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你的情绪
文、闫晗
参加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时,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由一个人表述自己经历过的某一种情境,其他人替他描述出这个情境下他的感受。比如,在高铁上,你旁边的妈妈在训斥自己的小孩,你安抚了那个小孩,此时,你内心是怎样的?
道具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卡片,大家从中选出自己认为准确的情绪卡片,递给讲述者,然后讲述者本人再从这些情绪卡片中甄别、判断,筛出属于自己那一刻的真实感受。
比如某个男人跟父母关系不好,有一天晚上他和妈妈吵了一架,离家出走,推开门的那一刻,他爸妈并不理会,依旧在沙发上看电视……有人猜他的心情是愤怒,他说,其实愤怒已经没有了,感受到的是绝望。
也有人讲述了跟孩子相处的细节:吃饭时,孩子仍然要求看电视,爸爸提出先关掉电视,吃完饭后自己可以陪孩子玩,孩子同意了,家里其他人也对爸爸投来赞许的目光。大家猜他的感受是:骄傲、喜悦、爱……
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设身处地去猜测和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了解这个人,共情了他,同时也更了解自己。讲故事的人得到了释放,因为自己的情绪被看到和理解了,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微妙的感受是会被忽略的或者自己也习惯了隐藏起来。看到和接受别人的脆弱,同时也坦承和接受自己的脆弱,过程是放松的。
结束学习之后,我很希望这样的讨论活动能在更多场合进行,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也加深彼此的了解。可惜离开了心理工作坊的环境,大家重新把自己的软肋包裹起来,加强“情绪管理”,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类的情绪。有时候受一些影视剧影响,产生误解,总在试图表演出“恰当”的情绪。情绪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肤浅,笑就哈哈哈,哭就哇哇哇,也并不是只有快乐这种情绪才是有益的。
影视剧里的情感与情绪往往经过高度提炼和夸张,以至于离真实的当下有距离,而且套路多了,很容易就猜到下一步的情节,你看到一把枪,就知道后面这枪要响。一些真人秀和纪录片的火爆,可能说明观众更喜欢看真实一些的生活,看别人怎样处理各种情感和关系。
真实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有更多的可能,情绪也是复杂的。比如说,人在患重病时是什么感受?总是悲伤吗?不,并不一味如此,看纪录片《人间世》时,你会发现医院的病人也可以有各种情绪,白血病患儿的家庭可能因为孩子生病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家庭多了新的目标,展现更多的坚强。
有一集,一个做换肺手术的年轻人的爸爸让我印象深刻,那个爸爸走路总是挺着腰杆,哪怕在村里借钱也是斗志昂扬的样子。这位父亲撑起了这个家,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他没有流露出沮丧和悲哀,却让作为观众的我忍不住落泪,被坚强和勇气打动。
想起乔丹·彼得森说,在生活琐事上,不要高估你的善良、耐心和坚强;但在人生的重大事件和意外中,不要低估你的勇气、坚韧和智慧。认识自己是漫长的路途。
作者:专栏作家闫晗,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时代邮刊》等,
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