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品味》影评100字
《他人的品味》是一部由阿涅丝·夏薇依执导,安娜·阿尔瓦罗 / 让-皮埃尔·巴克里 / 阿兰·夏巴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犀利啊!bravo agnès jaoui...
●以前看过的。中年人的感情生活,典型的法国电影,小幽默小逼逼小深刻。哎呀就是可喜欢Alain Chabat了!哈哈~
●#Agnes Jaoui# 在大银幕重看更加专注了。电影通过口味(goût)拍不同阶层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视角很独特,对白也很赞,又幽默又微妙。说起来其实我是Jean-Pierre Bacri(我一共喜欢三个Jean-Pierre:还有Jean-Pierre Darroussin和Jean-Pierre Léaud)的影迷,喜欢Agnes算是爱屋及乌一记⋯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不知简介中的“英俊多金”在哪里?影片似乎是要给中年出轨男人找借口。不过追求所谓的“品味”倒是一个不会终结的话题。“品味”,二三十年代叫“摩登”,八九十年代叫“时髦”。都是一个意思。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
●看完后,有同学说,不就是一个婚后老富男人和文艺女屌丝的爱情故事吗。搞得文艺了,不过虽然啰啰嗦嗦,但是导演关注的还是和伍迪艾伦一样,是中产阶级群体的情感故事,嫁接上文艺范儿,整点幽默台词,萝卜白菜一起切吧切吧剁了,搭配起来混成一锅粥,看起来还有点味道。
一、情爱如酒,岁月如歌
《他人的品味》影评(二):都好像一条狗啊
1. 30-50岁的情感啊。除了女演员的化妆师,其他人都好像一条狗啊。
2. 虽属文艺片,但比《蒙古精神》类的艺术片更偏生活。镜头有景深,诸多三人镜头、全景中的人物关系往往颇值玩味。
3. 四十岁事业无起色的女演员那么脆弱,甚至需要男人支撑对生活的信心。心疼。
4. 爱得多深才够呢?男性总希望稳定成家,但酒吧女招待独立、泼辣,希望男方顺从,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两人无果而终。
5. 片尾,舞台上作为剧情的自杀,是否会蔓延到舞台下?想想真怕。
《他人的品味》影评(三):《贵族》不拍了
当初听说小刚同志想要拍《贵族》,就想到了这部片子,当时觉得他真有追求!
后来,《贵族》变成了《跪族》,貌似是把放出风头的那点儿点子都用光了。最近终于听说,因为整不出好的剧本,华谊决定放弃投拍了。
这一部片子,翻成“其他的滋味”有点不靠谱,准确的理解应该叫“别人的品位”,这个“Goût”可不光是一个葡萄酒里加雪碧的口感问题,它可以是工厂厂长老婆热爱的田园小碎花墙纸,是颤颤微微的英文求爱诗,是现代派画廊里假意的阿谀和暴发户式的购买,是“艺术家”酒吧中“圈外人”听不懂的冷笑话。
从这部片子里,也许小刚同志能得到很多启发(?),可想要超越它,真的很难啦……因为至少他得弄明白,即使是在仍然有爵位的欧洲,也已经没有真正的“贵族”了,“汝南周氏”的蹩脚马术服,有的也只是对虚无的“血统”无力的怀念而已……
《他人的品味》影评(四):不是巧合吧
千万别被海报蒙骗以为这是一部老好人走运遇到大美女的俗浪爱情片。
其实述说的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爱情模式,平凡的你我他,却又都构成彼此的百分百。
蓄着小胡子人到中年的工厂厂长,在剧场中一见钟情与那张悲伤的脸孔,发现她竟是不早前被他拒绝的英文教师。接下来的情节可想而知,他笨拙的讨好她和她的朋友,却被那些艺术代言人冷嘲热讽……可是还是用他最不擅长的英文,写了首诗来告白。
而被爱的女人则是高高在上,不喜欢他的小胡子,难以忍受他的粗俗和坏脾性,纠正语法错误来回绝他。直到他冷漠的淡出,以及看似笨拙的有违本意,她才开始慌张……
保镖,这个保护他人的角色。却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他怕被欺骗,怕承诺,所以只能把心里话用玩笑伪装,所以迈出了步伐,却按不下那门铃……
女招待。嬉笑人生的好手,轻松的对待那些会羁绊人的情绪,让人知道女人也可以洒脱,也可以像个毒贩一面阳光的生活着,可是她也想安定,可是她也怕别人给的承诺太沉重。
最后,那个相信完美爱情的男人,恪守自己诺言的男人,终究还是被辜负了。夜夜的吹着长笛,转移自己的情绪,继续这生活。最后用那些嘟嘟的音符吹出了一曲进行曲。
:
厂长夫人。那个爱心却不懂的爱的女人,会为了路边的一只受伤的小鸟垂泪,却不明白如何体贴自己压抑的丈夫。只会按着美的理论来装饰自己的人生,哎……
《他人的品味》影评(五):相当低调、冷静、成熟的爱情电影
原来一部爱情电影也可以做到华丽丽地烧脑。
很少有「爱情」题材的电影在烂番茄(Rottentomatoes)上拿到满分,而《他人的品味》做到了!另一部拿满分的电影是一部1995上映的聊天神片《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前,也是豆瓣Top250之一的电影)。
但,这可是导演阿涅丝·夏薇依的首部长片啊! 同年,这部电影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以好莱坞标准来看,这部电影应该什么「故事」都没有讲述。没有所谓的几幕式结构、人物弧光(即主要人物的前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激励事件」来彻底的打破人物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将主人公送上求索之路。
若一定要归纳总结,那便是,电影讲述了一个商人(卡斯特拉)、司机(布鲁诺)、保镖(弗兰克)各自的爱情经历。
接下来我将讲述这三人的爱情形态。
爱情形态一:卡斯特拉与克莱拉
主体故事由商人、迟钝的实业家卡斯特拉承担。一开场,其妻子安吉丽克,一名喜欢花卉图案的室内设计师,她就表露对卡斯特拉的不满: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吃过多的甜食,应该像别的男人学习如何穿搭。
他们的爱就像早已经死在某个时间节点里,但两人都假装看不见,睁着眼、闭着眼着继续生活。
被妻子拉着去观看侄女参演的舞台剧《白丽莱茜》,本是怀着抗拒的心态,但卡斯特拉意外地发现自己被感动了。他对舞台的突然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女主角克莱拉的强大力量。面临失业的她兼职做英语老师,机缘巧合地成为了卡斯特拉的老师,但在初次简短的碰面后,卡斯特拉将她解雇。
被舞台剧感动的卡斯特拉这部舞台剧却让他爱上了克莱拉,在这之后他努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积极参与她的生活:继续学习英语,与她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聊天(经常被Diss),热情地为他们买单;参加画展,买回来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虽然与家里的装饰格格不入;用英语写了一首表白信,却遭到了克莱拉的拒绝。
卡斯特拉与克莱拉在克莱拉的眼里,卡斯特拉就是一个毫无品味、粗鲁的人,是个土掉渣的「煤老板」。即使卡斯特拉为了克莱拉剃掉了小胡子,但她并未察觉。
被拒绝后的卡斯特拉进入了「失恋」状态。但他依旧在与克莱拉搞艺术朋友们在合作——准备花大价钱改造他工厂的门头。
克莱拉担心她的朋友们想要「坑」卡斯特拉的钱,她找到卡斯特拉,想给他提个醒。卡斯特拉称:他只是因为欣赏那些艺术才为之买单,而并不是为了「讨好」克莱拉。
与卡斯特拉的一番对话,克莱拉也开始反省自己。带着固有印象与优越感看待一个人的克莱拉也有所转变,她邀请了卡斯特拉来看她的话剧,在谢幕时,她终于在观众席上找到了熟悉的脸庞,她的脸上洋溢出笑容,新的生活在向她招手。
爱情形态二:弗兰克与曼妮
号称自己睡过不下300人的保镖弗兰克,曾经是一位警察。 因布鲁诺的关系,与酒吧服务员曼妮(Manie ,发音取自大麻「Marijuana」前半部分)相识。
曼妮一面做着服务员,一面卖大麻补给自己的生活。克莱拉是她的买主,也是她的朋友。 曼妮的生活「自由」又「随性」,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没有所谓的道德包袱;认为男女因生理构造不同导致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应该有「框架」。
△ 布鲁诺与曼妮曼妮虽然先与多年前的***对象布鲁诺重逢,又再次滚了个床单,但此后与弗兰克经历了一段「似是而非、轻描淡写」的感情。两人滚床单,聊天,因为曼妮卖大麻的事情争执,和好,打情骂俏,说着似是而非的畅想。
弗兰克说:「我们什么时候结婚?」
曼妮:「随便你」。
弗兰克:「等我保镖的合同到期我们就结婚吧」。
曼妮一边挂好刚洗好的衣服:「好啊」。
弗兰克:「我开玩笑的」。
曼妮继续做着家务,匆匆一瞥,说:「我也是」。
弗兰克:「之后我们去度假,来个蜜月旅行。」
曼妮被弗兰克环抱着,像是一对订婚了的情侣:「当然要有蜜月旅行,然后我们回来,在这里定居」。之后他们继续聊着定居的生活,两个人骨髓里都流动着不安分与浪漫, 一个浪子,一个务实。
这段对话让我记忆深刻,浅浅淡淡,深刻却不会让人悲痛。不久之前,曼妮跟克莱拉说,她爱这个男人。
弗兰克的合约结束了,他去找曼妮,而就在他要按下门铃的一刹那,他迟疑了,最终他选择了自己,转身开车离开。就像这一切如他之前所说:「我开玩笑的」。
窗帘后头窥见这一切的曼妮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风淡云轻地笑了笑。
曼妮与弗兰克爱情形态三:布鲁诺与未婚妻
布鲁诺的未婚妻在美国,他们已经断联3个礼拜。虽然布鲁诺与曼妮再次滚了个床单,但他对自己的心很是肯定。
被动的等待着未婚妻跟自己联系,煎熬之中他学起了吹长笛。但他始终吹着单音与简单的节奏。
他的故事简单且能让人一眼看穿,如弗兰克对曼妮说的:「布鲁诺很天真,是个好人,谁都相信。但有一天,他会跌落,摔得很惨。」
布鲁诺就是那个天真的代表。他痴痴地等着,直到收到未婚妻的信,被告知对方要在美国生活,并且已经有了新欢。
他继续看起来笨拙地吹着自己的单音,直至影片的结尾,与乐队合奏出一个乐章。
商人、司机与保镖的三条情感线条纠缠在一起,在「他人的品味」这一重大主题下,他们的任务是展示走出一个习惯的圈子和超越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多么困难。最后,编剧优雅且机智地将松散的结局绑在一起。
大概因为导演阿涅丝(在电影中扮演酒吧女曼妮)是演员出生,她让每个演员看起来都很重要。
卡斯特拉的妻子安吉丽卡(Angelique,意为「天使的,善良的」) ,室内设计师,对自己粉色系、花瓣图案田园风的「品味」有着出乎寻常的自信。她爱她的狗胜过丈夫卡斯特拉。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好像是为了存在本身,她阻碍了卡斯特拉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成为了卡斯特拉拥抱艺术的原因。
喜欢花卉图案的「天使」卡斯特拉的下属(想了半天好像都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名校毕业。卡斯特拉带着轻微的自卑,一直认为下属看不起他。而在与下属的几场戏过后,卡斯特拉面对下属的辞职,真心诚意地向他道歉——他面对了自己,自我认同实现了一次圆满。
卡斯特拉与下属诚心交谈这部电影沉着冷静得不像个爱情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在控制之中。他们有分歧、有调情、有反复也有失望,但并没有出现咆哮的对抗,黏腻的缠绵,没有强烈的痛苦与快乐。
像面临失业迷茫的克莱拉,在与曼妮述说自己的苦闷时,也就如小溪般地陈述自己的担忧;卡斯特拉的下属提交辞职信时的诚恳;安吉丽卡在丈夫离开后的克制;这一切都表现得稳当,成熟。
虽然每个角色沉着冷静,整部片子的观影感受并不会让人觉得沉闷。温馨中带着感动,言辞引领观众去思索。角色并无完美的,各自有自己的局限,有自己的偏见与执念,但令人欣喜的是,每个人并不畏惧成长与改变。
对冠以「爱情」标签的电影来说,观看这部电影需要调动很多脑细胞,且这部宽荧幕影片真是给人一种相当低调的体验。
最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
拥抱艺术吧,爱会向你涌来。有志学电影的去欧洲吧。【完。】
文 丨 岳漟 图 丨 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热切地欢迎关注,打开你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