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袍千秋》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圣袍千秋》经典影评有感

2020-02-17 22:1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袍千秋》经典影评有感

  《圣袍千秋》是一部由亨利·科斯特执导,理查德·伯顿 / 简·西蒙斯 / 维克多·迈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袍千秋》精选点评

  ●标准的五十年宏大纪事基督史诗片,不过从人物性格塑造角度来说略显突兀,大场面的也不对,和宾虚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2.5。Cinemascope,視野寬闊,臨演好多,演員動線問題。紅袍的顏色比預料低調。動作戲不多。Richard Burton(其實是無神論者)vs Jean Simmons,殉情收尾倒是化解宗教線與愛情線的不易調和,在哈利路亞音樂聲中,拍得煞是欣喜步上天國之梯的結婚典禮。Victor Mature(更大隻的Dean Martin)是Charlton Heston之前的聖經史詩片猛男專門戶,常被綑綁或刑求而秀出健美身材,本片即一例。聖經史詩片如何被好萊塢轉化,關於愛情線的佈置,關於SPQR元老院與羅馬公民空間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美國國族意識的置入。

  ●“知道别人也曾困惑是一种安慰。别迷失本性。这路不易走,但会导人向善。”出色布景和服设计使画面像复古的油画

  ●男主角是个傻逼啊。。两星给布景和服装设计以及女主角的点

  ●1.影史第一部变形荧幕电影。2.服装布景华丽如宾虚。3.人惧怕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4.人们全因疑惑而出卖灵魂。5.诅咒只是诅咒,真正敌不过的是现实

  ●本片的鉴赏理应侧重时观众耳目一新的宽银幕画面构图和视听构成。但是,作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我们还可以从影片剧作结构、银幕形象刻画开放性时空多方面得到审美享受。 影片的剧作和叙事结构借鉴了赋格乐曲交响乐的构成方法,由序幕尾声和四个明显的叙事段落组成

  ●4 track stereo(3 for effects, music, dialogus and 1 for surround). used Directional Sound.

  ●50年代泛滥的宗教史诗电影。Alfred Newman配乐简直能让人重生一般,配乐连个奥提都拿不到简直可笑

  ●N久前看的,1st CinemaScope,只记得趣。

  ●整体7分,还不错的宗教电影,虽然兴致不高,还是没杀尿点的看下来了,而且本片有几段戏确实也拍的挺好的,只是感觉这类宗教电影拍来拍去都差不多,好莱坞50年代也拍太多宗教电影了。而且本片的舞台剧风格有点严重男主转变也不是那么自然,至少我是没有那么能理解。这部电影应该是理查德伯顿比较弱的一次奥斯卡提名了,实在是没有找出任何闪光点,就连圣袍的几段戏都让人看了想笑。简西蒙斯很美,但也没有任何发挥台词都没几句。另外本片的美术乍看之下很好,仔细看发现布景贴的太明显了,背景失真还挺严重的。

  《圣袍千秋》影评(一):伯顿的一个失败古罗马角色

  The Robe 1953 《圣袍千秋》 这个片子是好莱坞史诗片时代的揭幕,是《宾虚》的始祖,也是好莱坞第一部彩色宽屏电影,划时代的意义终结这个烧钱大片时代的则是《埃及艳后》,有趣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理查德伯顿主演的。他是1953年时20世纪福克斯的老板在英国度假时发掘的新星。

  《埃及艳后》我是06年第一次看的,看完之后迷上了安东尼,后来搜集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版本,发现安东尼的演员基本是大帅哥,难怪能圈粉。然而最帅的还是53版的马龙白兰度和63版的理查德伯顿。

  但是53版《凯撒大帝》真难看啊,完完全全是根据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这个剧本改编的。这个莎剧名义上是讲凯撒的,实际上男主是安东尼。选角真是失策,选的是因为《欲望号街车》大红大紫的马龙白兰度。

  他的演技暂且不说,我只说他的台词功底完全不能胜任安东尼这个擅长雄辩和演说,激情澎湃的人物,这个角色应该找个莎剧名角来演。看了白兰度的那场凯撒葬礼演讲,简直就是杯具~

  而且很多年都没有什么改进。到了67年时他和伯顿成了酒友,伯顿天天去他的片场探班,虽然很喜欢他的演技,但一听他开口说台词简直是失望透顶,说“这简直是个灾难,白兰度真是生错了时代,他应该早出生几十年去演默片”。

  但是,我不觉得53版的安东尼应该由当时在英国戏剧届红透半边天的伯顿来演。虽然他的台词功底很强悍,发声和嗓音都是超一流的,完全可以胜任那场著名的凯撒葬礼演讲。

  但是,这一年他的演技在哪里?说实话,伯顿年轻时还没有学会在电影镜头下用会说话的眼睛演戏,在特写镜头下用脸部的细微表情来演绎人物理和情绪。舞台剧都是远远看,只要台词功底和肢体语言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用到这些,而他来演电影似乎也没有个导师教他这些,于是他就杯具了。

  演戏剧和演电影是两回事,很需要一番纠正才能适应。53年时白兰度28岁,伯顿27岁,外貌同样的帅,但那时候的伯顿演电影时真的没有白兰度吸引人。

  因为白兰度有一张很叛逆很个性的脸,看脸的魅力就够了。而伯顿长的四平八稳的英国脸,没有什么个性,人白兰度面瘫都能面瘫出魅力来,他面瘫就是呆滞刻板。

  这一年伯顿也在演古罗马电影,《圣袍千秋》,演的是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护民官梅塞勒斯。对,就是58版《宾虚》里的男二角色,同一个历史原型,只不过他这个是正面角色罢了。

  嗯,演技嘛,就和我前面点评的那样,面瘫着呆滞着刻板着一路演下来的,毫无感情和感染力,和女主也完全不来电。

  看着《圣袍千秋》里他的脸,我就突然想到了四个字的概括最形象,那就是“苦大仇深”。没错,就像他后来演57版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有个影评说的那样,美国版的样板戏,标准的样板戏男主角。

  我简直是奇了怪了,这一年伯顿的梅塞勒斯和白兰度的安东尼居然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靠的是什么?靠他们的帅脸吗?

  嗯,一个是一张嘟着嘴倔强小青年的帅脸,一个是一张跟谁欠了他八百吊似的的叛逆小青年的帅脸。

  有颜就可以任性了是不?好在你们这次奥斯卡双双落败了,否则真是没天理啊。

  《圣袍千秋》影评(二):《圣袍千秋(The Robe)》:一块红布(All Time Box TOP 041)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9/the-robeall-time-box-top-041.html

  圣袍千秋 The Robe (1953)

  本片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45部。

  电影讲述一个与宗教有关的故事。男主角是罗马议员的儿子,他得罪了将要成为国王的卡尼古拉,被贬到巴勒斯坦做护民官。男主角临行前与青梅竹马的女主角相约:女主角一定会等他回来。男主角到达目的地后,看见一个叫做耶稣的人有很多信众。晚上,男主角从部下那里得知军队在抓捕耶稣,这让他从罗马买来的奴隶听到,于是他就急忙报信。可是奴隶晚了一步,耶稣已经被抓。第二天,男主角在上级的命令下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行刑结束后,男主角打牌赢得一件耶稣用过的红袍。此时风云大变,男主角像中了魔咒一般,变得惊慌失措,而且之后经常发噩梦。几天后,男主角奉命回到罗马,先与女主角见面,并向国王讲述了自己的经过。国王听后,命令男主角回到巴勒斯坦,毁掉红袍,并掌握耶稣信众的信息。男主角开始调查,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一天男主角用高价收购布匹的方法,结识一位老者后,才得知耶稣信众的行踪。男主角与村民交谈后,发觉耶稣会行使奇迹,并在当他接触红袍后,发现他原来恐惧的只是自己,其实并没有魔咒。就这样,男主角成为耶稣信众,并回到罗马见到女主角。此时国王已是卡尼古拉,他命令手下抓捕耶稣信众,就这样很快就将男主角的奴隶抓住。但是男主角又很快在深夜救下被国王被打得半死的手下奴隶。奴隶病情严重,将马上不久于人世,不过在耶稣一位信众的救助下努力康复了。最后,男主角为了掩护其他人被国王抓获、被宣判死刑,女主角则愿意与他一同赴死。

  又是一部宗教电影,又是一部我看不懂、也不喜欢看的电影,所以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备受煎熬。我从电影开始播放起就开始瞌睡,在半梦半醒之间好不容易的坚持了一个小时后,我还是彻底睡着了。当我睁开眼睛时,电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分钟,然后我继续看,可是看着看着我又磕睡起来。最后,在经过五个小时之后,我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此外,在我重看丢失的中间那段时间时,我还是昏昏欲睡,不过我硬撑着看完了。这部电影真神奇啊!好一部催眠电影!

  电影为什么那么让人沉闷瞌睡?根据我的分析是因为电影的故事太没有吸引力了,就是讲述一个男人从不信仰耶稣到信仰耶稣的过程,非常模式化且简单,要多乏味有多乏味。在我来看,电影不应该这样讲述故事,这样太对不起观众了。不过,或许因为这是宗教电影,它就应该如此拍摄,可惜我不是耶稣的信众,欣赏不来。

  影片主题是浅显的,即通过故事告诉观众们,恐惧其实大多来自内心,只有战胜自己的恐惧,才能获得更高的觉悟。这样的主题老套、程式化,根本不能让人思考。它或许在电影拍摄的年代还算吸引人,但现在看来已经很平庸了,可以说它已经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了,即使它是有意义的。

  本片唯一出色的,就是奢华的布景和华丽的服饰。本片大概是好莱坞第一次部这种规模的巨制古装大片吧,它之后的《十诫》、《宾虚》、《埃及艳后》或许都是模仿本片的美术风格制作的。这一点让我很惊讶好莱坞的“烧钱”能力,真敢花钱啊,那一幢幢真实的建筑,可是真材实料的,不拍赔本?

  电影其他方面中规中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不过一部宗教故事,也不会有新颖的拍摄方式,何况是在五十年代?

  本片男女主角都是《哈姆雷特》的男女主角,所以我看着不陌生。但是对于他们的表演,我却没有任何感觉,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的表现。此外,Richard Burton饰演的男主角我看着总是很别扭,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角色原因,还是演员原因?我弄不清楚。至于女主角Jean Simmons,她还是那样漂亮,只是变成黑发了。欧美女星的头发总是在变,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头发的真实颜色、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给外国人看的宗教电影,我是不欣赏的。除了题材我不喜欢外,电影其他方面也很普通,所以本片在我眼中是烂片一部。

  Jean Simmons

  序列:1127

  The.Robe.1953.720p.Bluray.x264-CHD

  2013-09-09

  《圣袍千秋》影评(三):《圣袍千秋》:罗马的诅咒

  很大程度上,[圣袍千秋]对于观众的意义更在影史定位上。作为影史第一部变形宽荧幕电影,[圣袍千秋]就像抢先登陆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赶在了奥尔德林之前。1953年,为了把观众从电视荧屏夺回来,好莱坞决意推出立体电影,意即3D电影的前身。然而,生不逢时的立体电影最终昙花一现,而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却抢先提上了日程。那一年,福克斯宣布推出宽银幕技术,并且它们公司的电影都将用这个画面比例来拍摄。同样领跑于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的电影有两部,其一为[如何嫁给百万富翁],其二才是[圣袍千秋]。而在公映之前,[圣袍千秋]最终捷足先登,成为影史第一部公映的Cinemascope电影。

  毋庸置疑,[圣袍千秋]是50年代首当其冲的重要作品,被世人誉为继[暴君焚城录]后的又一部宗教史诗经典,影响力仅次于[宾虚]。印象中,在这大片初登场的黄金年代,很多电影公司都亲睐于拍摄宗教题材,一方面便于彰显影像气息上的宏大感,再者也能借基督教义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比之于1951年的[暴君焚城录],[圣袍千秋]的大场面却表现得极为冷静克制,只在卡里古拉宫殿的布置上稍显出辉煌宏伟之气;但若细究其美工及服装上的细节,我们却不难发现其无处不在的奢华一面。而这种低姿态的华丽效果一直延续至1959年的[宾虚],及至1962年的[绝代艳后]才汪洋恣肆。换句话说,[圣袍千秋]的诞生,正如一场大片浪潮时代的精彩预演;伴随着好莱坞新一轮技术革命,它与[宾虚]、[战争与和平]、[斯巴达克斯]等大片一起,为日后新一批史诗电影的创制奠定了一个宏大的基础。

  [圣袍千秋]讲述了一个“神谕感化民心”的宗教主旋律故事。影片中,主人公马赛勒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护民官,他即将面临人生中最痛苦最煎熬的一项职务:将基督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罗马当局眼中妖言惑众的耶稣,却借由爱的神谕慢慢感化了马赛勒的心。身为护民官,马赛勒最终选择了自己心中的上帝,抛弃罪恶的帝国,而皈依为神的信徒。及至影片后半场,在卡里古拉登基后,马赛勒因一场劫狱行动被捕,在帝国审判厅里,他最终道出了内心的神圣道义:即便帝皇再尊贵,亦无法诋毁我心中的神;倘若要我放弃心中的上帝,那我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死亡。

  影片最大的噱头来自于那件有魔力的圣袍。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的一场戏中,一路追随耶稣的奴隶拣起了掉落的红袍。而后,这件红袍则辗转至男主角马赛勒手中。奇异的是,那一刻突然天色大变,暴风雨骤降;遂而,行刑人作鸟兽散,而马赛勒试图披上袍子挡风,却猛然感觉袍子在勒紧他。这一瞬,黑暗与光明的角力开始了。奴隶帮他从圣袍中解脱,并借此谴责了他对圣人的无情屠戮。而马赛勒心中,则开始涌出一股异样的暖流。从这一场戏可见,[圣袍千秋]很大程度上是对基督教义的一次正面升华,当属于宗教领域的主旋律之作。与此同时,它也借机传达了一种精神理念:人惧怕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

  圣袍上的魔咒,其实并非来自圣袍本身,而更是来自人心内部的恐惧。同理于“善恶终有报”的东方观念,耶稣的圣袍也传达了“人心须向善”的永恒真理。而向来臃肿贪婪、骄奢淫逸的罗马帝国,则势必是有违于这一真理。但即便如此,人间疾苦依然无力消减,光明亦无力覆灭黑暗。正如影片最后那场悲亢的审判。卡里古拉问,你为什么要背叛国家?马赛勒说,我没有,我热爱罗马,并效忠于它。卡里古拉追问,那你是说我不效忠罗马?马赛勒回答,陛下,今天是我被审判,而不是您。于是,那一刻,我们最终心知肚明,诅咒只是诅咒,真正敌不过的是现实;光明亦仅仅是光明,无力完全覆灭黑暗。然而,即便如此,人心的善念亦不会随之逝去,信仰的力量亦不会无故消失。回想黑塞在《悉达多》中的话:“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正如影片中所言,人们全因疑惑而出卖灵魂,而“疑惑”的源头正在于那些看似纷繁复杂,实而毫无意义的“外力”。

  回望当年,[圣袍千秋]曾获得了五项奥斯卡提名,除布景方面的最佳艺术指导,以及最佳服装设计外,还荣获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摄影的提名。可惜,最终只拿了布景与服装的最佳。有人慨叹说,要是遵照福克斯最初的想法,请茂文·勒洛依([魂断蓝桥]导演)来执导本片就好了。而无论如何,英伦男星理查德·伯顿却借助本片,开始在好莱坞打响了知名度。在影片中,伯顿搭档同为英国籍的女星珍·西蒙斯,奉上了从影以来的第一次最佳表演,即便被许多影片人调侃为“像一块木头”,却到底赢得了好莱坞的赏识。

  直到1962年,伯顿再次有幸参与福克斯公司筹谋已久的超级巨制[埃及艳后]。那一年,他与女主角伊丽莎白·泰勒的爱情轰动整个好莱坞,俩人分分合合,一直延续至60年代。直到泰勒死去,有人怀念说,“他和她的野心不合时宜,他和她的爱情也不合时宜,而现在的人,却怀念那份不合时宜。”或许,对身为电影人的伯顿而言,真正遗憾的是,六度提名奥斯卡却至死无缘荣获影帝。而一生经历过七任丈夫的伊丽莎白·泰勒,又究竟将伯顿置于内心的何地呢?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福克斯,历来惯以出奇制胜,却被区区一部[埃及艳后]搞得濒临倒闭。

  原载于《看电影》“天地街66号”

  《圣袍千秋》影评(四):本片背后所发生的情敌决斗

  原来53年时伯顿和格兰杰曾经因为简西蒙斯发生了一场情敌决斗,手枪和手雷都用上了。

  52年伯顿刚刚来到好莱坞,借住在他的朋友斯图尔特格兰杰家里。当时格兰杰比他大牌,刚刚和简西蒙斯新婚一年,夫妻俩在洛杉矶的一座海边的山上有很豪华的别墅。格兰杰外出拍戏的时候,伯顿就和西蒙斯搞上了。

  等他回来,俩人也没有中断,而是采取了间谍秘密工作一样的方式继续偷情。

  他家里佣人太多,伯顿不能从门窗进入,只能走柴房。柴房是一座木棚,与厨房连接,内部相通,有一扇门供佣人进出搬运木柴之用,晚上就会从里面锁住。

  等到了约定好的时间,他就从熟睡的妻子身边悄悄溜走,在月黑风高夜摸进柴房。把柴房里堆放的木柴一根根挪开,打开一条通道。

  这个时候等在那扇门后面的西蒙斯就会为他开门,引着他从厨房潜入主屋。

  格兰杰和西蒙斯的卧室是分开的,夫妻并不同房,但格兰杰就睡在隔壁。俩人不敢开灯,就在壁炉里的火光映照下,在壁炉前的地板上铺着的那一大块奶油色羊皮地垫上悄无声息地做爱。

  等搞完了收拾好,伯顿又会原路返回,从那个洞钻出去之后,要把木柴全部恢复原状,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这个故事是多年后伯顿在接受采访时自己讲述的,所以细节如此详实。他说,“当你不厌其烦地把所有木头都搬开时,你的决心会更加坚定,你必须实现你的目的,在这种心态下你可以做成任何事。” 本来这件事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伯顿和西蒙斯在外头的眉目传情实在太过分了,已经被很多人注意到了。等格兰杰又一次从片场回到家里时,一位朋友提醒他,注意伯顿和西蒙斯。

  他不相信,虽然伯顿曾经在跨年夜零点钟声敲响时,在几百名好莱坞宾客的众目睽睽之下,在舞池中央相拥长吻,深情对视,丢下他和希比尔愣在一边——但他以为只是暧昧,一笑了之。

  第二天,争吵了一夜之后的伯顿夫妇匆忙和他告辞,从他家搬走了,他也就没有再警惕什么。

  现在,他把妻子叫过来问,妻子没有任何闪烁隐瞒,很干脆地承认了,这下他不得不信了。

  接下来的事情,一共有三个叙述版本,分别来自于他和伯顿的回忆,出入非常大。 伯顿的版本是:“他邀请我去他的书房喝一杯。当我们单独在一起时,他说有重要的事情和我说。他走到桌子后面,打开抽屉拿出一把枪放在桌子上,然后拿着手雷威胁我。他开始兴师问罪,指责我引诱她,甚至强迫她。他要我对着圣经发誓,以后再也不和她见面了。”

  伯顿承认他当时确实手按着格兰杰放在桌子上的一本圣经上发过誓。

  但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这个发誓不是自愿的,是被强迫的,“在被手雷威胁的情况下,对着圣经发的誓言难道也是由衷的吗?这根本不是承诺。不过,我当时还是比较小心,因为我不想我的脑袋被炸飞。” 格兰杰的版本则是,“我知道这件事之后给伯顿打了个电话,他当时正在20世纪福克斯的公司餐厅里吃午餐,我对他说,今晚到我家来一趟,你和琼的事情我全知道了。

  我本来打算杀了那个混蛋的,但我知道他是个威尔士人,一个很能打的硬汉,我得保护自己。于是我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枚手雷握在拳头里,准备好了,等待他来找我。

  他来了之后,直接跪下来哀求,‘原谅我,原谅我’,并且抱住我的膝盖,‘求你了,我保证,我答应你,我会离开你的妻子,不要杀我。’我一脚把他踢开,告诉他,‘滚出我的房子!’” 但是伯顿在公开了此事的几年之后,又对泰勒说了另外一个版本。

  “我正在公司的食堂吃饭时,他打电话给我,叫我晚上去他书房,我说,‘当然’。

  但放下电话之后,我想到他家里有猎枪,有匕首,还有他猎取的战利品。我心想,‘天哪,他会杀了我的!’但我没有武器,我需要东西防身。

  我看到福克斯的商店里,抽屉开着,里面有手雷,就对收银员说,‘我要两个’,然后揣在口袋里去见他。

  当我走进书房时,吉米双膝跪地,朝我爬过来,‘把她还给我,把她还给我,我可以给你任何东西!’ 我对他说,‘你可以拥有她,你这个孱弱的软蛋’,然后我踢了他一脚,走出去了。” 到底这三个版本哪个是真的,或者说都在粉饰自己埋汰情敌,但总有一个可信度稍微高一点的?

  伯顿虽然在74年那场大病之后记忆力受损,患上了间歇性失忆症。但第三个版本既然是他和泰勒说的,那么显然是75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他是绝不可能记错的。

  版本一,开头显然是说谎,因为版本三里伯顿承认格兰杰明确约架的,而不是骗手无寸铁的他进书房再突然发难。

  格兰杰的版本二里没有提他拿手枪的事情,只说他手里攥着手雷。也没有提他逼迫伯顿对着圣经发誓一事。

  版本三,是否可以理解为,伯顿在说谎,好在妻子面前给自己挽尊?毕竟格兰杰说他跪地求饶,他很没面子。但如果格兰杰说谎,他完全可以和格兰杰在媒体面前撕逼的,而不是私下和泰勒说了另一个版本。

  但是格兰杰的版本也蹊跷,既然伯顿也揣了手雷,那么双方势均力敌,伯顿凭什么一见到他就腿软下跪,苦苦求饶?

  我觉得我需要重温一下《野鹅敢死队》里福克纳上校和大反派银行家的对手戏了,两人彼此仇恨的目光显然是真的。 图为事发之后伯顿和简西蒙斯在拍摄《圣袍千秋》,格兰杰在片场监视他们。

  《圣袍千秋》影评(五):导演说

  世界电影于诞生后的第32年(1927)获得声音,第43年(1938)获得彩色。从此,有声有色的银幕为人类展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视开始在西方普及,并以其经济、方便等独特的观赏形式从电影院中拉走了很大一部分观众。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电影第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史诗巨片《圣袍千秋》就是电影回答电视挑战的第一部作品。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的电影采用的是基本符合黄金分割率的普通银幕。1927年,亨利·克来迪恩教授发明了可以拍摄西尼玛斯柯普系统宽银幕影片的镜头。第二年,法国的克劳德·乌当-拉哈曾经在他拍摄的影片中试用过这种镜头。但是,直到1953年,制片人福兰克·罗斯和导演亨利·卡斯特才在这部影片中真正成功有效地加以运用。一方面,创作者以彩色宽银幕和立体声等独有的表现手段,宣告了电影艺术的不可代替性和不断更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创作者成功地探索了宽银幕电影画面的表现领域,以丰富多彩的镜头角度和运动形式以及大量开放性构图,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手段。

  本片的鉴赏理应侧重于它令当时观众耳目一新的宽银幕画面构图和视听构成。但是,作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我们还可以从影片的剧作结构、银幕形象刻画和开放性时空等多方面得到审美享受。

  影片的剧作和叙事结构借鉴了赋格乐曲和交响乐的构成方法,由序幕、尾声和四个明显的叙事段落组成。影片开始时,低缓的混声合唱响起,西尼玛斯柯普系统宽银幕上褐红色大幕从中间拉开,展现出一幕人类历史的活剧。画外音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罗马帝国表面上的繁荣和奴隶制社会的种种丑恶。然后,影片描写了男女主人公马塞路斯和戴安娜的久别重逢。第一个段落重点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别离,以及马塞路斯初到巴勒斯坦后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通过奴隶德米特留斯和当地基督徒们的接触以及耶稣的受难,表现了基督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在当时的影响。第二个段落描写马塞路斯重归罗马,担任护民官。第三个段落表现主人公再次到达巴勒斯坦,调查并破坏当地日益兴盛的基督教。第四个段落描写主人公再次回到罗马,最后因抢救德米特留斯并皈依基督教而殉难。继这个高潮后的尾声,以乐观的笔触和优美的音画讴歌了男女主人公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影片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段落之间似乎缺乏严密的逻辑和戏剧性联系——卡里古拉似乎不该把马塞路斯这样一个在耶路撒冷并无政绩的人调回罗马,去执行清肃基督徒这样一个性质和目标都相同的任务。但是,这四个层次分明的段落却通过主人公马塞路斯的性格发展和实质性转变而联结为一个叙事整体。而主人公的转变,又是通过两种爱作为契机和贯穿的。一种是马塞路斯和戴安娜之间矢志不渝的男女之爱;另一个则是以德米特留斯为代表的基督徒对耶稣和神的圣洁之爱。这两种抽象的观念,除了上面提到的故事情节之外,主要是通过圣袍这个生动鲜明而又含义无穷的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圣袍在上述四个段落中反复出现,始终推动着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故事的戏剧性发展。在第一个段落中,圣袍是马塞路斯的“战利品”,也是他精神世界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铺垫。在第二个段落中,圣袍是他心灵受到震颤、内心忐忑不安的主要原因。在第三个段落中,他重新发现了第一次离开耶路撒冷时丢失了的奴隶和圣袍,并对以圣袍为象征的基督教由怀疑到感动。在第四个段落中,圣袍终于成为他自己信仰的神圣旗帜,并最终为这面旗帜所代表的基督教而殉难。通过电影手段表现一个罗马官员由迫害基督徒到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样一段人生经历,而且人物的性格转变环环紧扣,水到渠成,引人入胜,确实与上述叙事结构和贯穿方法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

  耶稣基督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在这部影片中虽然只出现过四次,但是如果没有他,整部影片的叙事框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为此,创作者除了以他的圣袍作为贯穿之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宽银幕所特有的前后景景深构图、开放性构图和女歌手唱诗以及基督徒的生动见证来多方位、多视点地表现他的银幕形象。在表现他带领门徒进耶路撒冷城的情景时,影片采用了让耶稣和门徒处于后景、德米特留斯和欢呼的群众处于前景的构图方法。虽然耶稣的影像只是个大远景,但通过合唱声中充满银幕的前呼后拥的群众的景象,仍然生动地展示出耶稣作为一种新的信仰的体现者所独有的魅力。在表现耶稣扛着十字架走过街头的情景时,影片让倾斜的十字架处于画面的中间,而让耶稣的头部处于画面的边缘甚至画外,从而创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在表现耶稣受难的情景时,他的上半身始终处于画外。观众只有通过他的门徒和亲人以及士兵和官员的反映镜头和滴到马塞路斯手上的鲜血来联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的悲壮景象,并通过他在十字架上的请求天父饶恕罪人的画外音表现耶稣宽宏的胸怀。耶稣死后复活的情景则是通过女歌手的演唱来表现的。在一次当地基督徒聚会时,一个亲眼看到耶稣复活的女基督徒通过一段宣叙调式的独唱,用声音和音乐造型创造出耶稣基督受难后复活、向门徒们显现以及向他们发出“大使命”等可以引起观众丰富联想的形象。

  这个时空开放式的歌唱段落,不但在内容上表现了早期基督教的传播方式和发展状况,而且以画面时空内音乐的形式出现,有效地调节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视听感染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之外,本片在探索宽银幕的构图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尤其是较之普通银幕构图更为壮观的横向长距离移动镜头。当马塞路斯被派往耶路撒冷时,他和戴安娜在码头上告别。影片首先化入繁忙的渡口,后景中是镶嵌着钳色云层的天空和被薄雾笼罩着的山峦;戴安娜从后景中出现,走到前景与恋人拥抱接吻,恋恋不舍。然后,船工放缆,摄影机在船上拍摄岸上送别的人群,巧妙地创造出“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的视觉效果。当主人公救出德米特留斯后乘坐白马拉的车子离开城门时,遭到官府派来的褐色马队的追赶。影片在宽阔的画面上除了表现双方的追逐,还通过人物的主观视点以及马车从摄影机上方飞驰而过的仰镜头,表现出紧张激烈的特定情境,扣人心弦。此外,影片还大量运用了只有宽银幕才能表现的双特写镜头(戴安娜到狱中探视马塞路斯以及最后他们双双走向刑场的情境)和高视点所展示的大场面(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从耶稣的视点看到的芸芸众生)等。

  不可否认,本片的许多画面仍然有“人为填空”的痕迹。但是不论是电影史家还是一般观众,都不会否认它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影响:如同耶稣基督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历史以他的诞生为界而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一样,彩色宽银幕电影《圣袍千秋》也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1954年,同一公司又拍摄了根据同名小说和这部影片提供的人物、素材改编的姊妹片《德米特留斯和格拉提亚特斯》,表现了本片主人公马塞路斯被处死后圣袍和德米特留斯的命运,以及基督教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和更深层次上的影响,仍由顿讷编剧,维克多·马图尔主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