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浮生》读后感锦集

2020-01-22 23:5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读后感锦集

  《浮生》是一本由刘汀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读到的是苦涩

  读一本自传了解一个人经历成长,读一个人散文是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听他/她絮絮叨叨,分享所见所闻所感。

  作者用心留意到生活中小事有感而发,是个敏感,内心柔软的人。由于他出身比较清贫和最初接触的的环境,所以更多的比其他人看到了生活中人与人的差距命运力。

  整本书读下来比较负能量,作者带我看到的是社会晦涩一面,没感受阳光喜悦。 但是我想说,生活还是有很多美好,苦中作乐不也很好。

  《浮生》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不过是共情罢了

  看到这儿,想到外公重病到去世时的场景,不禁热泪盈眶。想到重病时,外公拒绝接受治疗,拒绝给我们太多负担,拒绝我们为他操太多。但后来,他又不忍我们眼睁睁看着他离去,终究向我们妥协了。开始乖乖吃药,开始按时进食,开始努力恢复。这就是亲人之间的难以割舍的羁绊

  阅读,从来都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从中攫取一二点有感而发之处,便是所得

  《浮生》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形散神也散,一本碎碎念

  真的很抱歉,看完一遍后,除了知道了作者的妻子中学教师,作者的父亲是教师,作者是编辑,作者曾几次高考复读之外,实在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或引起什么共鸣

  同质化内容太多,不仅形散神也散,不过是将作者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生硬地套进不同题目里,只为了表述一样观点而已。但毕竟三十年人生经历也确实不多,所以也就情有可原吧。

  惜字如金,不是说就不能长篇大论,而是能够不要讲那么多多余的、已经令人耳朵起茧,眼睛疲劳的内容,只留下最有深意,最能正确表达核心思想东西锤炼文字,是不要华而不实辞藻堆砌,也不要重复冗余的内容堆陈。

  最后,关于作者对友人携勿我上地铁穿城的坚持之举的支持。我想请作者思考这样一种可能:如果出于某种安全考虑的安全指的是为了防止地铁上有花粉过敏症的人感到不舒服,而拒绝携花束乘车呢?还会觉得带着一大束花坐地铁很有意义吗?我觉得这是自私吧!

  《浮生》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浮生》读后感

  我对阅读散文很不擅长,记得初中时候老妈给订过半年的散文期刊时兴冲冲打开,两眼茫然盖上,那“形散神不散”真是令我记忆犹新——描写风,写了一页纸,可看了三遍没看出什么内容,感觉脑内空空。所以这次看到书的标签有散文,是有一点小紧张的。

  看了这本书,倒是不空,能看到内容主旨,但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了,就是我自己胡思想的时候在脑内形成的一段段话相似,很生活,很自我,但是说给别人听,未必每个人都想听,未必都能产生共鸣。每个自己都是独一无二存在,可在旁人眼里,多是大同小异

  本书与其说是散文集,倒是更像作者的期刊合集,所以每篇的质感不甚相同。有的确实能引起共鸣,有的又略显啰嗦重复。比如母亲问题源头归结到命运,比如引用王阳明“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比如介绍妻子是学校老师,自己曾放弃会计,都至少提及两遍。作者确有一双观察的眼睛,生活经历也多,看待问题落笔溯源时可以更深入一些,流于表面就和大多数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浮生》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浮生》读后感

  作家都是敏感的人,看了这本《浮生》,感觉确实如此。

  书里记满了生活中的小片段,从作者的视角,写了生活中遇到的卖包子夫妻、自己的父母同事的各种小事。那些场景读来会觉得很熟悉,因为生活中真的常常会遇到。作者能一一发现,并带着自己的思考把这些写下来,足见内心还未如大多数人一样麻木

  可是,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有点小小的失望

  封面上写着:“世事浮沉间,太多的身不由己,献给心中有光、漂泊异乡的人。”

  前两句我也深有同感。在北京漂泊几年,书里写的很多场景都曾经历过,很多感触都和作者相似。但同时也对这些身不由己产生了深深困惑,很多事情不知该如何去解,故而常常陷入自己与自己的问答之中,却依然没有答案

  这本书刚开始读时,觉得既然作者与我感触相似,是否最终能给我一个解答方法。然而读完之后,还是失望了,作者似乎也没有结论,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每篇的最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就戛然而止了。

  不仅没有解答,读完之后还觉得心情不明朗,似乎原本心中的一点微弱的光也被一种不知道是什么的情绪给熄灭了。

  哎,可能是我最近本来心情就不好吧,又或许是我的水平太低,欣赏不来这类散文的内涵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浮生》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愿你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感谢这本书出现在我人生中的这个时间段吧,恰逢公司关停,我即将面临失业的难题。其实这样说也不太贴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毕竟早就想离开这里,那就感谢这个际遇吧,谁都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更好。

  作为这浮生中的一员,非常喜欢这本书封面的小蚂蚁悲观者会觉得生命轻如蝼蚁,但我却觉得这就是顽强的你我。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人微言轻,可我们一直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这还不够吗?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绝大部分事情做主,可以说除了生老死我们无能为力,其他的事情都是我们可以为之努力,左右结果的。难道不该感谢上天的仁厚吗。当一件事情我们还有努力的余地的时候,不该心存感激吗。

  书中讲到别人的生活,是啊,我们总是在一边看着别人过生活,一边过着自己的生活,可关键的是,我们周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看着一些什么样的人过生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身边的人温善纯良或者能力显著,我们当然要看着别人去精进自我;但如果反之,我们最好就有多远避多远吧,跳出这些人的圈子,不去沾染他们的恶习,看他们过生活就更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提及,就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吧。当然也可以以他们为鉴,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成为自己当初厌恶的人。

  永远心怀感恩的去生活吧,未来你会遇到更加可爱的朋友们的。

  愿我们日后遇到的人,既不闪躲,也不沉默

  《浮生》读后感():【豆瓣鉴书团】絮絮叨叨

  我一般是比较偏爱小说的,散文读的少。但是也读过李娟的清丽雀跃,刘瑜幽默理性,更不要说丰子恺恬淡自然汪曾祺好吃!可是,阅读该书之时,我数次翻到本书的第一页去看作者简介怀疑他的真实年龄,合上书本,我脑子里犹如缓冲小圆圈一样的反复萦绕的词是,老气横秋……

  作者的困扰困苦,在这个极速转变发展的社会,相存在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这份情绪下,作者更多的是表达了非理性的个人感触,我常常产生“作者想说什么?”的问题,几乎每篇散文都长得前言对不上后语,我在通勤地铁上维持我持续阅读的动力已然是我参加活动了,我不能放弃,看到后记,我长舒了一口气……

  全书也不能说一无是处,在“何以抵抗寒冬”里,我看到了地处北地的凛冽感,看到了作者的童年,看到了生活,看到了些许文采。但是后半段又转而去写寒冬里的小摊小贩,又变得平淡无水,毫无生气。写“母亲和她的生活哲学”,也写出了他的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真诚的母亲。采药买手表一段是那么真实,那么骄傲特别质朴又带着狡黠,咂得出生活的苦与甜。

  我只能说全书只是作者的絮絮叨叨,如果没有出版,们就是静静落在某一角落的文字,可是它们现在出版了,让我品头论足,我想尽量和蔼一些,可是,我发现,它真的乏善可陈,于是就写到这里吧。

  《浮生》读后感(八):别人的生活

  感谢豆瓣赠书,因平日比较少看散文,不过青年作家刘汀善于捕捉生活细事,《浮生》文字质朴,情感真挚,在一篇篇文章体味到《日常生活里的诗意》,聆听到言传身教的《母亲和她的生活哲学》,《何以抵抗寒冬》?这细微平凡幸福,足以。哈,所以即使冬日里也感觉暖暖的。无用之用

白岩松说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东西。人还是要做一些“无聊”的事,“无聊”不一定是浪费生命,说不定是在蓄能呢

  《浮生》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如果你有一个细心又絮叨的朋友

  如果我有一个对生活充满细心的感悟,但又絮絮叨叨跟我讲这些感悟和琐事的朋友,他可能不会是我每天都想去交流的朋友;但在某个相遇的机会,比如一起打球之后,会找个小馆子喝着啤酒聊聊近况

  以此视角读《浮生》,感觉大概如此。随手拿来翻看,看作者写别人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写日常生活里的诗意,写平凡人生里的病痛,写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年龄段。平淡朴实如同朋友闲聊,讲每件事情的细枝末节,对这些事情发一些感慨,偶尔还能冒出一句妙语,也算生活中的一丝点缀

  —————————————— 吃人嘴短分割线 ————————————————

  但如果不是我的朋友,而是从文学层面看来,不得不说,《浮生》真是一部非常一般的作品

  问题在哪?@phoebe的这篇 【豆瓣鉴书团】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洗洗睡吧 已经写的非常到位了,我找不出更多可写的,而且也没必要为这种作品花费太多心思

  不过还是总结一下吧,《浮生》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了写而写”,因此生活成了凑满文章的工具,而不是写作出发点。也因此文章选材普通陈旧议论浅显而无力,情感平淡而无味叙述繁冗而单调

  借用phoebe文章结尾的话,“写了这么长,我其实想说的是,我真无话可说”,而我写不出什么,是真的无话可说。

  《浮生》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刷了一本纸质微博

  主题页诗的最后一句还是很有感觉的。

  81年作家写的东西固然会有较多的共鸣,也比较好读,一下午看完了。

  序里说这本书是散文又不是散文。看完后想@ 一下写序的阎连科,这本书就是微博。

  作家接地气私货基本都会写成散文,但私货普遍比较干货。说真的,即使很有共鸣,但这本作者私货太不干了点。

  作者想讨论的问题大都用了比较深刻的题目,例如“普通人的病与痛”,“灵魂是什么东西”,“自由在哪里”。但探讨得过于接地气了。如果是微博倒没关系,而且微博也不用想题目,直接洒文字就行了。可能这就是翻船的地方书名叫浮生也是略浮夸了。

  青春文学是可以的,作者写了挺多大学时候的故事和感受。但81年的话基本也大学毕业15年左右了,回头写大学时的故事,感想却并没有毕业15年的深度,有点过于青春了。

  当然我也写不出这个水平的书,所以要说一句这本书作为喝咖啡或坐飞机翻翻的书,还是挺合适的。

  相信直接关注作者微博是更好的选择

  书中有句话总结得很棒…“为什么有一定要比没有更让你们觉得可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