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摘抄

2020-03-30 23: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摘抄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是一本由(日)岸见一郎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7-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精选点评

  ●比较白话吧,关于把目的看作原因回事,我并不能支持

  ●有阵子累,想看一下。结果更累了.... 写得真是一言难尽作者阿德勒的迷弟,现在看作者的另一本书,倒是挺值得看的样子

  ●确实有点啰嗦,不过最后两部分也对我有帮助

  ●说大实话的人,往往不招人待见

  ●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讲解阿德勒的理论,有的不是很好理解

  ●浅显,广泛,且琐碎

  ●建议豆瓣加一个“已弃”选项,读了3/4吧,不过没有岸见一郎那本被讨厌的勇气好看,也可能雷同有点读疲掉了。

  ●通篇阿德勒哪本书里说,直接看阿德勒那几本不好

  ●喜欢岸见一郎写阿德勒的目的论。

  ●一般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一):面对疾病与死亡该如何做?

  花了一个小时读了这本书,后边基本上是翻过跳读,觉得有一点点浪费时间,我觉得有一篇3000字的文章,就能把他的观点做法阐述清楚了。其中对普通人有意义的部分,无非是面对死亡和疾病的心态,但是要究竟怎么做才能超越这些困难障碍,其实作者并没有深入讨论下去。我们如果陷入人生痛苦和无力中,恐怕不是一个决心可以改变现状的。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二):精简心理学

  无意中看微博一个读物博主推荐来的。日本人的书总是有点冗长,所以我是一目十行挑选自己兴趣的部分来看。这本书应该是,很多知名心理学家的著作里的经典理论被他挑选出来,然后再附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日常如果丧了,看看这本书会觉得乐观一些。其实就是一些大明白道理,但是能做的人很少,比如活在下,保持乐观。 整体来说读完还是很有收获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三):只言片语(摘录)

  人并不会被感情激情支配,而是,人在使用这些感情。感情是靠意志出现、抑或消失的。 人为了某种目的而使用感情。 我们要找到无意识行动症状之目的。唯有这样,才可能改善现状,解决问题。 只有认为我是有价值时候人才会拥有勇气心理创伤必要非成为心理创伤不可。不管什么经历,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失败的原因。人不是由经历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对经历赋予了什么含义。 人作为一个整体,是为了追求更加优秀或者追求优越感而做出各种行动的。希望自己变得优秀,摆脱那种无力感,这种欲望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普遍欲求人际关系,都是基于对他者的信赖基础上才成立的。 对方如何评价我,这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我们的。我们无法改变他们,也无法改变他们所给出的评价。 这世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它自己的含义。 我们会看到胆小、做事畏畏缩缩、封闭自己、不任以及其他胆小者为保护自己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命运论,其实是胆小懦弱的逃避。人要沿着正确路线行动,去完成课题;而命运论给了这种人借口,让他们逃离了正确轨道,不用去面对课题。可想而知,命运论是虚伪的支柱。 活着的喜悦只能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获得。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四):丢掉包袱,轻装前行!

  初看书名,忒俗,口吻就像说“我喜欢吃肉”“我不喜欢吃蔬菜”这类生活话语。但俗归俗,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毕竟,我也想,很多人都想,我不想活得这么累。

  继上一本《清爽:女人只需10件衣》,这本《我不想活得这么累》同样是由日本作家出品,名为岸见一郎。上本书也许只适用于女性同胞穿衣打扮,这本书适用于全人类精神减压。因为只要是人,只要活着,都不会得到完全的幸福,都要经历生老病死。

  有姑娘脸上有红斑所以拒绝相亲,有职员一上班身体就有各种不良反应所以休假在家,有同学参加每一场聚会就担心如果缺席他人说自己闲话,有照顾老人时发生意外内心深深自责。。。。。。就像我打开这本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每天进行高负荷的工作,有的时候甚至觉得心累到不想说话。只要活着就在经历,就会有七情六欲,心理学已表明,没有完全幸福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在心理上规避人生课题。心理医生分析称有的拒绝相亲的姑娘即使治好了脸上的红斑,还会有其他理由拒绝相亲,有的时候身体还会有其他症状助其一臂之力;不想上班的职员即使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检查确认没有问题还是会有理由不想上班;有些工作明明可以分担给其他人或适当拖延;有些意外就是不可抗的。

  患有神经症的人就像是顶着整个天空的阿特拉斯一样肩负着重担蹒跚前行,然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极致,跳个舞都绰绰有余。认为过去经历就是导致现状困境之原因的人,就是想利用这种表面的因果律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阿德勒用“人生的谎言”等严厉措辞分析这种人的心态。不管什么经历,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人不是由经历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对经历赋予了什么含义。

  或者说,昨天的我代表不了今天的我,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今天可以是完完全全崭新的一天。今后的每一天都可以拜托负荷,拥抱完完全全崭新的每一天。而只有在认为我是有价值的时候,人才会拥有勇气,我们要做的,只是实现自身价值,根据现有的体力、精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着的人类会害怕死亡这个终极杀手,没想到作者连这个终极问题都解决了。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死亡在各种环境中被誉为是最为恐怖的、没有之一,然而,对我们来说,它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只要我们还存在,死亡是不会存在的,而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

  突然觉得很暖心。

  读完一些书,能想通一些事。这就很美好。不为过去的经历分期付款、不为未来的苦难过度透支财富,只关注今天,这就很美好。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读后感(五):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初读岸见一郎,是因为看了日剧《被讨厌的勇气》。

  多年来的一个习惯就是,凡是这类漫改、小说改的影视剧,都喜欢找来原著看一看。一方面是为了做个对比,另一方面也算是虚荣心作祟,想想当别人说起看过某某电影或某某电视剧的话,自己还能把原著说得头头是道,是多么一件“有面子”的状态。

  不过,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倒是有些颠覆我的阅读体验,因为剧集是按照某个有着逻辑线索的故事来叙述的,而原书则更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用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学说,这一部分在剧集中则是作为一套副线的方式穿插表现出来的。

  无论如何,这本书既让我知道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也让我知道了岸见一郎这位阿德勒学说的拥趸。

  于是,当接触到这本《我不想活得这么累》时,自己多少还是抱有一些期待的:到底岸见一郎又能给我提供哪些关于心理学、关于成长的“新知”呢?

  不过,期待背后也包含了失望的可能性。也许是因为在观看日剧后对阿德勒学说的学习,也许是期待过高,总之,初读这本《我不想活得这么累》,实在少了此前那份的激情。

  与此前的《被讨厌的勇气》相比,前一本书至少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些别致之处,通过对话的方式来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比较通俗,而《我不想活得这么累》则更多是对阿德勒的既有叙述做一些重述,虽然穿插了一些岸见一郎本人的亲身经历,但是,仍不能令作品的可读性和信息量有所增加。

  但是,可能是与自己后来的一些经历有所共鸣,在断断续续地阅读过程中,这本《我不想活得这么累》虽不能提供更多新鲜体验,却能让自己跟着作者的叙述,一步一步,对照自己的经历和行为,产生很好的反思意识。

  正如岸见一郎所引述的阿德勒之观点,在工作和生活经历中,自己在自觉不自觉中总是过于关注自身,实际上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用诸多手段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是礼貌也好,还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去“指导”“教育”他人,都是为了“不和他人产生交集”,通过设置各类“距离”,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可控的状态中。与此同时,在这种“保持距离”的过程中,自己也能维护自己的“人设”,用某种近乎“完美”的形象出现。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在阅读岸见一郎的书的同时,顺便翻阅了松浦弥太郎的《谢谢你》和北野武老爷子的《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如果说,岸见一郎是站在一种理论的层面上来谈阿德勒的心理学,那么,松浦弥太郎和北野武就都是从现实的例子中、用自己的行动来印证理论。很有趣的是,松浦弥太郎和北野武都谈到了有关“出丑”的问题。对于北野武来说,“出丑”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那么无聊(在他的电影、综艺节目、广告代言中都是这么“率性”);对于松浦弥太郎来说,“出丑”则是让自己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赢得别人信任的一种方式。放到岸见一郎的书中,这种“自暴家丑”的行为,含有两方面的指向,其一是缩短与他人的距离,其二则带有“自己的课题自己处理”的含义。

  当然,在佛家看来,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我执”,虽然具体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核心都在于“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心理学的研究其实揭示了“自我”这种意识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可以帮我们处理外在的复杂信息,但是,一旦信息量超过了某种界限,或者是太多、或者是太少,“自我”意识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扰。

  见过很多整天都“绷着”的人,极其注重自己在人前人后的形象,一丝不苟地要将自己塑造成“高大上”的典型,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并不能给人带来太多亲近感,而且,这样的人也更容易被周边的人所影响。于是,我们会看到,生活中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实在不在少数,这些人表面上看似一副“强人”模样,内心却没有坚定的主意。

  在边读边反思的过程中,虽然自己倒还不至于达到“刀子嘴”的程度,但是,那种“珍惜羽毛”的时候确实居多。无论是阿德勒,还是他的追随者——岸见一郎,或是诸如北野武、松浦弥太郎等“天生”奉行个体心理学的人,其之所以能够洒脱些,说到底就是把“自我”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想来也是,大家都在忙着过自己的生活,谁会那么在乎你呢?

  总之,别把自己当回事儿就对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