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折磨》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折磨》经典影评1000字

2020-02-06 22:3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折磨》经典影评1000字

  《折磨》是一部由阿尔夫·斯约堡执导,斯蒂格·贾雷尔 / 阿尔夫·切森 / 梅·扎特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折磨》精选点评

  ●想半天名字。。。

  ●处女作前编剧作品,半成品的好莱坞,给别人拍节奏反倒好于自己之后作品,只能解释为天生是拍逼格戏的,Eclipse Series 5部伯格曼

  ●处处着力,突出。几处夜晚的摄影让人印象深刻

  ●【YVR-que】伯格曼第一部编剧作品实际已能一窥其对于人性思考教育制度抨击也是社会性格的沦丧。但这部作品如果考虑时间缘由政治背景以及其个人经历,就显得极其复杂。拉丁老师恶魔形象除了制度的腐蚀外,有没有对于当时纳粹的折射呢?一个极其病态的人的恶魔行为能否引发他人对其的可怜呢?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可恨的顽疾在没有被他人“开灯”的情况下是被遗弃的而不是被打败的… 结尾看似阳光结果却是各种的模棱两可怜悯校长身份像是灯塔一般,但最后的归处仍旧是庭这一不了解自身的桎梏所在放弃盟友同盟救助(sandman)却被一语点破不接受独立/离群而是回到淤泥… 希望是自己想多了吧

  ●借用德国表现主义风格:斜侧光所造成的大面积阴影,对于梦境的超现实描写恐怖,是伯格曼挥之不去童年阴影:保守家庭严苛,僵化的教育体质给予的双重压力,教育成为了满足潜意识暴力欲望的折磨手段影片略有瑕疵刻意乐观结局画蛇添足。但对于一个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而言颇有共鸣感同身受

  ●哈哈,这是那个年代恶搞片吗? 有点学校压抑,挺真实的。abusive&sick的基层教育工作者。Bertar的房间真够渗人。(1)

  ●汗。。。是希区柯克附身吗。伯格曼的童年对他的影响从他的早期电影就可见一斑

  ●学校从来就是学生眼中的牢狱,老师是牢头,有牢头好发疯,以欺虐学生为乐,这个乐来源恐惧优势,威德格林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教拉丁文的病态,孤立者将恐惧施与旁人,竟至谋杀,却促成了威德格林的觉醒,恐惧只能是阴影,何不置身阳光!

  ●伯格曼的编剧。导演处理不错,不让希区柯克

  ●伯格曼24岁时编写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于1944年10月2日首映,《Torment》也翻译为《狂乱》。影片具有表现主义色彩讲述禁忌失望之恨的男女故事。在电影界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媒体对教育体制批判

  《折磨》影评(一):无题

  “由于贝尔塔的死亡,埃里克从一个对他来说毫无希望的爱情解脱出来”

  这么说反而是救了他?

  那个老师很严格,抓学生的短处,让学生讨厌。可是他很孤独吧。

  埃里克和他女友楼梯牵拉时,旁边墙上有一个手的影子,是挺有恐怖效果的。

  《折磨》影评(二):轻重之间

  这是一个压抑的故事。折磨来源于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来源于惨遭抑制的自我。对于学生扬来说,折磨是繁重的课业、父亲的严厉和无法实现的小提琴之;对于凡莎而言,折磨是恐怖的拉丁语教师加里古拉以及漫长的孤寂;对于加里古拉,折磨源自他因过分脆弱而严重扭曲的内心……

  这三人的关系十分有趣,加里古拉是扬和凡莎两人的主要折磨来源,而凡莎则同是扬和加里古拉疏导压力的工具(虽然扬对凡莎有一些同情和爱,但最后如果不是扬冷酷的拒绝,凡莎也不会因孤独而饮酒过度致死)。原本就互相害怕和憎恶的扬与加里古拉因为凡莎而加剧了两人关系的紧张。

  本来想说扬代表一种尚未成熟的正义,加里古拉代表强大的腐朽力量,而凡莎则是纯粹的弱者。然而,这样政治化的分类显然不会是伯格曼的本意。尽管这是伯格曼还是学生时就已经写就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仅仅想通过扬这个人物来发泄对学校的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值得同情的,甚至那个像纳粹般变态的加里古拉(伯格曼曾想把加里古拉的外形设计成黑发、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样子,但在朋友的建议下,将他改为一个金发、外表优雅的家伙,事实证明,后者更具张力)。在加里古拉与年级主任对话的戏以及后来他对凡莎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害怕被人拒绝的人,相较于这种痛苦,他宁愿让所有的人都害怕他,以折磨别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折磨。

  另外,这部影片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在现在看来也应该相当新颖。老师和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拯救与被拯救、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的恐惧和憎恶,学生害怕老师,而老师其实也害怕甚至嫉恨学生,这一切最终也可以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心的脆弱和阴霾。

  影片原来的结局十分灰暗,加里古拉成功将凡莎的死归罪于扬,扬在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最后,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扬独自走进雨里……我觉得这才向伯格曼的风格,从生命的空虚上升到对世界和上帝的控诉。可是为了迎合大众,伯格曼还是在后面加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只能说无奈吧。

  《折磨》影评(三):折磨

  克吉林:

  只是一拐角的距离,她柔软的胸膛散发醺然的芬芳。他的本意可不是为了上床,可是由性而生的爱情,在时光的喘息中,象一枚银制的戒指,愈沉淀,愈氤氲出纯洁的光泽。暧昧升华了温度,一夜的眷恋,他爱的无可自拔。

  他怎会不知道呢。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寒冷的冬季夜晚,穿厚重的毛呢长裙,黑色面纱遮住半张忧伤的轮廓——她的口红已经颓败,还在说:我要喝酒,带我回家。他不是不知道,这个女人天生就带着灾难的气质。清醒的酗酒,猫咪在她昏睡的怀中诡异跳跃,怎么看怎么有妖娆的意味。

  关键是,他在乎的不是她的落魄和放纵,而是,她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个男人,一个带有摧毁决心和危险性格的男人。这个男人经常坐在她的对面,语气低沉的讲述他的梦境,神经质般的敏感和细腻,他说的缓慢而具体。她从胆战心惊到诚惶诚恐,直到忍无可忍。他深知她的恐惧,可是他也无能为力。

  雅来尔:

  大抵每个男人都有关于洛丽塔的情结吧。这个拉丁语老师也不例外。他被学生称为“卡里古拉”——古罗马历史上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丁度·巴拉斯的《罗马帝国艳情史》就是献给此君的——他的爱激烈而恐怖,带着攻击的快感,将这个可怜的女孩折磨到崩溃,只能靠酒精来缓释。他爱她,于他来说是一种释放,于她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折磨。

  女孩转身后巨大的手腕阴影,熟睡时无声无息虚掩又开启的门。他的孤独无人知晓,他始终带着防备的敌意,直到她用死亡回应了他压抑而绝望的深情。

  贝尔塔:

  最安逸的时光,莫过于晴朗的傍晚时分,天空是干净的浅蓝,橙色光线透射进玻璃窗,窗外镶有纤长金边的街道。他躺在她的床上,吃着曲奇饼干,她微笑欣赏,纯棉睡裙散发清香。

  谁想被分享。爱情本来就是一对一的事。她投入自己的感觉,象一场华丽的冒险,明知雅来尔的冷暴力会随时而至,更何况是这样赤裸裸的背叛,她依然爱的义无反顾。可是,最大的痛苦不在于雅来尔的残酷和暴虐,而是来自于她深爱的这个男子——克吉林无法带她终结这段无望的恐惧,他在自我质问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两人关系。什么才是折磨,比暴力更剧烈的,是挽留时决绝的掉头,是用眼泪交换来的嗤之以鼻。说到底,是克吉林放弃之后的陌路态度。她终于死于酒精中毒。好像也是意料之中的残酷。

  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片《折磨》。看起来也分外折磨。

  《折磨》影评(四):大师就是大师,拍个恐怖片吓吓你!

  一提起伯格曼,很多影迷就敬而远之,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很通俗也不难懂,只要你有耐心,就一定能轻松走进他的电影世界。

  另外鲜为人知的是,伯格曼的恐怖片拍的也很好,他1968年的《豺狼时刻》经常登上恐怖片100的排行榜,还被称为最好的“噩梦电影”。

  其实早在1944年的《折磨》伯格曼就已经显露出他对悬疑电影游刃有余的掌控力。影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恶魔老师的形象,这个老师外表很像《M》,是个外表斯文内心邪恶的虐待狂,他通过对弱者施加淫威而摧毁其自信心,让对方彻底成为他的奴隶。施虐者往往由于自卑而用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软弱,班里一个最帅气的学生不幸成了恶师的牺牲品,他在课堂上屡屡找茬,给这个学生差评,搞得帅哥怀疑人生,这给恶师带来了无限的快感。

  不得不说揣着这种心态的老师每个学校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班里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以捉弄学生为乐,但这个恶师走的更远,他除了捉弄学生,还祸害了学校小卖铺里的一个少女。

  一天晚上,帅哥偶遇了小卖铺少女在街头宿醉,便送她回家。少女放浪形骸的原因是被一个坏人所控制、虐待,甩也甩不开,这让她时刻活在恐惧中。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碰到了一起,擦出了些许互相取暖的火花。但他们没有想到,两人的梦魇来自同一个人。

  好景不长,一天晚上少年到公寓去找少女,发现她已经死在了床上,少年在屋里翻找,发现一堆衣服中藏着凶手,这个人就是恶师!少年逃跑,恶师倒打一耙,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少年不幸被开除,他将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本片看完后我有一种压抑感,这个恶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道德上的批判对他毫无用处。他总是喃喃自语说自己有病,而且越病越重,相信他会干出更恶劣的事情来。

  少年受了很大的委屈,但最后得到了校长的认同,虽然现实无可挽回,但安慰也聊胜于无。少年如释重负地离开了这个学校,他带着少女留下的小猫走向了远方,但他的心理创伤愈合了么?恶师的阴影离开他了么?结局依旧不乐观。

  影片通过阴影的运用来制造惊悚效果,效果很突出。伯格曼很善于塑造饱受心理折磨的恶人,恶师的扮演者也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提名。

  《折磨》影评(五):大师就是大师,拍个恐怖片吓吓你!

  一提起伯格曼,很多影迷就敬而远之,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很通俗也不难懂,只要你有耐心,就一定能轻松走进他的电影世界。

  另外鲜为人知的是,伯格曼的恐怖片拍的也很好,他1968年的《豺狼时刻》经常登上恐怖片100的排行榜,还被称为最好的“噩梦电影”。

  其实早在1944年的《折磨》伯格曼就已经显露出他对悬疑电影游刃有余的掌控力。影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恶魔老师的形象,这个老师外表很像《M》,是个外表斯文内心邪恶的虐待狂,他通过对弱者施加淫威而摧毁其自信心,让对方彻底成为他的奴隶。施虐者往往由于自卑而用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软弱,班里一个最帅气的学生不幸成了恶师的牺牲品,他在课堂上屡屡找茬,给这个学生差评,搞得帅哥怀疑人生,这给恶师带来了无限的快感。

  不得不说揣着这种心态的老师每个学校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班里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以捉弄学生为乐,但这个恶师走的更远,他除了捉弄学生,还祸害了学校小卖铺里的一个少女。

  一天晚上,帅哥偶遇了小卖铺少女在街头宿醉,便送她回家。少女放浪形骸的原因是被一个坏人所控制、虐待,甩也甩不开,这让她时刻活在恐惧中。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碰到了一起,擦出了些许互相取暖的火花。但他们没有想到,两人的梦魇来自同一个人。

  好景不长,一天晚上少年到公寓去找少女,发现她已经死在了床上,少年在屋里翻找,发现一堆衣服中藏着凶手,这个人就是恶师!少年逃跑,恶师倒打一耙,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少年不幸被开除,他将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本片看完后我有一种压抑感,这个恶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道德上的批判对他毫无用处。他总是喃喃自语说自己有病,而且越病越重,相信他会干出更恶劣的事情来。

  少年受了很大的委屈,但最后得到了校长的认同,虽然现实无可挽回,但安慰也聊胜于无。少年如释重负地离开了这个学校,他带着少女留下的小猫走向了远方,但他的心理创伤愈合了么?恶师的阴影离开他了么?结局依旧不乐观。

  影片通过阴影的运用来制造惊悚效果,效果很突出。伯格曼很善于塑造饱受心理折磨的恶人,恶师的扮演者也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提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