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精选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不错,但是这本书真的太不方便看了,试了多种姿势发现躺着看最合适,希望能好好排版
●在高铁上读完了这本小书,书里文章的观点和总结都不错,就是前后文章重复的太多,作为一本书就显得没那么厚道。读后感是想读一读张爱玲的书,对张爱玲的评价是不是有些过。
●这不就是许子东老师多篇论文的再相会吗…散落在不同的书中我竟然都读过…
●周氏兄弟同为新文学开山祖师,不能说继承其源流,而能发扬其风格者。知堂门下还有四大弟子,成就最大者为废名。鲁迅这座山包,最看好的是萧红,独得其苍凉者仅祖师奶奶一人而已。至于那些狂攒牙巴劲徒呼口号自承为鲁门弟子大吃冷猪肉者,都是些笨人。今读《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更是加深了我的这些看法。看到书中评《小团圆》“女主人公一生在和很多女人争夺邵之雍,又和很多男人争夺她母亲”,祖师奶奶一生创作肇始于此,能有如此兰花拂穴手,真是值了。
●把张爱玲创作中的“物化”现象解释得很清楚。并将张爱玲与钱钟书,张恨水,曹禺的部分作品相比较~在不同的比较中突出每位作家的创作特点。
●许老师在网上讲座都听了,书的内容和讲座有些重复,但还是值得看的
●许子东老师又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内容非常好,全书深入浅出,非常好读,值得一看~
●“都市人接触这个世界,先是第二性的、物化的,然后才是这个世界的本原。所以都市人的感觉影响都市文学。”换个角度说,从互联网影响人们的生活开始,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从此改变了,我们都是先看到描述,再看到实物,甚至也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去亲身体验。最后关于乡土和都市的发问,以我的自己出发可以对应为虚拟和现实的矛盾。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一):张迷客厅评《无处安放》
(本文原作者张迷客厅)
许子东跟张爱玲挺有缘。
90年代初,他在洛杉矶游学,常去的复印店、邮局就在张爱玲最后居所附近,张爱玲也常去的,他们有机会偶遇,但不相识。
许子东的妻子陈燕华,主演过电影《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导演是桑弧。
很多人也是通过荧屏认识了许子东,听他细读张爱玲。今年,许子东的张学研究著作《无处安放》在内地首次出版了(港版长销十年)。
许子东擅长做文学比较,早年写过学术经典著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按照故事情节与叙事模式分类对读了50篇文ge小说。
《无处安放》则将张爱玲与张恨水、曹禺的同题材故事做对比,将张爱玲与鲁迅、钱锺书笔下的意象做对比,并试图厘清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的母女关系、胡张关系……许子东还将张爱玲放入20世纪中国文学长河中,探讨张爱玲的创作与现代文学潮流之间的应对和反叛关系。
书题《无处安放》,愈发显出张爱玲的独一无二。有趣的是,早几年有本胡兰成文集题为《无所归止》,两相对比,也映照出作品的命运。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二):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吐了,真实的吐了,这本真烂透了,烂得恶心啊。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张爱玲老了以后特别可怕,原文写了,“50多岁的女人回忆,20多岁的初恋和肠系,物化苍凉的意象仍是她的招牌。”
哟,令人真实的吐了,我的真珠阿拉拉呀,赶快把这人石刑了,什么鬼?!出来恶心死人了,真的好可怕呀,啊!书名字叫做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但是字里行间,并不是写张爱玲什么时候在哪,写了什么事,对文学史有什么影响,屁都没有写,整天写什么湖南城啊,哪个男的哪个男的写了什么,不知所云的废话一堆,干货没有,你们这些读过这本书的网友,或想要读这书的人,别被那些个像论文格式的行文风格,就因为多写了几个注释,写出几本书在哪看到的东西,引用、摘抄的什么内容,就吓得五体投地,留下跪舔的好评。
对张爱玲作品里的引用,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对于她渣男前夫的文学作品,倒是如数家珍,收了它的冥币来洗白的吧?
根本驴头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写的什么鸡巴。这个作者坏透了,写这本书赚这种昧良心的钱,难道是看了别人断章取义杨绛的信件,灵感大发,把张爱玲往la paraphilia的方向发展,往死里写夺人眼球的??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三):重估张爱玲的文学价值,张爱玲如何表达出与鲁迅相似的精神内核?
和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张爱玲传”“张爱玲传奇”不一样,许子东这本《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是一部关于研究张爱玲作品的书,很”正经八百”,单是书名就透露出浓浓的学术范了。看完之后,说是“论文集”也不为过。书名高度概括了书中将要论述的内容,“无处安放”,可以说是过去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尴尬”,而许子东用书中8篇论文“重估张爱玲文学价值”。
全书8篇文章,不多。刚巧是对半分,一半是关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性文章,一半是论述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的“存在”问题。对于张爱玲过往在文学史是“无处安放”的“尴尬”,许子东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很高兴看到张爱玲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书中引用夏志清语,见173页)实际上,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她将文人立场、艺术尊严和大众品味、市民趣味交织在一起,然后自然开出一个新路向。(见185页)许子东看待张爱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的意义都是积极的。“不会像张恨水那样在‘五四’主流前自惭形愧”(见185页),也不会像五四时期的职业作家版将政治意识注入到作品中。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的,她写的是常人,是“社会的妇人性”,可正是看似与“五四”大时代格格不如的张爱玲,在鲁迅被反复塑造为批判社会的精神战士的今天,越来越构成某种对话、补充与挑战。
而这里所讲的“挑战”更是多层含义上的,但是书中有所提及的就有“纯文学——通俗(流行)文学” “都市文学——乡土文学”,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讲述发生在都市的故事。相比鲁迅直接犀利的批判,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是通俗的,她的作品以都市里的小市民为主要读者,可她又不像张恨水那样,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反而是无情地打破了“我们”的梦。在物化苍凉、以虚写实中,表达出与鲁迅相似的精神内核——孤独、疑虑。
在书的最后一页,许子东还给大家“布置作业”:都市文学中,挥之不去的“坠落”主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与出自乡土的价值观、立脚点与都市“水土不服”吗?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四):同一个张爱玲,同一本书,也总是为不同的故事着迷
高中毕业那会儿,特别想看张爱玲的书,最开始迷的原因是,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有时候会不讲课本上的东西,他会选几个他想分享的几个课题,拿到课堂上讲。我很喜欢那几堂课
有一堂课,老师讲的张爱玲生平和文学作品,讲得特别精彩,开始对张爱玲有了很强烈的好奇心。里面还提到过张爱玲有一本书交给旧友,但是拜托旧友烧毁不要出版的书。过了好多年,这本书还是出版了,这本书叫做《小团圆》,一直很想看这本书来着
后来看了《小团圆》,多少有点失落?可能是期待太久,又很难会因为类似的经历有共鸣。许子东说,有其他作者在文章描绘的上海故事,令人着迷,但是作者其实也只是短暂地在上海停留过,对上海也不算完全的了解。我想读者在文章里感受到的共鸣,可能比对城市的还原要更重要。城市是相对静止的,虽然它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但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来来往往的人,每一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故事
对我来说,虽然张爱玲是近代作者里面,难得把爱情写得很精彩的作者。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张爱玲出过的几本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是张爱玲写了她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她在香港留学那会儿,因为是战争不稳定的时期,所以有一段时间,香港的半空中,常常有战斗机随机轰炸。所以她和同学,躲在学校里不敢出来,学校停课了,吃饭和住宿都成问题,每天都在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中度过。终于等到一天,随机轰炸的战斗机离开了,她终于可以出门了。她和同学挽着手,去买了两只当时很流行的唇膏。这就是当时她最想做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不是吗?在2020年的冬天,因为疫情,不能轻松地出门,等到恢复的那一天,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买一杯热热的芝士奶盖,然后想拿着芝士奶盖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选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前几天把美少女战士的第一季看完了,小学的时候,只能用CD看美少女战士,我只有前面十集的光盘,不知道后面演了什么内容。小时候,我总是想,小兔什么时候可以和夜尾服蒙面侠见面呢?我好想他们可以在一起呀。等到最近终于把后面几集看完的时候,我看到最后两集的,她们五个人一起战斗的时候,一个一个在战斗的时候倒下,阿丽对小兔说“水兵月,虽然我跟你经常吵架,可是能认识你我真的很高兴。我怕万一发生意外,所以就想先告诉你这些话,最后的决战得由你来对付,你得把能量留到那时候”。还笑着安慰小兔说“真是的,我又不一定会si,你瞧着我阿丽把他们都给打败吧”,然后转身就去战斗的,一换二,阿丽在一季里,永远的离开了。这一段看得我特别特别难过。如果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段结局了,不知道那个时候会不会像现在一样难过?我猜我不会吧,小学的时候也没有朋友,应该很难感同身受
不同的时期,因为在生活有了不同的体验,所以就算看同一个张爱玲,同一本书,也会为不同的故事着迷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五):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
每说起许子东,人们多半想起的是他荧屏上的表现,他的学者身份反倒成了背景,对此现象当事人也只能笑笑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面对人群,许子东坦然说若他有十分认真,那么教学占七分,“锵锵”占两分,“圆桌派”只有一分,我们通常所见“刻薄”的许子东仅仅是冰山一角,他的魅力更多来自学术上的渊博。
早在八十年代,许子东就作为郁达夫专家名扬四海,编撰过《辞海》郁达夫的条目,是学术界的新星。此前《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集结出版让读者(尤其是大陆读者)了解到不一样的现代文学史,究其原因依然是视野。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8.3许子东 / 2018 /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材种类非常多,但主流的写法“鲁郭茅巴老曹”是不变的,许子东在香港教学,得天独厚的地域背景使他更容易接触海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现代文学课上他参考《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和《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在后面把张爱玲单列了出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8.2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 1998 / 北京大学出版社夏志清“重新发现”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后,学术界基本接受了沈从文和钱锺书的文学史地位,唯独张爱玲争议不断。
中國現代小說史9.1夏志清 / 2015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对张爱玲的评论凸显了海外跟中国内地现代文学界的重要分歧。”《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这本书2011年就已经在香港出版过了,当时它的书名正是《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现今我们迎来了简体首版。“无处安放”取自黄子平教授的一句话,他当时说张爱玲是一个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这句话恰恰成了对张爱玲最准确的评价。
许子东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可简单理出三条线索:
第一条就是文学要忧国忧民、干预生活、批判社会,以文学作为武器改造中国。鲁迅、巴金、茅盾等“左联”作家都属于这类,核心是“呐喊”。
第二条就是周作人所谓“自己的园地”,在“救亡”与“启蒙”之间矛盾,在“呐喊”中“彷徨”。写《野草》的鲁迅、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废名、丰子恺、沈从文、钱锺书等等都属于这类。
第三条就亲民多了,以大众娱乐为中心,文学生产关系影响或决定文学生产力,如鸳鸯蝴蝶派。
但张爱玲似乎并不属于这三条主线,她不“战斗”,也不排斥娱乐化,甚至一度被人称作“流行作家”,她的作品都交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跟言情小说摆在一块。
細讀張愛玲评价人数不足許子東 / 2019 / 皇冠出版社许子东认为既然张爱玲“无处安放”,那么是否可形成另外一条线索呢,即都市感性文学与现代主义。张爱玲用都市、感官、女性、现代主义向忧国忧民、启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学构成了某种反驳与挑战。她以小市民自居,用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在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女性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怎么浪漫,也可以很物质,但这确确实实是女性自己的声音。
“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她将文人立场、艺术尊严和大众品味、市民趣味交织在一起,然后自然开出一个新路向。”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转瞬即逝的今天,围绕张爱玲的华丽家世与其自身际遇的“流言”不止,她的苍凉晚年又让学者们猜测不已,她的作品不断再版,然后被搬上银幕,她的神话将继续下去,直至城市淹没天空。
夏志清曾说,张爱玲所写的是个变动的社会,生活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所不变者只是每个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现出来足以补救自私的同情心而已。
这在任何时代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