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聪明的大脑》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聪明的大脑》是一部由Ian Duncan / Kenny Scott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集:意外的天才 Accidental Genius
自闭症患者的大脑运作与常人不同。面对同样的事物,自闭症患者和普通人活跃的脑区却不相同,所以有的自闭症患者具有与众不同的才能。例如,自闭症患者可以记住常人记不住的数字,能够关注常人不会关注的细节。
有趣的是,有的人大脑遭受创伤,也能获得类似自闭症患者所具有的才能。他们表现得特别有创造力和创作激情。
另外,有位科学家竟然尝试通过电磁刺激改变常人的思维。他用这种方法刺激一位男性的左脑。在之后1小时内,这位男性能够在一瞬间更准确地数清屏幕上的球数,能够绘制细节丰富的马匹。也许,未来人类只要戴着电磁帽,就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智慧。
《我聪明的大脑》观后感(二):天才是可以打造出来的
第二集:造就天才 Make me a Genius
这一集主要讲了一个女棋王的故事。在国际象棋领域,女性一直不被看好,但是有位心理学家却不这样想。他研究了很多天才的成长历史,发现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例如,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为音乐神童,之后成长为音乐家,显然与他成长于音乐世家有关。
于是,这位心理学家从小就开始培养女儿的象棋技术,打破了象棋领域男性垄断的局面。他的女儿最终成为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击败了无数男性对手。她擅长记住棋局,科学家认为这得益于一种叫做“意元组”的概念。在她的头脑中,会记忆很多固定的模式,就像我们很容易回忆生日、节日等一小组信息。正是这个原因,她能记住短暂停留的棋盘,还能够不看棋盘仅通过电话与远方的对手交战。不过,如果是混乱的棋局,她也像常人一样记不住。
另外,科学家发现,男性更擅长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而女性则擅长从细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很多男性设计师也很关注细节。
《我聪明的大脑》观后感(三):教育要趁早
第一集:生为天才 Born Genius
一个小女孩,在12岁之前,一直被父亲独自囚禁在一间屋子里,锁在一把椅子上。她的父亲有心理疾病,所以才会这么做,但受害的是小女孩。她在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刺激,就像狼孩,造成智力远低于同龄人。
与此相反,一位母亲特别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她在怀孕期间,就坚持听钢琴曲,以便影响体内的胎儿。结果如她所愿,她的儿子成了音乐神童,从两岁时就开始弹奏钢琴,水平令其他小孩望尘莫及。当然,也有人警告说,许多神童在成年之后依旧具有儿童时期的弹奏技术,但是却缺乏创新能力,之后就会失去人们的关注,变成普通人。要想像贝多芬那样,由神童变成音乐家,必须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才行。
即便如此,早期教育还是能够取得显而易见的效果。科学家找了100多个婴幼儿测试,让他们尽早参与智力游戏。之后发现,他们明显比同龄儿童表现得更聪明,在一生中都受益于早期教育。教育不是在上学时才开始,而是在出生时就开始了,或许在胎儿期就已开始。很多智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婴幼儿阶段实现。过了那个时期,即使再培养,也很难获得成效,例如音乐和语言。
另外,一位专家强调,如果孩子在上学时跟不上同龄人,就会贴上呆笨的标签,结果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表现。所以,教育一定要趁早。
《我聪明的大脑》观后感(四):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使用头脑里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如何从头脑里淘汰旧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发现天才和塑造天才的纪录片。曾有网友评价,如果家中准备或马上新添小宝宝建议好好看一下这部关于天才诞生秘密的纪录片。
事实上,这不是一部教唆年轻父母如何打造智慧天才的广告片,而是一部利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研究大脑的生长发育机理的科普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生为天才》、《意外天才》、《造就天才》。
神童可以塑造吗?这部纪录片中用科学的手段,解析了人脑的发育关键,在人类三岁的时候,会形成一次较大的神经元链接,而在三岁之前科学的早期教育,对每一位孩童都至关重要;人类的第二次神经元链接产生在青春期,此刻不同的教育与引导,或会使神童泯然众人或会使普通孩子有所爆发。
科学家们为了使黑人贫民区的下一代改变命运,专门挑选了100个小孩子对他们进行早教,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在此后的人生里具有了超于常人的智商和社交方面的主动性,这是早教的力量。
同时,世界上很多的艺术家和数学天才往往在童年时有着特殊的经历。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不少在绘画和数学上有极深造诣的人,他的大脑很有可能在童年时受过创伤,比如脑震荡或者脑出血。同时科学家们目前已经研究出通过电磁脉冲抑制某部分脑神经的方式来提高人的数学和绘画能力的方法。
一直以来,人们发现男性思维擅长掌控全局,女性思维擅长注意细节。所以国际象棋界从来都是男性独霸天下,大家都认为女性的大脑不适宜象棋这种需要宏观把握与精确计算的运动。而一位女棋手的父亲却在孩子小的时候着力培养她的数学能力和象棋能力,令人神奇的是她成长为了一位大师。科学家通过她的大脑扫描发现她辨识棋谱与辨识人脸使用的是同一区域,也就是说,她脑中纪录了数以万计的棋谱,她下棋对对手的判断,就如同我们认出一位熟人一样简单。
这些全部都是对于大脑秘密的探寻和有益的开发,相信不少即将或马上成为父母的朋友会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我们通常很容易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是父母往往get不到我们的点,这是因为年轻成年人与老年人的认知共情能力不一样。有研究表明,与年轻成年人相比,老年人自我报告测量和任务表现均显示其认知共情能力显著下降,而认知共情能力的显著下降会进一步导致老年人人际关系的损坏(Bailey et al., 2008)。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越无法与我们有效沟通,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恶劣,因为认知共情能力不够除了造成理解障碍外,也进一步恶化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认知共情能力实际上是大脑的一种能力,研究表明,认知共情能力与内侧前额叶、额下回、前中扣带回、脑岛、辅助运动区、右侧颞顶联合区、楔前叶等区域有密切联系,认知共情能力与这些脑区的皮层厚度呈正相关(Massey et al., 2016)。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脑区的皮层厚度越厚,个体的认知共情能力会越好。
首发飞观应用,小程序同名:https://www.fillgreat.com/tools/app_download.html
《我聪明的大脑》观后感(五):《神奇大脑》:变成天才的有效方式
《神奇大脑》是美国国家地理2007年的片子,虽然距今时间较久,但是其在人脑方面的探索意义对于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仍旧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震撼力,这部纪录片分三集,《生为天才》、《意外天才》和《造就天才》,它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天才的产生以及成为天才的办法,如果有心想成为天才或者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天才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纪录片。
同时这部纪录片的表现方式也对现今许多同类纪录片的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剧中科学家和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在央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解码本能》中有着几乎一致的体现,同类人体探索类纪录片还有《两性奥秘》,有心谈恋爱不得法想在双十一之前结束单身的同学们可以去看看第二集。
下面来分集讲述一下我们成为天才以及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天才的方式:
《生为天才》这一集讲述了造就神童的原因,它以科学手段,解析了人脑的发育关键,在人类三岁的时候,会形成一次较大的神经元链接,而在三岁之前科学的早期教育,对每一位孩童都至关重要;人类的第二次神经元链接产生在青春期,此刻不同的教育与引导,或会使神童泯然众人或会使普通孩子有所爆发。
之前暗搓搓地思考早教到底有没有用的父母们可以抓紧了,科学的早教或者胎教完全有可能令你的孩子脱颖而出。科学家们为了使黑人贫民区的下一代改变命运,专门挑选了100个小孩子对他们进行早教,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在此后的人生里具有了超于常人的智商和社交方面的主动性,这是早教的力量。
总之我娃还有不足三个月就要满三岁,在此之前我决心要以更加益智的手段对其进行培养,毕竟,留给我的时间也不多了……想知道具体的科学方式是怎样的,可以去看这一集纪录片,有一些展示。
同时,这一集的主角是一位华裔音乐神童,他的偶像是朗朗,这从侧面说明了朗朗同学在海外也是声誉恒隆,本集中有朗朗的一段采访,讲述自己经历的被诸人恶语评断的时期,颇令人感慨。
《意外天才》,文艺青年们一定要看一下这一集,你想不想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你想不想想象力飞速跃升画出气势磅礴的绘画作品或者雕塑或者陶土,那么你可以试着去用门夹一下你的脑袋或者让驴踢一下。世界上有许多自闭性学者,比如大家熟知的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雨人”,比如我们看《最强大脑》里面所出现的许多拥有不可思议数学能力或者记忆力的人,他们很有可能经历过脑出血或者自己的神经中枢某部分受到抑制。本集中出现的画起画来停不下来的主人公,就是由于一次意外而导致了脑血管的爆裂。看到他的经历,我暗搓搓地想到梵高是不是也曾经把自己的脑袋摔倒了泥坑里。
非常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已经研究出通过电磁脉冲抑制某部分脑神经的方式来提高人的数学和绘画能力,片中展示的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也有点令人沮丧,因为若将来技术普及,人人都是艺术或者数学天才,我们对这世界是不是就没有更多奢想了呢?
《造就天才》,这一集讲述了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成为天才的方式,以及男女思维的不同。长久以来,因为男性思维擅长掌控全局,女性擅长注意细节(这是真的!),所以国际象棋界从来都是男性独霸天下,大家都认为女性的大脑不适宜象棋这种需要宏观把握与精确计算的运动。而一位女棋手的父亲却在孩子小的时候着力培养她的数学能力和象棋能力,令人神奇的是她成长为了一位大师。科学家通过她的大脑扫描发现她辨识棋谱与辨识人脸使用的是同一区域,也就是说,她脑中纪录了数以万计的棋谱,她下棋对对手的判断,就如同我们认出一位熟人一样简单。
这一集同样令我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在你年纪小的时候(最好是三岁前),尽量多的去接触一些知识,去培养一系列兴趣,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发生令人兴奋的变化,或许两性头脑真的不同,但是一切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难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