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你若安好,孩子便是晴天
最近,电视剧《安家》的热播,让观众看到了房产中介工作的艰辛,透过他们又看到了人世间的冷暖,见证了客户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故事,婚姻、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等等都在此剧中有所体现。
当我看到剧中几个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从他们的家庭教育,我想到了一句话,那就是:你若安好,孩子便是晴天。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如果妈阅读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家庭享受教育带来的美好生活。
01
先来说说剧中的主人公房似锦,如果没有她“奇葩”母亲的出现,你很难想象,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人,身世竟是如此悲惨,比起《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房似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生的时候因为不是男孩子,差一点被亲妈扔到井里淹死,连名字起的都是房四井,被好心的爷爷拉扯大,却始终逃不过家庭的魔爪,她的妈妈潘贵雨三天两头管她要钱,不给钱就堵在你门口不走。
要来的钱全用在自家儿子身上,买房、装修……而且,竟然对她一点关心都没有。父亲开车撞死人,让她回家处理,在医院,她忙前忙后,妈妈却只心疼在吃泡面的弟弟,不去问她吃过饭没有,这一幕,让我看了,都会忍不住心疼房似锦。
因为妈妈如此对她,她对自己妈妈的定义是:那个生下我的人。所以,房似锦尽管很勤奋,能力强,工作优秀,但是骨子里她却是一个极度自卑、缺乏安全感和爱的人。
看剧的时候,我通常也都在为房似锦感到老天爷对她的不公,尤其是当她得知自己寄回家给爷爷治病的钱,没有用在爷爷身上,而她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时候,我仿佛融入了房似锦的角色,心如刀割,为什么她要活的那么悲惨?命运为什么对她如此残酷,没有一点怜悯?
可以试想想,潘贵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虽然剧里没有过多的交待,但我猜想的是她的原生家庭造就了这样的她,也许她的童年也没有得到过多少爱。
而在她生活的那个思想落后的地方,儿子就是这家的宝,是这家的天,是这家的一切,潘贵雨对待房似锦如此刻薄,按照她的话:“我有什么办法,全家就她能挣钱,我只能指着她。”
看到最后,潘贵雨得了很重的病住了院,房似锦始终没有勇气进去看她,但是她自愿拿出钱帮她治病,那一刻,我看到了房似锦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那个给了她生命的人,她与母亲的关系是有所缓解的,她接纳了这样的母亲,接纳并不代表原谅。
如果你是房似锦,是否可以做到这样?
02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学会放手
剧里有一对让我又爱又恨的夫妻俩——严叔、严婶儿,他们卖了一辈子的包子,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怕儿子还房贷压力大,用全款给孩子买了一套房,当儿子说房产证上加上儿媳的名字,他俩也随即加上。
一对老夫妻盼着看孙子,想象着尽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却在敲开儿子家门,亲家母出现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老两口当天没地方睡,儿子一句话都没有问,甚至都没有送出门。晚上两个人挤在窄小的包子铺里,老两口却还在替儿子说话:亲家母照顾儿媳肯定比咱们照顾的好……随后,严婶儿委屈的落泪,却也显露着他们的心寒。
正是他们这种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态度,才换来一个"白眼狼"儿子的结果,他们把儿子当作天,只要儿子过得好,他们怎么苦都能挨,而时间一久,孩子就以为是理所应当,没有半点儿感恩之心,更别说孝顺之心。
作为一个妈妈,我们的生命状态里,除了是妈妈,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还是应该多去爱自己,好好的照顾自己,不要把关注点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他们的世界,他们并不属于我们,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学会放手,才能让孩子最终学会独立,不再依靠父母。
就像在《爱与自由》一书中写到: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如果真的爱孩子,那就学会放手。
03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全剧最让我欣喜的是苏天培这对母子,尽管在剧中众多精彩的故事中,他们的故事可能算不上什么,我却从中看到了如果一个家庭改变了教育之后,带给整个家庭的光彩。
真是应了果妈阅读的使命那句话:享受教育带来的美好生活。
之前,苏天培的妈妈给孩子辅导功课,那一句句:“这你都不会,在学校学什么了?”“你脑子是浆糊是不是?”句句写实。
网上也经常能看到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气得高血压进了医院的新闻。后来苏天培的妈妈在与徐文昌聊天时,也说到:“经常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而且因为学习问题搞得关系也很僵,都不爱和我说话了。”
后来苏天培转了学,故事还有下文,苏天培的妈妈有一天特意来到门店,送来锦旗感谢大家,因为自从苏天培去了新的学校,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越来越有自信,整个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还参加了全国机器人大赛,拿了金奖。
看到这里,没想到吧?本来一个天天在妈妈吼叫下生活昏暗的孩子,转了学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但是我又在想,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只有孩子转学才能实现这种逆转呢?那岂不是太为难我们了?
换一个角度想,我们作为家长,其实就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我们改变了,像老师一样去找到孩子的天赋,同样也可以绽放他自己生命的光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个老师要教成百上千个孩子,我们的孩子能遇到他的人生导师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就不一样了,我们只有这一个或两个孩子,从生他到养他,没有人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孩子。
这让我想到姚青萍在《哈佛妈妈天赋教育法》这本书中提到:儿子从9岁迷上电脑,14岁打游戏打到不吃不喝不睡,她看孩子对打游戏这么有激情,鼓励他用电脑编程出一个游戏,结果发现了他的热爱和天赋,最终儿子大学念了电脑系,还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所以,只要我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他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激情,支持和鼓励他做他热爱的事情,他就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所能。
作为父母,我们就像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而家庭教育就像是土壤的肥料,一个孩子是否能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关键就在于土壤是否肥沃。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无敌小薇,果妈阅读新媒体运营部,一个6岁男孩的妈妈,爱阅读,爱写作,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希望能传递给你温暖与力量。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在看
长按可领取免费果妈阅读7天体验会员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7天VIP,免费收听果妈阅读书籍精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