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的荒野》读后感摘抄
《球形的荒野》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就在我刚刚打分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标题的含义。荒野在文中是有解释的,代表着家乡以外的地方,球形是因为除了日本之外整个地球都是荒野。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这本书我之所以打三星,嗯,是因为我大概有一点失望。松本清张在国内已经出版的小说我基本都看过了,社会派的特征很鲜明。这部小说回想起来差一点东西。但具体是差什么呢,高潮。整部小说给人没有高潮的感觉。从一开始节子在寺庙里碰到的字体,作为读者我们应该能猜到是谁写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猜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整部小说稍显平淡。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二):荒野中的人
很久没有写字,大周说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打算逼着自己写点东西。
要说日本的推理,最喜欢的就是松本清张。老派经典的社会推理,有种扎扎实实的感觉,一切基于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羁绊、摩擦或无奈。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朴素真诚,有时候会分明看到坐在列车车厢里的某主人公,他那被斜射进来的光线所照亮的耳后的皮肤。人物温度或者场景都真实鲜明。我们或者不会真的遇到这样的“典型案件”,但它们却是存在的。甚至于,生活比故事更离奇。
这本书当然不是松本清张最有名的作品,但阅读推理过程非常流畅,一下午的功夫一口气能读到底(要知道现在阅读,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挺稀罕了。)。虽有几个推理节点书中并无明确交代,但到了尾声,看到父女的会面,心里涌起一阵阵的感慨,那未被明确给出的谜底也不重要了。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长了越来越感性,面对尾声的会面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松本清张是继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之后,日本推理文坛的第三大高峰,可以说,松本清张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属于日本的推理。在本格推理穷尽了各种诡计,渐渐不能再吸引读者后,松本清张创造了社会派推理,将推理文学推上了另一个高峰。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但随之而来的政府的腐败、官商的勾结、社会的黑暗,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正是要通过推理小说的外衣,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人们以警醒。
«球形的荒野»正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其关注的焦点从社会的黑暗转移到了日本对于二战结局的认知,在日本国内,对于二战的投降,有并不相同的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尽早结束战争是对人民负责,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投降是一种卖国行为,应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冲突,成为了这本小说的缘起和背景。
«球形的荒野»从一个看似极其偶然的事件引出,通过抽丝剥茧、线性推进的方式,逐步揭示最终的答案。作为正统的社会派推理作品,几乎完全淡化了推理解谜的过程,而将故事的悬疑和背景的揭示放在了首位,这样可以牢牢吸引读者,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然而,相比于松本清张的名作«点与线»,本书没有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推理谜题,谜底随着事件的演进直接水落石出,作为一本推理作品,没有一个让人绞尽脑汁的诡计,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四):爱的荒野
在一个炎热又极为沉闷的午后,我读完了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的《球形的荒野》。在此之前,我读过的松本清张的作品大约有十几部,虽然每一步都非常的引人入胜,但是却没有一部像《球形的荒野》这般带给自己感动与思考的! 在松本清张以往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作者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思考,其故事情节与主人公也多集中在个体上,鲜少有上升到有关个人与国家的这种关系的讨论中去的。在《球形的荒野》中,我第一次看到松本清张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故事中的野上显一郎在二战时是日本驻外的外交官,在战事正酣的时候,野上没有选择与自己的国家一同战斗,而是与英美等国的情报机构往来密切,极力的促成日本更快的向同盟国投降,结束战斗,其后,更是以假死来放弃日本国籍,成为法国居民。对于野上的这一行为,松本清张虽然没有更多地展开,在故事中,我们也并不能得到更多松本清张对于此事的态度与看法,就像是他只是平静的将这个事实叙述出来,至于对与错、是与非,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我们仍然会感受到松本清张对于战争与野上选择的一点情感态度,借着书中门田的嘴,他告诉我们,野上的选择是为了尽早的将日本国民从不幸的战争中解救出来,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坚持战争,无疑是要将国民的生活进一步推向困苦的深渊的。这与其是野上与门田的看法,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松本清张自己的观点吧! 在《球形的荒野》中,松本清张并没有过分渲染自己在写作推理小说方面的天赋,与他其他的作品相比,《球形的荒野》也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当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便大概可以猜出故事的真相出来,但是对于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还会有兴趣的读下去呢?或者这便是源自于在故事里,松本清张为我们营造出的那种深沉的感到的味道吧! 在本书中,野上显一郎是一个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的男人。暂且不论,他在战争中的行为要如何评价,单只看,在战争结束十几年之后,他仍然无法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偷偷摸摸的回去,看着心心念念的女儿用尽了一切的手段也只能够远远的望上一眼。在故事的最后,当看到野上又一次哼唱起那首熟悉的歌谣的时候,一种泪目的感觉不仅涌上心头,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的让人无奈与痛楚的吗? 在开始读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纳闷本书为何以《球形的荒野》来命名,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语法与习惯,这甚至是一个不知所谓的词汇。在读完之后,我才蓦地发现,对于野上显一郎来说,早在十几年前,他“背叛”自己的国家,“抛弃”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假死之后,不论是日本还是这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荒野罢,不能有牵挂、不能有家、不能有爱,只有荒野。。。。。。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五):那片荒野中藏着深不见底的爱
社会派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多,在他的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妙语连珠的金句,只有平淡写实的记叙手法,可是在这种朴素的写法下,却埋藏着犀利又尖锐的态度,为我们披露的也多是社会之现实和人性之残酷,而在这本里我却看到了人性里最真实的美好。
这本书由一个签名引出了昔日已去世的日本外交官之谜,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揭露了二战中为了挽救日本民众,为之“牺牲”的外交官野上显一郎的一生。
故事的开篇引出了去世多年的野上,有着敏锐直觉的记者添田听说了此事,却察觉到野上的去世必有着不与人言的隐情,凭着他的直觉和猜测开始进行调查,故事以此拉开帷幕。从故事之初我们可以感觉到野上并没有真的去世,所谓的去世也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在添田探索真相的过程中,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人物,野上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随着线索的增多,我们也在一步步拨开迷雾,逼近事实的真相。
在得知真相之后,我其实一直有个不解的疑问,就是野上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假死,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又有何意义。去翻看了关于二战末期日本的资料后,我才知道当时日本有个计划叫“一亿玉碎”,而什么是“一亿玉碎”呢?当时日本有一亿国民,所谓“一亿玉碎”就是指全民皆战死。二战末期,日本物资已消耗殆尽,部队也在各地遭毁灭性打击,已是强弩之末的军国主义者却叫嚣着“一亿玉碎”的口号,对国民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目的就是抱着必死的精神进行最终抵抗。在此背景下,野上为了拯救日本民众的性命,免去不必要的牺牲,与同盟国谍报机关进行了接触,由此推动了《波茨坦公告》的制定,在日本分崩离析之前结束了战争,而他付出的代价则是自此隐姓埋名不得再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本书在推理真相的表面之下,抨击的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而在反战思想之下,驱动故事发展的无疑是爱,野上对日本和对亲人深切的爱,这也是人性里最真实的美好,故事的尾声里,在海岸和灯塔掩映之下,沉入海底的是父亲对女儿深不见底的爱和思念,让人深深的动容。
对野上先生来说,巴黎和沙漠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他而言都只是一片荒野。此书原作名为《球形の荒野》,曾三次再版,书名从《重重迷雾》变为《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再变为原作的直译名《球形的荒野》,在看过书后,不得不说,还是此版书名最为合适,也最为贴切,于野上而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片荒野,而在这片荒野中藏着的却是他沉重又无法言语的爱。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六):遍地荒野何时才能回家
近些年一提起日本推理,大家第一反应总是会想起东野圭吾,读“东野圭吾”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在推理届有这样一位大师,他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他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东野圭吾、岛田庄司、宫部美雪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他就是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是影响我创作生涯最深的作家。”——东野圭吾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他的作品总是逻辑清晰,构思严密,平实且细腻,把握了日本政治生活,抨击探索历史真相,揭露社会丑陋,让读者在读过后分不清这书中的故事人物究竟是虚拟还是现实。
封面一名男子站在荒凉的山脉上,踏在无边的波涛上,望着的是红日,也是故乡;一个背影,充满无奈,充满落寂,充满凄凉。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二战为背景,通篇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故事以节子无意中看到“已逝”舅舅野上显一郎的笔迹为引子,然后慢慢解开背后隐藏的秘密。本书推理侦破线索并不复杂,作者更加侧重的是野上的“乡愁”。
野上显一郎是一名日本驻中立国的外交官,面对即将到来的败局,日本当时准备实施以“本土大决战”为名的“一亿玉碎”总攻计划,计划中还包括了2800万民兵(15岁至60岁的男人和17岁至45岁的女人)……据《日本投降记》一书记载,日本当时的总决战计划是“狠毒残忍到极点的”。面对当时的局势,野上不得不与丘吉尔“勾结”往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站在日本的角度,人们认为野上是个叛徒,因为他背叛了他的国家;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野上无疑是个英雄,因为野上停止了战争,保全了无数人的性命。
但从此野上也再也无法回国,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
每当提起日本,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历史的伤害,我们总是充满仇视,我们总是将所有日本人归为一类,但是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其实没有人喜欢战争,没有人喜欢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踏上一场不归、充满杀戮、望不见尽头的“旅途”。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带我们看到,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站在和平、正义的一方。
对野上先生而言,巴黎和沙漠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他而言都只是一片荒野。毕竟,他是个失去了国籍的男人。不,不仅仅是国籍。他的生命在十七年前就已经停止了。对他而言,地球本身就是一片荒野。”《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七):选择艰难,选择世界成为《球形的荒野》
在推理小说中,一直偏爱社会派推理,无他,因为社会派与现实相结合,是具有时代感与责任感的作品,是为社会中的每个普通人所写的,而在所有社会派的作家中,松本清张无疑是最彻底的那一个。在他的笔下,少人物而多政治,人们总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存在,或如强蚁一般努力生存,或如水波一般平淡的生活,而在这一部《球形的荒野》中,松本清张展现了自己另外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将情与理,家与国联系在一起的。
松本清张先生确实是大宗师手笔,他的故事起因总是平平淡淡,令人疑心这样的故事该如何讲述下去,节子女士喜爱古寺,在一次参观中无意发现了一个与舅舅笔迹类似的签名,而身为日本外交官的舅舅在十七年前二战结束前夕已经病逝异国,这独特的签名在她内心中种下了疑惑的种子,仅仅是如一根丝线般细小的事,却牵连出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乃至在历史中影响至深的事件,以及二战时期日本的历史,历史本就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想要守护的人与事,每个人也都在自己坚持的信仰而努力,每个人的合力聚合在一起变成了历史的走向,历史的走向是必然的,但是却无法避免个体的牺牲,有些人死了,成为了英雄,有些人活着,他的功绩却无法评判,就如历史的走向一般迷离而无法判断。这是一个如东野圭吾《圣女的救济》一般的推理小说,结局指向一个简单的答案,可是我们依然急迫地想要知道为什么是如此的答案。
松本清张先生以及那个时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乃至于他们的思维中,都被刻上了战争的影子,这浓重的阴影在任何作品中都若隐若现,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只是角落里不起眼的一个配角,可是读者都知道,不论故事如何发展,我们都无法忽视战争,因为我们知晓,无论它伪装成什么样子,它都是这世界中绝对的主角,而战争背后牵扯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信仰的不同,这些差异是永远无法消解,时间也无法磨灭的。在《球形的荒野》中,战争又被具象化了,它是主战主和不同的派别,是家庭与国家的差别,是穷兵黩武的政府与每个活生生的国民的区别,是每个人的选择,也是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不同信仰的延续。如果这样的选择放在每个人面前,那么都是最沉重的选择吧。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一点点关于人类的存在问题,我们如何感知自己存在着,一个人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我想是因为和别人的交集与别人的交往与所有人的联系塑造了一个人的心灵与头脑,在之后的无尽岁月中,这种交集与经历会不断得到强化,人也之所以成为人。所以有那样一种说法,人死去的时候还不是真正的死去,而是没有人内心中怀念着你了。所以一个人虽然死了,可是他还是活在每一个爱他的人心中,这样他的生命也得到了某种延续,所以一个即使在社会性上已经消失的人,会内心空空荡荡,只想回到故土,只想向所有曾经认识的人表示自己还活着,因为那种内心顽强想要活下去的信念抵挡了理智,做出了决定。
这本书的悲凉之处,就在于作者笔下详细地描写了每一处日本的美丽景色,令读者仿如亲见,而这些在某些人的眼中却是渴望却遥远的故乡景色,再也无法触摸,而所有的景色也都失去了色彩,以至于世界都成了“球形的荒野”,这真是极度的悲伤。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八):开花的荒野,流浪人的家
或许是我看多了东野圭吾的书籍,我一直在《球形的荒野》里有一种东野圭吾的叙事方式的感觉。可是越往后面看,会发现他们的风格还是有所不同。后面查了一下他们的先后顺序才发现,东野圭吾的写作的风格,也是学习了松本清张先生。 东野奎吾的书籍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一种刻画。他让我们更直接的面对着一种恐怖的情节,总是伴随着大量的死亡和血腥。他让善与恶有一种直接的碰撞,让你在直视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思考人性。这是我在看完《白夜行》、《彷徨之刃》、《嫌疑人X 先生》的感觉。当然他也有满怀温情的治愈系小说,例如:“《解忧杂货店》”。 松本清张的《球形的荒野》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在前期铺垫状态之下,你可能并不会觉得特别惊艳,可是后期那些情感的爆发,却会让你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你不能错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他总是给你留下伏笔,让你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的存在也是故事中重要的一环。这里面没有特别厉害的人,作案的手法也不是特别复杂,可是就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隐藏在一个平凡的身份之下,让你认为他们是故事里的路人甲,证人乙。我们隐隐约约会有一种知道结局的感觉,可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背后会有着这么多的无可奈何。 作者通过一个古寺的留言,开启了故事悬疑的开端。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消失了,还有谁会在乎你。大抵只有那些爱你的人了吧!在那场战争,日本海军与陆军双方内部的对于胜利和战败的思想上的不统一,导致战争迟迟不结束。有着强烈爱国之心,不忍心看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外交官野上显一郎不惜背负叛国的罪名,做那所谓的“奸细”。没有他和美国战略情报局头子和英国谍报机构“狼狈为奸”,这场战争可能还要持续好几年,人们还需被迫经历更多的伤痛。在这一方面,他是个伟人。 虽然政府当局保留了他的名声,可是却也剥夺了他的国籍,和他回家的权利。这无异于一种杀害。这是我们对一个伟大的人的一种辜负。也更加的加重了故事的沉重感。不过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总归有些人没有忘记这份付出,还愿意为这位可怜的父亲做些安排。这也算是故事的一个反转, 我一直以为村尾先生和泷先生都是坏人,背后隐藏着多大的阴谋,因为无论做什么都遮遮掩掩,神神秘秘的。为人还那么冷谈,虽然作者很多次让这两个人在面对和野上家人不同情绪的对比,让人产生一种做错事后的弥补的感觉。还以为犯了多么大的罪行,后面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帮助一个丈夫身兼父亲的人,敬一点绵薄之力。 中期频繁跳出的那个一闪而过的组织,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他们才是执迷不悟之人。看不清楚社会的现实,抱着自以为是的欲念,以为是在保全大义,其实也不过是一个笑话吧!这也是一个势力政权衰落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组织,就像是那些年的“反清复明”,他们才是看不到大势所趋之人,这也是一个社会必然经历的一种碰撞。 作者前期铺垫的所有小心翼翼的见女儿的情景,在结尾海边的灯塔相见,父女两静静地聊天达到了一个高潮。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风轻云淡,我们不再去想那些即将公开的秘密和风雨欲来的危机,作者给了一个美好的念想,让一切戛然而止在最幸福的瞬间,他满足了一个为了国家大义,放弃自身小家庭的父亲,对于女儿的朝思暮想。而后岁月谁又知道呢?不管是生别还是死别,这一次总归会是最后的相见。可这一切停止了,唯有作者才有这神奇的能力,他能让故事停留在任意一个瞬间,只要他不写,这就是结局。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九):外交官的使命
松本清张是社会推理的开山鼻祖,也启迪了东野圭吾和宫部美雪等新一代的社会推理小说家,同时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 与本格推理关注杀人凶手的作案手法不同,社会推理拥有更强的倾向是通过事件来反映社会现象,人性和人类感情的。 这本书以小人物的视角回顾日本战后历史,不仅有外交官对战争的反思,也有一名父亲对家庭的眷恋。 故事发生在战败后的日本,节子在逛寺庙时,无意中在芳名册看见疑是舅舅野上显一郎的笔迹,可野上早在日本投降前,在中立国担任外交部长操劳过度不幸病逝。 节子还是把这件巧合的事告诉了舅母孝子,孝子自然没有过多当回事,毕竟已经接受丈夫的死亡了,但她女儿久美子的男朋友添田却对这件事格外关注。 添田凭借记者这个身份,还特意采访了曾经野上的下属村尾和友人泷良精,对谈的结果也是较为官方,没获得一丝有用的信息,但添田敏锐的感觉到他们似乎在遮掩什么。 接下来发生的事也印证了添田的猜想,泷良精推荐知名画家给久美子画肖像,可却突然服安眠药自杀,泷良精立马辞掉公务改名换姓的进行躲避。 画像被神秘人拿走了,但需要久美子自己来京都拿画,到达目的地时却迟迟不见人,晚上入住M酒店隔壁却遭到了枪击,而被枪击的人却是村尾。 添田也很快明白过来,泷良精和村尾的诡异行为绝对不是巧合,野上或许是真的没有死,恐怕是涉及到一些利益一直不敢于露面,只能隐姓埋名来到日本。 看到这里不由的佩服作者的构思,一步一步的剥丝抽茧的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从探寻野上是否活着变成了野上隐藏究竟着什么秘密。 当看到结尾时,我们也能发现野上散播死亡的消息,其实是为了抹消他的国籍所做的手脚,与同盟国反复协商,构思让日本战败的策略。 一边是从小到大刻在骨子里的、为祖国效力的信仰,一边是战争之下妻离子散的民众和自己无法保全的家庭,野上如何选择? 当时日本军政府制定了“一亿玉碎本土决战计划”,企图牺牲一亿国民来与同盟国两败俱伤。 这背后牵扯到的还是海军派与陆军派,前者主和,后者主战,在战争时期两股力量就摩擦不断,也是在海军的帮助下,野上才得以安全到达同盟国。 客观来说,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也是陆军派,行事非常极端与偏执,哪怕现在依旧想东山再起。 在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伊东武官得知野上还活着,第一反应就是想杀了他,在他们眼中觉得就是因为野上而导致计划失败,而追杀泷良精和村尾也是伊东武官旗下的人。 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野上的确是一个叛徒,是让日本步入战败的罪魁祸首,可站在我们中国或者同盟国的视角来看,却是一位英雄,一位敢于抛妻弃子,舍弃自己祖国国籍,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意愿,在日本濒临毁灭的紧要关头拯救这个国家。 野上先生的行动是无法用传统的日本精神解释的,只能等待后世的评价,但野上这样的行为真的就能够让他无法回到家乡吗? 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丘吉尔和艾登可以出版战时回忆录了,但小人物不行,随时都会因时代的问题来进行秋后算账。 像野上这样的矛盾人物,也出现在金庸笔下的乔峰身上,在耶律洪基南征时,乔峰用自己的性命阻止了这场战争,可终归乔峰是契丹人,他不能像郭靖、张无忌拥有明确的立场,毕竟一个是生他之国,一个是养他之国,周旋在宋辽两国之间,也注定是一个悲剧英雄。 比起乔峰解脱般的死亡,我更加佩服野上,死或许只需要一刹那的时间用刀抹脖子就行,但要坚持活下去却非常的不容易,试想一个人无法回到家乡,无法陪同自己的亲人,又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恐怕没有什么比这个还够凄凉的了,当亲人都觉得自己死了,努力活着又为了什么呢? 我猜是源自人内心的欲望,野上最为柔情的一面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家人,哪怕远远看着久美子,单纯的与她坐在海边聊天,对野上而言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也因为贸然回国见女儿,险些被暗杀了,但对于已经死过一次的他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再死一次,死亡对他来说也是看淡许多,对此时的他来说家庭比一切都重要。
在野上心中,巴黎和沙漠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他而言都只是一片荒野。 野上或许无法看到久美子结婚生子,但能够得知她平平安安的就已经足够了,这是源自一个中年男子内心深处的牵挂,他虽有负国家与家庭,但却依旧是最敬国爱家的好男人。 客观的来说,这本书写的有些繁琐,这恐怕也是日本人的通病,情节的推动要么依靠巧合,要么依靠添田的朋友帮忙,整体而言略显单一,人物的塑造除了久美子、野上、添田三个人其他人都显得单薄,可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十):是无巧不成书,还是有些牵强?
第一次读松本清张的作品,也是无意中选择了这本《球形的荒野》,读来甚是吸引,甚至在半夜三点醒来后,摸索着将临睡前未读完部分一气呵成看完。读书罢,掩卷而思,天色也已微亮。
虽然描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1945年日本投降19年之后)发生的悬疑故事,可若是将时代背景放在今日,一点也不违和。这恐怕和日本奈良、京都在战后几十年来城市风貌并没有很大变化有关。若不是时不时出现的打电话等待回电需要等候很长时间的桥段出现,真的会以为就是现在发生的一些故事,也是可行的。联想如今,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和APP的通用,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却也因过于简单而疏远了彼此的距离。
用电话的年代,心中时时惦记,如今联系起来便捷了,却了无牵挂。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很多情节发生地过于牵强,比如(以下章节借鉴文汇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的《球形的荒野》一书》:
【第7章】
回到报社之后,添田找上了社会部的朋友。
“你要去外国人住的酒店调查?”
——驿水注:此处有些跳跃,为何要查外国人住的酒店?这在前面篇幅并没有任何铺垫。
【第9章】
“泷先生为什么辞职了?”
添田豪赌了一把,不过他对自己的推论信息十足。
对方果然上钩了。
——驿水注:这也猜的过于准确了吧!有点假。
【第12章】
添田与旅客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他下意识地想:村尾课长不会在那群人里吧?这种想法并没有根据,只是一种直觉而已。
……添田没想到自己的直觉竟会如此准确,连他自己都大吃一惊——村尾课长不就在那人群之中吗?
——驿水注:此处直觉太准反而觉得很假,像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刻意为之。
【第17章】
久美子的母亲说,有一位警视厅的刑警陪着久美子一起去的京都。她应该不会选择豪华的M酒店,而会住在很有京都味的日式旅馆中。
——驿水注:剧情的发展是久美子真的选择了M酒店,而且之后在M酒店发生了很多与久美子相关的事情,基本上所有的主要角色这晚都集中在M酒店了。觉得此处也是刻意为之,大家都入住M酒店,过于巧合,牵强痕迹太重。
【第22章】
就在这时,添田意识到了村尾芳生那句话的含义。
原来他的意思是,让自己带着久美子去横滨的纽格兰德酒店。
——驿水注:看到此处,我特地又翻到添田与村尾芳生交谈的场景,将两人的对话重新仔细复读,却没找到“那句话”究竟是哪句话。不知道是翻译者遗漏了,还是作者松本清张根本就没有让村尾芳生说过“那句话”。
以上五处疑点,是驿水在阅读此著过程中一些疑惑。当然,也不排除在阅读过程中的不仔细而错过了一些细节。但若不是驿水本人阅读的问题,那么这些疑点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随后在某瓣上看到某位读者的书评,其中说“故事情节的安排很刻意,虽说是无巧不成书,但是男主和女主的所有猜测,不管多么不符合常理,都是正确的,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背后推着人物朝既定的方向走。而优秀的作品通常都是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作者只能跟在自己的人物后面记录。”驿水的感受与此相似,那些疑点究竟是无巧不成书,还是牵强?
另外驿水觉得还有一处不合理处,就是笹岛画家的死,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画家对久美子父亲的事情毫不知情,最终却落得意外身亡。当然,说是意外身亡也有点牵强,因为解剖尸体后得知画家胃中有一百多粒安眠药,明显是他杀。泷先生也说“坚信是那个组织杀死了画家”。那么在画家身亡之后,野上先生还是去了画室拿走了久美子的素描。这个过程太过惊险,毕竟那个组织的人在杀画家之前,肯定是会拷问一番的,那么坐等野上先生再次上门,是最好的选择,却独独错过了野上先生来拿走素描。所以,画家死得蹊跷且无任何动机。
当然,阅读文章无需如此斟词酌句、斤斤计较。可要知道,这是一部悬疑小说,若是疑点过多,那是肯定无法吸引眼球的。而《球形的荒野》之所以成为松本清张声誉驰名的一部作品,其中的优点还是非常令人着迷的。
优点之一,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饱满,有血有肉,仿佛就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有故事的人;
优点之二:对于风景的描写,犹如有了画面一般,赏心悦目。特别是对奈良、东京的几处寺院,还有寺岛康正先生下葬的福隆寺周边的风景,作者描写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的确,日本的寺庙不论大小,都是值得进去欣赏一番的,大有大的宏伟,小有小的惟妙,真正闲庭信步,打发美好时光的最佳选择。这与国内的那些名刹古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书中还有一处细节,就是乘客每次乘坐出租车到达某个地方后,乘客都可以请司机稍候片刻,等待乘客办完事情(甚至欣赏完风景返回)重返车上,再至下个目的地。窃以为这只是当年的一种服务方式,放在今日,恐怕是不行的吧。虽说如此,驿水每每读到这些细节描写,总是觉得很有人情味,且好想享受一下如此待遇。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
另外,书中还映现了很多背景,如二战中的日本投降、日本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纠葛、……在此就不赘述了,若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维基百科自行阅读。
想起来了,当时看到此书的推荐语是如此描述的:畅销日本半个世纪,公认为松本清张代表作!东野圭吾、京极夏彦、岛田庄司都是他的忠实读者!芥川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获得者,开创社会派推理先河,写尽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根源。
如此推荐,驿水觉得名副其实。虽然书中有那些比较牵强的情节,但还是非常推荐喜爱推理小说的读者拿来读读。若是能解答驿水之前列举的那五处疑点,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