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之前为什么要掰手指?50年,他掰手指36500次,掰出个诺贝尔奖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镜头,两伙古惑仔谈判失败,准备开打。开打前,他们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掰手指。
打架前掰手指,有两个目的。
武力值先不论,反正配上那不可一世的表情,听那清脆的声音,让人心惊胆战。
掰手指的声音,有人听起来很爽,很人听了会厌恶。
这声音怎么来的?
其实不全是。对于掰手指发现的有点沉闷的“啪啪”声,科学家有几种解释,包括“韧带拉伸的声音”,“骨头磨擦碰撞声”,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关节的全称其实应该叫“滑膜关节”,是身体中最灵活的部分,两块骨头之间充满了粘稠的液体——滑液。
滑液里有许多长而润滑的分子,主要起缓冲和润滑作用。除此这外,滑液里还有大量溶解的气体分子。
当你拉伸关节的时候,由于滑液的量不会变多,就造成了一个低压区,将溶解的气体吸出,形成气泡。
这就过程就像你拧开一瓶苏打水,会听见轻轻的“啪啪”声,那是气泡破碎的声音。
我们浑身上下的关节很多,理论上来讲,有关节的地方,就有可能发出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骨骼清奇的人,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掰响,比如肩部、膝盖、腰、臀部、脚趾等。
小时候为了装酷,喜欢模仿“大佬们”掰手指吓唬人,这时候家里长辈会唠叨你:掰手指不好,会得关节炎!
这不,60多年前,美国有个年轻小伙,掰手指掰成习惯,动不动就在人面前“耍威风”,家里人可烦死他。
老妈为了让他消停一点,就告诫他说掰手指多了,老了会得关节炎。
不论老妈说的是不是真的,他都想亲自验证一下。
小伙子虽然皮,但较起真来无人能及。
他开始每天至少掰两次指关节,为了对比,他还区分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律只掰左手,不掰右手。
到1998年,他已经掰了半个世纪的手指,实验期够长了,该得出结论了。
50年来,根据纪录,他的左手已经掰了至少36500次,右手从来不掰。
两只手的状态,从肉眼看来,除了年轻时的皮光肉滑变成满手皱纹,并无异样。
两只手都健康得很,并没有像老妈说的那样会得关节炎。
他很开心自己用实验破了“掰手指会得关节炎”的谣言,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于是,他把这项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内容写成一篇论文,名为《指关节开裂会导致手指关节炎吗?》,并将其公开发表。
这个老爷子就是美国医学博士唐纳德·昂格尔( L. Unger),因为这个发现,83岁的他获得了2009年的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之前波叔就讲过,搞笑诺贝尔奖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沙雕,但人家绝对是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
妈妈,你错了!你看到了吧,我可以不吃花椰菜了吗?
有人提出质疑,老爷子的实验对象只有他自己,样本量太少,不足以证明这一结论。
2011年,有人找了215名自愿者,进行同样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关节炎这个锅,掰手指不背。
2015年,有研究都又找了一群自愿者,更详细地证明,掰手指与不掰手指,在手指的疼痛、肿胀、灵活性与抓握力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掰,还是不掰,不是问题。
喜欢掰手指的人,可能会上瘾。
人的身体各个部位是有牵连的。掰手指时,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因此受到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得到增加,有助于消炎和解除痉挛,再配上“啪”地响音,整个过程就一个“爽”字。
然而,关节也不是随便掰的。
每个人的骨骼、韧带强度不同。用力不够,掰不响;用力过猛,可能掰骨折。
没掰过的人,还是要悠着点。
记住,耍酷有风险。
当年被吓到的你,现在可以释然了。
【113】“末代贼王”出狱:17年抢劫3000多万,178个国家通缉,噩梦终结
【110】 “杜家珍,你还好么?”
【112】我赌你不知道,“油腻”由他创,他才是中年油腻男的鼻祖
【111】给67岁女星当“情人”,13年后继承70亿遗产,这样的故事你信吗?
【107】没有活路的男舞者:娘娘腔、兰花指...“但我是真男人”!
为防走失,请扫码关注
码字工:波叔
你是什么时候
学会掰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