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无恙》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安然无恙》是一部由托德·海因斯执导,朱丽安·摩尔 / 山德·贝克利 / 迪恩·诺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全》描述了在现代社会下一种莫名的过敏症疾病。身处中上层阶级的家庭主妇Carol过着大家梦想的安逸生活,却突然间得了一种貌似对化学物质过敏的综合症。此后,她才发现很多人都患有这种病,并称之为“对21世界过敏的环境病”。然而,从影片的角度,并没有为该病例作出任何确定性的结论,观众无法断定病因是否来自于免疫能力的崩溃还是来自于精神心理的病态。此外,从Carol表面的生活来看,富裕的物质生活、稳定的婚姻、和睦的交友圈、适当的运动以及合理的膳食,没有任何外因可能导致该病症的突发,影片也没有任何关于Carol心理问题的暗示。因此,影片是在一种缺少原因的情况下发展并结束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Carol对于自我认识也并不成功,在互助团体中,她总是发言最少的,而且她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却使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加孤立的境地。电影结尾不断重复的“我爱你”,不仅是Carol的自我安慰,也是她自我拯救的最后途径。
《安然无恙》影评(二):《safe》观后感
大一下学期选修课上教授要求看并写读后感,看的时候真的挺痛苦的,平时上课已经很累很丧了,看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心情更抑郁了,非常棒。最开始场景,拍摄手法和BGM有时候挺吓人的。他们家的房子内部设计更是有很多可分析的,多次出现了bauhaus设计的椅子,家里有很多看上去并不实际并没有人使用装饰性的家具。和后面出现的heath club的建筑物一样,拍摄手法都没有正面拍摄到他们的大门,给人一种不被欢迎的感觉。Heath club我越看越觉得就是洗脑的传销组织。他们其实就是使这些人觉得自己不舒服是正常的,并且可以继续下去,而不是去适应这个改变。他们也在骗取钱财,最后专门有一幕是Peter的山顶大别墅,试想一个真正同样生病,想要帮助病人的人,为何会住在豪华大别墅里。女主最后住进了其实很暴露在外的小木屋里,并且认为自己会变好,但是她住的房子越来越小,她其实也越来越脆弱。最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提问,更是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总体来说,挺压抑的电影,不过也能触发很多想法。
《安然无恙》影评(三):《安然无恙》
真的好不像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拍的片子。看似将环境大气污染、外界化学侵蚀直接定义为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饰演的主角病因。适当的往下深究,其中也有关于中产阶级“no zuo no die”的社会自知顽疾,以及从上世纪末电影中经常出现并蔓延至今大小银屏中关于末世危机的表现。
但从整体去体验,影片一直呈现的无害化处理是我最“警惕”的部分,前半段女主人公仿佛就是各种无公害,即便面对新沙发颜色问题也是各种和颜悦色,和丈夫出现裂隙也未有任何明显表现,一切都往自我心里压。而后半段来到了那个”伊甸园“,所有一切运作都处于一种非现实状态,人与人之间都只谈爱和希望,与如今常看到的同类题材的自相残杀之人性截然不同。
特别是导演通过冗长不断推进越发证明了这种虚假性,即便里面有个别点表现些许“人性”。其实这种处理和那种过度高尚化起到了相似效果。
也许真正的疾病和外界都无关,而是我们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以及过于在乎呈现于别人的形象。最后一幕“我爱你”,你到底是在爱谁?
《安然无恙》影评(四):唯一安全的是镜子里的自己
谁拥有最多的生活空间?当然是中产以上的阶级。可是更多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如<SAFE>前一半很多镜头表达的那样,标准的室内构图,正常对话状态,生活状态,都取的是中景和远景,特意营造疏离感,而近景基本都给了开始症状的摩尔。为数不多的几次镜头推动,把摩尔一点点变化的情绪,从不知所措到草木皆兵,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过这些人,包括存在感严重缺乏的摩尔,他们到底是为的什么过敏呢?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而Todd的态度也比较暧昧——不管怎么着,我就逃离,不管那是不是现实,我只有去作一只鸵鸟。其实美帝人民还确实以过敏多而闻名,其中花生过敏更是一绝,但说开点去,不过是过敏于化学品和尘烟,也总比过敏于政治比较好。
后半部开始治疗以后,故事的推动力变弱了许多。更多的室外景打破了室内的憋屈感,但对于治疗感来说,空间反倒是越来越小。美帝人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相信冥想治疗,不过这种对宗教性质的治疗方式细致入微的描绘,似乎让电影的主题有一点点偏道。
它本应该是一部寓言性较强的作品,因为主题非常特别,但Todd融合了很多空虚感的影像在里头,有点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最后留下来的,只是摩尔愈发憔悴的面庞,以及一遍遍地对自己说:
I love you.
没想到它还拿了SIFF的美国独立电影奖。
《安然无恙》影评(五):Carol的危险世界
电影名为safe,safe对应着risk,Carol所处的一个危险世界。这种不安全不仅伴随着工业社会所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而来,还与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上的孤立与游离有关,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Carol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有丈夫和一名继子。导演从carol与她丈夫的性关系开始了电影,她表情呆滞,手冷静地抚摸着丈夫的背,丈夫高潮后呼呼睡去。Carol的不育无疑造成了与丈夫的隔阂。影片开端二十多分钟里,都没有出现丈夫的正面,尽管随后Greg出场表现出宽容与体贴,但处处还是体现了Carol的孤立:丈夫坚信医院甚至是精神医生的治疗与诊断;脆弱的Carol依靠丈夫,却两次在拥抱的时候过敏;在失眠的夜晚,丈夫酣睡一旁,她却踱步到了花园。而她与继子的孤立则更为明显,在作业讨论中的不适宜的问题,父子前来看望时,继子的不理会甚至犯冲。
Carol有的朋友和生活圈,但她虽然参加了健美操班,却不出汗;她有要好的朋友,一起进行饮食计划却被医生制止,疗养后,她们的对话也不在一个点上;她周末参加了朋友聚会,在聚会上却莫名的留鼻血与呼吸不畅。家中的女仆似乎才是与她关系最为紧密的,几次她回到家,就开始不断呼喊Fulva。亲情与友情都不是安全的所在。
医生的诊断不见成效,Carol的病情恶化,直到她看见了关于环境病的传单,她似乎找到了归宿,Wrenwood。那个宣称“我们是安全的,一切都在我们的世界”的社区 ,坚持隔离与自爱,却不是关注社区。彼得在犹如邪教的洗脑会上,宣称自爱才能自救,鼓吹丢掉报纸与电视。讽刺的是,彼得却生活在一栋豪华大厦里。
在这里,Carol找到了友好的同类,一群表面上是因为病情,实质是被主流社会所孤立的人们。她觉得自己感觉越来越好,甚至在生日会上想激动地表示感谢,但她已经语无伦次,身体也日渐薄弱,开始离不开氧气瓶。电影片尾Carol拖着维持生命的氧气瓶,搬入了那间封闭的无菌的白色房子中,再没有任何人能踏入,她对着镜子一遍遍重复我爱你,仿佛终于安全,正如电影海报中,safe被框定在[ ]中,但其实我只看到了一名被困住的女子和等待着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