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锦集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是一本由[英] 彼得·格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5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势恢宏,亚历山大父子两代CEO带领地中海合资公司尝试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最后资金链断裂,所到之处陆续都有亚历山大金币出土。不象两千年后到处撒纸币。
●以优美的文笔书写严肃的历史,以个人传记的形式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原一个鲜活的亚历山大。精彩至极!
●不是历史科普书,专业性非常强。至少对我来说,读起来很吃力。 勉强说读完了吧,对亚历山大还是一无所知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玩《文明》的水平都得到提高了。但是,书里错别字有点儿多啊。
●1精英主义节制 2无畏,永远无畏,仍将无畏 3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感悟力 4取胜关键之一是指挥补给和运输效率高 5建立帝国后不知道人生该干么
●直观地感受到马其屯的权力斗争之血腥,格林以一个大写的亲王黑的角度有力地论证了CP之rio,本公主黑粉一本满足
●一版二印,校对不太仔细,有不少错字和纰漏。彼得格林用纤细的笔触描绘了亚历山大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中不仅涉及他的战役,私生活,还包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在这些互相抵触的材料里,包含的是因个人利益和情感所带来的偏见和欺骗,然而事实的真相我们可能只见冰山一角,但这些都无法抑制人们对亚历山大这位巨人的好奇和崇敬之情。事实上,人们对于亚历山大的评论无可避免地受“当时风尚和偏见的左右”:自由主义论者视亚历山大的征程为野蛮入侵,乔治·格罗特《希腊史》对腓力父子进行强烈的道德谴责,普鲁塔克、德罗伊森则将亚看作传播希腊文化的使者,弗洛伊德式的分析则容易过头,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权力情节论也许更与事实想符。“去斗争,去寻找,去发现,不要屈服”,亚历山大无疑意志的超人,天生的统帅,虽然帝国短暂,却足以彪炳青史。
一直以来对亚历山大的感觉都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伟大感,对其成就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他所创造的转瞬即逝的大帝国。当然这种感觉多半来自通俗历史读物的赞扬,但是本书通过尽量还原史实,给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亚历山大。就如同本书的书名:他不是大帝,他只是来自马其顿。
个人感觉亚历山大可以分为两面:一面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其赫赫战功足以说明一切;另外一面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也可以说他对于国家的治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国家内部的矛盾和诉求并未做任何的关注,或者是仅用对外的军事扩张以及其所带来的物质回报来试图消弭各种矛盾。从这个角度说,他或者更像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个人意志愈发的强烈,脱离了原有的支持者,甚至极少有人认同他的目标和做法,于是这样摇摇欲坠的团队在其暴毙之后轰然倒塌。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人,也没有培植有能力的继承人,其死后对于王位血腥的争夺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像作者在末尾提到的,亚历山大在后人的传说中被不断的塑造,有捧高,有遍地,很多时候这种塑造也是为了迎合政治上的需要。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我更愿意看到卸妆后的素颜,很高兴这本书或许是亚历山大的一瓶“卸妆水”。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二):国王已死,浩气长存
本书记录了亚历山大如流星般闪耀的戎马一生。
泛希腊同盟对东方的入侵,与其说是为希波战争复仇,更像是野蛮好战的军事帝国去掠夺更为富裕的邻国。这点在马其顿攻陷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面对大流士留下的巨额财富时尤为明显。为了安抚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压抑情绪,亚历山大默许纵兵劫掠,这像极了中国历史上,金人攻破汴京城时的样子。
历时八年,征战了两万多公里,将已知世界尽被征服时,掌握绝对权利的统治者难免会陷入精神世界的孤独,而基层士兵在对恶劣的气候、未知的敌人的抵触转化成思乡的焦虑,让东征止步于印度。波斯文明的阶级制度明显比希腊流行的民主制更守亚历山大的喜欢。在他服饰和礼仪上逐渐波斯化之后,这种观念在他让波斯贵族青年加入荣誉象征的“皇家骑兵队”和“侍友骑兵”时达到了顶峰。这也彻底激发了马其顿军事贵族与波斯贵族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切波斯化的行为都是亚历山大明示或默许的,所以保守势力的矛头自然指向了国王。国王最终被手下的元帅们谋杀,创建的帝国也昙花一现。这很像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在进入中原的鲜卑统治阶层全盘汉化之后,与留在草原并保留部落传统的六镇鲜卑军事贵族彻底对立,造成了北魏朝局的崩溃。
后世之人难免用当下时代的伦理去评判古人,但用信仰博爱也无法抵消残酷无情的征服欲望。亚历山大真正的天才在于军事和统御,战术的灵活、对敌军意图的洞察、危机中保持冷静,这些品质足以是他跻身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统帅之列,象征着对世界尽头的探索,无愧于“大帝”之名。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国王已死,浩气长存。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三):有关亚历山大的中文书
原始史料:
亚历山大东征记
亚历山大史(鲁弗斯,没有中译文,比较重要,还是标记一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希腊罗马史料集(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这个是英文的,史料太少,还是标记一下) 现代读物: 1.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英)彼得·格林 2.亚历山大大帝(英)保罗·卡特里奇(上海三联古典学译丛) 3.亚历山大大帝(法)Pierre Briant(发现之旅) 4.亚历山大大帝(英)理查德·斯通曼(译文世界史丛书) 5.亚历山大大帝(美)丹尼斯·维普曼 6.亚历山大大帝(法)布里昂(我知道什么?) 7.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德)胡夫 8.亚历山大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 9.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德)古斯塔夫 10.亚历山大帝国(帝国史译丛) 11.亚历山大大帝(美)迈克尔·伯根 12.亚历山大大帝(英)DK 13.亚历山大东征传奇(英)迈克·伍德 14.亚历山大的将道(英)富勒 15.亚历山大三部曲(意)小说 16.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英)斯坦因
个人备忘的小书目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四):理想的光与现实的影
拖到春节了,补一点读书笔记。
读过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从此对亚历山大的形象充满好奇。亚历山大是一个遥远但又熟悉的名字,经过两千年的岁月,他的生平事迹已经被镀上神话的浓墨重彩,英年早逝、所向披靡的征服王面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肉体和灵魂?彼得·格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同本书题名所暗示的一样,彼得想要还原的是一个更加质朴的作为“人”的亚历山大,一个出生在马其顿的军事天才。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作者试图突破理论阐释的框架,拨开政治宣传的重重迷雾,深挖隐藏在只言片语的史料背后的种种可能,揭示亚历山大“人性”的一面。他的尝试令人尊敬,他确实为我呈现了一个不那么具有神性,但却血肉丰满的亚历山大。从重重宫廷阴谋和权力的明争暗斗中突围的亚历山大有着作为政治家的冷酷务实的一面,同时又怀抱着探索未知的巨大野心,他的身上交织着理想的光与现实的影。
在我看来亚历山大短暂的人生大致可以被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父王腓力去世前的童年及少年时代,第二阶段是统帅马其顿对外作战到击败大流士之前,第三阶段是击败大流士直至死亡。
彼得·格林对亚历山大童年及少年时代的铺垫读起来十分引人入胜,他抛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多从马其顿民俗和权力斗争的逻辑出发发掘亚历山大的性格特质,对马其顿的崛起有着非常详实的叙述。亚历山大睚眦必报,从不坐以待毙,从年少时起便一直寻求掌控命运,当王位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极有可能是他策划给予了父亲致命一击。
亚历山大从不服输,他幸运地拥有了永不服输的实力和运气。在辉煌的征服生涯中,他把“无畏、永远无畏、仍将无畏”贯彻到底。在无数大小战役中,亚历山大身先士卒,屡次负伤,却每每在生死边缘受到了命运和胜利女神的眷顾。高加美拉战役之后,人们以为亚历山大已经走到了征服的终点,却不料野心太大,世界太小,亚历山大的步伐注定只有死亡能够阻止。然而,仅仅是胸怀远大,并不能让一个人走得像亚历山大一样远,他不仅拥有征服的视野,也同样熟谙征服的手段。成为统帅之后,亚历山大逐步架空帕美尼翁为代表的旧军事贵族,扶植起了自己的势力。对于征服地盘的管理,他灵活、务实,重视利用政治宣传来做巧饰。他慷慨、善辩,有时也相当暴虐冷酷,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领袖魅力达成征战的目的。另外,亚历山大对赫菲斯提安情真意挚,这也是他传奇人生中常为人称道的一笔。
亚历山大无疑走到了当时人们所能认知的“世界的尽头”,尽管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者,他的征服战争也给无数国家和地区带去了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永不屈服,不惜燃烧生命来探索未知的形象太适宜用来寄托理想。亚历山大从神话中汲取信念和力量,他最终成为了神话本身。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五):《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谁是亚历山大大帝?
关于西方世界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中文读者知道多少呢?是种种所谓名言,比如“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还是他那少得可怜的后宫,进而生发出同性爱恋的猜测,抑或他永不止息的征服欲望——从希腊诸岛到波斯帝国,再到印度帝国?时间的久远、资料的稀缺与自相矛盾,以及后人的反复言说(包括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共同构筑了亚历山大大帝的灿烂神话。不过,套用流行的话问一句,谁是亚历山大大帝?我们真的能够自认为对他无所不知吗?
即便无法作此声称,但走近他的努力仍不可或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典学教授彼得·格林的著作《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便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条通达的路径。格林长期从事亚历山大、希腊化时代的研究,除本书之外,还著有《从亚历山大到亚克兴》《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等作,而且,他还翻译了《荷马史诗》,古典学功力与虔诚的治学精神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军事奇才:从王太子到三洲大帝】
同很多名人一样,亚历山大的故事,需要从他的祖上父辈讲起。当时的希腊诸岛,以雅典、斯巴达为首,对峙着不远处的波斯帝国;马其顿,相对居于文明典范中心的雅典来说,不过是蕞尔小国,尚未开化的所在,军事势力也难以同斯巴达较量。然而,随着几代人的征战,马其顿人赢得了雅典人和斯巴达人的正视,甚至是忌惮,这新兴崛起的邻居,似乎胃口不小,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她们有理由感到疑惧。毕竟,尚武的马其顿在腓力的领导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那精良的重装骑兵,更是叫人不可小觑,更有甚者还可以推测,马其顿欲同雅典、斯巴达平起平坐。疑惧也可以是不必要的,毕竟,马其顿尚且没有取而代之的迹象。但这一切,都因腓力意外遭人刺杀而告一段落。作为先前确立而又遭到抛弃的王太子,亚历山大抓住了契机,很快就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武功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统治。
然而,亚历山大并不安于成为马其顿的国王。他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东方的近邻,波斯帝国。在此前的战争中,波斯帝王薛西斯狠狠地修理了希腊联军。当然,仅凭马其顿一国的兵力,实在勉强,而战略家亚历山大的旗号是,用胜利洗刷希腊联军往日的耻辱,以便争取最多的盟友,削减可能的敌人。尽管征战途中屡次遭遇险阻,但亚历山大凭借过人的胆识、巧妙的计谋,最终大都化险为夷,并大败波斯帝国,清洗了波斯利斯诸城——这在古典时代算不得过分的暴行,当然被清洗者显然持反对意见——成为地跨三洲的新兴帝国的不朽帝王。
【神灵崇拜:赫拉克勒斯情结与异教实践】
马其顿的阿吉德王朝“将自身的血统追溯至赫拉克勒斯”,标榜自己是“宙斯之裔”,仿佛也直接影响到了亚历山大,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对赫拉克勒斯情结心心念念,而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显然,他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人间的独一无二者。
对宗教遭到祛魅的当代读者来说,理解并对这一情结感同身受,难度不亚于认同圣灵的故事。如何理解宗教在前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进而贴近古人,是考验每个当代读者的问题。简单的排斥,将其全部视为谬见打发当然过瘾,但这实际上并无多大助益。格林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中的做法却不失为典范。一方面,他略带疑问地肯定了亚历山大的赫拉克勒斯情结,另一方面,他侧重对该情结的功能进行探讨,也即,亚历山大并非绝对超脱的信仰者,而是深知该情结所能扮演的作用,比如塑造光辉的自我形象、建立民族认同、凝聚军队的向心力。
这种做法并非毫无根据,至少退一步说,亚历山大对希腊诸神的崇敬,并非虔诚到不可怀疑。在征服波斯帝国以后,亚历山大为如何将新近占领的土地纳入帝国的范围内忧心忡忡。宗教,是他打算利用的融合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才会看见,他会穿着波斯人的服装、头戴波斯人的帽子,出现在自己的重臣跟前,甚至还鼓励部下与波斯女子通婚,尽力拉拢波斯宗教贵族。可惜的是,效果并不显著,马其顿人和希腊诸人,不可避免对这种近乎背叛的行为有所微词,甚至是严厉的谴责。
【精神世界:超人意志和征服欲望】
理解普通人都不容易,何况是理解作为君王的亚历山大?在打败波斯帝国以后,他何不见好就收,毕竟,他自己的军队业已遭到不小的打击,人困马疲?在不少帝王后宫佳丽无数时,他的身旁,则很少看见女人的身影?软玉温香,对他来说果真不必帝国重要?或者说,他对女人的兴趣远不及对男人的兴趣,鉴于他也有过不止一个男宠?
随着精神分析学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深入,亚历山大不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引来了不少学者、小说家,媒体人的好奇甚至是窥探。这并不让人意外。针对亚历山大怪异举止的种种解释,格林先生也是尽可能给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反对认为亚历山大存在恋母情结,尽管母亲对他的影响远胜过父亲,但他身边,其实不乏男性气质的输入源泉。
试图理解亚历山大的一个可靠路径,可能得集中在他的超人意志与征服欲望之上。身居高位的他,并非对功名利禄毫不关心,并非对声色犬马毫无艳羡,相反,这些对他来说司空见惯,他急欲寻求的,是不断的自我超越,就像加缪戏剧《卡利古拉》中的暴君,马其顿的帝王,不足以使他安心享乐;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也没有阻挡他继续朝东方迈出大步;印度帝国,是他下一个目标……如果他的年寿更久,士兵也能分享他的凌云壮志的话,或许在印度帝国之后就到了中华帝国。
数千年来,我们不断引用据称是亚历山大的名言,我们不断将他与拿破仑·波拿巴进行比较,视其为青年的偶像,后来,我们见识到了他身上的嗜血成分,他的多疑猜忌,他的冷漠孤独。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可以声称自己知晓真正的亚历山大大帝,那个一心在追赶赫拉克勒斯,并在有生之年实现超越的军事奇才、梦想家、政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