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装腔指南》是一本由[英] 休伯特· 范登伯格; [英] 托马斯· W. 霍奇金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2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1215##54#[发呆]被书名骗来的,说是装腔指南,但是看了之后并不能很好的装腔。 按照书里的内容给朋友说,朋友们可能连我说的外国人都没听过(甚至我才打算开始装,就忘了这些外国人的名字,更别说用典了),完全丧失了装哔的乐趣,朋友还以为我是个傻哔。 给三星的原因是我觉得外国人用这本书比较顺手(顺口?)。
●陈老师译本给四颗星,趣味性给一颗星,说《看不了的城市》坏话扣两颗星,最后得分三颗星。
●如果你因為此本書名來看的話 恭喜你入坑 也同時恭喜你脫坑 1小時15分鐘的閱讀時間 然而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上的收穫
●【柒书坊好书榜】这本书本该叫《装逼指南》吧?坦白讲,这个还真不太好装。虽然本书作者花了不少功夫,挖各类名人的黑料,以及将他们显而易见的缺点分门别类地揶揄。但令人无奈的是,这些包括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书中人物,有超过半数你都不感兴趣,如今尚活在世间的寥寥无几。尽管作者贴心地告诉了你,黑料怎么用。但我还是得给你举个例子:“要是你被人指责过于轻佻,不妨提出斯帕克的一个观点:大家不应该把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当真,嘲笑他们就可以了。”如果你按书里这么说的去装逼了,那你挨揍也就不稀奇了。
●2019年读完的最后一本。2019年读过最好的一本。
《装腔指南》读后感(一):读完这本书,变身文化银儿
本书堪称是一本另类的中外名人简明词典,介绍的人物涵盖领域广泛,他们在文学、哲学、绘画、建筑、电影、传媒、经济等各有建树,生平又充满个性色彩,涵盖了当下年轻人的聊天热点。作者通过一种充满可读性与趣味性的呈现形式,结构巧妙,每两到四个人物之间会有归纳性的标签帮助记忆,带给读者一份富有阅读愉悦感的当代社会文化指南录。
《装腔指南》读后感(二):词条体还是让我无法sound cultured
这本书是因为陈老师才读的,因为看了《在别人的句子里》,大感和陈老师的兴趣大致相同,因此他翻译的书也想找来看一看,当然其实也因为上海译文的文案也许让我觉得这本书也值得看一看。
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书,而且能写出这本书的人也一定知识非常渊博。但是像我这种有看完就忘的毛病的读者,到我今天开始写这些短评时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唯一记得的名词是“司汤达综合症”——是指因为欣赏艺术品而造成的心悸、哭泣、心跳加速甚至性兴奋……
这个名词让我想到我一位可爱的朋友,我们在巴塞罗那时,他在圣家堂外面突然哭泣,我若早一点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卖弄一番所谓的“司汤达综合症”了。
这种词条式的作品的优点是,你无需酝酿情绪和时间,随时都可以打开和放下,没有太多回忆前文的必要。但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个让我为难的地方是,我觉得很多次词条都是我不知道的,所以我拼命想要记下来,但是我的脑力跟不上我的阅读速度因此不得不求助于笔端,但如此依赖阅读速度大大放慢,后来我索性放弃,只求这种暂时的阅读快感,一口气往后读什么笔记都没有做下。
因此过一段时间时候当别人问起这本书时,我就只能干瘪地说一句“啊,我看过了”,对书中内容无法作出太多评价,也是遗憾之一吧。
《装腔指南》读后感(三):一本装腔十足的《装腔》
这本书的作者写这本书,本身就是在践行着“装腔(装逼)”这一行为本身,我阅读它的时候 ,不知不觉地配合着他一起完成了“如何装X”这一过程。作者通过此书,看似在认真地戏谑调侃教你如何装腔,抖给你许多标签、知识点,可以在你的朋友、众人之中显得颇有文化和见识,但其实整本书作者本人都在洋洋洒洒地都在卖弄着自己的那点儿“知道”,抖人名,抖书袋,一惊一乍的八卦、(其实也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些,没有什么猛料尖货)名人口头禅金句、爱好、习性…每一篇都点到即止,没有更深入的知识点。 但如果你真的当回事把那些文绉绉到令人肉麻做作的语句摘录放在嘴边去和你身边的朋友“装X",那你可真的就是一个大傻X了,而且别人会拿你当怪物一样敬而远之的,千万别学。作者得意洋洋的抖机灵和那点儿小聪明在每个字面上都散发着一股酸臭味。越读越不适(一开始还好)。 这种只适合消遣娱乐的书能不花钱买就不自己花钱去买了看了,浪费时间和金钱,完全不值,如果有送的话,有空闲时可以当作消遣随便读读。而且,本就只适合做成口袋书的这种轻浅读物,正儿八经地大力宣传,卖55元高价,这也是越来越现实、越实际的出版社助力本书作者一起完成的一次装腔的大型行为艺术。
《装腔指南》读后感(四):装腔
装腔,我们现在更多地称为装X。 人生处处是舞台,我们都是演员,怎么“装”也是一门学问,于是今天看了这本《装腔指南》。算不上传统意义的指南类书籍,其实更像一本人物传记,每个碎片传记开头,都会示例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这个人的金句,让你显得有文化。 正如书中所说,这么多名人,你能就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聊一分钟吗?知识分子聊天的时候随便丢一些名字出来,就像把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卡扔在桌子上。 人物众多,挑几个大家熟悉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用法:爱因斯坦对自己学科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提到今天的物理学,你可以很放心地用出“后爱因斯坦物理学”这样的词汇。 让-雅克·卢梭哲学家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用法:提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如果嫌自己的话太单薄,再多提一句卢梭总是好的。为了给自己加分,可以再添一句:我指的当然是让-雅克,而不是亨利(亨利·卢梭是十九世纪的画家)。 艾萨克·牛顿科学家 Isaac Newton,1642—1726 用法:“牛顿物理学”这个说法指的是牛顿提出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以及它们是如何依照几条简单的普遍规律运动的。
...... 读这本书,就像一个人突然跑到你面前,用了一连串的人名和金句,轰炸地你摸不着头脑,回想起来其实都不记得他到底说了什么,只觉得:厉害!牛X! “装腔”成功了。 “装”这件事儿对应着人性的虚伪,是天生的本能。我们可能没必要花心思去学习怎么“装”,倒是可以想想怎么面对“装”这个事儿。 说一个我今天学到的“装腔”技巧: 要是有人指责你胡说八道,你可以用一种很优雅的驳斥方式——转过去面对他们,低声说:就像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的:“你对我的思想一无所知。”
《装腔指南》读后感(五):生命能有多折腾?
最近大家都在自我隔离吧?
自我隔离的无聊时光遇上一本同样无聊的书——《装腔指南:如何显得有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或是写作目的无论是书名还是序都能很清楚地传递给我们——装腔。
书的由来是作者发现,知识分子在聊天时,会把那成百上千的文化名人的名字丢出来,用作者的原话就是“就像把某个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卡扔在桌上”,于是这两位或是有着敏锐洞察力或是无聊的作者开始留意、收集这些名字,开始挖掘这些名字背后的特征。
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位作者逐渐确定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赖以成名的一般就只有一件事”,以及这本书的最大看点——“这些人很多都互相认识,甚至上过床、打过架”,基于这两点,两位作者以大人物们的某个联系点,对内容排兵列阵,意图让“这本书读起来轻松畅快”,更甚至“还斩杀了一大群知识上的恶龙”。
但说实在的,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作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我一度看不下去:首先,大量的陌生的、难以记全的名字是一大障碍;其次,通过零碎的小故事,其实很难在脑海中竖立对人物的形象,大人物们依然只是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即使有“用法”相助。
看到最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大人物们的人生:
自杀、纵欲、嗜酒、咖啡瘾君子、私生子、病童、畸形、侏儒、结巴、领养、大器晚成、大器太晚成、盲如大诗人、胖子、臭人、坠机、表亲之爱、车祸、运动员、被纳粹骚扰……从这些章节名,就能感受到生命的荒诞与不可捉摸。
以大人物们的生命终点为例:
当代舞蹈的发明者伊莎多拉·邓肯在刚说完腔调十足的道别话后——“再见,我的朋友们。我要朝荣耀进发——”因脖子上的长围巾卡到了轮胎,被摔在了公路上,摔断了脖子。
《变形记》的作者,弗朗茨·卡夫卡,从小患肺结核,到最后因喉咙太痛无法进食,饥饿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认定艾滋是政府为迫害同性恋群体而发明的谎言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最终因染上了艾滋而死。
全球闻名、赞誉满天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是在一场晚宴中间去世的,当时他正和妻子一起招待宾客。
参加过战争的作家也不少,其中,短篇小说家萨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据说是因身边一个正在抽烟的糊涂士兵,而被德国狙击手发现并射杀。
……
生命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但这些大人物们拓展了我对生命认识的边界——生命能有多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