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1000字
《中年妇女恋爱史》是一本由张楚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种以为没结束实际上却结束的恍惚~故事发生在北京的短篇~有种熟悉感~是我去过的店~是我体会过的孤凉~后面的短篇有了许多共同的意象~那条河~那种鱼~但还是感觉缺点啥~
●人到中年读这个,颇为惆怅。
●毕竟也到了读这本书的年纪
●看完,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知道了爱情最残酷最令人作呕的一面后,是否还有继续爱的勇气?无解
●2016年接了个游轮上跟拍的工作,船上几千人基本是中年女性游客,跟一朋友说感觉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变得单纯,有人伴陪她们聊啊玩啊,拍拍照就好了,多数人也极好相处,有钱有闲,开心起来很大方,第一波人就能把半个商场买空,我们航拍的时候最愿意配合的也是她们。anyway,性和爱是美好的,表达方式不够好
●国内4星。
●这本书里的女性角色不是世俗眼中的淫妇就是纯洁的少女。有几篇故事性还是挺强的
●《收获》2018.2。 便纵有千种风情,现实还是这样操蛋。 这个世界对中年妇女也是太不友好了啊。
●很棒耶,写得真是细腻,气息氤氲。《水仙》《听他说》挺好玩儿的。《中年妇女恋爱史》《风中事》最佳。《野草在歌唱》看得我都有点心酸。
作品聚焦于社会普通人,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勾画出时代。张楚通过这种平实的表达,流露出久违的气质。不得不说,人物刻画很真实,就像身边发生的过往。每一篇的描写,都那么淡然,初读无味,细读悠长。张楚对短篇小说驾驭自如,已成自己风格,虽仍有很多名家的影子,但植根于大时代背景,已悄然浑为一体,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二):真的还有故事可写么?
国家不幸诗家幸。倒过来也是成立的。国家平稳发展了近四十年。改革春风吹满地那会,八九十年代正当红的作家是幸运的,贾平凹莫言余华王安忆每个人都有一亩三分的根据地,写出来都是新奇的。 到了当下农村都快没人了你写什么?城里倒是人满为患,作家也遍地,但地域性没有了,城市千篇一律鸡零狗碎的事情,你写我写大家写,作家厌不厌倦我不确定,作为读者的我是真的厌倦了。 前段时间重读卡夫卡《变形计》,受到了震撼。那种无力感,多像今天周一起床的上班族呀。如果把主人公改成中国写字楼的白领,一样成立,每天劳心的永远是,迟到,出差,业绩,领导,薪水……今天的故事已经被那些伟大的作家预言了,你们还写个什么劲。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三):时间的多样呈现
这一本对“时间”的反复叙说表明无论身在何处张楚的内在终于走出了他曾经一心想逃离的小镇,也许甚至比他自己期望的还要辽远,这说不定就是笔耕不辍的意义,尽管我们都是虚无主义者。
前三篇女性视角写婚恋故事,多少有作者阅读“美国南方作家”的影响和借鉴,并不很喜欢。但是《金风玉露》结尾有一个细节特别动人:男女完事后,“他的胡子,似乎比下午见面时要长了些。”(P64-65)
《风中事》有早期的风格。我一定在杂志上读过了,因为我清晰地记得这句话:“世界上最有力气的动物不是大象,不是雄狮,也不是抹香鲸,而是沉默不语的女人。”(P145)
好几篇有“聊斋”的感觉:“牙齿”《水仙》《听他说》“盛夏”。“牙齿”一人一个故事有趣。《水仙》和《听他说》互文有趣。“盛夏”针砭时弊无趣。
“帽子”一篇结尾,通过视角转换将隐秘暴露,上升成“忏悔”的主题,前面的细致铺垫圆满了。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四):水仙
前面的几个短篇通俗晓畅,却让我产生了些微的不适,能从里面感到炫技的成分,莫名其妙的抒情和下半身描写似乎也多了些,有的情节甚至不知所云。但读到后面,渐渐感到别有洞天。他的文字非常空灵,简短的几句描述就产生深邃的画面感,让人感到夏天淅沥的雨,秋夜微凉的风,星辰浮于河面,暮色催起蝉声。他形容雨后的气味是“蚯蚓味”,非常独特,看到这几个字,那个清新又带着腥气的味道就已经荡漾在鼻腔里了。这种空灵的感觉可以远溯到古诗词里,带着六朝志怪的诡谲之气,很合我的心意。特别是那篇《水仙》。在古希腊神话里,水仙Narcissus与自恋者等义,他是一名英俊无畴的美少年,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之后爱上了自己,直到憔悴死去。我在高中时第一次从《萌芽》读到这则传说,受到的震撼难以言喻,它成了我一直试图表达的母题,持续散发着惑人的香气。这个故事的内容却与名字的风格不太匹配,它的内核是古典中国式的,在荒凉中生出光怪陆离来,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子。所不同的是《聊斋》多写穷书生夜半读书,遇到艳鬼或狐妖投怀送抱,而本篇写的是男妖,一只白鲢,它在月光下舞动的那一幕是本篇小说的高潮,那种曼妙妖娆和魔幻,能让人直接感觉到月光的冰凉和直扑眼睛的潮湿和润滑,整个故事也是冰凉、潮湿和润滑的,充满了爱而不得、彼此试探的暧昧,与夜晚的神秘和鲜活在气质上极为匹配。我喜欢它的各种元素。至于后面那篇《听他说》,从另一个角度叙事,反而消解了那种神秘感,气质一变,更像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
最后,非常喜欢《后记》中作者引用的麦克白的那段话,摘录如下:
我们所有的昨天,只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上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五):《中年妇女恋爱史》:俗世与永恒
读张楚的最新小说集《中年妇女恋爱史》,我常有一种超脱时间之感。表面上看,张楚的小说是对俗世一种深入骨髓的描写,从而构成一副可称为“乡镇浮世绘”的画面。而深究起来,其小说中暗藏的关于宇宙与生活的奥秘,是一种超越时间存在的、对于希望与爱的强烈的追求和向往。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是引人创造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西方哲人用诗歌吟咏对真理的热爱,而张楚则选择了这样一种极其贴合生活的方式,表达了对俗世生命的赞美。
说张楚贴合生活,是因为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对人极其细微详尽的观察,可以看出,张楚对于生活有种极度的热爱,所以他十分愿意俯下身、将自己真正嵌入生活的肌理中,耐心巡察每一位普通人的闪光点与伤痕。在该小说集中,张楚描写了很多饱满多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多数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她们世故、世俗、愚昧、无知,而另一方面,她们又真诚、真实、多情、柔软。这是张楚典型的关于女性的书写,他喜欢将标准道德观中的“好”与“坏”、“善”与“恶”杂糅在一起,使其混沌一片,而从这团模糊的雾气中提取那一束可称之为美好的光。该小说集中,有两个女性形象独特深刻。同名短篇小说《中年妇女恋爱史》中,漂亮又无知的茉莉是犹如“风中花香”一般的女孩,她飘忽,不定,思维有极大的局限性,对于命运恍惚而懵懂。《直到宇宙尽头》中张楚书写了一个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女性复仇形象,女性的仇恨通常与爱有关,《直到宇宙尽头》的女主人公虽然在普世价值中是一位心思阴暗的女子,张楚却书写出了她的忠诚与执着,她心理的扭曲似乎也出于一种无奈,这种无奈与整个人类相关,而张楚认为,每一位做为个体的女性都值得被原谅和尊重。关注女性似乎是做为小说家的张楚永恒的话题,而悲悯女性则是他小心翼翼暗藏在心底的终身事业。
有人说张楚的文笔细腻,颇像一位女作家。我认为他在写作中虽有类似女性情感的那种多情与体贴,但他的细腻与幽暗还是趋于表面化,并没有深入骨髓。他更像是一位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他柔美中带点冷静的语言特点可以说为一种克制。如果非要定义,我想更适合张楚的是“无性别写作”。该小说集中,除了令人怜爱的女性形象,其实男性形象也很有趣。《人人都应该有一口漂亮的牙齿》结构独特,比起其中几个有关牙齿的小故事,我更关注男1男2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形成原因。《金风玉露》颇有争议性,“渣男”小潘也被张楚描写的活灵活现,让人讨厌不来。在张楚的写作中,我看不到性格的偏见,我想这是因为张楚在写作时完全摒除了性格给他带来的影响,从而进入了一种无关道德、无关性别、无关阶层的对于俗世生活与永恒情感的探寻之路中。
在《野草在歌唱》中,我看到了永恒,这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爱、超越信念的存在。《野草在唱歌》诉说了友情、孤独、命运、梦想……也诉说了作者对文学永远的爱,和对人类永远的悲悯。短篇小说集《中年妇女恋爱史》中,张楚描写了如蒲公英般美好的女性,也描写了如星辰般美好的男性,但通读完整本书,又会觉得,张楚其实什么都没写。他没有写女人,没有写男人,没有写爱情,没有写命运……因为他知道,不管是美好或丑恶,一切都将化为一。一切渺小的都将流入俗世当中,而一切美好都将在永恒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