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浪潮》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们的浪潮》经典影评集

2020-02-29 22:1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浪潮》经典影评集

  《我们的浪潮》是一部由朱薇 / 孙宇 / Christine Yuan / 韩夏 / 执导,马伯骞 / 胡天祐 / 刘柏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浪潮》影评(一):终于给街头文化正儿八经打开一扇窗户

  舶来的流行文化尤其是街头文化跨过地理和文化的界域在中国年轻人中落地生根,我们终于盼来了一部关怀年轻人文化的纪录片。

  说关怀可能言过其实了,因为一部作品能把一种文化的理路解释清楚就已实属不易,“关怀”二字的担子太重了。但我之所以认为这部作品配的上“关怀”二字是因为,纪录片这种体裁似乎总有种架子在,以公共利益为重,这无可厚非,但因此便把“文化”分出个记录上的轻重缓急就有问题了。

  传统纪录片的文化观要求记录的主题非“家国”、“非遗”、“人类生存”或“社会问题”这种深沉的主题不可。但从《我们的浪潮》的第一集《来自街头》(上)不难看出,所谓滑板、潮牌、以及墨西哥美学的背后是层层交织厚重意义之网,滑板背后“贫穷”的精神,潮牌所牵出的资本链条,墨西哥裔美学所涉及历史图景,正是这些复杂的文逻辑交织出了当今的流行文化,如果再把全球化语境纳入讨论,那么谁还敢说这些文化不值得记录和书写呢。

  《来自街头》(下)将主题重新聚焦在滑板上,它让我们看到更多滑板文化背后的文化脉络,比如滑板的场域、由滑板而至的艺术创作、滑板俱乐部温暖支撑以及滑板精神的跨地域性等等。虽然导演选择了街头文化的几种元素作为切口,但我们已经由此隐约窥探到年轻人文化复杂性冰山一角和它作为整个社会变迁原因结果的有机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滑板文化也许并不能代表全部街头文化,滑板文化所构连的潮牌产业趋之若鹜财富、非精英的艺术创作、跨地域的贫穷现状也无法完全撑起这种次文化的骨架,但我们不能过分期待一部纪录片如同一部百科全书一般面面俱到。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这部纪录片把这些切口都生动呈现大众面前了,如果了解年轻人的文化,那么请试着从这些切口作为路径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吧。

  《我们的浪潮》影评(二):世界如此糟糕,我们还着彼此

  其实在看到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一直对潮流不太了解,觉得有钱才能潮,烧钱才能潮。但是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感觉不一定要烧钱,潮可以是一个态度,比如你追的态度,比如你喜欢一样东西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样子都可以说是潮。

  在节目最新一集中讲了大众接受比较高的美妆文化,里面介绍了几位美妆博主从一开始学美妆到现在美妆达人的经历,他们也是追梦路上的一员,而他们共同的梦就是美妆,有着共同热爱的东西,表达出了大部分美妆人的内,很真实,也让大看到了美妆人的不容易。

  对于一个美妆博主而言,化妆品可能是他们创造成功艺术的媒介,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收放自如,这就像画家有了画笔,可以随意地指点江山。他们因为自己娴熟的技艺和对化妆品高层次的客观独到的分析,吸引众多的粉丝关注他们。随着知名度的上升,他们不得不承受来自外界观众的瞩目和质疑。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他们注定要放弃自己的一些喜好和情绪,学会克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这个大众审美占有主导位置的时代。

  除了美妆博主的日常,里面还包含了变装皇后的故事,对片子里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世界如此糟糕,我们还爱着彼此”。变装皇后们有着自是骄傲的性格,不被别人的看法轻易打动,也从不会因为别人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审美,这是属于她们自己的美丽,其实他们浓妆艳抹的背后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用不被世人认同的信号渴求找到同类,找到在世俗压力下真正互相取暖的同类。

  何为潮流?何为时尚?何为年轻?建议大家仔细去看看《我们的浪潮》,或许曾经,你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间接地“看”过这种文化,可是你并不懂。但当你以第一角度去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领域。

  纪录片拍摄真实且灵活,各类文化故事与知识点穿插其中,给你最直观的感受,并且它会吸引你,引领你,让你不由自由的想接着去探讨、去摸索更深的潮流文化的世界。

  希望青年继续潮起,创造无界。

  《我们的浪潮》影评(三):各种各样的浪潮

  好喜欢马伯骞还有吴佳烨,讲街头文化还有滑板文化,潮牌文化,Nike还有潮牌买鞋卖鞋总让我不自觉想到16世纪荷兰的郁金香,20世纪末日本的经济繁荣,总之大买卖都有黄牛,都有转手买卖不断溢价。很喜欢那个潮牌店主说的话,做这个买卖既是因为喜欢,还有就是为了赚钱,说的很中肯,说现在一些年轻人追求潮牌就是像之前暴发户追求LV奢侈品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一样,愿意为此花钱,其他讲什么滑板讲洛杉矶墨西哥的街头文化改装车之类都没深入去思考,就这一点戳中我的心了。还有第二集去艺术馆参观真是我本人的体现了,看到一些艺术无法理解。哈哈哈,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以前有点虚荣去花钱看展但有的看不明白,去了一次就觉得自己毫无艺术造诣。自己曾经也对穿着打扮也有点虚荣,不过有很大程度是抱着稍稍贵的轻奢衣服鞋子质量好,然后穿了之后发现自己好天真啊。第二集看尼日尼亚青年没条件自己做真的能够看出喜欢呀。虽然看了两集也不太理解潮牌,但还是蛮喜欢滑板的,自己获得快乐还能让观赏的人获得快乐。做自己真快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怕不被一些人理解,但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想继续下去。以及就如那位大叔所说没钱也要好好穿衣,好好对待衣服,挂好整理好,尊重人也尊重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花不会让自己产生负罪感的钱,去买衣服或者做自己之前没做过但可能会让自己快乐的事。

  超级喜欢第三季老吴的出现,好希望也有这种好身材,讲美妆博主,夜晚工作的drag queen,给模特做化妆师,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真的喜欢一件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judge你,去做,觉得丑请shut up,自信的做自己,看着老吴真的好自信呀。佩服这些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佩服老吴,靠这赚钱或许更是幸运。虽然欣赏drag queen的自信,但可能无法欣赏妆容,不过在化妆之后能表达自己本体不敢表达的事,做一些自己内心想做的事真的挺好的。艺术家也是,为自己发声,为少数族裔发声,希望每个人的妆容都是量身定制。

  真的好喜欢第三集,做人一定要自信呀,一定要为自己而活呀~虽然可能不理解讲的一些街头文化和美妆文化,但好喜欢这种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不受家人支持受到陌生人或者网友非议,只要没对他人造成伤害,去做然后不管这些话。

  《我们的浪潮》影评(四):从生活、工作、市场、文化四个维度解析潮流

  我也不是很了解街头,以前对于“街头”停留在符号层面,印象基本来自于媒体建构,国外的话比如Eminem和Drake的歌,国内就是综艺呈现出来的,其实不大知道真正的“街头文化”在“街头”是什么样子,我看到的都是舞台和歌词里光鲜亮丽酷炫狂霸转的一面,片子里呈现的就比较日常,不管是滑手练习还是潮流服饰,都比较像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我在片子里看到的“街头文化”可以有几个维度:

  1. 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对于真正玩街头文化的人来说的。比如有一段很精彩的一镜到底,滑手说滑板觉得很自由,什么都不用想滑就行了(把”no skateboard”改成”go skateboard”这个细节很感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也没觉得自己在追求什么文化吧,但他已经是文化的一部分了。

  2. 是一份职业,有很多职业的滑手、音乐人、潮牌主理人靠这个吃饭,引领潮流制造潮流。服饰(卖衣服aka直接赚钱的)和其他(滑板、嘻哈、街舞等aka不直接赚钱的)分不开,都能作为职业。

  3. 是一个市场,文化背后有一套资本的运作逻辑,潮牌二手市场是一个有黄牛有经销商的成熟市场。这个我真没想到orz

  4. 最后是一个文化现象,片子一开头说每个人的衣橱里都有潮流服饰,这句话我存疑(因为我没有,我家人也没有,室友也没有……)。但是我也觉得潮流文化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街头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了,这有点“后亚文化”,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亚文化越来越被看到,其实也不是亚文化了。传媒经济学有个相对应的概念叫“长尾理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从经济学视角结合文化现象分析很有意思~

  青年志的小伙伴推荐了这部纪录片~正好第一集是LA诶!去年在LA呆了十个月倍感亲切hh片子剪辑非常舒服,很有节奏感,配乐极度让人舒适,一秒把我带回LA。虽然很熟悉但是街头潮流的几条路几家店我完全没听说过(捂脸)下次去可以打卡一下,尤其是最后的改装车我非常有兴趣,在LA逛了这么多flea markets怎么能错过这么精彩的!!!

  《我们的浪潮》影评(五):青年潮起,创造无界

  这是我最近看的一部文化体验式纪录片。

  片子共八集,分为四个部分:来自街头、美妆美幻、从头开始、愈夜愈潮。通过街头文化、美妆、发型和派对四个方面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的现状、追求、活力、困惑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来自街头》摄于洛杉矶、伦敦和拉各斯,讲述了围绕滑板、潮流服饰、球鞋、说唱、墨西哥改装车等等元素的年轻人的生活。跟着影片,我们看见不同人群的追求和喜好,对于大家来说,球鞋与服饰有不同的意义。于买手店是市场,于转卖者是商机,于购买者是标识……

  第二部分《美妆美幻》。

  美妆博主这个职业在近两年得到了空前绝后的追捧,影片带我们走进了一位美妆博主的生活。让我们看见网红经济的运作。

  影片还挑选了部分十分小众的美妆文化。纽约的变装妆容,洛杉矶的哥特妆容,他们在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中寻找自己。其中有个人的话特别让我动容:画着邪恶的妆容不代表我的内心是负面的。在这个习惯了以貌取人的社会里,人们常常用外表来定性,反而忽视了更加核心的东西。

  除此以外,影片还取材于韩国和印度。在韩国,我看到的更多是成功的诱惑,年轻人真实的挣扎。而在印度,跳着拉瓦尼舞蹈的人们,一边在留住传统,一边又在寻找新的突破。更多展现的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对抗和融合。

  随着影片往后,对浪潮的定义也似乎越来越宽泛,除了寻找各种外在形式的表达,导演似乎在更用力地抓住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第三部分《从头开始》从上海到东京再到金斯顿,以脏辫为开端追溯到专注内心和精神追求的雷鬼音乐、雷鬼舞,我慢慢发现了这些所有形式,无论是滑板、美妆、发型,似乎都成了一种语言。所有不同的方式,都是内心的映射。

  纽约的锡克教男子,留着一头长发。他说,我的头发是我唯一特别的地方,这个独特的标识能让我产生存在感。

  纽约得了秃头症的女人说,我已经学会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制作假发的男人为假发起了一个新的名字:人格面具。人们在自己身上也终于找到了新鲜感,借此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无聊。

  在东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人都特别强大。

  在加州,新的Z世代不需要被定义为固定的角色。

  第四部分《愈夜愈潮》探寻了柏林、基辅、伦敦和莫斯科的派对。在这群Z世代中,我看见了更多远离传统方式的新生活,几乎没有人再被困于某一种职业身份。他们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不认同成功就是一切,却在挣扎是否要达到别人的期望。他们不怕死,却怕自己活得不够野。面对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竟然在享受变老的过程。

  在基辅,战后的年轻人用艺术的方式来对抗困境。

  在伦敦,Grime是他们迫切表达的方式,通过Grime来治疗内心。

  在经济长期低迷的莫斯科,人们依旧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我们的浪潮》影评(六):去碰撞,才能发现自我

  顺着韩夏发现了这部纪录片,前三集是年前在国外一个人猫屋里看的,后面几集是这两天回家里补完的。

  看完美妆后,我写了如下一段话:我的审美喜好/热爱究竟是我真的喜欢,还是被赋予的?即受现在的媒体和环境的影响,还是被我的眼界所限?

  我开始对自己喜欢的妆容、服装风格等等产生怀疑,因为我意识到,原来哥特并没那么邪恶,脏辫并没那么装X,相反,这些外在表达的背后,是关于“我”的存在的表达,是生命的展现。

  之前其实挺清高的,感觉自己读了些书,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个不跟风的冷静的人。可是现在想来这种清高阻碍了我去接触更多的事物,我只是带着批判去评价媒介传播给我的、浅显的内容,却从未自己去看看这些内容真正的样子,去挖掘种种事物背后的文化和意义

  顺着上条,我也是个挺boring的人,没啥爱好,自诩有些艺术天赋也学了些东西,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听响”。现在想来,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太乖了。

  没叛逆过,虽然内心戏多得很,可最后除了把自己憋得不行外,没有任何意义。总是在一个所谓正确的传统框架内完成自己升级打怪的任务,马里奥的确吃到金币了,可真没啥意思。因为当发现世界还有太多无数可能的时候,会有种荒废了太多时间在“我以为我喜欢其实根本不”的懊悔。

  我的人生书之一是黑塞的《悉达多》,它的主旨就是“认识自我,找寻自我”。我想,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展现了,那些比普通人多认识了自我一些的人们的样子,他们的相貌、状态、思考、挣扎与救赎。

  我们这一代大都生活的很平顺,虽然个体也有遭有好,但整体来说我们是幸运的,不愁吃穿,能看到些好书,顺着网线能发现一部分多彩事物。但,也是不幸的。我们被很多文化与政治赋予的规则压制着,你可以看到远方但却无法触碰。海市蜃楼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我们个体意识的觉醒,让我们无法选择对新世界的视而不见。

  回到正题,我还是想引用互联网上火得不行的一段话,来自山本耀司——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我觉的,我们必须学会去不断地和外界碰撞,这样在不断的互动中,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优点在哪里,我们的情绪会被什么样的东西激惹,我们的肌肉到底能抗多大的压力,我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什么样的规则是可以妥协的。

  不过这个确实实践起来有些难度,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社交圈都很广泛,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有了成熟的爱好。上面这段话的观点,我17年就写在微博上了,但现在完成度只能算是及格。

  去年年底,我在微博上写过关于碰撞的新的想法,也一并写在这。

  与自我的碰撞叫反思,与他人的碰撞叫交流,与环境的碰撞叫感受。

  这部纪录片对于我的意义是,让我从一个更广的视角上来思考我是谁,家庭、教育背景、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朋友爱人这些都无法定义我是谁,当然,热爱也不行,但热爱是本真的“我”的灵魂召唤,它可以让我知道,我是谁。

  《我们的浪潮》影评(七):A NEW GENERATION IS COMING

  上了大学之后,我接触了两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概念:水瓶时代和Z世代

  水瓶时代是占星学的一个名词,具体为什么叫这个,原因可以上网百度。占星学家对于水瓶时代的开始时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大致开始的时间从2000年到2050年这段时期。水瓶时代将是一个启迪与发展的时代。在双鱼时代(水瓶时代的上一个时代)每个人更倾向求助于宗教的权威力量来解答自己的难题;而水瓶时代的降临,将会使每一个具备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觉醒力与自我依赖性。我认为,水瓶时代是冲破常规,寻求心灵自由,改革创新的时代,是心灵的时代。

  Z世代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欧洲和美国,是指“千禧一代”之后新的一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这一代人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

  我生于Z世代,必定在水瓶时代大范围活动(应该吧)走出家乡,来到更大的地方,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专攻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音乐。并且我觉得他们的音乐很酷。

  之前我的音乐审美比较单一,接受不了初音未来这种用电脑合成的声音,无法理解金属核的嘶吼,不懂rapper们在念什么经。有点片面的认为skate boy不学无术,大浓妆虚伪,妖艳的头发杀马特,派对只是大家交友的噱头。

  那时的我姑且认为是年少无知或者见识太少,在这两三年间,我的认知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就像是纪录片中讲过的那样。我欣赏skate boy、surfboard boy的自由和坚毅,也喜欢画五颜六色的眼影,戴夸张的首饰,涂荧光的指甲,染潮色的头发,喜欢去看重金属live,和陌生人一起揪头发pogo,激动到一晚上睡不着,和朋友一起聊音乐聊到深夜……但是说真的,我的行为并不是异类,身边这种事情还是蛮常见的。

  这是新浪潮青年表达自我,输出观念的一种方式。不再只局限传统的中国风,将旗袍穿得富有未来感;将球鞋进行redesign,简单的白色或者黑色并不能代表自己的style;把肤色涂白,抹上浓重的油彩,在哥特的妆容之下,来一场灵魂的撕咬和爆破,尝试用自我的方式解脱。

  这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产物,也许我可能不能一直这么“crazy”,现实生活并不是完美的艺术,but whatever,这股力量目前还很弱小,在未来,他可能会强大一点,成为不那么小众的支流(但必定是成为不了主流)来支撑着年轻人的灵魂,职业的或者是业余的为自身的探索与解放寻求一条道路。我们的浪潮 (2019)8.32019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朱薇 孙宇 Christine Yuan 韩夏 Ben Mullinkosson / 马伯骞 胡天祐

  《我们的浪潮》影评(八):年轻人的文化,可以不懂,但请不要批评

  关于主题。 第1个模块讲的是滑板。穿插讲着滑板文化,球鞋文化。 莆田系球鞋,炒鞋等青年元素。 第2个模块是美妆。 看得很挑战传统观念。 我们尊重文化本身,但是我可能个人接受不了这一种潮流和时尚。 就像小虎队的陈志明一样,他学Lady gaga,我虽然不是很能接受,但是也不会去黑他,也不会吹他就是了。 是那种很夸张的妆容和很夸张的打扮,标榜时尚和潮流新风尚。 当然文中的一些这些人,他们个人的观点也说的很有道理,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讲,完全没有问题。 像中国的戏剧戏剧是全脸浓妆,但是我就能接受,可能是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但是你让我接受西方的厄鬼节的妆容面具妆,还有一些死人妆,我可能有一点点接受不了。 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追随的权利,每个人是独立的,我们不能剥夺他们的这种喜好。但是我尊重不代表我接受。可能还是太保守了不能接受这种很fashion的风格。 人们总是喜欢用外在的一些标签或者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来评价别人,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不定是世界反的,别人错了。主流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延续下来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道德的制高点去评论别人或者批评别人什么的。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下一个章节就是讲的辫子吧,好像是头发辫子,卷发,头发文化。刚脏辫头发风格,这又是一类潮流文化,还有奶奶灰白头发银发。Cosplay的五彩斑斓。 感觉头发都要被玩坏了。为什么不干脆剪掉算了呢,戴假发多方便呀。哈哈,其实我对对方啊,头发没有意见,有的人想要头发,有的人不想要头发,秃顶的是一种忧伤,头发太密的人也是一种忧伤,掉头发的人也很抓狂。 中国人虽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别说是头发了,就是打耳洞啊,纹纹身呀,这些都是常有的事。这也是年轻人所追求的潮流及文化。 最后终章夜太美。嗯,夜晚五彩斑斓,流光溢彩,怎么样形容都不为过。其实他一直存在那里,只是少了灯光的照耀而已。像我们人一样,在镜头下在聚光中,在外人的注目礼中,他可能伪装自己或者不是真实的自己。很多人通过一种另类个性非主流来抵御这个世界,或者说,不是真实的自己的那个自己。这种或者是一种宣泄,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逃避。 逃避现实的目光,就想躲在阴阴暗后。

  关于拍摄。 中间有一段摇拍手法,不经意的创意,还有突然放大的细节,线线和机位的走位。 有一个鱼眼镜头用得很取巧。 镜外镜,滑板镜头,拍滑板的这个镜头,以及外面的人拍滑板,已经拍滑板的镜头,一个全景。就是滑板有一个镜头在拍,然后人踩在滑板上,有个镜头在拍,最后面有一个机位在拍人拍滑板在滑。就是镜中镜头。 还有屏幕上的耶稣光,画中画应用。 不过还是有一些镜头切半边,看着不舒服。中间的vlog滑板姿势小段片挺好的。

  关于个人的看法。 嗯,花了两个小时吧,把它看完了,当然有一些地方是快进看的。想看一下现在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爱好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化之类的。雅俗共赏,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其实都不过是一种追求罢了。 只要对一件事情是热爱,是挚爱,是真爱。就行。谈到梦想谈到理想,谈到文化并不是非得是主流的。存在即合理。 最后这部片纪录片我看跑了好多地方,就这一点,为了取材取景真实性,我觉得整个摄影团队还是表示肯定的。 我是一周之后再来回想当时模模糊糊的感受,写下了这个纪录片的评价,因为当时在闲暇之余看的,后面有事儿就没来得及写,你让我再去花两个小时看,我可能不会再看,所以根据当时在草稿纸上写下的一些零星的片段,一些小片段,其实我现在已经看不懂我当时写的是什么字了,但是如果我回想还是能回想得起来大概的纪录片的感受吧,第一印象,所以就有了这一篇简短的啰嗦的影评吧。 影评速记,在不方便的情况下只能这样,就像医生的处方单,哈哈。其实如果方便我是会用语音一边记录一边修改的。匆忙记下的感受现在我自己都看不懂这写的啥东西了

  《我们的浪潮》影评(九):让你避免被潮流割韭菜

  其实我不是特别懂潮流,在我的理解里“什么是潮流”和“什么最花钱”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是一码事。于是很显而易见的,由于不愿意透露十分贫穷的原因,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潮流”这玩意和我是绝缘的。

  因此,当我这次一打眼看到这个记录片名字的时候,我本能的理解无非就是:哟,教我咋花钱的节目。

  不过庆幸的是,直到我打开了纪录片的那一刻,鹅厂的这个纪录片竟实打实的吸引我看了下去。而且完全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潮流”的偏见:

  这档纪录片所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它邀请了“潮流文化”圈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潮流文化的体验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帮助大众理解全球潮流文化背后的故事,带我们看到不同的“潮流文化”,以及这些“潮流文化”背后所传达的意义与精神,继而从中找寻到潮流对自己的意义,对平凡大众的意义。

  纪录片传递的包容性——节目中有许多不同潮流领域的嘉宾会分享他们自己对于潮流文化的理解,每个人见解不同,但是却又可以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因此你能明确的感知到,潮流并非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权威,它更像是每一个大众所拥有的各种选项,潮流并不是比谁衣服上的价码更高。潮流文化本质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到今天为止,潮流文化算是一种小众文化,和之前的我一样,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在纪录片里,黑人大叔YESKA带着马伯骞和胡天祐去买衣服时候说:“我们有自己特定的风格,我觉得衣服代表了你是谁,我要是每天出门衣服上都是褶皱,别人可能就不尊重我了。”对黑人大叔YESKA而言,这并非是什么高大上的潮流文化,这就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审美态度,就这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变化,潮流文化一直在改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创造力。在一些年轻人的身上,潮流又并非是生活方式那么简单,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 “表达欲”,又渴求通过将潮流文化“穿”在身上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纪录片里提到墨西哥人曾经把单词印在T恤上引发了一代潮流,这种潮流背后,是以前所被忽视了的年轻人的表达欲。圣莫妮卡法院成为滑板公园是这个原因,潮流变成一种文化也是这个原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说话,眼睛可以嘴巴可以,身上的衣服可以脚上的鞋子可以,甚至一个小配饰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

  当一个行业当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逃不过一个词的:资本。《我们的浪潮》纪录片也大胆地把镜头对向了大众所好奇“潮流生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包括supreme等潮牌在内的流行,是来自于街头文化的兴盛;

  再如从去年开始大火的AJ市场,原本只是“小众”的文化符号,但随着资本涌入,鞋子,潮牌……都成了用来炒价的期货。没人再在乎潮牌背后的街头文化,没人在乎AJ所代表的精神,在乎的只有嗷嗷往上蹦的价格。

  (PS:纪录片组居然直接和买手店的店主谈论利润,讨论产业链条的走向。这一part真的震惊到我。

  《我们的浪潮》5分钟精编版:大学生卖潮鞋月入10万美金!

  一双鞋子在市场上被炒出天价的例子屡见不鲜,毫无疑问“潮流”约等于“花大钱”的印象就是从这来的。这便是资本卷入“潮流文化”鲜明的例子。而这个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欣喜就在于——它能够让圈外人了解到潮流文化的本质,回到潮流起源的地方、让我看到这些被趋之若鹜的文化符号、品牌符号最原始的生命力——它在年轻人们自发的创造、表达之间碰撞出来,是一种流行的、不被定义的、蓬勃生长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现实意义上,与其说这是一部让你成为潮人的纪录片,不如说,《我们的浪潮》让你避免被潮流割韭菜。

  属实surprise。

  《我们的浪潮》影评(十):其实有时候,我的确会疑惑,“潮”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网上的潮流社区,很多打开都是球鞋,线下的潮牌店里,充满了让人不知道怎么穿上街的潮流单品。 但实际上,在我看来,“潮”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当它被所谓的规则圈死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我反倒觉得,《我们的浪潮》这部纪录片让人看到了“潮”的多元化和强大包容性。 但我恰恰觉得,潮流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任何门槛,它是一种包容又不断更新换代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自我认知。 潮所覆盖的领域和跨度广到你难以想象。 我们的浪潮现在放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伯骞、胡天祐在美国、英国、尼日利亚探访滑板文化,第二部分则是由模特吴佳烨讲述的美妆世界和更多美的可能性。

  在第一个部分《来自街头》中,你能发现,仅仅是一个滑板,就能衍生出无数种生活。 洛杉矶的街头,有人把潮流变成了生意,他们从排队购买限量单品开始,到花钱雇人排队,再到拥有自己的买手店。

  鞋、衣帽、摩托车,所有单品在这里经过转售,价格比原价攀升数倍乃至数十倍。 SOLESTAGE的合伙人夏嘉欢对着镜头表示,当从一个普通玩家变成商人后,你喜欢的东西也会开始变化。 作为一个创业者,球鞋在商业角度上和面膜、农产品一样,“潮流”这个生意的二级市场在去年超过了600亿人民币,无数个夏嘉欢将“潮流”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但与此同时,洛杉矶的街头依然有着坚持几十年的二手滑板店,为滑手们留下一片“滑板以外”的空间。 英国的滑板圣地SouthBank,年轻人们正在为了保留他们的滑板空间而进行着义卖。 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一个很难相信会有滑板文化存在的非洲国家,那里的年轻人们竟然用论坛、铁栏杆拼凑一个滑板公园来坚持自己的爱好。 同样,在洛杉矶街头,误打误撞进入美妆行业的Jordan成为Youtuber,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妆容,接受品牌方的样品,在自己的巴掌脸上努力折腾出各种妆容表达的可能。 而夜晚,同一个城市,变装皇后们用更大胆、自信的妆容探索自己,他们的存在互不冲突,互不影响。

  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潮”的定义。 同样,人们对于潮流的判断标准也各不相同。 将潮流当做生意的夏嘉欢有时并不认同格式化的“潮”,在他眼里这些符号已经失去了意义。 但他的顾客们依然源源不断涌来购买这些在他眼里失去意义的潮流符号,年轻人们对这些潮流元素趋之若鹜。 洛杉矶街头,滑板少年们将使用专业滑手的二手板试做潮流,如果你使用一块崭新的滑板,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poser”(做作的人)。 在拉各斯的滑板店里,滑手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围绕街头文化展开,将这一符号融入自己的生活。 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学习,而是自己本来的生活。 身为Youtuber的美妆博主们大多是从十几岁开始,从爱好到职业,她们并不是先学习如何成为油管主再成为油管主,而是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引领起了潮流。 没有人能给潮一个正解,无论是对潮牌的追捧,还是对滑板的狂热,或者是美妆博主厚重的粉底夸张的修容,这都不存在能有一个像教科书一样可以明确对错的标准正解,却告诉你他们是对是错。 不同并不影响任何人的“潮”,潮流可以包容所有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潮流”的背后,是年轻人对自我的探索和大众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夜晚的变装俱乐部里,只有换上独特夸张的装束,身为变装皇后的他们才觉得找到了自己,而到了白天,他们又将变回不被关注的自己。 他们在夜晚大胆探索自己,触碰内心世界,一步步尝试接受自己的同时,试探着找到一条被世界接受的路。

  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美妆博主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业余滑手得到赞助,开始了专业滑手的职业生涯。 尼日利亚的年轻滑手们还在和保安作斗争的时候,洛杉矶的年轻人们已经将公园变成了他们合法的滑板场地,Southbank的滑手们正在试图拓展他们的领土。 潮流正在一点点向生活的各个角落蔓延。 有的人从潮流中看见了商机,有的人在潮流中找到了自我,也有的人以潮流文化为起点,走出了新的道路,而潮流本身,不曾给过年轻人任何教条和限制。 我不喜欢球鞋,也不会滑板,不能欣赏欧美博主的妆容,不太能发现变装皇后的美,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自我。 同一个片子,见仁见智,片中的人物对潮也各有理解,然而这不正是潮流的内涵?各自理解,大胆创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