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锦集

2020-03-07 23: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锦集

  《我们澳门二十年》是一本由李卉茵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澳门二十年》精选点评

  ●想瞭解澳門,就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推薦~從不一樣的視角看澳門

  ●编杂志、读博士、唱昆曲、上央视,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这本小书窥探这位澳门小姐姐的开挂人生

  ●本書語言生動,很多趣味小故事讓人生起遊澳門的念頭,非常值得一讀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一):澳门二十年

  “赌城”是澳门留给我们普通大众最为深刻印象,但通过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与我印象中完全一样的澳门。

  《我们澳门二十年》采用编年体方式,选取澳门每年影响较大的事件,涵盖经济文化人文等各个方面,向读者娓娓道来澳门回归至今这二十年发生变化作者用这一个个小故事,将我们重新带回到历史长河中,用澳门本土人的视角观察思考澳门的发展真实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澳门。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澳门并不仅仅只是我们印象中的赌城,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意料之外的东西。首先,对于澳门的名字Macao来源,我们之前听到的版本都是来源于妈祖,但本书阐述史学家已找到证据表明Macao与妈阁庙并无关联,而是来源于女神阿玛。其次,澳门在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城区,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澳门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不止只有赌博。葡萄统治澳门后,其并未用心殖民”,在文化上没有霸道实施,一直想把澳门建设成为远东的“天主教圣名之城”,而澳门本地的中国人一直希望保留自己风俗仰。正是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了独特的澳门,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并存。另外,澳门还是吃货们的福地,澳门有各种各样的中西美食,在07年,澳门获得“美食之都”的称号。澳门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中西文化交融并存,造就了其美食也是中西融合既能吃到经过改良的,符合中国人口味的葡萄牙菜,也能吃到澳门本地的各种特色小吃。而且,澳门的很多老店坚持自己的“性格”,并没有金钱至上,而是坚持原则开开心心做好自己的美食……

  同时,本书将作者本人的小故事穿插城市二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更能让读者以身亲临澳门这二十年的巨变体会澳门独有的时代气息。而且本书写作时间正值澳门回归20周年,作者能详尽地向读者展现了澳门的方方面面巨大发展,为“一国两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实践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二):编年体的澳门

  编年体的澳门 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说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然后接着的是港澳台是我们固有领土,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云云。听的多了,好像很久远的传说,可是眨眼之间,那个时刻到了,期盼和庄严在一个瞬间发生。我对1997年香港的回归是有着深刻的记忆的,那是我们祖国恢复自信,也是自强的一个巨大标志。而过了两年澳门回归,反而没那么太过注意。 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澳门和香港相比,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战略地理位置,都是不能比的。但是,它们都是回归者,带着旧殖民时代的印痕,一国两制之下,它们还继续着自己固有运行的轨迹,不过犹如两颗近地卫星,是时时刻刻受到祖国的关注和庇护的。亚洲金融危机,以香港为战场的阻击国际金融大鳄做空港元的金融战,就是接受祖国保护的一个明证。 澳门因为经济规模较小,反而没有受到什么波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香港的经济似乎进步不大,还因为在政治上的保守倒退,导致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对比澳门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政治标本。澳门发展的好,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功和胜利,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对于台湾的未来决定,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就有必要来分析这个成功,阐述这个胜利。 追溯源流,作为殖民地的澳门,政治上不能当做主,经济上也是发展后劲不足,娱乐博彩业的开办,解决了澳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二十年来,在祖国经济强大的加持和带领下,澳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非常富裕的程度,这一点令澳门市民中满意,也加深了和祖国的血脉相融,以及同为华夏子孙的认同感,这种拉近,是自然而然,也符合事实状况的。 经济发展繁荣,就带动社会其它所有行业的发展,文化体育艺术建筑,乃至人文历史研究诸多方面。作为城市的内涵和灵魂,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必须深入挖掘详细记录的。本书《我们澳门二十年》,就以编年体的记录,从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选取典型事例,深刻详实记述了二十年来澳门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到个体市民的经历传奇,都记录得清楚有序,且涵盖面广泛,重点集中。 人和社会是一体的,所有的变化和变迁,也不孤立。作家把个人的发展轨迹融合在大时代一个城市的巨变当中,体现了个体成长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包裹助力,个体成功也自然要感恩背靠祖国的坚实臂膀和深厚底气。生在如此盛世,事业发达,人生快乐,未来的希望,更是辽阔无边,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某个时间的节点上,纪念和歌唱都显得极具意义,无论是对现实的,还是对未来的,身边的,都一样。那么,这书的意义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三):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变迁下的我们澳门二十年

  记录与讲述是深刻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所以老人爱讲古,少男少女爱写日记,王侯将相一心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当代人沉迷各种社交网络凹人设。每个当下都是历史的组成,每段历史都曾是鲜活的当下。历史记忆可以是宏观叙事,也可以是个体记忆,历史车轮与个人命运交织下所产生的张力与复调往往令人心驰神往。

  对于大陆过于深厚的历史和绚烂的当下生活,澳门似乎处于失语状态。说到澳门,它是20年前容姓小女孩的一首七子之歌,它是赌王家的豪门风云,它是纪检监察故事中忏悔者口中的销金窟,它是港澳通行证中顺带勾选的选项,而最近的新闻莫过于回归二十周年作为一国两制的典范以及青少年应对乱港暴徒玩笑般的爱国表白。那么真正的澳门是什么样子,它的历史和当下,市井生活中的气味、声音和光影,乃至大时代中的机遇和挑战,则有李卉茵为我们娓娓道来。

  《我们澳门二十年》是一本源自当下的书,一家出版社要在澳门回归二十年之际做一本由澳门青年书写的澳门故事。作者李卉茵在二十年前作为澳门的中学生代表向世界发声,如今,青涩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澳门的青年领袖,这一路有自己的努力,同时也不否认时代给予她乃至所有和澳门共同成长的青年的机遇,对澳门回归后二十年的记录也同时是自己二十年的总结,于是李卉茵把时钟拨回到1999年,呼唤出一本关于澳门私人记忆的小书。

  李卉茵在回归之时代表澳门的中学生出镜而被这座城的历史记忆所定格,至此她与这座城有了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牵绊。梳理自己的二十年,也同样致力于回顾这座城的的宏观历史记忆。李卉茵从“晒货”典故谈起,强调澳门从来不是殖民地,讲述《镜海魂》的故事也给澳门对祖国大陆的情感铺垫了温情的底色。孙中山和澳门的不解之缘中逸出的郑家大屋和维新先驱郑观应的故事以及马万祺的红色岁月让我们意识到澳门同样隐藏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中,只是过于低调而不为人知。城市的记忆同样融入这些生活在这座城里的市井百姓的血脉中,所以才会有回归那一刻的万众欢腾,才有支援汶川时的群情共振和奥运圣火传递时的共享荣光。

  如果说二十年来澳门的记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那李卉茵对赌王、欧文龙、崩牙驹乃至澳门武林的讲述则属于一个城市的私家记忆。在这里掺杂着更多的市井传奇和民间想象,撇开政治法律的理性判断,口口相传的悲情演绎更有戏剧化的张力,在这些故事中读者也能一窥澳门这座城市背光处的生动面孔。崩牙驹的故事最富有传奇性,贫苦出身,进入帮派,在澳门回归前发动黑帮仇杀,炸警司座驾,同时公开接触媒体,拍自传电影,结果电影也成了罪证一部分。戏剧性还表现在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黑帮老大出狱后却成了可以让作者鼓起勇气打招呼的随和大叔。当下也不再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洗尽铅华后,大佬开始紧跟潮流搞区块链金融和“洪门文化协会”,推出“洪门啤酒”“洪门白酒”“洪门香烟”。正所谓枭雄并起,皆尽风流。

  李卉茵声称这是她的自传,是由和澳门特区一起成长的少年人亲身经历的二十年故事,是一个小人物见大时代的故事。从培正中学到暨南大学,从东亚运澳组委的实习生到创办《梳打杂志》,从媒体人到昆曲艺术家,李卉茵的故事读起来像极了幸运儿的故事,因为澳门的腾飞,能拥有做好事业的机遇,因为澳门人的身份,成为青年领袖,才能够上春晚。成为大媒体的常客。时代给予机遇,但也只有努力的人,从能乘风飞翔。

  李卉茵的澳门二十年是渐入佳境的二十年,放眼华夏大地,幸运如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四):澳门,一个被误读的城市--《我们澳门二十年》书评

  中国有一些城市有着独特的历史,他们曾经被迫离开祖国,后来幸而回归。在回归的这些城市里,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其中有一个城市虽然一直很低调,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忽视它,那就是澳门。

  在诸多诉说澳门的书里,有一本值得特别推荐,那就是广东旅游出版社的这本《我们澳门二十年》。

  之所以说这本值得特别推荐,那就不得不提书的作者李卉茵,早在小学时期李卉茵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澳门,用她自己的所说,她是新澳门人,她在澳门度过了自己所有的读书时光。毕业之后,李卉茵开始在澳门进行自己的事业,也曾经以澳门人的身份,在央视献唱了一曲京昆。可以说她对澳门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本书和其他讲解澳门的书不同的是,书中是按照1999年至2019年的时间顺序,每年挑选一件大事来展现澳门的不同侧面。看完这本书后,可以发现原来一个真实的澳门,竟然有着诸多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不妨举一个例子来展现真实的澳门。

  如果聊到澳门的历史,很多人都会认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其实澳门的这个观点,是一个世纪误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要从澳门“晒货”来说起。早在1553年,一只葡萄牙舰队就登陆了澳门,当时他们向官员提出借用澳门的土地来晒货,晒货的地点正是现在妈阁附近的港口,后来葡萄牙人逐渐接受了东方的文化,比如礼尚往来,于是他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带着500两银子试图行贿一位明朝的官员,但不巧的是,当时还有其他官员在场,于是这位官员只好忍痛割爱,说这笔银子是葡萄牙人给朝廷的地租。

  从那以后,葡萄牙人开始向明朝缴纳地租。用通俗的方式来理解,当时的葡萄牙人属于房客,中国政府属于房东,双方是租赁关系。

  等到后来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政府的底子被人看的清清楚楚,葡萄牙人趁机宣布澳门为自由港,第二年还派了一个总督来抢占澳门土地,同时拒绝向清政府交房租,更过分的在于,葡萄牙人开始对中国人征税、封闭澳门海关,驱逐澳门县令。等到了1849年,澳门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在葡萄牙人手中,就这样澳门一直被葡萄牙人所强占。

  这就是澳门的真实历史,简单点说,澳门和香港情况是不一样的,澳门是因为房东力量太弱,于是房客强行不缴纳房租,同时强占房间。

  也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葡萄牙政府对于澳门也没有耐心管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澳门的城市文化比较宽松,是一个中华文化为主,多种文化并存的存在。

  类似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基本上每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的颠覆性或者新颖的角度,如果你对澳门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我们澳门二十年》。

  《我们澳门二十年》读后感(五):《我们澳门二十年》:追忆往昔,未来可期,小人物大时代辉煌岁月

  公元2019年,中国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犹记得澳门回归那年,我尚年幼,唯一的深刻印象即为奈何黑白电视里都是欢呼反而取缔了我想要的动画,待到去年举国欢庆时,我才失落的后知后觉回忆起澳门已经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二十年,而我已由不谙世事的孩童脱胎成历经世俗的俗女子一枚,二十年,于个人而言可谓是匆匆漫长岁月,可转念一想,在悠长的历史中,于国家于澳门而言只不过是白驹过隙。 至今仍然熟悉脑海中的《七子之歌》旋律,于如今的我而言,有了更多的感触,朗朗上口的语调原来饱含那种流落在外迫切想要回家的情愫,如同梦魇般无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岁月带来的不光是沉淀,更容生诸多辉煌事迹。李佳励说:20年弹指一挥间,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的“博彩之都”,如今已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回归20载,澳门的发展让世界惊叹,让我们回忆历史长河中,澳门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刻。回归二十年来,澳门的经济发展之快,更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追忆往昔,未来可期。澳门的明天会更好。

  未曾去过港澳台的同胞们,只能于媒体书籍中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辗转二十年,在与时俱进的祖国发展步伐中,澳门紧随其后,《我们澳门二十年》,一个澳门人用自己的成长故事,让读者见证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相生相惜,送给一直在奋发向前的作者自己和世界朋友,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二十年,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一个城市的真实写照。 当我走进社会,澳门赌权开放;当我创业大展所长,澳门GDP节节上升;当我读研读博,澳门也努力吸收经验,学习成为国际都会;当我学唱昆曲,澳门各种音乐节,电影节也举办得热火朝天;当我家的电梯被台风“天鸽”的大水淹没,澳门全城遭受到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天灾……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命运共同体,看似个体发生的小事,但其实都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大事和变迁。 一:澳门被我们误解了多年,恰如一个愣头青饱受争议多年,终换来独树一帜的辉煌自我 认识澳门,源于《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年轻的闻一多先生写下自己心中的愤慨时,也许不曾想过后辈会有无数人对“Macau”产生疑虑,历史本就有百家之言形式,不过李卉茵女士细致贴心的将民众心中的困惑解答了,还深度的阐释了澳门从来不是殖民地的历史真相,确实,我们普通大众早已被书籍记载媒体报道潜移默化影响了,对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统治了400年这一历史深信不疑,原来,万事都会有真假难辨的空隙可钻,澳门一直是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

  几乎全世界,深入骨髓的以为中国澳门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实际上只不过是强取豪夺的一些争执,但是对于生于二十世纪末长于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我本人而言,对澳门的认知只存留在发达城市上,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中国人的聚居地,但是在此书中,我了解到一个我从不知道的事实,就是在这一片土地里,曾经漂洋过海想要在这发展的葡萄牙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将澳门当做自己的家乡了,更多的葡萄牙后辈已经对澳门,甚至对中国有着较强的心理认同,更多人觉得自己与葡萄牙关系甚远,此点让我不禁想起远嫁他乡的女子,时光的流逝会让她们对异乡有更多的认同感依赖感,人性使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