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12 2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是一本由[美]杰克·纳普 / [美]约翰·泽拉茨基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一):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

  生活中我们可能有时间没有分秒。我们不知道我们一天的重点项目是什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到哪里,甚至我们不知道疲惫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没有将我们身体保持有活力,一天的结束,我们也忘记了去反思自己今天一天哪些是有效率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做了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的。同时,我们可能有无数个计划,但是都仅仅存在于一个计划,没有将实行。

  自从看了日本一些关于室内设计书籍,我知道他们所有的大道至简都是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从简易开始,能够更好的聚焦,能够更好的抓住重点,让生活简单更聚焦,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面。每天更专注的时间除了工作之外给到家人,跟家人一起舒适相处。大一起行动起来,更有重点的聚焦,通过运动让自己保持活力,同时也给自己反思一整天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去调整有效规划,让生活更美好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二):生活的意义不只加快脚步

  =============================================================================

  生活的意义不只加快脚步。

  对眼前事务及时响应高效完成更多任务。这就是“繁忙浪潮”的默认守则

  生产力提高代表我在做最重要的工作,它仅仅意味着我更快地响应了他人地需求而已。

  当以一个高度优先目标开启这一天时,则会有神奇地事情发生

  你如何经历一天不是由发生了什么决定。你选出关注点,就创造出了自己工作地重点。这一原则看似不起眼,但其实很重要:你可以通过控制注意力走向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当日重点项即你注意力的落脚点

  日常愉悦来源于中等大小的重点项,而非微小的任务和远大的目标。

  把小的任务打包在一块儿,作为一个重点项进行处理。也就是集零散琐碎为单件任务。比方说,JZ这周会选一天,把“处理邮件”或“回电话”作为当天重点项。

  在现实生活中,系统性的规划反而会给你更多的自由。没有计划,你就得不断地决定接下来该做什么,你可能会因思考应该做什么或可以做什么而分。而彻底规划的日程会带给你专注当下的自由。你可以专注于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你可以跟着流程走,相信自己制定的计划。什么时候查邮件最好,应该花多长时间,你可以提前准备答案,而不是事到临头再打算

  在力竭之前停下工作会大幅提升当周效益。即使缩短30分钟,也会有显著不同

  关键在于使用手机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被手机支配

  无干扰手机带给你最重要的收获是重夺控制权。一旦控制了惯例,你就是老大

  把晨间签到向后拖得越久----拖到9点,10点甚至午餐过后-----那种休息得当平静感觉保持得越久,也就越容易进入聚焦模式

  我们不是让你完全新闻隔绝,而是建议你每周看一次。任何事频率越低,你就越有一种在海上远离人类文明的感觉;频率越高,就会觉得自己如在雾里,注意力只能放在眼前的事情上。这种迷雾轻易地混淆你想要优先排序的活动和人。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三):把琐事外包抛弃给别人就是时间管理吗?

  看了一些时间管理的书,最常讲的就是专注于重要的事。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是big thing,就是那些重要事,很多也是琐碎的事情堆积铸就的,有时一旦你脱离琐事,就少了精准信息来源,那么思考big thing也就变成建造空中楼阁了吧?外包琐事?你是否升到了相应职级,可以脱离琐事?事实上我觉得,做了管理之后琐事多了N倍。付钱找服务?请先摸下你的工资卡,里面余额够你找到保质保量的专业人士做代工吗?

  每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真的有“创造时间”的办法吗?这本书在前言里说,这不是一本关于生产力的书,不用教你多做、快做或者外包生活,而是介绍一种为你在意的事情创造更多时间的体系。翻看了整本书,还是有些收获的。

  “繁忙浪潮”要求我们对眼前事务及时响应,高效完成更多任务。这也是24小时在线互联网时代的工作趋势。而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太多。了在哪篇文章看到过,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幸福感更强,对时间的感知也比实际短。处于心流状态的人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掌控自己的注意力。然而这一点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这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分心障碍──让分心物变得难以获取,而不是依靠意志力抵抗。比如写手们经常用的小黑屋软件(我没用过),据说开了这个软件不码够字数其他啥功能都没想玩,刷网页微博微信QQ电视?NO WAY!

  现在电脑倒不是第一用来娱乐的设备了,手机才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清理了一批手机APP──手机上装了好多APP,但常用的就那几个。现在网速很快,偶尔用的可以用时即时下载。──不过现在我的手机APP又多了,因为下载了一些来做体验。但我关闭了很多软件的推送通知,还是很有用的。“清空主界面”那个,我的iphone做不到,只好放弃啦。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想清楚你留出的时间是要做什么的,每天选择一件优先要完成的事记入日程表。这件事一定要是你想做的事。这里有点类似古典“每天三件事”的做法,如果我们极端一下,只选一件事好了。然后,你要做好精力管理,包括健康的身体(要经常锻炼),吃健康均衡饮食保证充足,并留有自由的宁静时刻来为自己充电(话说最近热议的996一大功能就是使员工没有了充电时间)。再者,你要善于发现和反思,找到每一天哪些事情给你带来了快乐。古典的“小确幸”也是这个意思。从寻找发现小确幸,到主动设计小确幸,专注于积极事务,提升幸福感。

  要想创造时间,就要避免追求完美带来的压力。记住:烂开始以及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作者提醒:待办清单会掩盖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待办总是一大堆但完成度很低,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但是用手写的方式记录清单和调整清单,会更有效率也更有成就感。书中也提到,纸笔代替电脑,工作效率更佳。纸张会提高专注力。这是确实的,开会的时候如果不用PPT,大家讨论也更深入一些。

  其他的小技巧,别的书里也有提到过。经常接触时间管理的人会觉得很熟悉,但初次接触的人应该会收获挺多。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四):找到重点,保持活力

  《创造时间》这本书的重点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而是分享一种时间管理的体系,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一直想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写作、出去旅行等等。有些方面,这本书就像《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只要你完成了重要的事项,剩下的时间慢下来,照样可以达到满足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谷歌的两个工程师,所以大部分内容都是技巧,这些技巧涵盖在四个方面,如图所示:

HIGHLIGHT:每天最重要的事,让你满意开心、有效率的事。找到并完成这件事,可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你会轻松很多。LASER:给自己设置一个界限,就像激光一样不能碰,专注于HIGHLIGHT事务。作者给出非常多的方法,来保持专注。REFLECT:用做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一天,实施执行、反思,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计划。ENERGIZE:少吃糖,多运动,让身体保持活力,就像人类本来该有的样子。这部分可以看《人类简史

  关于本书给出的很多技巧,我自己实践或感觉有价值的几个:

  寻找重要的事

  把所有事情列出来,然后排序。遵从内心想法,每次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样就能完成排序。

  无干扰手机

  虽然很难做到,但要尽量减少能手机的时间消耗。卸载社交类APP,不看新闻。关闭微朋友圈有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影响

  远离电视

  我家没有电视已经接近十年,后来买了一台投影仪,偶尔看电影拿出来,恰好是作者的建议之一。

  定期处理信息

  避免经常刷新社交媒体,可以每天、每周集中清理一次。

  用纸

  这种工具原始而高效,适合所有人,也更容易专注。

  “随机问题”清单

  如果在专注的时段突然有其他想法,比如要买一件衬衣,那就写下来而不是马上打开淘宝搜索

  保持运动

  每天锻炼、保持日常的身体状态,多走路。

  ---

  拓展阅读

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 by Arnold Bennett,中译本《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卡尔·纽波特《深度工作》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五):忙碌的你,时间正在慢慢被偷走。

  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得已经超越工资的上涨幅度,不少人每天早出晚归,看似很忙碌,其实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你回忆一下你今日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看似忙碌其实真的没有做多少事情,原因是在大部分时间在惯例中度过,没有把握住时间,如果你有这种感受,请暂时一下,本文推荐几个小技巧,帮你把时间小偷抓住,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抓住时间仅需要四步,麻烦你每日重复

  第一步:挑选重点项,开启每一天;

  第二步:打败分心,为重点项创造时间;

  第三步:用身体为大脑充电;

  第四步,调整并改善体系;

  最大的技巧就是挑选重点项,检验成果,不断的重复步骤,你会发现你的时间会慢慢的回来。

  首先,我们新的一天开始,需要思考哪些事是你的重点项?如何挑选出重点项,你要思考这四个问题:

  我想让什么成为今日亮点

  哪件事情带给最大的快乐(喜悦程度)?

  哪件事情重点项带给你最大的满足感(满意度)?

  今天最迫切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紧张程度)?

  挑选的技巧:尽量选择耗时在60-90min的重点项,你会太短也不会太长;

  以下小技巧可以参考

  1、如果你已经有重点项,写下来,粘贴在醒目的地方,不会忘记;

  2、昨日重现,想想昨天那些事情计划了未开始做或者开始了未做完,能不能把这些事情挪到今天把它处理掉;

  3、分级评定生活;

  a、列出生活中对你来说很重要的大事件,会有很多事情,但是先选择最重要的几件;

  、在几件最重要的事件中,选出一项,你迫切要处理的事情;

  c、在选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重要的事项;

  我觉得以上几条对你来说完全是小case

  4、根据选出的重点项优先重列清单;

  5、用你喜欢颜色,把第一项种种的圈起来,提醒自己

  6、对于今天其他的小事情,把它归为一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把它们全部处理掉;

  7、前期觉得麻烦的话,不如把你的决定和行动分开,先思考,你今天能做什么?今天重要的是什么?今天时间具体如何安排呢?

  8、没有什么思路的话,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a、把一张纸分为两栏;

  、把重要的项目放在第一栏;

  c,第一栏下面记得留白方便之后补充

  d、把第二到第五项放在第二栏;生活的小时间打包放在第二栏的下面;

  确定好了重点项,你可以选择立马解决,如果这个重点项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的话,不如把它分为好几天,记得每天都要去做,直到把它做完;

  8、怎么安排这些重点项呢?

  a、思考你需要多少的时间来做这个重点项;

  、思考你在想什么时候做这个事?

  c、把重点项拍进日程表;

  9、封死你的日程表,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如果发现某些事情花费的时间太长,不如挑起重点,将它压缩数倍,一个会议计划是2小时,其实 只要30min就可以解决,如果安排的事情没有时间,你要学会说“不”,推掉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如有预约的,可以取消,并解释其原因;

  10、那么如何设计你的一天,具体30min为一个单位,将计划分成三个部分:计划,实际,调整;可以自己调控计划;

  这里有个策略之争:早晨VS夜晚

  回想一下你的聚焦时间段是早上还是晚上;

  如果你是晨型人

  a、伴随光线咖啡,开始任务

  、前夜计划

  衡量自己需要多久的睡眠

  留意饮食对睡眠的影响;

  调节周围环境,有助于你思考,规划明日的工作;

  如果你夜型人:

  选择一个重点项开始时,记得给自己设限,达到设限不管有无做完,请停下来,休息一会或者做点其他事情,调节一下状态,补充精力。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分心”

  影响你分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科技的发展,越来愈多的社交app偷走你的时间,所以你要建立分心屏障,抑制“分心效力”,不要等科技把时间还给你。当你专注于重点项的时间越长,你就越投入,效果就越好;

  以上是挑选重点项的基本内容和技巧,下回会分享怎么聚焦,怎么集中注意力!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六):《创造时间》的87个技巧

  1.写下来

  2.重复昨日的重点项

  3.分级评定生活

  4.打包小事件

  5.或办清单

  6.火炉清单 分开重要和次重要

  7.个人冲刺 保持势头

  8.安排重点项

  9.封锁日程表

  10.推平日程表

  11.推掉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12.只需说“不”

  13.设计你的一天

  14.成为晨型人

  15.夜间才是重点项时间

  16.做完就停下

  17.无干扰手机

  18.退出登录

  19.关闭消息推送

  21.戴腕表

  22.将设备抛与脑后

  23.跳过早晨签到

  24.封锁分心氪石

  25.忽视新闻

  26.完毕后归位

  27.不连飞机Wi-Fi

  28.装置假日定时器

  29.取消网络服务

  30.提防时间坑洞

  31.假赢换成真赢

  32.化分心为工具

  33.做个同甘型“伪球迷”

  34.在一天结束时处理邮件

  35.安排处理邮件的时间

  36.每周清空一次收件箱

  37.把邮件当作信件

  38.慢些回复

  39.重设期望值

  40.设置发送专用邮箱

  41.假期离线

  42.自我封锁

  43.不要看新闻

  44.把电视放角落

  45.把电视换成投影

  46.把“自助”换成“单点”

  47.爱它就给它自由

  48.关门

  49.设定一个截至日期

  50.爆破你的重点项

  51.播放聚焦歌单

  52.设置可视定时器

  53.回避新兴玩意儿的诱惑

  54.纸上工作

  55.创建“随机问题”清单

  56.感受呼吸

  57.无聊

  58.卡壳

  59.放一天假

  60.全身心投入

  61.每天锻炼(但别逞能)

  62.走路

  63.制造不便

  64.挤出超短时来锻炼

  65.学习狩猎采集者的吃法

  66.餐盘中央公园化

  67.保持饥饿

  68.像孩童一样吃零食

  69.吃黑巧克力

  70.摄入咖啡因之前醒来

  71.崩溃之前摄入咖啡因

  72.摄入咖啡因后小憩

  73.喝绿茶保持状态

  74.为重点项涡轮加速

  75.找到“最后一刻”

  76.断糖

  77.拥抱自然

  78.巧入冥想

  79.把耳机放在家里

  80.无屏休息

  81.与部落共度时光

  82.吃饭不看屏幕

  83.把卧室真正当作睡觉的场所

  84.伪造日落

  85.偷闲打盹

  86.避免作息颠倒

  87.先戴上自己的氧气罩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七):“最近怎么样?忙死了!”

  现代人都这样打招呼:“最近怎么样?忙死了!”

  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压力大这是常态,然而有些人能够很好的利用时间,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事情,工作效率杠杠的,但是也有大多数人——在瞎忙!

  时间不够用,办事效率低,闲下来就发慌,每天很焦虑……

  大家都缺少时间!

  来自谷歌的杰克·纳普(Jake Knapp)和约翰·泽拉茨基(John Zeratsky)的书《创造时间》讲的就是如何在疯狂的工作节奏中放缓脚步,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的书。

  杰克·纳普(Jake Knapp)谷歌风投“设计冲刺”流程发明者,任职于谷歌,主导了谷歌内部的所有设计冲刺,小到Gmail的智能收件箱,大到Google X的无人驾驶汽车先后主持了100余家初创公司的设计冲刺

  约翰·泽拉茨基(John Zeratsky)曾是YouTube首席设计师,FeedBurner创始团队成员(该公司于2007年被谷歌收购)。

  创造时间的模式是从谷歌里“冲刺设计模式”(冲刺设计模式:Google公司创新方法的一种)中摄取的经验教训。

  创造时间一共分为四步

  1:挑选重点项

  “创造时间的第一步 是决定你要创造出时间来做什么。每天选出一件要优先完成的事项,并记人日程表。它可以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做演讲;可以是家庭活动,比如做晚餐或打理花园;你的重点项可以是不必做但想要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玩或看本书。重点项可包含多个步骤,以演讲为例,包含的步骤有写结语、做PPT和做预演。把“完成演讲”定为重点项,就意味着要完成一切所需的任务。 当然,重点项不是你每天做的唯一-件事情, 但得是优先事项。问问自己“我今天的重点项是什么”,可以确保你把时间花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把一天时间浪费在回应他人的优先事项中。选好重点项,就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 我们会分享.此 最爱的技巧帮你选择日常重点项, 并创造出时间来完成它,但仅靠这点是不够的。你还得重新想想,要如何对付那些可能阻碍你的分心事。下一步,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

  其实每天我们要面对的大大小小事情很多很复杂,根本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所取舍。也就是“要事第一”找出当天的最重要事情,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抵住诱惑完成任务。那么如何筛选“要事”呢?

  有三个维度:

  A:紧急程度

  当天迫切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满足感

  哪件事可以带给你成就感?

  C:喜悦程度

  昨晚哪件事让你很开心?

  2:集中聚焦

  “邮件、社交媒体和热点新闻等分心事无处不在,而且不会消失。你不可能住进山洞,扔掉所有设备,与科技完全绝缘。但你可以重新设计使用科技的方法来应对。 我们会教你如何调整方式找到聚焦模式。如退出社交媒体App或安排查看邮件的固定时间,会带来巨大的成效。我们会提供特定的技巧帮你聚焦。”

  分心是效率的最大敌人,在确定重要事情后,要做的就是把心思集中,集中精力工作。书中介绍的方法是“干扰电子设备”采取强硬措施抵挡电子设备干扰。

  这里的电子设备指的是手机、社交能软件。

  其实就聚焦集中的解决方案,我个人觉得不适合上班族毕竟还要考虑工作社交,更适合学生党。

  3:运动活力

  “保持宁静来时刻为自己充电。这没有听起来那么难。21世纪的惯性生活方式忽略了我们的演化史,掠夺了我们的精力,这其实算是个好消息:因为情况非常槽糕,反而有很多简单的解决办法。保持活力”这一章涵盖了许多技巧,包括打个盹,奖励自己的锻炼,以及学习如何战略性地摄人咖啡因。我们不会要求你成为健身狂人或采用怪诞的节食方法,而是会提供些简单的转变技巧。你可以通过这些技巧即时让自己有精力做想做的事情。”

  精力的管理在工作效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多运动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保持睡眠,多食咖啡因食物。

  4:调整反思

  “最后,在睡觉前你要做点笔记。很简单:决定哪些策略可延续使用,哪些要提炼或摒弃。还要想想自己的精力水平,你是否为重点事项创造出了时间,以及这一天哪些 事情给你带来了快乐。渐渐地,你会建造起一- 个针对自己独一无二的习性、惯例、大脑、身体、目标和优先事项等量身定制的日常体系。” 每天晚间要记录相应的“重点项、聚焦、活力”数据,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

  每个人的人生,最终能获得多大成就,到达怎样的高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分配、使用时间。

  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生产力的书,不是教你多做、勤奋,而是介绍一种为你在意的事情创造更多时间的体系。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八):不修改这些默认设置,如何改变人生?

  

01 打破默认状态

手机的“默认设置”太坑人。一大堆自启动软件,广告莫名其妙弹出,结果是手机无效运转,流量失踪,发热严重,越用越卡。

  人生的默认设置也是:当学生就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班了就得努力工作996不知疲倦,有房有车才是人生赢家,广告里卖啥就得买啥,看到鸡汤文就大干特干(三分钟热度),犬儒一点就放飞自我(一直放纵一直爽)。

  对于手机,费点心思手动设置就管用,实在不行干脆换掉。

  对于人生,打破“默认设置”太难了:要对“都这样”保持警惕,对消费主义保持距离,对忽悠人的老板商家敬而远之,明人性的弱点,知道自己的软肋。陷阱太多,防不胜防。

  可以换个思路。专注于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为人生中重要的人和事创造时间,心向往之,锲而不舍,自然就会挤出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和行动。

  这本《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么做的。虽然看上去好像是所谓“时间管理”的书,告诉你用什么工具技巧来调整自己节约时间。

  并不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极客,一个是谷歌的,叫杰克,一个是Facebook的,叫JZ,他们都喜欢琢磨,才有了这本书。如果说之前推荐过的那本《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地产大鳄站在高处的宣教,那么这本书就像是两个朋友在你旁边絮絮叨叨。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虽然也有长期视野,但没一杆子支到未来。人生太短,我只爱现在。所以,上手简单,拿来就用,直接提升每天幸福感。

  另一个,是在发现了时间背后意义。活着不是生活,就在于“活着”仅仅是时间的叠加,而“生活”能让每分每秒意义非凡。作者正因为“创造”了时间,藉此寻找到人生意义。丈量生命长度的是时间,承载人生意义的也是时间。

02 四步走策略

  书里的方法,比把大象放进冰箱还简单,只要四步:重点项—聚焦—反思,另外在聚焦时保持活力。一步步说:

先是“重点项”。

  谁都知道每天要做最重要的事,但啥是最重要的事呢。比如,明天该交的作业不重要?半年之后的考研不重要?异地的女友来了不重要?

  书里给了三个策略:一是考虑紧急度;二是满意度;三是考虑喜悦程度。个人感觉,后面两点差不太多,本质上是从主观体验上感知完成一件事。

  即,强调主观感受。而大多数的烦恼源于外部压力:或是环境给的,或是具体人给的。

  比如,我成天打游戏,刷ladder(现在的年轻人不玩War3和Dota了吧?)虽然一时过瘾,但GAME OVER之后很空虚。虽然没人管,没人说,但蹉跎岁月,心里难受。

  再比如,老板让我加班做表,虽然知道是重复劳动,毫无意义,只是为了领导邀功,还与我无关。而且这事其实并不着急。不快乐。这就不是重要的事。

  上面两种压力,是烦恼的源头,当然不重要了。有人说,什么主观不主观,烦恼不烦恼,赚钱才是重要的事啦?当然,作者在书里没说,但蜜虎以为,如果实在不知道做啥,那就单位时间内能带来收入最高的。钱作为衡量时间分配的尺度再好不过了。

  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金钱十分稀缺的情况下,金钱带来的快乐和闲暇带来的快乐产生冲突时怎么办?二是在钱已经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有钱人的生活朴实无华且枯燥?可能还没找到更有趣的事。

  本质上是一个事:钱是赚不完的,权衡取舍看自己咯。

再说“聚焦”。

  聚焦,就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在现代社会,注意力可是稀缺资源。

  没办法,诱惑太多,时间不够用。一方面,电子产品太让人着迷。手机不好玩吗?太好玩啦。《创造时间》的作者就是资深程序员,对于各类APP的勾当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社会像上了发条一样,谁都说自己“忙啊忙啊”,上学忙着实习刷课写论文,工作忙着主业副业家业。已经形成了社会氛围。要是没达到财富自由,还说自己轻松闲适,怕是得被喷死吧。

  据说2017年,美国人每天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4小时(现在可能更多吧)。

  之前看过一个研究,说职场人士30%的时间都耗在任务转换上了。打断专注的多是电子产品吧。而专注能产生复利,本来研究方案呢,结果刷了一会微信抖音,再回到方案上,咦?思路怎么都没有了,BGM倒是挥之不去…

  无论是时间利用效率上,还是从做事产生的效果上,专注是边际效用递增的。那么,如何“聚焦”?

  可以提高被打扰的成本。就拿远离电子产品来说,我的方法是手机不放杀时间的应用,包括淘宝、张大妈、抖音等等,这些东西都放在Pad里。手机随身携带,Pad不常使用。本来可用可不用的APP,因为Pad没在身边,也就算了。或者把手机充电器放在客厅,而非卧室,省着睡前耍手机。

  另外,为了聚焦,可以整点仪式感。比如,在学习或工作时,插上耳机听一首歌燃起来(比如,LinkinPark的Battle Symphony)。或者睡午觉时,插上耳机,听白噪音困觉(我爱听雨声和海浪声)。

三是“活力”。

  只有精力充沛,才能高效学习工作,创造时间。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像穴居人学习,学习古人的生活方式。

  这非常像《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建议,或者是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里的思想。我们的身体进化慢于科技,起码在给自己“赋能”上,古人的方法很好用。用这种思路,在“管住嘴”和“迈开腿”上有好办法。

  吃上,可以用穴居人的观感,作为判断食物优劣的标准。穴居人要是看见装在罐子里的薯片,怕是震惊万分,就像是看到螃蟹一样吧(虽然薯片和螃蟹去了皮都好吃)。食物就是食物,蔬菜、水果、肉类、谷物,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往嘴里放。而几乎没有食物本身形态的东西(罐头食品、袋装零食等),穴居人不吃,我们也不吃。

  动上,别给自己太高要求,动起来就不错了。我们的问题就在于仪式感太太太强了。可能都是运动装备广告闹的,把运动当成了不得的事情,动一动得大费周章。哪至于,走一走就很好了。低强度的,找一个花香树多的地方散散步;高强度的,打开手机APP做一段HIIT(高强度间歇运动)。不难嘛。

最后是“反思”。

  关于打破默认设置,必须要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姿势”。书里说:

  你是单独样本,你的结果也是唯一重要的结果。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感受状态变化,记录身体数据,不断摸索,反复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找到一生喜爱的事,不值得吗?

  先从记录开始,每天写晨间日记,或晚上把白天干了啥的流水账记下来,体察细微的变化,就有用。

03 时间与人生目标

  《创造时间》的作者说,每天走下来上面这套流程,可以找到人生的控制感。

  大多数人生是随波逐流的。一种类型是“自我放逐”的。从学校开始,就迷迷茫茫,浑浑噩噩,像是被抛在人世间,迷迷糊糊过一生。时过境迁后,可能会把这段日子合理化,用“别人都这样”安慰自己,说什么“这一辈子也值了”。

  另一种类型是“轮子上的仓鼠”。殚精竭虑,努力奋斗,为功名,为金钱,为名誉,头破血流,在所不惜。最后,虽然可能腰缠万贯,甚至青史留名。但生命即将落下帷幕时,却感慨于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上面那些没经过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对于这本书,有人说这是大脑按摩的鸡汤文,或者高效社畜养成的最新成果。都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倒是在于,用最简单、最具可行性的方法,创造时间,让每天快乐有意义,并能把每天叠加起来,找到目标,追逐目标。

  毕竟,人生目标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时间打磨。996的工作状态哪有时间反思人生重要的事?作者们“创造时间”找到了人生目标,杰克发现了写作对他的意义,而JZ的人生价值所在是航海。

  难得的是,在这种所谓的“效率”类图书里,二位作者热情饱满,真挚诚恳,比那种整本书都是“成功成功成功”的书来得实在。

  看来这种四步走策略真的让他们受益匪浅。

  建议你也试试。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九):读书 || 《深度工作》与《创造时间》: 到底如何解决时间焦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非非马(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3196943/

  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很强的时间焦虑感?

  总想做很多事情,也看上去在做很多事,可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却发现自己最最想做的事情并无真正进展。

  如果你也是,欢迎阅读今天的“读书分享”。

  yours 非非马

  有很多读者会误以为我是个时间管理能力很强的“斜杠青年”,然而很遗憾,我并不是。

  年龄愈长,紧迫感和时间焦虑愈强。

  所以,我前阵子特别看了两本书,《深度工作》和《创造时间》,试图寻找关于时间管理之道。

  《深度工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力荐。作者卡尔·纽波特,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作家。

  《创造时间》:美国亚马逊2018年商业畅销榜榜首书籍。本书由杰克·纳普和约翰·泽拉兹基合著。杰克是谷歌风投“设计冲刺”流程发明者,被誉为“最杰出的产品设计师之一”。约翰在加入谷歌风投之前曾是Youtube首席设计师,也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撰稿人。

  读这两本书,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今日就来分享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01

  时间焦虑的本质是成就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有时间焦虑?

  我想,只有先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它。

  深究“时间焦虑”的背后,我认为其实还是一种“成就焦虑”——我没有在我所付出的时间里,取得我所期待的“成就/成绩/结果”。

  诚然,这世上的确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付出就会有好结果,但这样的“因果”讨论,也并不在“时间管理”讨论的范畴。

  “时间管理”话域里所讨论的,是“成效产出”和“时间资源分配管理”呈直接相关的“投入产出”讨论。

  简单说就是,抛开做事本身的方法论,抛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因素,我们怎么花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最容易接近/达成,我们最想要的“人生”。

  探究到这里,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到底是冒出来了——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最想要的人生?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将直接决定不同的人生管理/时间管理。

  我的好朋友,就职于麦肯锡的秋天(Autumn),有句话说得我极其赞同:

  “ 管理时间,意味着管理生命的意义。——from《如何有时间成为自己》@微信公号[清醒贪心记]”

  所以,要解决时间焦虑,首先是要解决那个终极生命问题:我最想把人生过成什么样?

  而这个问题,其实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他人(无论ta多厉害多智慧)都无法告诉你或者建议你的。这是一个只能向内求的问题。

  《创造时间》的核心是告诉我们要为自己认为最最重要的事情“强行排出专门时间去执行”,我们应提前规划好每一天的“最重要”、每一周/月/年/阶段的“最重要”。

  《深度工作》主要讲的是我们为何要“聚焦”,不被日常的“肤浅工作(shallow work)”和“屠杀掉我们时间的分心项(比如邮件、智能手机和电视等)”分散掉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刻意”地聚焦于深度工作,创造出对我们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成就/成绩。

  一句话总结,这两本书告诉你,如何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从时间管理的大原则来讲,我非常赞同,因为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尤其需要创造专属时间来从事深度的写作工作。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自己尚未能解决好“道”这个层面的问题,仅仅是看了这些书上介绍的“术”,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之根本。

  解决技术问题之前,首先还是要解决大的人生战略方向问题。

  02

  如何确定自己的“最重要清单”?

  我在《人生就是不断地自我寻找,意义是我们找到自己之后才赋予的》(文末推荐阅读可读)曾经写过:

  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和“建立”的,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变量,可能需要不断地自我寻找与重新定位,而且,它无法假求他人,只能向内求,自己找到那个答案。

  为什么会特别提“向内求”这一点?

  因为我发现经常都会有读者就一些非常重大的人生选择问题来咨询我的意见。其实,这些问题旁人并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

  我始终觉得,在人生这道题上,小问题,可以听建议,大问题只能听内心。

  学会听内心,建立独属于自己的那份“最重要清单”,是每个人一生逃不开的必修课。

  可我也发现,很多人的焦虑,正来自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自己的一点点经验是:我们的天命所在,常常是那些做起来最感到开心,最有成就感,没有任何人逼迫,也能长时间坐得住,心甘情愿投入给它大量时间的事儿。

  《创造时间》这本书里引了霍华德·瑟曼的一句话:“ 不要问自己这个世界需要什么。问问自己,让你焕发生机的是什么,然后就去做。因为世界需要的就是焕发生机的人。”

  我想,霍华德所提到的“焕发生机”的状态,就是那种做起来最有劲头和兴致,最能激发自己生命力的状态吧。

  “最重要清单”,注定是一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的list。

  03

  划定“最重要”的意义

  在于节制和舍弃

  时间管理是生命意义的管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欲望管理。

  划定“最重要清单”,它最大的意义是告诉我们节制和舍弃,真正分出优先级。

  什么都想要,就没有“最重要”。

  我反省我自己,虽然在思考层面上,我很清楚我的“最重要清单”,可在实践中,我繁盛的欲望,却让我在执行“什么都想要”。

  可哪能真的什么都要到呢?不分出绝对重点,自以为什么都在抓,最后的结果是,的确也抓住了一些,可却并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最看重的。

  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最困扰我的,就是我一直没能如计划写出书来。我直到最近,才真正开始启动这件事。

  我就是典型的,没有做好节制与舍弃,造成了知行不合一。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身上多少都会存在的问题。

  就如同我们不可能给一天的to do list列出无限长,放长到一生来看,也如是。

  “ 一页纸写不下的任务清单,生活里也容不下。——from《创造时间》”

  04

  行动的问题,

  要靠行动的力量来解决

  如何解决时间管理中的“知行不合一”、不能真正聚焦“最重要工作”的困难,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通病。

  正如《创造时间》和《深度工作》开篇就提出的问题:

  如何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

  到了实操层面,这两本书里介绍的技巧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

  好的战术/技术,可以帮助战略落地。

  动的问题,终须靠行动的力量来解决。好的行动力,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坚定的意志,但人的意志控制力终究有限,所以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来保障执行力的到位,算一条聪明的“捷径”。

  总结归纳两本书里的“干货”,我拎出几个我自己觉得很具实操性,有所启发的点:

  1

  重新设定惯例、规划时间

  首先是要为“最重要的工作/深度工作”排出专门时间,并且,强制性地执行。

  注意,专门排出时间和强制性执行,缺一不可。

  不专门排进日程表,我们永远都会择易行之,这是人的本能;我们也会总是优先做时间敏感度高、看上去很紧迫但常常是并不能真正产生重要价值的事。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懂这个道理的——要做看上去不那么紧急,但长远看最有价值的“深度工作”,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欠缺的都是行动上的保证。

  所以硬性为最重要的事“创造出时间”,并强迫自己照此执行,形成新的时间管理惯例,最重要。

  比如,我们可以划出每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或者是每一周的某几天,这些都是可行的办法。

  《深度工作》的开篇举了大量的例子,从容格到比尔盖茨到JK罗琳,基本上有大成、尤其是突破性成就的人,都有为深度工作专门留出时间的习惯。

  2

  每日重点项只能是一个

  前一天睡前或者醒来后第一件事,就规划好新一日的重点项和其它项。

  每天的重点项只能是一个,然后是次重点项,以及一系列的附属小任务。

  因为我们每日大脑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各种研究表明,最上限大概是4-5小时。这个上限决定了我们通常只能优先保证一个重点项。

  毕竟,如果是像写作这样的事情,光“启动”就要好一会儿,甚至是数小时、数日。

  就算你只是写个项目介绍PPT, 进入最佳状态前的启动时间可能也需要10-30分钟。

  3

  找到自己精力指数和专注程度的峰值时间

  到底该留出一天的什么时间段来作为处理深度工作的时间?

  观察自己精力指数和专注程度的峰值时间。

  将最佳状态时间留给最重要的工作。

  精力和专注力,是两个都很重要的指标。它们有联系,但也有差别。比如精力好的时候,更容易专注,但如果一个时间段紧急的杂务多,即便精力好,也未必能做到专注,因为我们还有个“注意力残留”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早上起来一个小时后,开始了全天精力最好的时间段,我本该用这段时间来专注写作,但因为我跨时差工作特点以及日常团队管理的需要,早上起来后我通常都需要先处理一些非写作相关的工作,以保证日常管理和项目推进的进度不被耽搁。

  这个时候,如果让我强行忽视这些“非重点项”,不管不顾地专注写上5个小时,反而会让我产生更大的焦虑。那些待办未办的事项,会让我形成“注意力残留”,导致我其实并无法真正高度专注地写,而是自动会分出部分注意力在那些事情上。

  这个时候,我不如先设定出一个小时来先处理杂务,解决掉最急需优先安排的事情,抒解掉这部分焦虑,然后再集中抽出比如5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这个时候,就兼顾了专注力和精力这两个指标。

  4

  巧用“冲刺设计”法

  《创造时间》的作者之一杰克.纳普是谷歌风投的“冲刺设计流程”的发明者,他也在书里特别介绍了这个方法。

  什么是“冲刺设计”?

  就是连续安排出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聚焦地只解决一个重点项。这么做,往往效率特别高。

  这一点,作为写作者,我是有体会的。

  比如我写一篇需要两三天来完成的文章时,如果这段时间只聚焦这一件事,不让任何其它事的分心,状态会一直在线,各种素材会记忆得更清晰深刻,思考也会更深入,写出来的文章通常质量也更高。

  干扰项和分心项一旦多了,每次再进入状态都需要些时间,整体完成速度会有所延缓,毕竟需要重新再回忆以及梳理一遍思路。同时,不断地“进出”思想房间,也会干扰持续深入的程度。

  但每个人的习惯是不同的,也不存在定论。

  比如村上春树每天固定只写5个小时,到时间就放笔。严歌苓也差不多是每天只写五六个小时。

  所以,还是要观察自己的特性,可以多尝试几种方式,做好观察与记录,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5

  警惕容易造成“时间坑洞”的“小事儿”

  《创造时间》里提到的“时间坑洞”概念,是我之前没有留意到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有些小事儿看上去很小,似乎你只需要花上两三分钟就做了,但它们往往意味着拉开了一个“序幕”,你做了这件小事儿,后面可能会因此要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比如,你花了两分钟编辑了一个朋友圈,发了个自己颇满意的个人照片,结果点赞、评论花花花就跟上来了,你于是忍不住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去反复查看“动态”,并忍不住回复点赞和评论。

  结果2分钟的一个小行为,凿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坑洞”。

  “及时响应”回复某一条微信也可能带来同样的后果。因为你的回复,有可能就展开了一场持续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的“对话”。

  说说我最近的一个现实例子。

  双十一帮爸妈买了些衣服,结果衣服一到,大家都忍不住立刻拆包装。结果呢,拆包装只要1分钟,可它却砸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坑洞,因为看试穿你就会给反馈啊,然后还要提搭配建议,提了搭配建议又导致更多的试搭,然后又进一步给反馈和评价,看到围巾上起了球,甚至又拿出毛球修剪器来帮他们修剪毛球……

  然后,你的“深度工作”时间段,突然就因此少了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所以,预测当下行为是否会引发“时间坑洞”,这个“时间坑洞”是否在“重点时段”内,是我们需要格外留心的。

  6

  高度重视精力恢复

  这一点,我们这种做起事情来就不惜力的人尤其需要注意。

  人体这架精密机器要想长期良性运转,健康是第一位的。精力怎么恢复和精力怎么使用,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吃得健康、睡眠充分、合理运动、养成冥想的习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一点是:

  每天不要做到力竭了才去休息,切忌把油箱里的最后一滴油都用尽。

  研究表明,哪怕提前短短30分钟休息,都更加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这是个很好的提醒。

  因为我自己经常就会一直干到力竭才去休息。看上去是多了一点工作时间,但其实精力恢复受了影响,第二日的效率会打折扣。

  力气睡一觉的确是会又有了,但力气的质量还是有差别的。要尊重科学。

  在《创造时间》和《深度工作》这两本书里,作者都算“成功人士”,而且非常高效能,他们的习惯是,到傍晚五点或者五点半就停止全天的工作了,连邮件都不再回。

  爱拼才会赢,是没错;但懂得休息,有持久稳健的续航能力,才能赢得更久。

  所以,尽管我有时候也会忙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我坚决反对这一点。如果有可能,请尽力保证每天睡够钟。

  最后,引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的话结尾:

  “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看了今天的“读书分享”,你觉得有收获吗?如果喜欢,欢迎点“在看”支持鼓励,并转发分享出去。谢谢阅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feifeima-uk)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