可能只有些许的珍贵回忆……
感谢作者,感谢专业行走,感谢《远村行走》,带给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以温暖!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作者的敬佩和对远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