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乳房》的观后感大全
《寻找乳房》是一部由陈芯宜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乳房》观后感(一):就是一噱头,片名应叫“女性身份认同”
这完全是在否定女性的特质啊,有人不想平胸,有人想像男人那样上空到处去,有人穿男装不爱自己的女性身份,有人不喜欢发育成长拥有女性特征,有人因为身材过分臃肿而自卑(这个倒还可以理解)。
采访的对象都是相貌平平无奇,这种取样就不科学,感觉导演太偏颇了,就是找一些生活的不如意女生,让她们倾诉,自然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有着这或那的不满意。
这已经不是《女人那话儿》式的女性关于SEX与自我的坦诚流露,而是以探讨胸部探讨身材探讨女性身份认同为噱头的偏颇罗列了。
中段忽然说起女生面临的各种病痛。这什么鬼?主题再次开始跑偏。
女胖纸成了一位人体模特。这倒是一条路,剑走偏锋。广州有个雕塑家许鸿飞,就是靠“胖女人”系列出名。外国有不少油画就是画女胖子的,有的还是经典。国内也有画胖女的。
忽然又谈起M,谈起棉条等等。继续跑偏。
接生一幕太触目惊心了(竟然没有任何人戴口罩之类,好像在演练)。听说很多男人陪同老婆在产科生产后,对老婆就失去了兴趣,甚至萎了。妇科、产科的男医生,恐怕也是受到了无限冲击。
吃胎盘、脐带这个也是很恶心,还要是自己人吃自家人的“肉”。但有些地方真的流行吃胎盘,说是很补。大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就问我要不要试试,她妈妈是妇产科的,闻说她自己没少吃。前两年还有人问要不要吃,事实上产妇是有权要回自己的胎盘处理的,你不提出,人家就自行处理了。
看完感觉不是提倡女权,反而有点歧视女性。到最后采访对象大多认命了。
《寻找乳房》观后感(二):寻找女人
台湾文艺片在走向“过犹不及”困境的同时,台湾纪录片不时让人眼前一亮。我不知道这是因为身处大陆,眼望台湾生出的幻觉,还是其他。因为审查环境的不同,台湾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多元、探讨更加深刻,这是大陆纪录片尚未具有的。大陆的纪录片不仅为题材所限,同样也囿于单调的纪实手法,很难超越记录物质环境的限制。
仅就去年一年,台湾本土就冒出了好几部具有话题效应和探讨价值的优秀纪录片。那部拿到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不必说了,还有两部同样不容小视:一部是探讨婚姻的《幸福定格》,一部是探讨女性身体的《寻找乳房》。可以发现,两部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深入到人的情感内核,这是大陆纪录片向来欠缺的。
蔡明亮的《脸》同样可以归属于此列,静态的人脸凝视将褶曲于脸上的岁月舒展开来,被观众看见,这同样是打开身体,窥探到经验、情感、自我的一种方式。相较而言,《寻找乳房》显得犀利而准确,片名已然交代了一切: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纪录片。
乳房作为女人的象征,在此具有引申意义。与其说“寻找乳房”,不妨说是“寻找女人”,电影探讨的正是女性如何观照自己的身体。为此,导演找了30位不同阶级、身份和性向的女性,并跟拍其中4位,来探讨女性的身体:乳房、发育、怀孕、生产、衰老……
或胖或瘦、或丰满或消瘦、或异性恋或同性恋……这些标签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女性身体,及女性对身体成长的认知。对于男性来说,片中人物所谈论的话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日常经验,从起初的窥探变为惊艳的探险。而在镜头前,女人们毫不避讳地谈论乳房、初潮、性等隐秘事情。
当导演说“我们的教育,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在此岸长大的我沉默了下来。对于我们,身体不仅是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同样也不太有可能被拍成纪录片,身体被刻意地忽视。当台湾的孩子尚能在课堂上接受正常的性教育,我们可能连在课程上翻阅生理课文的可能也没有。
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仍在地上爬的小孩被大人教导孩子具体是怎么被生出来的,似乎也没有可能发生在这边。台湾人们至少还能谈论关于身体的私密事情,还能在镜头前自然地表达对身体的个人看法,大陆人民对此唯有沉默,不仅无法言说,而且自觉选择逃避。
《寻找乳房》观后感(三):叙述你自己
本片採訪近三十位女性,以群像訪問內容穿插於片中各個段落,隱性地談論「生、老、病」的身體與生命歷程,透過她們的對話,看見不同的女性身體經驗,如同女性間的悄悄話、對話,呈現陰性與流動的調性。 本片名为《寻找乳房》,但其实是借采访的女性之口。探讨身体本身,身体的疾病、自慰的快感、身材的胖瘦、生产的感受、产后的遗留问题等等。整个片子将叙述的话语权全权交给女性本身,只要他们能够谈及的身体话题,都可以不加回避地呈现出来。当聚光灯打在女性的身体上,也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地遮蔽性叙述。从来母亲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被招安式地夸赞为“无私、高尚”。但“母亲”一词在这部纪录片里,是真实的、能够表达其感知的普通人。他们走下社会搭建起的神坛,告诉观影者生孩子的美好崇高背后是默默背负的疼痛,以及被产妇独自吞下的产后抑郁、漏尿、皮肤松弛等等一系列问题。一位怀孕者说:“当你作为一个孕妇,大家好像都来关心你,其实只是关心你肚子里的孩子,进行对于孩子的讨论,你只是一个承载他的容器。”另一位产妇说:“我觉得在医院生小孩就像母猪生产,一样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被推进手术室后都是那一套统一的流程。生完后医生不会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疼不疼,只会应付你说,孩子和你都没事儿了,你很安全。”母猪的比喻让人感到既震惊又真实,那血淋淋的胎儿从阴道挤出、带着偌大的褐色胎盘,当这些事物真实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对于婴儿可爱的幻想大都会被生理上的不适所代替。 还有一个肥胖的女孩也引起我特别的感动。她赤身裸体站在模特台上,台下十几个人以她的身体作为描摹的对象。两只肥胖的乳房因其重力向下耷拉在两侧腰部的肥肉上,大腿的脂肪将生殖器从外部几乎完全挤压掉。但是她没有丝毫的尴尬或不适,而是自信地抓住一旁的不锈钢柱子,一只脚微微踮起。她说,把她自身作为描摹的对象,哪怕是带有色情意味的,她也因此感到开心。因为这至少证明她的身体还可以唤起对方的情欲,肥胖的身体也拥有同等的享受性爱的权利。如果哪一天去减肥了,也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迎合主流,而是为了拥有像其他女生一样体验事物的平等机会。 影片有一组快剪镜头,是捕捉街头以女性为主体的巨幅海报或者LED显示屏。当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报连续出现在大屏幕,那些精致的妆容、高雅的场景、性感的身材,影片将他们陌生化的处理让我们惊讶于一个未曾承认的事实——女性在当今社会依旧是被审视的对象,是商品社会的消费品。而因为女性依旧被这样叙述、被呈现,大多数女性在面对自己身体和疾病时依旧难以开口。这或许也是该片的意义所在,在引起人们震惊的同时让女性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并不完美的肉体,学会掌握对于身体的主动权,让隐蔽不谈的问题被更多勇敢的女性开口去触碰,让本不应该避讳的事实呈现于公众面前。
《寻找乳房》观后感(四):温柔而疲惫
胖女孩说的原谅自己还有最后一幕最触动我,她们都是那么有独立思想的女人,在离开镜头后,却自然而然的融入世间红尘,就像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只不过由于人和人的界限,我们和身边的人反而更难去聊这么深刻的话题。
女导演拍的片子整体都透出一种温柔的女性力量,看的过程中我仿佛融在水中,融在那些温柔的女性话语中慢慢治愈自己青春期的小疙瘩。
《寻找乳房》观后感(五):别再妄议女人的胸部了
我们每个人,都问过父母这个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听到这个,支支吾吾,涨红了脸,然后编出各种花式谎言。
大多数回答很敷衍,比如从哪个山沟沟捡来的、从咯吱窝出来的。
留下孩子一脸懵逼。
有些回答甚至会很惊悚,有妈妈会说,是上厕所的时候,蹦出来的。
父母以为回答完了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这很可能给子女留下巨大的困惑甚至是心理阴影。
派爷这两天刷片,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
妈妈拿着玩偶,向孩子耐心解释她是怎么来的。
如此坦诚的一幕来自下面这部纪录片——
《寻找乳房》(2018)
图片来自@一条
《寻找乳房》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纪录片,源自于陈芯宜曾经的一个故事创意——
我大学写的一个动画剧本,讲一个女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乳房不见了。因此她的先生、她的邻居完全不认识她了,她只好被迫到外面寻找她的乳房。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跟乳房有关的趣事,比如有人卖乳房啊,她遇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乳房等等......她今年44岁,对身体的感知力越来越强,身边的女性朋友也向她倾诉成长里的问题,她觉得必须要为女人、为女人的身体留下一份记录。
于是,她带着团队,采访了30名女性。
问的都是关于女人身体最隐秘的话题,关于月经、怀孕、变老等等。
影片中的问答,就是一种反抗。
怎么说?
在我们这个国度,涉及身体的话题,很多都是禁忌。
成长必经之事,一旦牵扯到性,大人们往往羞于启齿,只有一句“长大了你就懂了”。
孩子只能自己去经历、去领悟。
而由此带来的困扰,太多太多。
有人在练跑步的时候来了初潮,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
以后只要跑步就会有后顾之忧,这心理阴影直接断送了她的体育生涯。
有的人,月经来得晚,在高中毕业之前,一直没有性别意识。
有的人,妈妈不懂得如何面对女儿成熟这回事。
她来了月经也不懂怎么处理,经常是早晨醒来,发现床上一滩血。
得不到正确引导,她们只能默默忍受,自己处理这些成长问题。
不仅如此,女生总是要面对旁人审视和评判的目光。
有女生坦言,自己胸部发育时会被人窃窃私语地议论。
胸部平,会被叫成“飞机场”、“太平公主”。
胸部大,又会招来很多异样的目光,导致平时都不敢怎么运动。
甚至,她想过去做缩胸手术。
有个很普遍的现象,男生会在私底下按颜值为班级上的女生排名。
女人的身体是自己的,但总会成为旁人热议的对象。
一直以来,女性美的标准,由男权社会来定。
如今,这些标准变得细致又诡异,A4腰、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锁骨养金鱼。
一众女星也跟着将这种标准不断妖魔化。
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就被肆意贴标签。
《寻找乳房》里,有个胖胖的姑娘,用行动反抗。
汪琦,在很多人的严重,她的体型过大,长相和大众眼里的美也沾不上边。
但在她的心目中,她肥胖的身躯里住着一个美女的灵魂。
每天,她都仔细化上得体的妆容,出门注意发型。
即便如此,她走在路上还是会引来异样的目光。
生活里受到排挤,她去做网络直播,靠自己的才华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做躶体模特,她要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身体本就是一种美。
她还去做话剧演员,用细腻而充满张力的表演收获观众的认可。
她一直在努力,努力扩展大家对于美的认知。
她不要别人评判的目光,她要的是审美的眼光。
蝴蝶不是因为被别人说很漂亮才成为蝴蝶
是她有一天就是会成为蝴蝶
她的翅膀是为了飞翔不是给人拿来做标本
很多时候,女性的身体还会成为工具。
有的,是大张旗鼓的,比如各大商场的促销模特与促销广告牌。
而有些,是隐性的,你不去思考甚至体会不到。
比如,你在做一件辛苦而又伟大的事的时候。
一个在孕期的妈妈宜君,自己的肚子经常被别人拿来观赏。
谁来了都要摸一下,问的事也都是关于宝宝的。
孩子把她的肚子当成自己的玩具,霸占起来。
丈夫抚摸她的肚子,也只为听宝宝的动静。
敏感的宜君渐渐发现,周围所有人关心的并不是她,只是肚子里的宝宝。
自己呢,成了承载孩子的容器,就像是一个孕育工具。
在另一外怀孕妈妈的感觉里,医院对待产妇是冷冰冰的。
进来后,剃毛到生子,一套程序走下来,就像对待母猪。
生孩子,是家里人都高兴的事。
但这份冰冷,她独自承担,喜悦倒是与她隔开了。
而自己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孩他妈”。
她对此始终有着反抗的意识,想为自己争取,原因很简单,自己是个独立个体。
于是,她保留下滋养了孩子9个月的胎盘。
让丈夫拓印成画,那形状,就像一颗生机勃勃的树。
并将胎盘做成菜与家人分享。
对她来说,生孩子只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
她把生产看成一种仪式,不求别人感激涕零。
但这仪式,自己一定要参与其中。
自己的独立身份,谁都剥夺不了。
她们,敢于说出那些隐忍和委屈。
发声,就是对曾经没被好好对待的反抗。
纪录片还聚焦了一位盲人按摩师。
她做这份工,是为谋生,也想通过触摸别人的身体,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存在。
影片结尾,是她拿着指路棍在暗夜里探路。
这个场景,是我们对身体探索之旅的隐喻。
关于身体的秘密,我们知道得太少,也因此遭受了很多不该有的苦难。
《寻找乳房》里的她们,展开了自己身体的秘密,也戳破了一些秘而不宣的禁忌。
它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
它也在呼喊。
你的美,不必经过旁人目光的审定。
你的美,是自在地绽放。
你也不只是谁的女人、谁的母亲,更不是谁的附属物。
你就是你,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坚韧个体。
《寻找乳房》观后感(六):一条专访导演陈芯宜:30位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
《寻找乳房》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纪录片,影片采访了30个不同身份的女性,并跟拍了其中4位女性,来探讨女性的身体:乳房、发育、怀孕、生产、衰老……
“女性从小就会碰到美丑、形象的问题,都跟身体有关,但我们的教育,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导演陈芯宜,来自中国台湾,她的上一部作品《行者》,历时10年完成,并获得第51届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奖提名。这部影片,是关于寻找自我的基本课题,她想用群像的方式,探讨女性对身体的认识、关于身体的私密经验。
自述 陈芯宜 编辑 张锐嘉
寻找乳房
我是陈芯宜,纪录片《寻找乳房》的导演、编剧和剪辑。影片讲述了一个女性借由身体,寻找自我的故事。乳房是女性很重要的性别象征,又是哺乳下一代的“工具”。在整个历史中,男性和女性都在争夺乳房的发言权。乳房长成什么样子才是美的?我要不要穿胸罩?它应该怎样被对待?……
其实《寻找乳房》一开始,是我大学写的一个动画剧本,讲一个女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乳房不见了。因此她的先生、她的邻居完全不认识她了,她只好被迫到外面寻找她的乳房。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跟乳房有关的趣事,比如有人卖乳房啊,她遇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乳房等等......这个剧本天马行空,但表达了女性乳房和身体的争议性和重要性。但这个动画剧本没能被做成电影。
2015年我开始筹备纪录片《寻找乳房》,2017年正式开拍,以群像的方式,采访了30个不同阶层、身份的女性,并跟拍其中四位女性的生活。在每个人短短3、4个小时的采访中,她们把人生里面关于身体最私密的事情,都告诉我了:月经、怀孕、生产、病痛、衰老……
30位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我其实很希望我男性化,但我有一个D罩杯的胸部。跑步的时候看到它在摇晃,我其实不开心。我很不喜欢胸罩,很不喜欢钢圈,我到底要不要穿它呢?”
“大学之后,去法国尼斯念书,第一次去海滩,我那时候已经是成年女子了,发现可以上空(赤裸上身),我高兴死了。我没有任何别扭,把衣服脱掉,就开始在海滩上面跑。”
“我在高中以前都希望自己出生就是男生,我还去刮胡子,想去上男生厕所。我不喜欢自己有胸部这个事情。”
“我还蛮早就开始知道怎样自己取悦自己的身体。”
“小时候上课会放那种很复古的录影带,画质都很糟糕的那种。比如有一个铁床,一男一女在性交这样子。高潮的时候就拍一个特写,女生的手就会抓很紧。’啊,原来那个就是高潮啊’。然后,老师会让我们回家去看自己的器官长什么样子。”“每次月经来的时候,都很想把卵巢拿掉,但一想到没有卵巢就会变老,就觉得好吧,算了,就面对现实好了。”
“产妇外面变得不一样了,里面也变得不一样了,比如产后漏尿。这些话题女性也不会讲出来因为太尴尬了,就自己处理掉。骨盆里的肌肉薄,很容易松弛,很难完全恢复。每个女人生完孩子之后都有小秘密,比如痔疮。自己在默默地面对。”
半个性工作者的身体意识
影片中有一个女生她称自己为半个性工作者,她之前在台湾的酒店(有小姐陪酒的营业场所)工作,现在已经不做了。她母亲给她的教育,是说“女人美丽是不好的,你必须要靠头脑,不要管你的外在,你就是好好念书”,这反而给她一种规训和压迫,所以她特别想要冲破。“谁不需要身体这个工具?它承载了你的思想和一切的情感,它没有比较低贱。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身体和思想是同等重要的。”
胖体女性的情欲,和享受性爱的权利
汪绮是一位比较胖的女性。她有很多份工作,网络主播、裸体模特、话剧演员......她从小到大都在跟外界异样的眼光做抗争、捍卫胖子的权利。
有很多网民会尖锐地评论她的体重和体态:“你这么胖你妈知道吗?”接触她之前,我没有想过胖体的情欲这件事。采访中她说:“不是只有标准体型的俊男美女,才可以享受性爱。为什么胖的人不能有情欲,不能拥有享受性爱的权利?”
我反而觉得她像一个女神的角色,比如她在做裸体模特的时候,她的姿态、下巴自信地抬高,有种“我不怕大家眼光,我存在在这里”的感觉,特别明确。但前一阵子,汪绮去做了缩胃手术,瘦了二三十斤。她把自己比喻成蝴蝶,“蝴蝶有翅膀是为了飞,而不是用来被做成标本。那些请我去瘦的人都是想把我做成标本,我不为别人而活。如果有一天我瘦下来了,那是因为我想飞,我想做一些胖子做不到的事情。”然而瘦下去的她,又要面对社会的另一种眼光:你还能为胖体代言吗?你还能继续做这些事吗?
从事盲人按摩的女性,“我的身体像牛”
影片还采访了一位视障的女性,在盲人按摩店工作。她每天接触不同人的身体,当问到她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什么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我是牛,因为我先生就说我像牛,很能干,牵到北京也是头牛。她的思想相对传统。“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不曾存在于她的生命当中,也许是认命,接受了自己看不见的事实。
按摩是跟身体直接相关的行业。因为看不见,她尽力用手感受客人的身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她扶着墙壁,走到每一张床位上整理床单、铺好床后才拄着盲杖离开。车来车往,她独自打车隐没在都市......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影片结尾出现几位女性的生活纪实,有点像是我对女性整体状态的理解。
怀孕的女性,不是承载宝宝的工具
片中我跟拍了两位怀孕的妈妈,并记录了其中一位在家生产的全过程。这个妈妈叫宜君,是一位医疗线的记者。她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妈妈。怀孕的过程一直困扰她,因为身边人都把她当作承载宝宝的工具,而忽略了她也是一个人的存在:大女儿一直摸她的肚子,时常爬到上面玩,她的肚子好像变成了女儿的玩具。有天晚上当她丈夫的手碰到她的肚子时,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她突然哭了:“啊,肚子是我自己的啊。”这个细节,也挑战了我很多想法:女性进入家庭以后、怀孕以后,她的“自己”在哪里?
经历过第一胎的过度医疗后,宜君她决定第二胎在家里医疗生产。很幸运,生产的那天我们在场,所以拍到了孩子落地的那一瞬间。我自己没有生小孩、没有怀孕过,看到一个生命就这样被生下来,那一刻很奇妙,很难用言语形容。这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的过程了,更像是一个迎接新生命到来的仪式。
看到宝宝生下来,抱到妈妈胸口的时候,原来他真的会自己去寻找妈妈的乳房。
宜君在采访中说,现在人对于孕妇好像有两个流派,一派是鼓吹恢复很完美的妈妈,但跟现实有些遥远;另一派就是松松垮垮的孕妇,说这是岁月的痕迹。看完之后她好像有点分裂,压力很大。“为什么同样生产,别的妈妈那么漂亮,我怎么输了。但我现在自己也不怎么在意了,反正自己喜欢就好。我想从身体开始,多照顾它一点,恢复以前健康的感觉。这样我会比较有主导性,人生中有些东西是只跟我有关的。”
生产后,她把胎盘煮着吃,像一个仪式
另一位怀孕的妈妈,谈到生产时说:“我常常觉得在医院的生产流程,好像一头母猪哦。推进产室之后你也不要问,就先来剃毛,全部都是标准作业流程。我想说产妇也是人诶,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孩子要出生的时候,她先生都还没到。她实在疼得不行了,跟护士说要翻一个身,宝宝的头就出来了。
我们摄制组赶到医院时,小孩已经出来了,正好看到她先生把胎盘保留下来,做了一个拓印。胎盘直接印在宣纸上,蛮漂亮,像孕育生命一棵树,挂在那里。那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胎盘长什么样。
后来这个妈妈把胎盘带回家冻起来,全家一起把胎盘煮着吃、炒菜吃。“感谢你照顾我们宝宝9个月”,妈妈边清洗冷冻的胎盘边说,“很多产妇也会把胎盘干燥处理,之后用烤箱烤着吃,可以缓解产后忧郁。”把孕育生命的胎盘煮来吃,我觉得那像一个仪式。生产是一个仪式,然后把仪式的过程扩展到家里。
通过纪录片找到人生的答案
我今年44岁,没怀孕过也没有生孩子,但我把能量都转化到作品上。2015年开始筹备《寻找乳房》这个片子时,我40岁,当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拿摄影机的对焦距离变远了,扛机器的手臂也开始有小毛病......年纪越来越大,会特别意识到身体的存在,因为它开始不管用了,它开始经常保养了,它开始有各种职业病了。好像过了一个时间点,身体一直提醒你,你必须要重新认识你这个身体。
起初这部片子我对准的是我自己,我想用自述的形式完成一部关于身体的纪录片。但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身体消耗太大,而放弃。最终决定用群像的方式,来进行探讨。我们在5、6天内完成了这30位女性的采访。采访都是在一个施工大楼中进行的,以前是一个老旅馆,正在拆迁。
采访背景是斑驳的灰墙,很有质感,也细腻。当时一天最多做了6个采访,我当下强烈地觉得自己像个心理理疗师。比如本来我只想问关于月经这一件事,但后来发现大家要倾吐的东西太多,越说越多,哪怕是不愿意跟别人提起的过去都告诉我了。我设定的问题里从没提到跟母亲的关系,但每个受访者都会提到自己的母亲、讲母亲带给自己的影响。
我为什么会对女性议题感兴趣?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女性。身为女性从小被教育如何做、如何站、如何走路,你要怎样打扮你的仪容,你要怎样符合一个女性形象,不管这个形象是他是一个温柔的女性,或者是进步女性,或者职场的女性……美丑的问题、形象的问题,所有事情其实都跟身体相关。但是我们教育过程里面,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情;生活里,女性对身体的认识、关于身体的私密经验,也很少被拿出来讨论。所以,我们用群像方式,在公众的面前去谈论这件事情,让更多人看到并且愿意去谈论,是这部片,很重要一个目的。
我不是电影科班出身,本来在辅仁大学念的广告专业,从大学就开始在台湾导演黄明川的工作室实习,关于拍片的一切都是在那里养成的。2014年的《行者》,入围了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记录台湾一位重要的编舞家林丽珍,跟拍了十年。
那个时候我想要找,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为什么要创作?《寻找乳房》里面,是关于寻找自我的基本课题:自我身体处在社会,该用什么面貌面对大家?刚完成的纪录片《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从开拍到完成也有十年之久,那里面我在找:你做艺术、做创作,到底要做什么?我觉得人生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了,我通过拍片,来寻找答案。
本期题图摄影:李艾筱