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异之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独异之物读后感精选

2020-03-30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异之物读后感精选

  《独异之物》是一本由【法】让·鲍德里亚 / 【法】让·努维尔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异之物》读后感(一):俩真的是一对“熊孩子”吗?

  建筑哲学两样东西,单独来看似乎应该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东西。从学科上来分一个属于工科一个属于文科想象一下,若是二者各自围绕着自己专业核心进行对话,会不会有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可是偏偏在这本《独异之物》中,一位哲学家建筑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他们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观念——“独异之物”!

  什么是“独异之物”?书中认为是一个怪异之物,是聚于唯一一点上的一种绝对,它无法同任何别的东西互换。它可以是任何物件,是不管你是否能够用五感能够感知到的一种东西,也或许你还能够用第六感察觉到它的存在

  可能是这“独异之物”太过特别且难以界定。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有一种挫败之感的。书中的每一个字似乎我都认识,每一句话我都能够完整的读下来,但是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似乎又好像其中的每一层意思我都不太明白

  上一次阅读书籍有这样的感觉应该是什么时候,好像是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同样是名家作品(《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是“大小书.译馆系列中的作品”),同样是薄薄的一册小书,同样的让人难以领悟不同的是当年读《谈美书简》时最后忍无可忍的弃书,而这本《独异之物》我居然能够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了。

  其实回过头去再单独翻看其中的一些段落章节,还是听有几分意思的。不管是身为哲学家的让·鲍德里亚,还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让·努维尔,他们在属于各自的学科领域中都曾经被称作是“孩子”,都敢于说出或做出点让同行大跌眼镜事情,在脱离常规这件事情上,两人倒是惊人一致

  让·鲍德里亚说在此之前他从没有关注过建筑学,让.努维尔似乎也并不精通哲学,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就着自己和对方的学科领域进行对话,也不影响到他俩将谈论的内容引申到建筑与哲学之外的更多领域。或许是一切事物中皆有其内在的哲学,也或许是建筑这个东西是最能够表达事物的独异性的。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咖”在对话时火花虽然时时会有,但远远不会达到火星地球的那种惨烈场面。让人不由的纳闷,你俩真的是一对“熊孩子”吗?

  书倒是真的是不厚,两人的对话也颇有意思,不过要想理解其中的深意,怕我还是得返回去多看两遍才能体会啊!

  《独异之物》读后感(二):建筑与哲学:用与美

  建筑与哲学:用与美

  对于建筑学和哲学,我都知之甚少,但拿起这本书有着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一方面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对话,让人感觉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另一方面则是探讨的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生僻,而是从我们能看到的建筑物出发,探讨一些表面背后的生存意义、发展哲学,虽然说其中有一些词语听起来怪癖或者拗口,但总体上还是能理解的。作为一个门外汉,那把凳子坐着屋子外面,听着屋里两位长者的聊天,而且能有所启发,自然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建筑其实就是我们所工作的办公楼、居住的公寓,还有经常去旅游参观的博物馆、电视塔等等。这些建筑并非凭空出现,都是带着“用”而来的,为我们提供工作、生活、参观学习的场所,并给我们更多的建筑意义上的启发。书中提及到,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发展,城市就是完全的人为创造,他在不停地缩小自然的边缘,也在扩大自己的底盘,让自己变得更有用。有没有什么没用的呢?然有啦,比如说废弃的工厂,空了很多年的房屋,无人问津的露天舞台。还有很多有用的建筑物中,也有存在无用的部分,可能只是起到支撑或者摆设的建筑物,看起来用处不是那么大,那些并非完全无用的展台,等等。

  我们也有感触,就是现在的大都市建设得越来越相像了,这是一种无聊的克隆,也是一种规模化生产之下人类的懒惰生产方式,从建筑学和哲学意义上来说,两位“熊孩子”说未来的城市会陷入死亡,从机械照搬没有生命力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道理。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说,杀死城市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建筑的单调这一点,应该是最不致命的。因为人类生来就是懒的。

  书中讲述的第二个观点是建筑的“美”,诚如作者所言,建筑学是在空间形成结构的背景下工作,所有的东西都是弯曲的。这就是一种建筑之美,甚至有些建筑的美,因为存在这种独异之物,还有一种挑衅的味道,这里的挑衅则是一种严肃的诱惑。巴黎的蓬皮杜中、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古根海姆美术馆这些建筑物,都因为它们的独异之物而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的残缺美一样。常人不好理解这种建筑学中存在的超感性,但都知道的是,建筑的发展确实有它独特的美存在,而这种存在,可能是建筑者的个性包含其中,也因为大众的认可而具有更广博的生命力。

  作为一门专业,建筑学值得研究。作为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建筑值得我们去探究。就像两位作者之间的聊天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样,我们经常会找人聊天,会聊起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喜好,甚至是自己的隐私,透过这些聊天去寻求思想上的碰撞,以及心灵的交流,甚至包括自我认知的不停提高。因为在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中,只有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专业的协同,我们才可能洞悉更多的人生真谛。

  2020/2/28

  《独异之物》读后感(三):建筑——创造“独异之物”

  《独异之物》是一场有关建筑以及城市的哲学会谈,作为哲学家的鲍德里亚与作为建筑师的努维尔——两个在各自领域里拥有“熊孩子”名声的人的智慧交锋。鲍德里亚以制造惊奇和发起挑衅著称,努维尔以设计大胆且具有矛盾性的设计作品闻名。《独异之物》就是这样两个人的对谈实录。以如此的身份背景而言,着实期待他们之间的一场巅峰对决或者两相映照。

  对谈中以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例,阐释了双方对“独异之物”的理解;以卡地亚基金会建筑为例讨论对“透明性”的看法;以及对建筑的根本性、美学、现代性、明日城市等等的讨论,其中,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一节令人印象深刻。努维尔谈到自己在建筑中对于“景深”的运用,“我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止境,这是一种画中画的形式”,如同“日本园林,总存在一个透明的消失点,一个我们从那里开始不再知道花园是终止的还是延续的地方”,这样的解释等同于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的理念,在苏州园林中,这种曲径通幽的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运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设计空间,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努维尔将之阐释为“创造出比我们所见之物更多的东西”,如果一个建筑“比我们所见更多”的话,无疑会勾起人们强烈的探索的兴致。

  想起曾去过青岛的德国总督府旧址,四层楼房盘盘绕绕,观之不尽。孩子的玩具室、保姆的起居室,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就连房间都各有讲究,一、四层是辅助性房间,窗户明显偏小。二、三层是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以前的很多老房子之所以耐看,其实也就在于每个精巧的设计背后,总能激起探索与发现的欲望,而非现在齐齐整整矗立起来的高楼,制式化的标配,千人一面,板板正正,毫无惊喜。通过人们的探索与使用,努维尔说,“在对空间的感知中,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最初呈现的东西之间”存在的反差,“我永远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我想,这就是建筑的惊喜了。

  鲍德里亚则将之理解为建筑的“显与隐”,他说,我喜欢的是看不出来的隐形的东西,它们懂得让自己变得隐形。让处于霸权地位的显性实际上变得无效,诱惑空间就会产生。事实上,这也是建筑的宿命,每个建筑的设计状态和现存状态之间总会有一些隔阂,设计意图与使用状况之间的不同,加入的是人们的改造。

  对谈中还引申出了当下所有城市的命运,是为了改造而改造吗?“我要摧毁什么,我要保留什么”,没有思考的对城市的盲目修改实在是悲哀的事。

  由于两位作者是好友的身份,对谈的方式轻松随意,几近漫谈。但就全书观感而言,两位“熊孩子”的对谈录委实是再温和不过了,幻想中的掐掐掐基本为零,火花出来也没有再让它溅一溅,多么希望他们能再熊一些啊。

  《独异之物》读后感(四):建筑与哲学的呓语

  说句实话,我既不懂建筑,更不懂哲学,书中所载让·鲍德里亚和让·努亚尔两位大神这些关于建筑学与当代创作问题的对话,或者说是哲学家、写作者与建筑师、设计者之间的思想交锋,非常的晦涩、深奥,对于不习惯抽象思维的人来说极为难懂,很难明,看得我如堕五里云中,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感觉这既像他们两个在非常坦诚地探讨对于建筑的极为个人化的理解和感悟,又像是一些不着边际的梦呓。

  建筑通过线条、造型、体量、色彩等手段表达人们的审美,营造氛围,抒发情感,并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中给人以特殊的精神体验,它是实用的,也是审美的,还是哲学的。

  建筑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它的第一属性必然是实用属性,必须具有某种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社会的种种现实需要,包括交往、纪念、展示、宗教等,其次才是审美的、哲学的。不具有现实功能,或者说不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建筑不可能是美的,只不过是材料的堆砌而已。

  建筑的审美既在线条、立面、造型、体量、比例、色彩,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对比这种视觉感受上,也深度关联着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嵌入数字、比例、色彩和文化元素等特殊寓意的符号赋予建筑某种强烈的象征意义,从而在意识层面激发历史记忆、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带给人以压抑、愉悦、慰藉等不同的精神体验。

  建筑的哲学体现在对各种关系的处理上,与自然、与空间、与时间、与人类、与文化等等。与自然,建筑是人类的创造物,所要表达的要么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么就是冲突对抗,每一栋建筑都像是人类打进地球肌肤的铆钉,是表现人类自身存在、能力、想象的一个证明;与空间,建筑本身就是空间的艺术,主要在空间上作文章,对外占用空间,对内营造空间,既是有与无的问题,也是内与外的问题,还有大与小等等的问题;与时间,建筑既在时间中完成,任一建筑都在它建成的一刹那将时间凝固,而无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无论多么希望表达对于未来的想象,它都只能是过去时,是一个时间点,这个点既是此前所有时间的总结,也是未来的一个开端,融合着过去与未来;与人类,建筑为人类提供庇护,遮风避雨、保护隐私,同时也是限制,人们依赖建筑又困于建筑,相对于建筑人更象是过客;与文化,建筑本身就是某种文化符号,就是某种秩序、某种威严的象征,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只有放到某种文化背景中才能被理解。

  每一栋建筑都是独异之物,是建筑师在给定的空间内,在现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念、想法与理解所创造的,可能是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也可能是瞬间的灵光显现,总之是他个人的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每一栋建筑又不可能是绝对的独异之物,它只能在特定秩序的下产生——建筑师不可能任意放飞自己的想象,必须考虑当下的技术条件,考虑现实的文化背景,它不能不考虑人们的现实需求,甚至考虑他人的要求、期望、审美,包括预算,是在笼子里舞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受缚的艺术”。

  让·鲍德里亚和让·努亚尔两位大神将建筑视为“独异之物”,这本书所探讨的就是他们对于建筑的理解,而上面这些则是我对他们对话的理解。哦,不,这是呓语……

  《独异之物》读后感(五):建筑的独异性 ——读【法】让•鲍德里亚、【法】让•努维尔《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特别的书名和封面设计。在我书架上,有一系列书名与此相似,封面风格也类似:《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狂骨之梦》……后面如果接一本《独异之物》,黑色封面齐齐整整排成一列,毫不违和。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容也不违和。前面一系列都是推理小说,这一本,是建筑师与哲学家围绕建筑这一主题开展的充满哲理的对话。假使这些对话内容在系列小说中出自主角之口,也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这本小书本身就是个独异之物。”傅轲林在中译本导读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本书记录了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与建筑师让•努维尔之间的两次对话,这两场对话来自于“城市中的天桥”计划。 建筑有着古老的历史,自从人类开始走出山洞,建造房屋,就有了建筑。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意义。本书围绕建筑的独异性,探讨了建筑师所受到的束缚、异轨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所承载的宿命意义、功能主义、城市爆炸对建筑学的影响、消隐美学、对建筑的修改与保存、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等方面的问题。 对话者将建筑与书及影视作品加以比较,认为与书比起来,建筑和影视作品所受到的束缚更大,因为后者要在给定的时间、空间内,组织团队,用给定的预算去完成。如果建筑不被完成,它们就是只纸上的设计手稿,绝无实体。书籍写完之后,即使当下不被出版,它也仍然在完稿的一刹那起就已经存在于世上。从这个角度讲,写作者比建筑师更加幸运,因为不需要外界的条件,单凭纸笔就可以实现自我的表达。从前,建筑师们在设计作品时,可以遵循“固有的配方”,沿袭和传承这一领域的一定之规。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书中用了“城市爆炸“一词),以往的建筑经验与模式多已失效,建筑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应对现代城市的高速变化、发展扩容。在这个高度工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时代,特别的建筑作品成了建筑师的自我表达方式,建筑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建筑师的署名。建筑与数学联系紧密,建筑师们注重作品与特定环境的关系,实像与虚影、日出日落的光线也在考虑之列。 作为独异性的反面,本书也提及了一些“没特色“的建筑:“处在一个尽可能无所谓的地点,全部用砖建造,有平常的窗户,凡此等等”。平庸的建筑折射出平庸的现实,而审美和文化“可以无限讨价还价”,无意义也成为了一种审美,占有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在探讨消隐美学时,谈话者区分了两种消隐:一种是作为消灭的消隐,一种是消失于“网络”中的消隐。消灭的消隐,物体由有趋向于无,像是相机胶片上再也回不去的过往。而消失与“网络”中的消隐,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大链条的一部分,变成了墙上有如克隆出的、千人一面的方砖。前者的消隐带有悲剧色彩,是消隐美学所指的消隐。 一本书写出来以后,就不再属于作者了。每个读者对书的内容都有不同的解读。建筑也是一样,一旦它被建造出来,实体形成,它也不再属于建筑师的设想,而是出于各种原因,被不断地修改,原本设计好的某个区域被挪作他用。这就是建筑中的“异轨”——当然“异轨”一词在本书中多次出现,并不仅仅指这一层意思。哲学家说:“人们称为‘文化’的东西,最终仅仅是多形态的活动的一种集合”。建筑师说:在建筑史上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我要摧毁一切”的时代,即六七十年代,是推土机进行的更新,接着是“福尔马林”时代,即“我保留一切”(P83)。建筑永远不可能脱离人类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它可能被人们加以修缮和保护,也可能被摧毁、改造得面目全非。 “如今一座城市的特征,是一个空间被一定数量的人,在一段给定的时间中共同分享:这段时间用来到达那里,在那里走动,在那里相遇。”“城市在高速变化,处于困惑之中。我们见证着人们对城市特色的侵蚀。”即使如此,仍然有一些建筑——巨大的“独异之物”——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一个时代的见证,站在它们面前,能够感觉到时空维度的延展,能够听到历史洪流的浩浩声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